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5.7:道不行乘桴出海,政以德無所取材
「公治長篇第五」7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仁道主張行不通,就乘木排到海外。能跟隨我的,大概就是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你在勇敢方面超過我。可惜我們沒處去弄造桴的材料啊。」
【注釋】
「道」,仁道。孔子的政治主張是仁道。
「桴」,音「浮」,編竹木浮行於水面,大者曰筏,小者曰桴。今俗稱排,如木排、竹排。
「其」,也許,大概。
「由」,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小孔子九歲。孔門十哲之一,以政事見稱。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力。
「從」,跟隨、隨從。
「材」,本義為木材、木料。也有人認為「材」通「哉」或「裁」,這導致對本章的釋義有較大的不同。其實本章用「材」的本義就能夠解釋得通。
【評析】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社會禮崩樂壞。雖然孔子極力推行其禮治和德政主張,但列國的為政者們為權力和利益所惑,既沒有內在的自覺也沒有外在的約束去施行仁政。孔子因此而不免偶感失望,遂發「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慨。
然海上風波險惡,敢「乘桴浮於海」者,非有大勇不可。孔子向知子路勇決,故謂其能從己。子路聞孔子稱賞於己,自然心喜。此處通常認為是子路不理解孔子的微言,以為孔子真要帶自己出海,於是很高興。但這種解釋有點過於貶低子路了。其實子路所高興的,是老師對於自己的了解和信任,實乃人之常情。
孔子見子路真心愿意不避艱險地追隨自己,也不免為之感動,遂贊子路「好勇過我」。
孔子畢竟只是偶發感慨,並非真要出海,因此便自圓道:「無所取材」。其實這裡隱含了孔子更深一層的慨嘆。孔子言「乘桴浮於海」,並非有心逃世,而多半是出海另覓行道之所。因此孔子言「無所取材」,乃是感嘆無所憑藉以行道,是更彰顯行道之難矣。
【案例】「大道之行」的現實樣本——丹麥
《禮記·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很多人以為《禮記》所描繪的「大同世界」,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但事實上,儒家所追求的這一政治理想,在世界的某些國家已經有了雛形。丹麥,就是其中一個接近儒家理想的近乎完美的國家。而且,其大部分成就,都得自於近五六十年的發展(以下內容摘自網路)。
「童話之國」丹麥,是一個清廉之風撲面的美麗的北歐國家。它的廉政建設舉世公認,腐敗現象趨向於零,幾近絕跡。
這是一個沒有窮人,近乎完美的國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大同世界」竟在這雪地的國度里實現。
哥倫比亞大學日前發布最新一期《世界幸福報告》。報告稱,在對全球156個國家進行綜合評價後,丹麥榮獲「世界最幸福國度」殊榮。
福利模式是丹麥幸福度的一個重要來源,不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令人稱道。丹麥奧胡斯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里斯蒂表示:「丹麥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很高,這是我們擁有高幸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社會的互信度很高,福利佳,人們不必爭奪資源,因此犯罪率極低。
在這個國度,弱勢群體與富人同樣受尊重。根據2006年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丹麥貧富差距為世界第二低,在發達國家是全球最低。丹麥基本上沒有窮人,因為每個丹麥人,都在同樣的起跑點上,這體現在丹麥的社會福利與教育兩方面。
丹麥學校不選模範生,十二歲以下沒有成績單,老師與家長鼓勵孩子發展天賦,不鼓勵比較。公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學費全免,不但如此,讀書還可以領錢。十八歲以上學生可以領生活津貼,金額多少視學生是否居住家裡而定。在丹麥即使讀私立學校,政府也補助75%的經費。因此,在丹麥進私立學校不是象徵貴族,而是去學習特殊才能,如藝術、體育。
在丹麥職業不分貴賤,沒人後悔入錯行。因為職業平等,孩子也有機會了解各行各業,使得這裡因為「入錯行」而不快樂的人大大減少。
丹麥是崇尚終身學習的國家,尤其入冬後,人們充分利用黑暗時刻參加各類學習俱樂部。丹麥副總理為農校出身,部長中不乏高中畢業生,但通過終身學習,他們同樣也可以治國。當農夫也好,當工匠也罷,這就是丹麥的價值體系。
丹麥是典型的「三高國家」——高收入、高稅收、高福利,所得稅率高達50-70%。這些稅收被大舉應用在社會福利與教育上。
根據OECD統計,丹麥的社會福利占政府支出的29%,是OECD國家中的第二高;各部門教育支出近GDP的7%,為CECD國家中的第一高。
為何丹麥人民願意繳高額稅款?為何高收入者,不想辦法逃稅避稅呢?哥本哈根機場執行長尼爾斯聽到我們的問題後哈哈大笑,他說:「繳稅是一種責任。我也算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了,但我願意繳稅,因為我不想在路上看到窮人。」
