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感知幸福第一站

餐桌:感知幸福第一站

策劃人小語

每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飯的時間大概不超過1小時。在這短短的1小時里,你會對孩子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也許,你最頭疼的,是如何讓孩子吃下有營養的食物,如何用好吃的飯菜把孩子喂得飽飽的;也許,你最過癮的,是趁著吃飯時間,不斷追問孩子的分數和他在學校的表現,數落並糾正他平時犯的錯誤;也許,你最解氣的,是當著孩子的面,指責丈夫不做家務,抱怨生活不如人意;??

很多家長都在餐桌上做著這些事。直到孩子慢慢長大後,家長忽然發現,他成了不受歡迎的胖子,他變得自私無理,她喜歡在人前搬弄是非,她不懂如何愛別人??

如果告訴你,這一切都源自當初的「餐桌故事」,你還會這麼做嗎?你是否知道,家長在餐桌上的言行,會影響孩子將來的生活?從現在開始,請你用心關注家裡的餐桌,因為,這裡是孩子感知幸福的第一站。

和餐桌有關的回憶

在中國,餐桌是許多家庭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其實,吃飯無小事,家長在餐桌上溫和、科學的言行,會讓孩子的人生因此不同;而家長在餐桌上的教育或營造的氛圍不恰當,也會導致孩子長大後出現一系列問題。不信,請看下面的故事。

拿起筷子就播報「負面新聞」

傾訴人/陳琴

每次吃飯,我就變成了「垃圾桶」。剛一落座,我媽就開始抱怨單位里的那些事,什麼女同事喜歡在領導面前討好賣乖、男同事生活作風不端正、自己獎金拿得太少、一定有人在整她??

我爸聽到這些時,勸我媽:「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少說別人的閑話,少打聽別人的隱私,沒有人會無緣無故『陷害』你。」

一聽這話,我媽就不樂意了。她指責我爸不站在她那邊、不替她出氣,然後開始叨叨我爸對家裡關心不夠,家務活兒也不做,天天就知道下棋??每次我媽「控訴」到痛處,就會詢問我的意見。我雖然感覺很煩,但怕她不高興,也就隨口附和幾句。

我媽還是條「變色龍」。家裡來客人了,她在餐桌上十分熱情,可客人一走她就立馬變臉,喜歡說人家的不是。她有點嫌貧愛富,會對著我爸喊:「以後這麼窮的親戚別總往家請,我估計她下次再來,就得管咱們家借錢了,我是不會借的,做人不能那麼傻??」

說實話,我很討厭我媽愛抱怨、搬弄是非的毛病。可結婚後,我突然發現,自己也喜歡在餐桌上對著老公發牢騷。那一刻,我覺得我像極了媽媽。

專家點評

父母在飯桌上愛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營造不好的就餐氛圍。再好的飯菜也要佐以好心情,才能製造出幸福的滋味,像陳琴媽媽這樣做,不僅讓家人吃飯時難以下咽,而且直接影響了女兒的性格。由此可見,吃飯無小事,家庭習慣的影響多麼深遠!

「心血來潮」的餐桌

傾訴人/蘇眉

我媽是河北人,喜歡做麵食,不喜歡炒菜。每次問她:「媽,今天晚上吃什麼?」我其實是想問她做什麼菜,她的回答卻是「我已經蒸上饅頭了」,或者「吃餡餅」。我媽只要做了一樣主食,一般就不炒菜了。所以,我的飲食習慣特別不好,吃飯好像就為了吃主食,主食吃完了,菜也就不吃了。

有的時候,她會心血來潮,主動問你想吃點什麼。因為她沒什麼拿手菜,我們經常絞盡腦汁才能想出幾個愛吃的。但就算你點了這幾個菜,也不見得能在餐桌上看到。我媽經常是把菜都切出來了,最後又會臨時改主意,「算了,菜太多了,那個牛肉不炒了吧!」弄得我們特別掃興。時間長了,我發現我不太敢相信別人的承諾,尤其是一些好事兒,潛意識裡總覺得「到時候會變吧」。我還很看重別人是不是說話算數,誰要總是臨時動議,說定了的事又變,我就會特別憤怒。

