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你真的看得下去么
2 人贊了文章
今天,醫學界的朋友圈被刷屏了,
「一定要收藏哦!
告別度娘,科學求醫!
醫學微視
這是中華醫學會的網站!
你點開後,再點某個病,
然後往下看到各種癥狀,
點其中一項,
就會有國家頂級醫生出來語音解答
希望能幫到需要幫助的人!」
我相信現在做科普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網上的數據爆炸式存在,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回答知乎提問的時候,總是發現大家就同一個問題反覆提問,一開始我很好奇,他既然邀請我回答,他不可以先搜索一下我曾經是否回答過這個問題么,確實,很多問題我都反覆回答很多遍了,我反複製造重複的數據,感覺都要污染網路了,但是後來想想,搜商比較低時一回事,另一回事就是大家需要私人定製的服務,大家不願意去花很多時間去搜索去整理。比如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因為秉承的是「生物-社會-心理」的醫療模式精神,所以除了介紹一般的疾病表現,我還會針對提問者的心理焦慮或者可圈可點的地方進行指引或者鼓勵,我想,這是他在百度檢索科普文時無法享受的待遇。而這,也可能就是這種重複提問層出不窮的一個原因。
相反,與個體差異相對的,科普文是非常大眾化的,很多人因此科普文其實看不下去,除非他非常有好學精神,它會不斷搜集相關信息,最後自己成為某疾病的專家,確實存在這樣的患者,久病成醫。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缺乏這種求知精神,所以科普文很有必要,但是總還缺少些什麼。
不過,上面朋友圈推薦的網站本人在這裡也非常推薦,起碼,他有官方的來源,你可以把他作為標尺,來判斷你搜索到的其他內容是否可取,是直接不看,還是可以作為補充,這個能力很重要。當然這裡面講的內容不會面面俱到,也做不到私人定製,其他不懂的問題同樣可以在知乎請教我以及我的同道。
之所以寫這篇,是因為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偶然點開「境外天」的一個回答裡面的推文,部分內容截圖,
一個自稱非醫學專業的人,莫名其妙地用這樣的詞句來刻畫醫生和醫院,洋洋洒洒地解釋醫學知識,這樣真的好么,我百感交集。他那樣寫可能真的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仇醫「心理,還希望大家自己甄別,別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和醫生對立,吃虧的是患者。
如果你官方的科普文真的看不下去,也不能隨便相信網路上的各種言論,起碼你要相信科學!所以最後還是再一次推薦你看」醫學微視「,以他為尺,去偽存真。希望我們以後的醫學科普做得越來越好!
推薦閱讀:
TAG:科普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