讓國人如此瘋狂的聖誕節,其實是個異教徒節日?
4 人贊了文章
寫在前面:
最近一個美國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們中國人過聖誕那麼瘋狂?」
她指著屏幕上幾張國內的商場聖誕促銷照片,上面洶湧的人群擠在一起,爭相搶購聖誕禮品,毫無秩序可言。
「據我所知,你們中國人里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基督徒,不是嗎?」她略帶嘲諷地說,全然忘記了自己美籍華人的身份,開口閉口「你們中國」。
「在一個幾乎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那麼熱衷過我們的宗教節日,這是為什麼?」她笑著說。
我頭皮一陣發癢,反問道:「那麼作為一個『美國人』,你知道聖誕節是怎麼來的嗎?」
她怔了一下,「當然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這所有人都知道!」
我放聲大笑,「所以人們常說,你們『美國人』不僅歷史短的可憐,文化也十分的貧瘠,而後者就體現在民眾的無知上。」
她剛要反駁,我抬手止住了她。隨後,我給她上了一課。
一、聖誕節到底是怎麼來的
一句話就是:12月25號聖誕節,原本就是異教徒創造的,跟耶穌誕生沒有半毛錢關係的節日!!!
眾所周知,《聖經》是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和猶太教的信仰基礎。
其中,被猶太教稱作Tanakh的《舊約》以及包含二十七卷的、由《大公書信》和各個版本的《福音書》演化而來的《新約》,組成了聖經的全部內容。
作為宗教的基石,聖經無論在內容上以及時間上都跨度很大,從創世紀到最後審判日不一而足。不愧為世界上超過21億教徒的傳世經典。
但是其中令人驚異的是------聖經中從未提到過耶穌確切的誕生日期!
關於耶穌的誕生,【路加福音8-12,16,21】是這麼說的:「那一帶有牧人露宿野外,在晚上守更,看顧羊群。突然,耶和華的天使站在他們旁邊……」「天使對他們說……你們的救世主誕生了,他就是主基督。你們必須找到一個嬰兒,用布帶裹著,躺在飼槽里,那就是給你們的記號……」「……他們急忙去了,果然找到瑪利亞、約瑟和躺在飼槽里的嬰兒……」「滿了八天,孩子受割禮的時候,就給他起名叫耶穌。這是他在母腹中成胎前,天使所起的名字。」
所以這一段的確切日期是十分模糊的。
況且,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耶穌出生的月份與12月有關,因為在耶路撒冷南部的伯利恆(耶穌出生地),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就是12月和1月。雖說比不上俄羅斯般天寒地凍,但最少也有一次降雪。所以在此期間,牧人們會帶羊群回棚過夜,也就不會出現「有牧人露宿野外,在晚上守更,看顧羊群」的情況了。(資料參考《Daily Life At The Time Of Jesus》耶穌時代的日常生活)
所以既然聖經中沒有提及,而且邏輯上也經不起推敲,那麼12月25號這個日期是怎麼來的呢?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崛起之前,基督教並沒有如今所向披靡的地位,甚至還一度小眾並遭到迫害。為了讓民眾接納並推廣開來,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上,君士坦丁大帝把原屬於波斯太陽神蜜特拉(Mithra)的誕生日(12月25日)定為了耶穌誕辰。
這招狠就狠在:你們為太陽神做出的任何慶典活動,就等於是慶祝耶穌的生日。
於是乎,喜歡大擺宴席,狂歡作樂以向太陽神致敬的羅馬人便在同一天,被基督教滲透進了意識。
聖誕節便流行開來。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時至今日,嗅著空氣中濃郁的「聖誕」氣息,又有誰知道在將近兩千年前的羅馬,大力推廣基督教,確定了基督誕辰,並利用其鞏固政治根基的君士坦丁大帝,並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參考資料:《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君士坦丁大帝時代)
至於聖誕老人,這個角色設定就更奇幻了。
相信很多人都不止一次地問過:耶穌的生日出現了一個駕著鹿拉的雪橇,併到處亂飛的白鬍子老爺爺,整件事到底是什麼鬼?
事實上:聖誕老人(Santa Claus)的原始概念來自4世紀的一個喜歡送小孩禮物的好心主教------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荷蘭人在12月5日會模仿他送禮物給小孩。後來的英國殖民者把這一傳統帶到了北美,荷蘭語中的聖尼古拉斯(Sinterklaas)也演化成了英語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
至於現如今那面色紅潤的和藹形象,以及寬鬆柔軟的服飾風格,最早是二十世紀初期的數個廣告商設計,後被可口可樂公司著名的插畫家Haddon Sundblom強化並大量推廣的!
(違和感幾乎為零)
說實話這也多虧了可口可樂,因為在那之前,聖誕老人的形象是這樣的:
「喂,蠢貨,說你呢!要不要來個糖!」(筆者配文)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所熟知的聖誕節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節日」,而是混合了流行元素,放射出「分享」「給予」「感恩」等正能量,並帶給兒童想像與希望的娛樂盛會。
大家在披著宗教外衣的娛樂節日一起開懷大笑,這本身沒什麼不好的-------畢竟耶穌本人也並不誕生在這一天,何必那麼認真呢。
但是往往每年到了這時,總會有專家學者跳出來反對,打著維護中華民俗傳統的旗號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同時為「過洋節」而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們痛心疾首。
事情果真如他們所說的那麼嚴重嗎?