我媽經常強調「飯要趁熱吃」,像麵條餃子這種一鍋煮不出來的飯,她就會要求我爸吃第一鍋,然後我們吃第二鍋。我爸吃飯快,經常是我媽還在廚房裡忙乎,我爸已經吃完去看《新聞聯播》了。那是他雷打不動的日程,所以很難一家人坐在一起既從容又溫馨地邊吃飯邊聊天。以前我沒感覺,後來跟我老公回他們家,發現他們一大家子經常坐在一起一吃飯就是兩三個小時,一邊吃一邊聊聊各自的生活,家長里短,感覺特別好。

有人說,吃飯是一個家庭里最重要的時刻,當嘴巴打開的時候,心門才比較容易打開。我覺得這話挺有道理。我老公家裡的氣氛特別融洽,大家都比較開朗;而我們兄妹兩個性格都挺內向,不太擅長人際關係方面的事情。我想這也許跟家庭飲食習慣有點關係。

專家點評

家長常常關注孩子吃什麼,卻沒有關心怎麼吃。實際上,怎麼吃飯,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更大。蘇眉的媽媽,經常不能兌現對飯菜的承諾,讓蘇眉對此很憤怒,並將這種關係泛化,養成不太信任別人的習慣以及憤怒的情緒反應模式。另外,媽媽對吃飯順序的安排,讓她沒有體驗過一家人一起傾心交談的溫馨,這讓她覺得很遺憾。不能說完全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們兄妹性格內向,但至少是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看,飯桌上這麼小的一個細節,也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萬惡的菠菜

傾訴人/劉琳

你要問我最喜歡吃什麼,我可能一時答不出來;但你要問我最討厭吃什麼,我可以非常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告訴你:菠菜!

我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媽第一次做了菠菜。菠菜有一股很重的味道,而且那長長的紅根看著就讓人難受。我媽說菠菜營養高,讓我吃一點。我實在受不了那味道,一棵沒吃完就扔剩菜盤裡了。菜剛放下,我爸忽然喝道:「扔什麼扔?撿起來吃掉!」

我十分怕我爸,他是我們家的「皇帝」。在餐桌上,只要他不說話,我們誰也不敢說話。所以,看著他這麼厲害的樣子,我哪裡敢說「不」,只能把菠菜從盤子里撿起來吃掉。我爸看我吃完,哼了一聲,說:「有什麼不好吃?還不是吃掉了!」

那頓飯,我吃得十分屈辱。

從那以後我就發誓,等我可以自主決定吃什麼時,再也不要見到菠菜這種東西。有段時間我貧血,同事勸我多吃菠菜,說可以補鐵補血。但我堅決不吃,因為它會讓我想起小時候那段噁心屈辱的往事。

更讓我無語的是,我爸居然對他的做法洋洋得意。家裡的一個小外甥挑食,我爸得意地對親戚說:「你就逼著他吃。你看劉琳,說不吃菠菜,最後我還不是讓她吃下去了。」

我聽了這話都想吐,真想沖他說:「就是因為你,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吃菠菜了。」

其實這麼說有些太絕對,菠菜未必就真的很難吃。但,怎麼說呢,菠菜真的是我第一討厭吃的東西!

專家點評

如何讓孩子不挑食,是每個家長頭疼的問題,但用粗暴的方式逼著孩子吃,絕對是非常錯誤的做法。這不僅無法讓孩子真正愛上食物,而且會適得其反,甚至給親子關係蒙上陰影。比如劉琳的爸爸,他讓孩子對於菠菜的厭惡如此強烈,相信他們的親子關係也十分糟糕。而深究劉琳爸爸背後的動機,不難發現,他為了孩子好恐怕只佔到一小部分,更多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感」吧。如果真是為了糾正孩子偏食,家長可以用心做出不同口味的菠菜,讓它不那麼難吃。再說了,就算真的不吃菠菜又如何呢?只要孩子會吃其他的蔬菜,少吃一兩種也沒關係。

吃飯愛爭第一的胖子

傾訴人/改改

美食對於我來說,一直都有著強烈的誘惑。同時,我對它又有著隱隱的恨,因為我那193斤的體重和虛弱的脾胃完全「得益於」美食的功勞。

我得承認,兒時的餐桌曾給我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作為家中獨子,母親每次都將最好吃的留給我,而我為了回報母親,總是儘可能地多吃些,而且從不剩菜。

