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造型小史:在世的天堂該是什麼樣?
現代建築誕生以前的西方建築史,幾乎能和教堂的造型歷史畫上等號,就連那些大名鼎鼎的藝術家所作繪畫和雕塑作品,也不過是襯點教堂的裝飾而已。在這篇小文章中我們就來捋一捋教堂的造型進化歷史吧。
在基督教發展的早期,傳道士將空的十字架插在異教廟宇附近的空地上,示意耶穌已經克服了死亡這一人類最大的災厄,人類如今能夠將希望寄託於彼岸的世界,並在十字架所在之地獲得「凈化」。隨著時間推移,參與祈禱活動的信徒越來越多,祭壇也就被搭建起來。我們所說的教堂,正是為了遮蔽露天的「祭壇」而建立的庇護之地。也正是這個原因,早期的教堂繼承了羅馬萬神殿式的風格,被稱為巴西里卡式教堂。
巴西里卡式教堂平面圖和正面圖
能指代教堂的辭彙有很多,其中cathedral指的是大教堂——即設有主教座位的教堂。羅馬帝國分裂後,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在平息了一場叛亂後意氣風發,就在聖索菲亞大教堂2.0被毀的32天後,迅速地打定主意要建造出世界上最宏偉的聖殿來作為東羅馬帝國的權力象徵,也就是如今位於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3.0。這座教堂也是拜占庭建築的典型:
聖索菲亞大教堂外部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這個圓頂的直徑達32米,不靠任何牆面承托,穹頂基座底下的窗口照進的光線使得它像是浮在空中一般。也正因此,這座建築也被稱為世界建築第八大奇蹟。當然,這座巨大的教堂耗盡了拜占庭的國庫,竣工後查士丁尼大帝在大廳內高喊:「所羅門,我終於超過你了!」並治好了他的偏頭痛。
穹頂結構演變
拜占庭風格後來也被開放包容的伊斯蘭教徒接受,與此同時,西歐貴族也從混亂中找到了出路,大量的城堡拔地而起,重新崛起的市民和手工業者也開始利用過去的羅馬建築廢墟中的材料來修築新的教堂,這些建築也就被稱為羅曼風格,並且具有要塞的特點,具有堅固而厚重的外觀。
施派爾大教堂(左)和聖喬瓦尼教堂(右)
到了中世紀晚期,天主教正處在最為強勢的時期,就好像中國的皇帝為了彰顯權力就要修園林和宮殿,中世紀的君主為了彰顯權力,就得為接近上帝而修建教堂,並達到討好教會的目的。於是我們所熟悉的,「通天塔」式的哥特建築就應運而生。
蘭斯大教堂
蘭斯大教堂就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典型,除了拿破崙以外,其他的所有法國君主都在這裡進行加冕儀式,因此蘭斯大教堂不僅僅意味著神聖,還是民族象徵。蘭斯大教堂和大多數的哥特式教堂一樣,一直在不斷地被修繕和重建,它外觀極盡奢華,並開創了「窗飾」這一重要哥特元素。
蘭斯大教堂窗戶
「哥特」是野蠻人的一支,這個名字也是由文藝復興以後愈發重要的藝術家們所起的,哥特的「野蠻」部分表現在建築上則是——哥特建築通常並沒有經過什麼數學計算,但設計師們又和現代人一樣對「高度」極度崇拜,其修繕次數和損耗靡費之多,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那麼新的問題出現了,不做數學運算的石匠們到底用是什麼方法才使得哥特磚石建築能維持這樣的高度呢?
飛扶壁
飛扶壁的這個設計可能來自於植樹時使用的支架,將力量傳遞至兩邊的牆壁上,分擔建築頂部的重量。當然這個暴露在建築外部的「零件」不僅僅是承重這麼簡單,其本身往往也是哥特建築精緻外觀的一部分。哥特建築的外觀高聳入雲,內部也有尖肋拱頂使得屋頂看上去觸不可及。這樣的空間配合從大窗戶里灑進來的陽光,神聖就已經降落到人間。
文藝復興風格的聖洛倫佐教堂
文藝復興時期便是我們最熟悉的部分了,建築師和藝術家們狠狠鄙視了前輩野蠻人不知克制的哥特高塔之後,又一次將黑手伸向了古希臘羅馬。希臘的立柱和羅馬的圓頂重現世間,只是這次更加精緻,聖彼得大教堂就是文藝復興建築的模範。建築師們此刻已經不僅僅靠經驗來做設計了,知識和理性的意識漸漸覺醒,此時建築師的身份已經與從前大不相同了。
巴洛克建築則繼承了古典的構圖方式,是作為對抗文藝復興時期那種沒啥新意的建築風格而出現的,所以這種破壞平衡感、玩弄神秘、阻斷對稱的風格出現在羅馬城也就不奇怪了。羅馬城是梵蒂岡所在之處,地價昂貴擁擠,已經沒有地方再建設標準的拉丁十字教堂了,但建築師們仍然需要創作,所以不規則形狀的教堂也就應運而生了。
聖卡爾大教堂
相比於大教堂,小教堂更適合建築師們做這種新奇的設計實驗,比如四噴泉聖卡羅教堂就是這樣的一棟巴洛克建築。四噴泉聖卡羅教堂破天荒地使用了波浪形態的牆體,而中部的穹頂似乎又重現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浮光」奇景。巴洛克建築建築差一點就可以重新定義建築本身:把它的整體當做一個雕塑,因為關於「教堂」外形的既有要求已經被擁擠的羅馬城消解了。
四噴泉聖卡羅教堂
漸漸地我們發現,教堂已經從信仰的居所變成了城市的形象和臉面,伴隨著這一現象的還有理性主義的發展,甚至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聖母院被革命者改名為「理性的聖殿」。人們相信「信仰就是力量」和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的方式卻並沒有什麼實質不同,理性在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運動中達到頂峰之後,人們終究還是滾回了厭煩之中,於是又開始復興哥特建築。由此可見,建築的時尚和服裝時尚也沒什麼不同,沒有創意的時候就來一次復古運動。
法國朗香教堂
這種情況直到進入現代才得到緩解,朗香教堂就是一位由新教徒建築師為天主教徒設計的人間聖地。這件標準的現代建築打破了歷史上所有教堂的形式,教堂頂部像是一搜巨大的木船,可以當做是諾亞方舟,也可以當做中世紀修女的頭巾;而牆壁本身出現了各種奇怪的弧度,令人十分不安。教堂本應該具有的權威符號瞬間消解在這樣的建築中。但從裡面看,陽光從刻意設計的彩繪玻璃中灑進來,營造出一種不穩定的宗教神秘感。
朗香教堂內部
當建築師們在設計教堂的時候,無疑也在解釋人與基督教、建築與神明的關係,教堂的形態在改變的同時,彼岸和神明的意義也在發生髮微妙的變化。從君士坦丁的幸運到朗香的不確定,1500年來的變化,都寫在宗教建築斑駁的牆壁上。
原創內容,轉載請聯繫。
推薦閱讀:
※除了探索下一代人機交互,這家中國公司還額外發布一款AI晶元模組
※什麼是作品集的"科學"創作方法論?
※Comme des Garcons 海報集/設計關注376
※適合編程用的字體有哪些?
※做自己庭院的設計師,造園或許沒有想像的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