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章 認識活動的內在機制
【經文】
孔德①之容,惟道是從②。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③: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④,其中有精⑤。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⑦眾甫⑧。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注釋】
①孔德:通過孔洞獲取的認識。孔德和「洞察」、「洞見」的本義一致,都是返觀內視,直覺內部世界的意思,以區別於人的外部感官的認識。孔:孔穴、孔洞。德:認識。
②惟道是從:惟以道的境界是從。道作為系統是有層次的,系統越小,層次越深,信息越真,元神進入什麼樣的層次就會獲取什麼樣的信息,形成什麼樣的思想觀念。
③惟恍惟惚:惟以能量態和粒子態呈現出來。
④窈兮冥兮:昏暗、幽冥的境界。窈,因深遠而昏暗。冥,指昏暗、幽冥
⑤精:系統的精華,是系統信息的攜帶者。精和信息構成精神系統,是系統信息的接收、儲存、加工、選擇、反饋系統。一切意識、思維活動都源於精神系統。
⑥信:精攜帶的遺傳信息。
⑦閱:考察、選擇。
⑧眾甫:眾生的父即宇宙本體。甫,通「父」,即上帝、天父。
【今譯】
通過直覺所獲取的道的信息內容,是由修道者的境界所決定的。道作為物質的層面,唯以光波和粒子的形態呈現出來:如果從粒子的角度看,粒子是以光波的形式運動的,具有波動性;如果從光波的角度看,光波又是以粒子的形式運動的,具有粒子性。在深遠、幽冥的境界中,還有更加精微的要素,這些要素純真無雜,並且攜帶著系統的遺傳信息。自古及今,這些信息永遠不會消失,可以用來考察萬物的本質。我是怎麼知道萬物的本質是這樣的呢?就是憑藉這些信息來建構的。
【原理心得】一、主體觀念和客體信息的一致性。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這句經文說明,作為認識主體的自我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和覺悟的客體所呈現出的信息是一致的,客體呈現出什麼樣的信息,主體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思想觀念,表明認識是主體思維對世界的本質和法則的能動反映。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生物系統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基本粒子又是由夸克組成的,夸克以下還有更加精微的粒子。不論分子、原子還是夸克,它們都是作為陰陽系統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作為不可分割的孤立「實體」存在的。是系統就有系統空間,系統的層次性也就是系統空間的維度性。系統空間是多維的,現代科學已知的至少有十維繫統空間。不同維度的系統空間是由相應系統的要素組成的捲曲運動的空間,例如,銀河系是由宇宙天體所組成的捲曲運動的系統空間,人體細胞系統是由基因組成的捲曲運動的系統空間,分子系統是由原子組成的捲曲運動的系統空間------,因此說,粒子的純真度越高其系統空間越小、自由度越高。道作為本體是化生宇宙萬物的終極系統,處於宇宙的最深層次,空間維度必定是最小的。自我是藉助無身覺悟本體系統的,無身作為實踐的客體,其純真程度決定了所能進入的空間維度,不同層次的粒子活動的空間是不同的。就是說,如果客體純化為原子系統,就可以進入分子的系統空間獲取分子的內部信息;客體純化為原子核系統,就可以進入原子的系統空間,獲取原子系統的內部信息,至於比客體系統更小的系統空間,就無法進入,也就是說,作為認識中介的客體只能進入比自身系統更大的系統空間。客體如同攝像機,體積越小,進入的系統空間越小,獲取的信息量越大,信息的保真度越高。客體獲取什麼樣的信息,自我就會以什麼樣的觀念把握本體。我們常說的「功德」就是強調功和德的統一性,功是修鍊成果,德是思想觀念,有什麼樣的修鍊成果就會有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反過來,有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就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由此說來,我們要想認識世界的本質和法則,就必須變革自身,把自身變革成能夠認識本體系統的玄子。
二、信息、選擇、建構「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這節經文揭示了認識過程的內在機制。
聖人之所以能夠覺悟本體系統,在於聖人的認識活動中含有加工各種觀念材料的複雜機制,這些複雜的機制也是在修道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主體能動性的具體表現形式。通過對認識過程的內在機制的研究,能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認識發展的過程,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自覺駕馭認識過程的目的。