這裡,有錢人樂意繳稅,幫助能力差的人。議員彥斯說自己每賺一百元,有六十元要繳稅,但他說:「這不是財富的問題,而是立場問題。有能力的人,就應該幫助能力較差的人。」這是我們在丹麥採訪時,普遍聽到的聲音,幾乎沒聽到有人抱怨高稅率。
這是一個「吃大鍋飯」而又有競爭力的富裕國。丹麥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葉片公司、船運公司;它的生物製藥、工藝與設計,聞名全球;其豬肉、培根與火腿、草地與草種等農牧產品,市場佔有率居世界第一。
丹麥人非常無法容忍政府官員貪腐或享有特權。就連丹麥皇宮,也必須遵守法律並維持簡樸生活。愛上網的丹麥人,隨時可以上網查閱丹麥皇室主要成員的預算,包括女王、王夫、王子、王妃,明細一清二楚。
「對丹麥人而言,最有權利的人和最沒有權利的人距離很小,這是一個非常平等的國家。」著名音響製造公司首席執行官蘇騰邦說。我們一路採訪,從未見員工幫領導倒水,所有領導都是自己動手。
多年來,丹麥在透明國際的清廉指數排行榜上常常名列第一、第二。2009年得9.3分緊追紐西蘭列第二,2010年同樣得9.3分與紐西蘭並列第一,2011年得9.4分又是緊隨紐西蘭之後列第二。丹麥的清廉是一貫的,也是整體性的,其清廉程度與不少國家相比可謂遙遙領先。那麼,丹麥有怎樣的「秘方」使整個國家如此清廉?
系統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
丹麥政府非常重視平等理念,以及道德、廉潔和法制教育,並通過制度設計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減少貧富差距,遏制貪腐。
這些教育,就是為了使道德觀念、廉潔和法制意識深植國民心中。在丹麥,道德教育、廉潔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對公務員,則更加重視廉政教育,年輕學生大學畢業初入公務員系統,培訓便接二連三,以使他們明了「腐敗」的界限。
同時,政府還相當重視企業人員的廉潔教育,每年都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培訓企業員工,加深他們對腐敗的認識,並教他們如何應對腐敗環境。因此,丹麥企業都非常遵守制度和規則。
這種思維邏輯與國民公平、平等的理念息息相關。丹麥有句諺語,叫做「不要認為你有什麼特殊—你和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當然,這樣的價值觀,源於丹麥的文化和宗教傳統。裴德盛認為,丹麥沒有要去腐敗的理念和觀念,民眾都覺得,沒有腐敗才是正常的政治和社會現象。他甚至將之強調為丹麥的「幸運」,「在歷史傳統上,我們也沒有腐敗問題。我們的文化不相信賄賂、敲詐和腐敗」。同樣「幸運」的是,丹麥像其他北歐國家一樣,沒有經過政教合一的歷史時期,教派主要是歐洲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路德宗,舊教的特權思想和等級觀念對其影響稀少,教義崇尚的是誠實可靠,不能生髮非分之想、期望非分之財。
這樣的理念必然催生與此相應的體制,突出地表現在財富分配上,丹麥擁有世界上最公平的收入和財產分配製度,以高額稅收作為重新分配收入和財產的手段,確保社會的公平公正,並以此實現高福利。因此,丹麥的社會福利體系保證了國民都能擁有相對高的生活水準,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謀生型腐敗」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高福利大大壓縮了腐敗的邊際收益。
當然,生活高水準得益於50多年時間裡,丹麥「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丹麥統計局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丹麥的人均GDP高達59955美元。
系統的教育和平等的理念,再加上特有的文化和宗教傳統,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和減少了人們對金錢的慾望。也可以這麼說,在這種平等的社會中,腐敗很難滋生。
健康的機體和完善的制度
丹麥之所以有良好的廉政制度,就緣於其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健康。就像重視教育一樣,國家同樣十分重視廉政制度建設,且制度設計防微杜漸,頗有預見性。
丹麥的政治以及行政,崇尚公開透明,這是國家的一個主要原則;健全的法制,也是丹麥廉政制度的厚實基石;完善的財產申報和公開制度,也是丹麥建設清廉社會的一項制度設計;丹麥的調查官制度也獨具特色。這項1955年推出的制度,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保證民眾免受政府部門的不公正待遇。由議會選出並直接對議會負責的調查官,專門聽取公民對政府部門工作過失的意見,調查官員的舞弊事件,處理公務員的過失行為等。這一制度有效減少了官員的腐敗現象。
完善的監督體系
丹麥的監督,有議會監督、政黨監督、專門機構監督,還有強大的媒體監督。同時,丹麥人普遍認為反腐敗不僅僅是議會、政府和司法的事,更是全社會的事,社會團體和民眾都有很強的監督意識。
推薦閱讀:
※儒家經典名言手抄(三)
※【微歷史】董仲舒:第一個用儒家經典判案的法官
※中國儒學-孔子與早期儒家經典的關係
※《論語斬件》2.3 道之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