上幼兒園時,老師說吃飯第一名的小朋友可以得小紅花。為了得到那朵小紅花,我總是抓起碗就拚命吃,囫圇一口吞下去,完全沒感覺到飯菜的味道。我拿著那朵小紅花,媽媽看著很高興,又獎勵我一桌好吃的飯菜。漸漸的,我吃得越來越多,吃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在媽媽「超級營養餐」的餵養下,讀中學後的我體重猛增。等高中畢業後,我的體重躥升到170多斤。因為太胖,每次上體育課我只能在一邊看著,根本不能參加運動。與此同時,因為我吃飯吃得太快,胃長期脹得難受,還落下了很難治癒的胃病。

如今,面對自己將近200斤的體重,我覺得很自卑。我不喜歡逛商場買衣服,也不敢去追求女朋友,怕人家嫌我太胖了。這都是我媽害的!可直到現在,一有好吃的,她還是會塞給我,而我也管不住自己的嘴,減肥計劃一直沒成功。

專家點評

如同電視廣告所說,媽媽最喜歡看到的,就是孩子大口大口地吃飯。但是,並非吃得越多越好,很多身體疾病就是吃出來的。有經驗的醫生在面對與吃有關的身體疾病時,都會詢問他的家庭關係,包括餵養這部分。這是因為,吃—餵養—身體這三者,通常能反映出家庭成員的依戀關係。

改改媽就是通過餵養來表達對孩子的愛,但她的愛顯然泛濫成災,失去了節制。而小孩子是不懂的,只會通過吃來討好、回報媽媽。在他們的母子關係里,吃等同於愛,而且這種模式被改改延續到和老師的關係中,將來,它也會被延續到改改的同事關係、戀人關係中。不難理解,他的身體為什麼瘦不下去。

餐桌上的「咆哮媽」

傾訴人/小宗

我的額角有一道醒目的傷疤,說起來也許沒人相信,這都是拜我媽所賜。

小時候,我媽總是逮著吃飯的機會教訓我,不是問我的學習成績,就是問班裡的情況,煩得我根本沒心情吃飯。

記得上小學六年級時,周末我和同學去游泳,直到吃晚飯時才趕回家。看到一桌子飯菜,早已餓得飢腸轆轆、眼冒金星的我剛準備大開「吃戒」,就被我媽劈頭蓋臉地數落了一番:「就知道玩!瘋了一天,作業寫了嗎?最近為什麼成績下降了?」

我當時餓得要命,根本就沒聽她在說什麼,一邊胡亂點頭一邊低頭吃飯。這可把我媽激怒了,她一把搶下我手中的飯碗吼道:「吃什麼吃!說,和誰瘋去了?作業到底寫沒寫?以後別跟那些壞孩子玩,他們就知道拖你後腿。你看看隔壁小武,人家天天在家學習??」

我當時那個著急啊!眼看著一桌子菜沒法吃,只能憤然起身,準備回屋睡覺。可剛一站起來,頓時感到天旋地轉,一下子磕在了電視柜上,留下了頭上這道難看的疤。

從那以後,我媽很心疼我,盡量不在吃飯時候教訓我了。看到別的家長在餐桌上訓斥孩子,她還勸人家別這麼做。唉,這可都是血的代價啊!

專家點評

父母在餐桌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一邊吃飯一邊批評孩子。有心理學家說,胃是人類的情緒腦,在我們煩惱憂傷或著急上火時,就會覺得沒胃口,茶飯不思。如果胃出毛病了,人會覺得沒精神,時間一長,情緒和狀態也會跟著變得萎靡。所以,家長在餐桌上不要批評孩子,而要「專心吃飯、大口笑、活在當下就有禪」。

一口一口吃掉寂寞

傾訴人/小五

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我媽本來就不愛做飯,加上她工作繁忙,我們一日三餐都在食堂解決。

