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社會輿情的主流態勢
07-17
當前我國社會輿情的主流態勢 |
姜勝洪 |
2012年05月11日16:23 來源: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
當前我國社會輿情的主流態勢--中國共產黨新聞
一、主流態勢 1.民眾社會參與意識明顯增強,維權能力明顯提高,民意表達更加理性。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我國民眾社會參與的自覺性、自主性與積極性顯著提高,對於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問題更加關注,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與探索日益迫切。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速,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為民眾社會參與提供了更為便捷、廣泛的渠道,網民的表達意願和參與意識持續高漲,民眾的表達慾望得到空前宣洩和釋放。從PM2.5空氣質量、校車安全到吳英非法集資案、王立軍案等熱點問題,再到烏坎村村民自治選舉、「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大討論等,網友表現出較高的參與熱情,民意表達更加理性,更多的網民開始從制度建設的角度發表意見,期待政府建立相關法律法規。網民的呼聲已經成為引導和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影響著社會關注點的變化與一些事件的發展動向,推動著我國社會的進步。 2.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輿情,執政能力穩步提升。當前,各級黨委和政府對輿情的重視程度繼續提升,處理問題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應對能力穩步提高。例如,上海染色饅頭問題經媒體曝光後,上海市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趕赴問題企業調查。在隨後的處置中,上海市政府「徹查此案,依法嚴懲」的表態頗得人心;2011年11月,廣州花都區數百名民工上街遊行討薪,當地政府派警力維持秩序,疏導交通,創新了社會管理方式;面對有關空氣質量標準PM2.5的尖銳批評,北京市政府認真聽取公眾抱怨,審議並通過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並首次將PM2.5監測、校車安全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政府迅速、積極應對的態度,體現了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重視,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避免矛盾擴大化。 3.政務微博在突發事件中起到了很好的溝通效果,有效化解了不良輿情。從政務網站到政務博客再到政務微博,問政方式不斷創新,問政渠道不斷擴寬。2011年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政務微博進入了爆髮式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機構通過官方微博及時跟進社會熱點,與網友互動、釋疑,提升了虛擬社會管理水平,提升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四川會理縣某領導「懸浮照」曝光僅一天,當地政府就開通了新浪微博,通過微博向社會道歉,獲得了公眾的理解;山東濟南女警夫妻打人事件在微博上被曝光後,立即引起網友廣泛關注。當晚,濟南公安利用官方微博,及時向網友通報事件的處置情況,有效避免了網路輿情的發酵和擴散;甘肅正寧縣幼兒園校車事故發生後,甘肅省衛生廳及時在官方微博發布事故相關信息,之後,甘肅省衛生廳廳長發布微博,介紹事故救援進展情況,並不斷更新信息,有效引導了網路輿情。 二、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1.民生問題突出,影響民眾幸福感和政府公信力。近兩年來,眾多農副產品和日用品接連漲價,民眾生活成本日益增加,從而成為輿情焦點。今年春節剛過,農產品價格再度躁動,引發民眾抱怨。3月20日零時起,我國汽柴油價格再次調整,成品油價格再創新高,許多民眾對汽油高漲大嘆無奈,抱怨油價上漲速度太快。讓民眾極為「糾結」的還有房價居高不下,樓市調控政策頻頻發力,然而一些地方的房價依舊不降反升,考驗著民眾的信心;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頻發,消費者的心理底線不斷被衝擊。廣大民眾對環境安全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對環境問題越來越敏感。例如,2011年12月,廣東汕頭海門鎮部分群眾擔心正在做前期論證的華電發電項目對環境造成污染,導致群體性事件。又比如,今年2月,一艘貨輪因洗艙作業不當,洗艙水沖入長江,致使鎮江至江陰段水質發生異常,有關部門不僅沒有及時公布實情,而且以種種借口搪塞掩蓋,導致謠言傳播,引發了部分地區市民搶購飲用水的現象。在近幾年發生的各種群體性事件中,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數量是上升最快的。 2.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得不到回應,社會矛盾的對抗性加劇。在一些地方,社會矛盾的對抗性有所加劇,一個小摩擦都可能導致瞬間的民眾聚集,整個社會的容忍度和包容度下降。2011年,各地源於勞動爭議的集體停工等群體性事件仍時有發生,其中,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古巷鎮因討薪者被挑斷腳筋而引發數萬農民工高喊「踏平古巷鎮」的打砸事件。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主張通過群體性事件維權的人所佔比重高達45.43%。有的地方對老百姓長期反映的問題置之不理,造成底層、弱勢群體的心態發生變化。例如,江西撫州「5·26」爆炸案中,肇事者最終選擇以暴力表達訴求。此外,部分官員被高調問責後又低調復出,繼而成為輿論焦點,引發輿情應對的二次危機。 3.部分地方政府危機應對能力不足,常常成為輿情熱點的導火索。網路時代的政府危機應對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講究應對技巧,還應該轉變應對觀念。大量實踐表明,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最好辦法是公開透明,在第一時間發出權威、準確信息,最大限度地壓縮謠言傳播的時間與空間。例如,今年春節,網爆遊客三亞吃飯被宰,引發社會強烈反響,而管理方卻以「零投訴」、「無法舉證」等借口消極應對,三亞為此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4.一些人的信仰、道德缺失加劇了民眾悲觀消極情緒。當今社會經濟大發展,社會大變革,利益大調整,思想多元化,在市場經濟和西方價值觀影響下,信仰、道德缺失,賺錢和享受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動力和目標。由於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相繼發生「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牛肉膏」、「毒膠囊」等事件,加劇了民眾的悲觀消極情緒,「郭美美事件」引發紅十字會形象危機,小悅悅的街頭慘禍,更是把民眾對我國社會道德問題的關注變為社會輿論焦點。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對人際關係的冷漠、社會道德問題的焦慮與日俱增。 5.社會謠言的傳播和西方國家對我意識形態的滲透破壞,干擾了民眾正確判斷。當前,一些謠言在互聯網內外擴散,活躍度相當罕見。諸如「軍車進京」等離奇荒唐的謠言,形成了對輿論的紛擾。一些人在公開吹捧謠言的「正義性」,宣稱「謠言倒逼真相」,「謠言倒逼改革」。而許多網民難辨真假、信假為真,非理性表達看法。此外,國外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境內外敵對勢力從未停止對我國進行滲透。其突出表現:攻擊改革開放;炒作經濟社會熱點問題;散布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借所謂「西藏問題」、「新疆問題」不斷挑起事端。這些干擾極易與社會正常存在的「抱怨文化」發生共振,使得部分民眾產生報復現實社會的慾望、衝動甚至行動。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仍在進一步顯現,我國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很大,由此引發的境內外社會政治問題都可能進一步增多,對民眾思想意識、社會輿論和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忽視。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輿情分析研判,加強對互聯網、手機簡訊等新興媒體的應用管理,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切分裂破壞活動。要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通過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和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作者: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副研究員) |
(責任編輯:陳葉軍、高巍) |
推薦閱讀:
※春風又綠江淮岸,星月何時照×還?
※眼癌女童之死:小鳳雅事件的傳播復盤及輿情反思
※【輿情】第十一期打傳動態(2017.09.04
※2017年涉警輿情盤點:見證執法境遇和輿論環境的雙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