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不,梵高只是一個缺愛的孩子

藝術家?不,梵高只是一個缺愛的孩子

來自專欄老潘有畫說8 人贊了文章

每一個人,在最初的開始,都是想要成為父母喜歡的孩子,並且終極一生,會一直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梵高也不例外。

梵高的童年,一直想要獲得母親的喜愛。

然而那個早於梵高出生之前死掉的孩子,使母親有意無意地排斥了對梵高的愛。

梵高感受到的是母親對早夭長子的無盡思念與悲憫情懷。

這種因家族而帶來的疏離感將伴隨梵高以後的一生。

他急切的想要融入,但是卻沒有力量。

他急切的想要帶給別人熱量,但是,卻處處碰壁,找不到方向。

一個處處碰壁的孩子註定會消磨掉別人對他的愛。

當彼此感受到的愛越來越少,這樣的人生就形成了一個死的循環。

上學失敗,考牧師不成功,做畫商被辭退。。。

父母的失望不斷增長,梵高的信心一再崩潰。

如果說世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框框,為了獲得世界的承認,梵高是願意把自己放到哪個框框里的。

很顯然,梵高的型號和這個世俗的框框太不符合。

怎麼學也學不會數理,反而更加喜歡文學和圖片,梵高是一個用感性思維來認識世界的人。這樣看來,他在學業上的失敗也便順理成章。

他天性自由,行為樸實,所以,鄉村學校反而更適合他,被循規蹈矩的貴族學校開除也是情理之中了。

對弱者的同情又使他與卑賤的礦工們打成一片,而這樣不顧身份的行為又使他被教會所不相容。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為了博取父母親和社會的承認,梵高一次一次把自己投入那個不是自己的框框里,卻又一次又一次的被那個框框扔出。

到最後,世界與梵高之間也形成了這樣的關係:梵高愛世界,可是世界並不愛他。

在承受了所有人的白眼和唾棄之後,梵高的內心可想而知。

最後的救命稻草是梵高的弟弟提奧。具有和梵高一樣悲憫情懷的提奧是梵高唯一的守護者和理解者,提奧支持梵高從事自己更擅長的繪畫,並且成為藝術家。

可憐的梵高27歲才開始拿起畫筆。

可是事情的發展並未如梵高所願。從27歲到37歲去世的十年間,梵高並沒有賣出一幅作品。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繪畫上,梵高又一次超越了世界的理解和接受。

有一次,梵高的一個畫家叔叔曾經試圖修改梵高的素描作品,最後還是放棄了。他告訴梵高:嚴格意義上來說,你畫的確實不準確,可是,準確了又能怎樣?你這樣的畫我是學不會的,我也畫不出來。。。我也教不了你什麼,你還是堅持自己吧。。。

梵高也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是,這一次,他不會再妥協了。

這一次,他充滿了信心,他告訴弟弟他一定會成功。

當然,這次的孤獨是更深切的孤獨。

冷眼?他見的太多了,連小孩子都欺負他,他並不記仇,只是不再為這些事情煩惱。

貧窮,飢餓,算什麼呢?梵高的心也磨練的夠硬了。

女人?感情?也許太奢侈,梵高身邊是那個靈魂像天使一樣純潔美好但肉身卻傷痕纍纍的妓女。

是的,仁慈的上帝塑造了梵高這樣獨特的靈魂,也淬鍊了他閃光的執著。

每一天,繪畫的使命都在召喚他,他按時起床,按時睡覺,勤奮的像個農夫,繪製了大量的作品(十年,1900多幅,震驚的數字!)。

生命中最後的十年,梵高放逐了自己,也拯救了自己。世界對他的愛,只有提奧。而梵高對世界的愛,就是他那些熱情如火的真誠作品。

在這十年中,梵高一點一滴地將自己對世界的愛投注到自己的畫面中,慢慢修鍊自己那沒有任何社會回饋的世界。

當然,他的修鍊如同煉獄,他還是會不時的崩潰。

當他滿懷熱忱邀請高更來到自己的畫室,而高更對自己的畫卻不屑一顧時,梵高做出了這一生最瘋狂的爆發: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為什麼割掉的是自己的耳朵,而不是別的什麼器官?

也許梵高是想要讓自己不再聽見那些不理解自己的聲音,而高更就是那個最為坦誠,最為集中的排斥梵高的聲音,這個聲音就這樣觸發了梵高的這一舉動。

耳朵被割掉就可以聽不見了嗎?梵高當然知道不能,但是,被孤獨和歧視纏繞的痛苦又能怎樣排遣?

這就像飲鴆止渴,當有一種痛苦超越了死亡,鴆酒也便如同甘霖。

至於梵高到底是開槍自殺,還是死於一個孩子的惡作劇?

從旁觀的角度,我更相信梵高死於孩子的惡作劇,因為,死並不是梵高所追求的,他也不怕死。他所經歷的世界要比死亡還痛苦。

從梵高自身考慮,我卻更願意希望梵高是自殺,因為他真的太痛苦,只有自殺才是對他的一種救贖。

不管怎樣,他對世界的愛,將和唯一愛他的弟弟提奧,還有他的作品一起,永存與世。

《至愛梵高》於2017年12月8日上映。

推薦閱讀:

作家與畫家
趙無極看——藝術家的修養決定了作品的魅力
「今日頭條」藝術家呂進權山水:藝術語言獨特,欣賞性極強
藝術家趁早出名或大器晚成
藝術家Sarah Trumbauer的剪紙

TAG:畫家 | 藝術 | 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