聖人覺悟的過程,自始至終貫穿著對客體信息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綜合的過程,是通過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和建構,實現主體對客體的觀念把握的。經文中的「信」指客體的信息,「閱」是檢閱、考察、選擇的意思。「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是說聖人是如何建構出系統有無主義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呢,就是對宇宙本體的信息進行系統考察、選擇的結果。下面我們根據經文對本體的信息、選擇和建構機制進行具體分析:
(一)信息「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節經文所描述的,就是聖人在道境中獲取的關於認識客體的完整信息,當然,這些信息都是已經選擇了的客體信息。是從物質和精神的角度對本體進行的系統考察。
我們知道,認識的目的在於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法則,道作為客觀存在的系統,其組成要素是什麼,具有什麼樣的形式、狀態、結構、法則、屬性和含義,這些都是認識主體所要把握的信息。「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是從本體系統的物質方面來說的。本體系統是不停地運動變化的,運動以光波的形態和粒子的形態呈現出來。如果從粒子的角度看,粒子向光波轉化,呈現出波動性;如果從光波的角度看,光波又向粒子轉化,呈現出粒子性。這句經文所描述的,正是現代物理科學所說的「波粒二象性」。這一陰陽特性表明,本體系統的運動是粒子和光波不停地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粒子和光波是本體系統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式和運動狀態,這裡,粒子和光波的關係就是有身和無身即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如果說,粒子是有身,光波就是無身即意識的「物化」。本體系統就是由粒子和光波組成的,二者是按周期性相互轉化的。當然,本體系統的質能轉化是在系統的精神活動的作用下完成的,這就是本體系統的有無聯繫和系統發展。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從本體系統的精神要素來說的。從精神的方面來看,在本體系統的昏暗、幽冥之處,還有更加精微的要素。這些要素純真無雜,並且攜帶著系統的遺傳信息。這表明本體系統不僅具有物質要素,而且還具有精神要素。粒子和光波之間的相互轉化是藉助精神的能動作用完成的,而精神的能動作用是相互作用的主客體雙方憑藉信息的接收和反饋實現的。
信息是同系統的物質、能量的運動過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它是系統內部通過陰陽聯繫而實現和保留的系統形態、結構、法則、屬性和含義的表徵。一切反映形式,都伴隨著一定的信息過程。反過來說,一切信息過程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所以說,信息過程就是精神的活動過程。
在認識活動中主體作為能知系統是客體信息的獲取者、加工者和組織者,客體作為所知系統是信息的發出者和提供者。主體和客體以信息耦合的方式結合起來,可以形成一個圓圈式的信息接收、存貯、加工和輸出的過程。沒有上述信息過程,或者在主體尚未獲得關於客體的一定量的信息以前,就談不上主體對於客體的正確認識。主體為了認識客體,必須通過修道實踐直覺客體,從多方面獲取客體的各種信息。自我在修道實踐中所獲取的客體的信息量越大,信息的保真度越高(信息在通過中間環節傳輸的過程中,信息量會衰減,信息本身也會發生變形和失真),就越能接近於實現對於事物本質和法則的確定性的反映,反之,主體的觀念就會由於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以主觀代替客觀,致使喪失正確認識客體的可能性。
當然,承認在自我認識過程的機制當中包含著複雜的信息加工的過程和程序,並不等於把自我的認識完全歸結為信息傳遞和信息變換。自我的認識過程既包含著通過主客體之間的信息變換在主體的頭腦中建構出一個與客體具有同構異質關係的觀念系統的過程,同時更主要的還包含著主體通過思維的運作對客體意義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既要看到自我的認識過程包含著複雜、高級的信息加工機制,也要看到在自我的認識中,信息和反映的過程都發生了深刻的質變,已經不是一般的信息加工和變換,而變成了觀念形態的精神操作和能動、自覺的思維活動。
