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 中國式父母,可不可以好好說話?
來自專欄成長筆記8 人贊了文章
這是彪悍學姐的原創文章01
最近,微博博主@還是一碗泡麵曝出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老藝術家,對獨女要求特別嚴苛。女兒後來讀到了常春藤的博士,她去美國看女兒,不知道為什麼就指責起來了...
她女兒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她回了句:「你覺得自己做的很好么?」女兒一聽,翻身就跳下陽台,沒救回來...
看到這位老藝術家母親的回答,不用學姐過多評論,就已經有一波來自中國孩子的吐槽了。
言語暴力,傷害了多少成長中的孩子,看看就知道了:
看到這裡,學姐不得不勸一句,中國式父母,真的應該好好上一節「非暴力溝通」的課了。
在中國,沒有誰比孩子他媽更愛孩子,不然怎麼會有慈母多敗兒這種詞。
他們往往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自己有權操控他的人生。而這種權威的展示,對孩子來說,是致命的。
就像這位母親冷言冷語的愛,實在是讓人扎心。
因為,很多父母卻並不清楚:
愛孩子,和如何愛孩子,是兩回事。
02
電影《阿甘正傳》有一段經典對白,有人問阿甘:「你將來想成為像誰那樣的人?」 阿甘答道:「難道我不能成為我自己嗎?」
我們為什麼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不是用來實現父母未實現的夢想,不是攀比的物品,更不是讓孩子成為升職加薪的戰鬥機。
很多人忘了當初生孩子的初心,其實是讓TA快樂。
前段有位北大留學生,12年不曾回家過春節,6年前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年初寫萬字書控訴父母的 「過度關愛」。
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王猛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在畢業後,因為內心自卑,很難應付自己的人際朋友圈,丟了好幾份工作。這讓他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
為了尋求解決方式,找到自己的病根,他找到心理諮詢師做專業的心理治療 。
在跟心理諮詢老師溝通了6個小時後,諮詢師說,他得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症。
這是一種什麼癥狀呢?百度詞條是這麼解釋的: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
他控訴父母無理由地管制,對他的人生肆意安排,卻沒有過問他的意見。成績不好時,父母的冷言冷語,已經在他童年留下心理創傷。
採訪中,他母親依然執迷不悟:
要說掌控,他17歲以後就不在我們身邊,現在34歲了,人生一半都在外邊,如果前半程我們在掌控他,可問題出在這後面啊,照這樣說,反而是掌控不夠。
直到現在,他們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謂的愛,錯得太離譜。在溝通方式上,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暴力溝通。
讓自己的孩子在這種暴力的氛圍下成長,不是愛,而是在毀掉他的一生。
易中天說,中國式教育,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
學姐在大學期間,也有個別內地和香港本地學生,比較自卑。細問一下,抱怨就開始了。大多數拿自己跟別人家的孩子對比?人都去到香港大學了,還要和別人比。
殊不知,性格自卑有缺陷,不自信,才是最大的失敗。在這樣性格決定命運的時代,他們比起熱情開朗的外國同學,早就輸掉了入場券。
03
台灣插畫家幾米說過一句話:「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一點也不假。
中國式教育是:愛你,就要管你
外國式教育是:愛你,就要尊重你
絕大多數父母,並沒有想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傾聽孩子的父母。
有時候家長內心深處已經明白,是自己出現的問題,可是情緒上和面子上拉不下來,只能說
「因為我是你媽,所以,我說你不對,你就不對,教訓你的時候你也不能頂嘴。」
(「我是你媽,父母這都是為了你好。」)
在溝通中,大家習慣用自己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標準來評判人,把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人或事物,歸類為不道德,或者不正確。
那事實上,我們的價值觀,難道一定是對的嗎?父母們的價值觀,難道現階段還能繼續沿用嗎?
答案是,不!能!
做父母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沒有人生來就是一個完全合格的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總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
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覺得自己就是權威,不用學習。
其實孩子們想要的,不過是平等溝通。
04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雙方對愛的表達,出了錯。
我們要如何傳達我們的想法,做到非暴力溝通呢?
大家首先要明白,溝通分為兩個部分:
溝通的內容和溝通的氛圍。
1、溝通的氛圍,是關鍵
上面的例子,父母的語言內容,並不是很暴力。可是我們感受一下放冷刀子的感覺,就是妥妥的冷暴力。它積壓起來,比真正熱暴力(吵架)帶來的傷害更大。
而時長處於這種冷暴力的壓迫環境中,會對人的心理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
諸如此類的還有撂狠話,冷言冷語,不說話。
在沒有平等溝通,和愛的鼓勵的氛圍下。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會使孩子在成年後,非常容易自卑,甚至出現應激反應。
2、溝通的內容:換一種表達方式會不一樣
陳述時,將想法轉化成感受來表達。
上面的每一個文字,大家都看得懂。但大家真的知道,想法和感受的區別嗎?
舉個栗子:
「我跟你說話,感覺就是在跟一堵牆溝通。」(腦海中的想法)
「我希望你能夠認真傾聽我的話,不要無視,或者忽視我說的話,好嗎?」 (真實溝通的感受)
我們每次溝通時,大多都在表達想法,負面的想法傳遞出來,只會讓當事人越來越煩,甚至變本加厲。
如果在溝通時,我們能把自己的想法,轉化成感受來表達。結果就會大大的不同。
舉個栗子:
為什麼你回家都不愛說話??!!(想法)
「你不說話,我們很擔心你。我們感到很失落。如果有什麼不開心,或者不滿意的事情,都可以拿出來分享。」 (感受)
將想法轉化成感受,我們能好好調控自己的情緒,清晰地讓對方感受到,我們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做到走心溝通?
所以,希望從此以後,不論是你的身份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能學會表達這門課。
不要讓愛,錯了方式。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彪悍學姐
彪悍學姐,香港大學風險管理系畢業,行走中環,走路帶風。業餘時間,分享留學見解。如有問題,歡迎添加微信騷擾學姐(微信號碼:626412505)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自由職業,有沒有心理量表能夠給出相關的建議參考?
※人際交往的真諦:永遠不要違心地去迎合別人
※藏在身體里的朋友,你好!
※人際交往的3A法則
※如果你的老闆給你十塊錢,讓你去買十五塊錢的煙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