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與批判性思維教育:他們不笨也不壞,他們只是沒心情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65 人贊了文章
在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的日常工作中,我接觸到了不同類型的人。這些人對待知識的態度,讓我對宏觀社會現狀感到五味雜陳。
對於那些非常優秀的學員,我發現自己起的作用不大。他們在沒有我的情況下,依然會認真讀書,認真學習,認真思考。他們能搜索到優質的信息,做出高水平的分析,並輸出優質的信息。我能做的,是提供及時且有效的反饋,補充更多參考資料,指出可能的漏洞,給予社會支持。
在面對不那麼優秀的學員時,就像中小學老師面對不愛學習的差生,真是有心無力。當差生對自己有過高的估計時,要委婉提醒或直白地鞭策。當差生過於自卑,對前路失去信心時,要不斷激勵其努力。按我最習慣的方式上課,對學員來說難度太高。按學員能接受的難度上課,我心裡會很急,知識點太多,根本講不完。
所以,對於每個學生來說,適合自己的老師是不同的。對於每個老師來說,適合自己的學生也是不同的。師生之間的匹配,有點像是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匹配,選擇很重要,選擇後的成長也很重要。
我始終認為,來訪者或學生,作為甲方,是沒有什麼可指責的。甲方的需求理應被乙方(教師或諮詢師)滿足。如果甲方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乙方有責任幫助甲方分析。如果甲方對需求的滿足途徑有錯誤的理解,乙方也有責任幫助甲方澄清。畢竟,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人是一種給自己找麻煩的生物,我也不例外。有時候會因為克服了挑戰而收穫成長與喜悅,有時則會因麻煩太多而陷入焦慮和沮喪。理性的思考無法預防消極情緒的出現。和大家一樣,我也有不開心的時候。
我的不開心在於,自己的初心是針對「差生」的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結果實際上的服務對象卻已經是相對優秀的人了。原本用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技能測試量表時,就發現願意主動花錢報名課程的人,大多已經具備不錯的基礎水平了。
幸運的是,最近一直在讀分析人類情緒和人際關係的書,這類書籍給我帶來了一個重要改變:
我原先認為,人類的錯誤不是由愚蠢導致,就是由邪惡導致。通過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可以降低人類的愚蠢水平,降低邪惡的危害效果。這樣,人類就會更少犯錯了。
現在,我發現「愚蠢」和「邪惡」這個錯誤原因的二分範疇,不夠精準。不對,應該說,這個二分範疇,在實際運用時,犯了致命的錯誤。
至少還要引入一個新範疇,組和成三分範疇模型,才能足夠實用。大家猜猜,第三個範疇是什麼?
是「情感問題」。
眾所周知,我們這種死理性派的科學主義者,對於解決人類情感問題,是不太上心的。我習慣輸出更具認知價值的知識類信息,而不是輸出能調節人類情緒的故事類信息。這其實是一種自負,一種「何不食肉糜」的表現。
嚴格說來,情感問題就是人類的頭等問題。每個人都有許多需要沒有被滿足,都有許多夢想等著去實現。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現狀有著或多或少的不滿,於是會背負著或多或少的壓力,去實踐自己找到的問題解決方案,追求自己的理想狀態。
在這個解題與追夢的過程中,孤獨、憤怒、嫉妒、焦慮、恐慌、羞恥、自卑、沮喪、躁狂等等情緒,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而我對這些問題,一直不夠重視。
給大家舉幾個做得不好的例子:
1.A是一個中學生,間歇性中二病,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我本應委婉地指出這點,實際上卻直接給他安排了難度過高的學習材料,這直接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甚至造成了一些逆反心理。
2.B是大學本科高年級在讀學生,在討論問題時,他堅持為某個自己原創出來的錯誤結論辯護。其實,我應該先肯定他的獨立思考精神,肯定他的某些有價值的思路,最後再指出錯誤。但我卻直接跳到了最後一步,讓他覺得自己被諷刺,被小瞧,被粗暴對待了。
3.C是職場人士,年青,從事教師工作。在C談論自己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理想狀態下,我應該對C的境遇表示理解和同情,並且和他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探討以解決問題。但C認為,我在指責他太笨,知識量太少,所以無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我雖然沒有這個意思,或者說,我認為全人類都太笨,不是某一個人的錯,但這種說法依然傷害了他的自尊心。
4.D是職場人士,中年,從事管理工作。D認為自己的實力其實和地位不匹配,有點心虛,對未來持悲觀態度。我沒有重視這種低落的情緒,將重點放在了經濟學和社會學思維方式的複製上。這讓D覺遭到了冷淡的對待,覺得我沒有關心他的處境和心境。
5.E是自由職業者,年青到中年之間。E的行動力很強,但需要一定程度的外界約束。他期待我能主動提醒催促他完成那些學習任務,但我似乎又表現出了「愛學不學」的「高冷」態度,好像是談戀愛中的冷戰,誰先主動聯繫誰就輸了一樣。
做得好的例子也有不少,但我就不具體自誇了。反思做得好的例子,原因要麼是學員和我匹配度很高,基本成了朋友關係,要麼是我自己開始重視共情,願意去理解他人的情緒。
總之,不管你是教數學還是教英語,教批判性思維還是教傳銷,理解他人的情緒都是至關重要的。不理解情緒,溝通時必然會出現障礙。
在諸多需要解決的情緒問題中,自卑、焦慮、孤獨這三者是最主要的。至少,是我遇到的最頻繁的。對於這三種問題的解決,紙上談兵容易,實踐起來就很難了。因為你必須也體會到自卑、焦慮、孤獨究竟有多難受,才能對他人感同身受。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與他人共情,就是不願意分擔他人的負面情緒,不願意讓自己也變得不好受。
可以猜測,在大五人格量表中,我的宜人性一定不高。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宜人性可能會變高一些。屆時,我們都能明白,為什麼「情感問題」作為第三範疇是必要的,光有知識和善意還不夠,還得有心情。
怎麼才能讓一個人從沒心情變成有心情?
從事營銷工作之人會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希望消費者有購買特定商品的心情。團隊領導者會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希望員工有努力工作的心情。老師會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希望學生有努力學習的心情。戀人會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希望伴侶一直有愛自己的心情。
鼓勵人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人,比如我,也會思考這個問題。怎麼才能讓大家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心情呢?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外。一般性地說,大概是三個步驟。
1.共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心情,渴望被他人理解和認同。為此,我們先得準確時別並體會對方此時此刻具體是哪種情緒。
2.溝通:通過坦誠的傾聽與對話,建立雙方之間的信任關係。讓雙方明白對方有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緒,並且也願意理解自己的情緒。
3.激勵:和心理諮詢不同的是,批判性思維是帶著價值判斷的,它更不寬容,所以要激勵思考者去批判那些不值得寬容的垃圾信息,不僅是別人腦中的垃圾信息,更有自己腦中的垃圾信息。所以,我們需要激勵人們去實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下次專門談論這個問題。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如何動態分析問題,幫助思考更全面
※思維 | 認知現實的三個重要能力
※學會這三種思維,90%的婚姻問題迎刃而解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讀感
※以自我中心的人,將困於人生最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