所謂反映,是指系統的一方根據另一方的作用而發生變化的能力,即該系統的一方通過自身本性、形態的某種變化來再現作用於它的另一方的特點的能力。系統的一方接受另一方的作用,並在系統中留下「痕迹」或」印記」,這既表示發生了反映,也意味著系統接收和保留了陰陽雙方相互作用的信息。因此,信息和反映都是精神、意識的活動,在反映的過程和結果中必然有信息,而信息也是伴隨著相互作用和反映而發生的。反映和信息的聯繫為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是世界可知性的必要條件。
人的認識作為高級反映活動,自始至終伴隨著信息的過程。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主體和客體在認識中的統一,主體的觀念與客體的一致是以信息為媒介的。主體所認識了的客體,或者說主體觀念中所包含的客體的內容,就是主體通過悟性思維從客體中獲取的,並經過主體的加工、改造、處理而建構起來的有系統組織的信息。本體系統是物質和精神的同一體,物質和精神相互依存、相互生成、不可分割。物質的質能轉化是在精神系統的支配下運行的。精神對物質、能量的支配作用是靠接收和反饋信息完成的。因而,物質、能量、精、信息是組成本體系統的基本要素,質能系統屬於有的範疇,精信系統屬於無的範疇,所以,歸根結底,本體系統還是屬於有無系統。
(二)選擇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這句經文說明了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閱」的過程是反映、選擇的過程,選擇那些符合建構理論大廈的材料。
在主體對客體進行悟性思維的過程中,選擇機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像信息一樣,選擇也為包括人的認識在內的一切反映活動所具有,是反映的一種內在的規定性。所謂選擇性,就是反映者由其自身的需要、結構、特性以及客觀條件所決定,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而不反映它的其餘的特性。例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就是對道的陰陽特性和系統法則的選擇。其中「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是從物即「有」的方面選擇了道的陰陽特性和系統發展的法則。其陰陽特性就是粒子性和光波性,也就是現代科學所說的「波粒二象性」,而「波粒二象性」所揭示的正是系統發展的法則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所選擇的信息就是粒子和光波之間的系統轉化。「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是從精神即「無」的方面選擇了道的精神要素。精即物之精,是物質的陰陽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媾和的產物,是一種更精微的粒子,是信息的攜帶者。「精」和「信」結合構成精神系統。精神作為精微粒子是系統雙方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信使和中介。由此可知,道是由物質和精神組成的系統,其中的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波和粒子是相互轉化的,二者的相互轉化又是以精神為中介的,也就是說,本體的精神系統是以接收信息和反饋信息的方式作用於物的質能系統,促使質能系統相互轉化的。我們知道,認識的目的在於揭示系統的本質和法則,經文正是主體從客體信息中選擇出客體系統的有無聯繫的本質和系統發展的法則的。
這說明,思維活動所進行的選擇是一種自覺的、能動的選擇,因而有高級的選擇機制。抽象思維所面對的作為覺性映象的信息,儘管是豐富的、整體性的,但卻是表面的、直觀的,必須對它進行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把觀念信息的表象聯繫變為邏輯聯繫,才能變成悟性認識。從覺性認識到悟性認識,這一過程就有思維的選擇機制的作用。
思維運作的選擇性還體現了思維對覺性材料的統攝性。思維中的選擇不是無意識、無目的、無規範的,它受到主體的思維結構、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以及情感、意志和理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的認識主體會對覺性信息進行不同的取捨,即選擇並形成不同的認識結果。例如,道學的系統思維主要來源於道的陰陽結構,沒有陰陽結構就沒有系統的聯繫和發展,系統的相生相剋就無從談起,反對獨裁統治,主張系統功能,實行民主法治,嚮往人人平等,走共同富裕道路等等就沒有原理根據。