我家有兩個飯盒。每天吃飯的時候,我媽會說:「飯買回來了,你自己端飯盒吃。」打開飯盒,裡面就是一葷一素,一小塊食堂切刀划出來的正方形米飯。我媽也不會和我閑聊,通常安靜地吃完,洗好自己的飯盒就去上班了。

那時,我媽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羨慕鄰居家的阿姨。她每天都在廚房裡忙活著自己的拿手菜,然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那場景常讓我咽口水。再看看自己的飯盒,每天幾乎一樣的毫無味道的飯菜。很多時候,我會偷偷把飯菜倒掉,然後吃很多零食。

長大後我變得特別愛做飯。老公如果加班回來晚了,我會一直餓著等他。一起吃飯對於我,彷彿就像一個儀式。我會買很多漂亮又昂貴的餐具,經常有人對我說:「你真懂得生活!」但我知道,這只是我的執念。老公出差,家裡只剩我一人時,我仍會像小時候那樣,一口正經飯菜不吃,瘋狂地吃零食,以此來填補我內心那個寂寞的空洞。

從小到大,親朋好友和老師對我的評價基本都有「任性」二字,他們不明白我為什麼總緊抓住一個東西,非要得到。其實我明白,這是因為我的身體和心從來就沒有「吃飽」過。在「吃」這件人生大事上,我從沒有過被關心、被愛的感覺。

專家點評

吃飯,不僅僅是餵飽肚子、攝取營養的事,更重要的是家庭關係和情感的寫照。小五的父母離婚,她失去了爸爸那份愛,媽媽沒心情做飯且不說,就連和她聊天說話、表達關心的時候也很少。與其說小五覺得食堂的飯菜冷冰冰,不如說是覺得媽媽冷冰冰,只是小孩子不敢這樣想。她後來表現出的「必須一起吃飯」,其實代表著她的情感「未被滿足」。而童年的「未被滿足」往往有驚人的力量,經常會讓人在成年後加倍甚至無止境地補償。

小貼士遠離6種不良的飲食習慣

孤食:一個人很寂寞地吃叫做「孤食」。由於孩子自身感到寂寞,性格上很容易出現任性的傾向。

個食:雖然與家人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但是彼此的飯菜不盡相同,這叫「個食」。如果任其發展,其結果與「孤食」一樣,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不合群。固食/小食 每天總是食用同樣飯菜的「固食」以及每天量都很少的「小食」等,都可能使孩子不能均衡攝入各種營養,導致孩子隱形飢餓,使身體的健康發育受到影響。

粉食:「粉食」是指主食只吃麵包、麵條等麵粉類的東西。相對米飯來說,麵食的咀嚼次數要少很多,過於頻繁地只吃麵食,容易弱化孩子的咀嚼能力。

濃食:「濃食」是指隨著在外面吃飯次數的增加,食用放置過多調料的飯菜。過多攝取調味料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口味過重的話,也會患上「味覺障礙症」,同時容易導致肥胖和生活習慣病。

好媽媽的10條食育之道

1不追著孩子喂飯,鼓勵孩子自主進餐

許多媽媽喜歡追著孩子吃飯,而且把自認為好吃的和有營養的食物逼孩子吃掉。這樣做,孩子得胃病的幾率很高,而不愉快的進餐也會讓孩子煩悶。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1周歲至1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這是孩子想自己進食的體現,標誌著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家長完全應該給予積極鼓勵。

2 讓孩子幫忙做事

5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

3 不當著孩子的面說是非

有些父母喜歡在餐桌上討論是非,互相攻擊,你指責我對家裡不夠關心,我指責你沒有盡到責任,結果孩子吃飯的時候心裡堵得慌,不僅享受不到家庭和睦,還學會了凡事怪罪到別人頭上。

4 追問孩子的分數,不如關心孩子的大便

孩子回家心情不好,也許是在學校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這樣很容易便秘。此時,你可以給孩子做一些清爽通氣的食物,他的身體舒服了,情緒自然也就沒那麼煩躁。食物是調節孩子情緒的「藥品」,孩子焦慮煩躁的時候,你給他添加一點兒含澱粉多的食物,比如土豆泥,或者烤紅薯,這比給他講大道理起到的安撫作用要大得多。

