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核心突厥(藍突厥)大概能有多少人口?
@關毛 看古代突厥的歷史經常弄不明白 有時經常說突厥有空弦之士幾十萬 但同時突厥分藍突厥 和黑突厥 藍突厥只包括阿史那阿史德蘇農只氏四姓 而像回鶻薛延陀這些屬於黑突厥的而且人口眾多的鐵勒部落又經常是突厥的死敵 那突厥政權的核心人口或者說忠於藍突厥的部眾大概能有多少人口?而忠於突厥的那些非藍突厥的部眾都是哪些部落 ? @關毛
藍突厥中除了已知的阿史那、阿史德、執失、蘇農等氏族外,還存在上層為藍突厥統治者下層為黑突厥的大部落。典型的如拔悉密部了,拔悉密人口不少,從整體上看拔悉密也不是藍突厥,但至少是藍突厥能控制的力量之一。
由於突厥自己沒有人口統計,所以單純從突厥來找沒有什麼線索。
但如果從唐朝角度來找,還有這麼個線索。唐朝征服蒙古高原後,雖然行政建置一直在調整,但基本而言,突厥人(藍突厥及其下轄部落)被唐朝強制遷徙到漠南,設置單于都護府控制,由漢人擔任都護管理。而鐵勒人(即大多數的黑突厥)則放任其在漠北繁衍,設置瀚海都護府(後改稱安北都護府)控制,由漢人擔任都護協調各部,實際大權掌握鐵勒各部首領中,比如話語權最高的回紇首領擔任瀚海都督、以及其他較強各部,如擔任龜林都督的同羅首領、燕然都督多濫葛首領、幽陵都督拔野古首領等等。
所以要粗探藍突厥人口的話,似乎可以直接從單于都護府的人口入手。畢竟單于都護府的人群,哪怕來源各異,但至少是在鐵勒人民族情緒濃厚反抗突厥後,剩餘的依然忠於突厥的人群。
但問題是,單于都護府(主要是唐太宗、唐高宗時期)以及單于都護府幾次調整後的新行政建制,直到唐玄宗、唐肅宗時期才有了人口數據,而大夥要是熟悉突厥史的話一定會知道,唐玄宗、唐肅宗時期,後突厥復國後已經被回紇推翻了,原單于都護府的人群能走的那都走了,原單于都護府屬下的州郡也已經多次調整與原來不同了,而且人口極其凋零。比如單于都護府下轄有個桑乾都督府,桑乾都督府轄下曾經有五個州(桑乾、郁射、藝失、畢失、叱略),但到了唐玄宗時期,一個偌大的都督府五個州,只有一千三百多人了……最後不得不廢置。
那麼我們先看看單于都護府最盛時,都下轄那些州,管理那些部落吧:
1、雲中都督府。下轄六個州,管理阿史那部、舍利部、綽部、思璧部、奴賴部。
這些部落,應該都還是藍突厥在東突厥時代的新繁衍產物,疑似都跟阿史那部有關。比如綽部,這個名字肯定是「啜」即一個突厥官職,該部落應該是某個阿史那氏的「啜」的部眾及後裔。
這其中尤其舍利部有兩個州管理,人口自然不算少。
2、定襄都督府。下轄七個州,管理阿史德、執失、蘇農、拔延四部。
阿史德、執失、蘇農是藍突厥傳統的「貴姓」自不待言,拔延部能和這三個部落一起安置,或許其關係也不同尋常。
3、桑乾都督府。下轄五個州,管理藝失、畢失、叱略、郁射等部。
這些部落不見於其他史料,應該是藍突厥的小分支。
4、呼延都督府。下轄四個州,管理賀魯、葛邏祿、嚈噠、阿跌等部。
這些部落,應該都是黑突厥,但只有阿跌屬於鐵勒,他們在鐵勒人反抗突厥時依然選擇效忠突厥,跟著突厥投降唐朝。這裡的葛邏祿、嚈噠只是其分支,並不是主體。但如果要計算藍突厥的實力,那麼這些也應當計算在內。
基本而言,雖然建置隨著時間會有變化,但如果模糊一點來處理,籠統計量的話。單于都護府下轄的這四個都督府、二十二個州,基本可以視為東突厥汗國時代,藍突厥能直接控制的人群。
但這二十二州,到底有多少人呢?
沒有準確數據啊,《舊唐書·突厥傳》只有這麼一個非常大條的形容:
(唐太宗)詔議安邊之術。朝士多言突厥恃強,擾亂中國,為日久矣。今天實喪之,窮來歸我,本非慕義之心。因其歸命,分其種落,俘之河南兗、豫之地,散居州縣,各使耕織,百萬胡虜可得化為百姓,則中國有加戶之利,塞北可常空矣。
只說是百萬胡虜……說實話,這個記載雖然非常不靠譜,畢竟都是朝議時隨口說的話,但尷尬的是,尼瑪也就這一個數據了……
但是,我們還是有辦法。
有什麼辦法呢?