當然,思維的選擇不是不受制約的主觀任意的選擇。選擇既要受被反映客體的制約,也要受正確的邏輯思維方式的制約,同時思維的成果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在遵重和運用系統法則的前提下正確發揮思維機制的選擇功能,是主體正確反映客體的必要條件,但如果背離系統法則任意地進行「選擇」,就會把思維引向錯誤,即引向主觀認識背離客觀實際的歧途。例如,本體系統的「恍惚」即「波粒二象性」的選擇,已經得到現代科學的證實;本體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如果不能相互轉化,修道實踐的煉精化炁、鍊氣化神就是空話;如果本體系統中根本就沒有精神要素,主體故意選擇,就會把修道實踐引向企圖,返樸歸真,超凡入聖,實現精神的永恆就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果真如此,大道學說也就成為非科學的、虛假的理論。(三)建構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我是如何認識本體系統,建構出系統有無主義的?就是根據本體系統的客觀信息來建構的。
在闡明人的認識過程的機制時,還有必要考察與信息、選擇有密切關係的「建構」的問題。認識的目的就在於認識事物的本質和法則,建構科學的理論體系,以觀念形式把握客體。「建構」的概念,即建立和構造理論體系的意思,經文「善建者不拔」、「建言」、「建德」中的「建」都是「建構」的意思。建構一個理論體系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反覆、重新構造,所以,建構又有「重構」的內涵。
建構一般有兩方面的含義:從認識過程的角度看,是指主體在思維中對客體信息的建構的過程;從認識形成的角度看,是指主體的認識結構的建立的過程。而這二者又是密切聯繫的,它們都同認識過程的信息加工機制有關。
首先是主體對所獲取的客體信息的建構。這種建構所指的是,主體憑藉大腦中社會地形成的豐富的知識性結構,對所獲取的信息在選擇、加工、改造的基礎上,按照正確反映客體的要求把這些信息在大腦中重新組合成為觀念信息的過程。在具體的認識過程中,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這種建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體思維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取捨和加工製作,最後都必須經過建構這一環節,才能實現主體以觀念形式反映客體的要求。這種建構是認識過程中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突出表現,它說明,認識絕非是客體在主體頭腦中的直接映現,而必須通過主體反覆的分析和綜合,才能成為主體頭腦中的映象。
由於主體是憑藉自己的思維結構、思維定式並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對客體信息進行能動的建構和重構,因此,這樣建立起來的觀念映象可能正確地反映客體,也可能歪曲地反映客體。這就要求認識主體遵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把能動的建構功能建立在創造客體的實踐基礎上,並隨時通過實踐來檢驗觀念建構物的客觀性與正確性。
其次是看主體認識結構的建構。這裡的認識結構不是指認識系統的結構,而是指主體自身由各種認識能力要素所組成的知識結構,它是主體以概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重要條件。
我們知道,人類歷史上不乏修道有成的傑出人士,但是,他們對認識客體即道的描述是各種各樣的,有些悟道者描述為「圓坨坨,光灼灼」,有的稱之為「金丹」、「玄珠」、「黍米」等等,佛教則稱之為「佛光」、「法論」、「摩尼珠」、「金剛體」等等,卻都抽象不出「恍惚」概念,綜合不出系統的「有無」範疇,覺悟不出宇宙的無為本性和系統法則。究其原因,這裡既有修道者自身的境界因素,又有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要素和信息背景。我們知道,老子作為一名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其知識是淵博的,對道學典籍是有深入研究的,特別是對社會的黑暗、對百姓的疾苦是有深刻了解和體會的,這些認識能力要素和情感要素對系統論的建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綜上所述,信息加工與信息轉換是人的認識所含有的內在機制,而在信息加工與轉換的過程當中,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機制和建構機制是認識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與基本條件,選擇、建構等等不但不與反映相對立,相反,它們作為反映的一種內在規定,保證著主體觀念把握客體的活動能動、有序、積極地進行。對信息以及選擇、建構等認識過程的機制的考察,深化了人們對認識系統運動的理解,生動地體現出認識運動的中介性、複雜性和系統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