5 把好吃的菜都給孩子,就是在無意中培養他的自私

有些家長為了表現自己愛孩子,總是把最好吃的菜給孩子吃;有些孩子不等大家吃自己就開吃了,而且會把最喜歡吃的拿到自己碗里,顯得有些自私。餐桌上的這些行為,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有好吃的,讓他主動夾給別人吃。還可以在家裡擺一雙「愛的小筷子」,誰最辛苦,最愛誰,就用這雙筷子給誰夾菜。懂得在吃飯時關心身邊人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容易比別的孩子更早成功。

6 吃早餐的孩子總是底氣十足

要注重早餐的營養搭配,合理的早餐應該有粗糧、豆漿或牛奶、蔬菜,並隨時根據孩子的口味變化菜式。雖然那會犧牲你早上的一些時間,但一個早上吃了健康食物的孩子,總是底氣十足的。

7 別輕易打斷孩子做事

別因為開飯時間到了,就輕易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孩子吃飯的時間與大人不一樣,即使他只是在玩玩具或者在看動畫片,如果他當時很投入,最好等他做完再吃飯。讓孩子從小就專註做事,長大後面對學習和工作也會專註。

8 給蔬菜換造型,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如果孩子不喜歡吃飯,媽媽就要發揮創意來吸引孩子的胃口,比如把蔬菜沙拉放在紅酒酒杯里吃。孩子不會輕易挑食,前提是媽媽要把菜做得很好吃、很有創意,讓他有興趣吃。

9 不在餐桌上數落孩子

有些媽媽喜歡在餐桌上數落孩子,弄得孩子很鬱悶,很怕媽媽,長大後也會沒有安全感。在餐桌上應該讓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進餐。

10 讓孩子學會用餐禮儀

孩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學會進餐禮儀。有了日常的積累,孩子就不會在參加宴席時畏首畏尾,而是自信有加。

輕鬆解決那些讓父母煩惱的吃飯問題

Q:孩子總是不吃飯,該怎麼辦?

A:回想一下自己什麼時候吃飯最香?當然是餓的時候。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零食,吃飯前讓孩子有一定的飢餓感;也不要追著孩子喂飯,不讓他一次吃太飽。

Q:如何讓孩子遠離垃圾食品?

A:苦練美食技巧,爭取色、香、味全面超過垃圾食品,增加家庭餐桌的吸引力;以遊戲和玩樂的形式帶孩子參與做飯,孩子會覺得很有成就感,當然也會覺得特別美味;時不時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裡吃飯,其實孩子在意的是和朋友一起分享爭食的感覺。

Q:孩子吃飯時總拖拖拉拉怎麼辦?

A:如果孩子小的話,可以提前10分鐘讓他進入吃飯的準備狀態,關掉電視、收起玩具、帶孩子洗手、擺擺餐具等。孩子剛開始有一些哭鬧、抗拒很正常,溫和地容忍、忽略就可以了。若孩子已經較大,仍沒有時間觀念,可適當採取懲罰策略。家長可事先約法三章,規定如果超時不來,就會將飯菜收起。家長堅持原則很重要,一旦妥協,不僅失去權威,還會讓孩子對按時吃飯不以為然。

Q:如何讓孩子不剩飯?

A:你可以試著每天都給他少盛一口,只要他剩下就少盛,越盛越少,看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如果他不夠吃了,自然不會剩下。而父母更是要當好榜樣,在餐桌上把飯吃乾淨。

本刊觀點

餐桌上看似都是小事,其實,它絕對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餐桌是一個家庭的縮影,幸福不幸福,看看一家人吃飯的情形就知道了。餐桌也是傳遞愛和教育理念的場所,食物不僅能填飽肚子,還能養成或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如果你愛生活、愛孩子,不妨從做飯開始,讓餐桌成為孩子感知幸福的第一站。


推薦閱讀:

夏天你的餐桌上怎能沒有這些菜?!它們可是養生小能手!
餐桌上的「天然消炎藥」來了,女人常吃一點,幫你遠離婦科炎症
冬日餐桌上的小菜,絕對味覺享受
餐桌上的天然「胰島素」,你知道嗎?
這幾種蔬菜能影響血糖?糖友餐桌上還是盡量少出現

TAG:幸福 | 感知 | 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