二、中國人的「聖誕」糾葛
記得在2006年,包括北大、清華、中國政法、中國科學院等頂級大學與科學院的10位哲學或教育學博士,發表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大家抵制聖誕節活動,目的呢也很簡單:為了「喚醒民眾,抵禦西方文化擴張。」
西北大學在2014年也出現過「抵制聖誕節」的活動,學校甚至在平安夜裡,將全體學生「軟禁」在教室觀看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片,並安排老師把守,處分過聖誕節的學生。
先不說「文化擴張」這頂大帽子,聖誕老人的身板接不接的住,筆者先來分析一下號召「抵制」的那部分人的心理。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老外都熱衷於中國的節日,這些人會作何評論?
好比說現在相當一部分美國人都對中國的「新年」充滿興趣,而且互送小禮品並簡單慶祝(這是事實),那些抵制洋節的教授/領導們會作何評論呢?
他們會說:「十分欣慰能看到我們中華的優秀文化在外廣為傳播。」
那麼相對應的,當西方的文化傳播過來,他們反而就不能接受了呢?答案很簡單:是文化自信心薄弱/自卑心理在作怪。
「你崇拜我,那是因為我牛逼,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果我崇拜你,那就等於承認了你比我牛逼,這是打死也做不到的(哪怕你真的比我厲害)。」
但是作為一個由獨立個體和自由意志組成的社會,你就不能簡單地用「我不看」或「我不聽」來處理了,這就回到了剛才提到的大學在聖誕前夕「軟禁」學生並強迫文化灌輸的可笑行為。
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有。支持者們會說,也不能完全否定校方的行為。
那筆者就要問了,「軟禁」的結果能切實提升學生們的民族意識與自豪感嗎?答案如果是不,那麼這個行為就是錯的。因為這個過程是被逼迫著進行的。
端午節的時候,你們觥籌交錯;重陽節的時候,你們公款旅遊,你們切身地費工夫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傳統文化宣傳與交流活動嗎?沒有。一方面不升級自身的教育品質,一方面又無腦抵制外來文化(哪怕只是娛樂文化),這就是我國(某些不良的)教育者們目前的工作現狀。
近年來,西方的節日文化在我國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為什麼中國人會如此熱衷?因為與中國的嚴肅節日比起來,西方的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多了很多現代元素,以及讓想像力自由發揮的空間。年輕人以調侃以及享受的心態融入其中,為平日里積攢的壓力提供可觀的情緒出口。
於是便行動起來,送禮的送禮,慶祝的慶祝。簡單的一句「聖誕快樂」也為大家在即將到來的中國新年(和春運)進行了有效的熱身。
而熱烈慶祝的年輕人們真的就藉此入教並信仰基督了嗎?沒有。他們因為聖誕節而忘記購買回家過年的車票了嗎?沒有。
所以「入侵」「擴張」又從何談起呢?
三、文化融合,放鬆就好
中國一向都擁有博大的民族文化。歷史上經歷了無數個朝代,所有的外來元素最後都如同汩汩溪流,融進了華夏文明的汪洋大海。在國內保守學者對於外來文化傳播「擔驚受怕」的同時,中國也一直不遺餘力的對外進行文化輸出。
作為在美國生活六年的國人,筆者也親眼見證了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直接影響。
有把漢字做紋身以「銘記在心」的;有在中秋節互送親友月餅以聯絡感情的;也有把「面子」翻譯成「face」並在公司例會上培訓銷售團隊的。
如今美國的中餐館數量已超過了本土麥當勞和肯德基店的總和,大陸強大的製造業也讓美國人很難找到一個不是「Made in China」的生活產品。
而當詠春木人樁在《鋼鐵俠》中一閃而過,美國朋友問我那是什麼東西的時候,我更切身感受到了祖國文化的枝繁葉茂。
紐約已經正式把中國的春節定為正式節日,並且讓學校在中國新年放假一天。相較之下,我們還跟聖誕節較個什麼勁呢?
所以,當我們國內民眾在12月25日進行短暫「慶祝」並歡聲笑語時,反對者們也大可不必危言聳聽,以致借抵制「文化入侵」之名,做出像當初義和團「扶清滅洋」一樣的事來。因為我們知道,大家只是找個借口玩鬧一下罷了,誰也不會在乎這外來節日身後的深層背景。
不然的話,乾脆連西服,汽車,電腦網際網路一起抵制,我們全民來個油鹽不進,徹底回到「漢唐盛世」,那一片「繁榮」景象,豈不快哉。
本文作者:米宅海外(微信ID:mizhaihaiwai)作者一噸空氣
另外在微信公號米宅海外(微信ID:mizhaihaiwai),每天會更新關於海外的文章,也有其他作者的優質文章,想要了解也可到微信關注。
推薦閱讀:
※魏風華:《平安夜》
※平安夜是幾月幾日
※平安夜、聖誕節簡訊祝福語大全
※晚安,平安夜
※北京:聖誕平安夜,璀燦不夜天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