那就是,唐朝中後期時期有人口數字。雖然說以前的單于都護府的轄地,在唐玄宗時期多因為人口流入後突厥汗國而廢置。但是,我們可以找沒有大規模叛離的其他類似突厥人生活方式的州嘛。
那麼就來了,還真有一個。
那就是鐵勒人中的渾部落。
渾部落,原先住在鄂爾渾河流域。後突厥復辟時,渾部落跟隨回紇人逃離漠北,然後被安置在河西走廊,設置皋蘭州管理,後又劃分為東皋蘭州和西皋蘭州,都位於現代的甘肅民樂縣。在回紇帶領河西走廊的鐵勒人逃離唐朝時期,內附的鐵勒多跟隨回紇逃離,但渾部並沒有大規模逃離,而是依舊留下做唐朝臣民。
從戶數我們就能看得出:
唐玄宗時期,河西走廊的鐵勒人沒有人口數據。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安置回紇人的僑置瀚海州(老瀚海都督轄地被突厥人佔了,此瀚海州為僑置,在甘肅民樂縣)因為回紇人全逃離了,所以廢置,沒有一顆人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安置阿跌人(跟隨回紇一起內遷的阿跌,不是在東突厥覆滅時投降的那一股)的雞田州,因為阿跌人大多數都隨回紇逃離,只有一百零四戶、四百六十九人。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安置渾部的東皋蘭州有一千三百四十二戶,五千一百八十二人。西皋蘭州則沒有數據留存。
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回紇應該人口最多,因為全都走了所以連州都廢置了。阿跌人口雖然不多,但不至於只有四百六十九人嘛,而渾部則有兩個州留存,其中一個州人口就有五千一百八十二。渾部是沒有大規模逃離的。
渾部沒有大規模逃離的另外一個證據,就是回紇人在逃離河西走廊,投奔後突厥汗國後,回紇被後突厥毗伽可汗安置在了鄂爾渾河流域游牧。而鄂爾渾河,曾經是渾部的領地。回紇建國後,雖然其「外九姓」中依然有渾部的位置,但回鶻的歷史中已經很少有渾部的痕迹了。只能說渾部肯定有人跟著回紇走了,但只是少數。
那麼渾部在分離為二州前,完整的皋蘭州,或許便有將近兩三千戶、一萬多人。考慮到渾部肯定部分跟隨回紇回漠北的人群,這個數字還是保守數字。
那麼我們從這個不靠譜的結果反推下,那就是類似突厥人生活方式的鐵勒渾部,在被唐朝安置時,一個州大約有兩三千戶、一萬多人。那麼整個單于都護府極盛期間,終於藍突厥阿史那氏的部眾,有二十二州。最保守的數字就是至少有六萬戶、二十二萬人。
但是,考慮到突厥人的規模,和渾部這樣的小部落是不能比的。考慮到唐肅宗時期飽經戰亂,渾部的人口凋零程度,也是跟以前沒法比的。而且,單于都護府轄下也不能完全代表東突厥的實力,因為還有個車鼻可汗轄區,最後因為地域原因(薛延陀汗國滅亡後依然在漠北頑抗的突厥殘餘勢力)被劃入了安北都護府(瀚海都護府轄區)。所以把這個數字翻一番應該沒多大問題,但這麼翻一番的話,又不嚴謹了……
真的不嚴謹了,但也真的沒辦法啊。所以不嚴謹地說,東突厥汗國忠於阿史那氏的,至少有十二萬戶、四十四萬人。這也正符合後突厥汗國時期,經常號稱有「控弦之眾四十萬」的宣傳數字。而鐵勒各部雖然對突厥時常反抗,但說白了也就是時降時叛,除了拔野古等少數外,大多數鐵勒人都有投降後突厥的情況,所以蒙古高原上突厥+鐵勒=一百萬的數字還是可能的。而默啜時代,後突厥汗國的人口(包含突厥人,和暫時投降的其他漠北鐵勒),說接近一百萬也是可能的。
最後西突厥嘛,西突厥汗國的藍突厥、黑突厥並沒有分得那麼嚴重,西突厥只有「十姓」「十四姓」之類的概念,原因也是西突厥的「藍突厥」勢力並不強,西突厥的阿史那氏需要統戰更多的外族,自然也就沒有太多「藍、黑」觀念了。所以西突厥的「藍突厥」有多少人,沒法統計的。
瀉藥。我先簡單回答一下,稍後充實。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確定藍突厥的範圍,簡單地將其圈定為突厥部落聯盟中的核心部落,王權部落。然後我們要看看藍突厥統治時期佔有地域內的土地人口承載力。這取決於三點:一是有效國土面積,即可以從事經濟活動的草原,耕地,林木等。二是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沙漠氣候,三是植被類型,多屬於乾旱半乾旱區域,針茅屬等較多,根系淺,易沙化,生產力低下。先說結論,論據稍後充實。歐亞草原承載力大約是6平方公里草原可以養活1戶人家4-5人,在東西突厥分裂前,或者分裂後東西突厥所控制的國土面積大約450萬平方公里,其中300萬是有效國土,那麼按照6平方公里養活4-5人計算,藍突厥鼎盛期可控制總人口為200-250萬人。其核心部落阿史那突厥原來分布的阿爾泰山大約五十萬平方公里左右,森林面積16萬平方公里,承載力低些,山地草場和無樹草原合計35萬平方公里左右,所以能承載的人口是30-40萬人。也就是說,整個突厥部落聯盟中居於統治地位的王權部落藍突厥,可能大約三四十萬人,占聯盟總人口約七分之一。同時感覺藍突厥的統戰工作也不太行 連和自己語言文化非常相近的鐵勒各部都整合的不好導致鐵勒各部經常和它為敵 藍突厥的統治基礎人口到底是哪些人?
推薦閱讀:
※後東突厥汗國興衰:改變了唐帝國軍政制度的發展
※幼兒園畫風·薛延陀傳奇6
※突騎施傳奇4
TAG:突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