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詩補註》的文獻詮釋與歷史價值

《蘇詩補註》的文獻詮釋與歷史價值王友勝內容提要 清初學者查慎行窮畢生精力編撰的《蘇詩補註》在編次上首開五十卷之規模,又啟清人補註蘇注之先河,徵引廣博,注釋詳明,尤其在補錄被新刻本刪削的施、顧原注,駁分類注之訛誤,駁史籍之誤,解釋詩旨,考辨詩題,注釋所涉人物與地名,保存蘇軾自注等方面功績尤卓。另外,還在蘇詩系年、補遺、辨偽、校勘以及輯錄唱和詩諸端均有所發明,清代中後期的注蘇者都很重視查慎行的補註。該書以其重大的文獻價值,在清代乃至宋元以來注釋蘇詩的歷史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唐宋文學 與邵長蘅等編撰的《施注蘇詩》同時,清初還出現了一部非常重要的注蘇詩著作,此即著名詩人、學者與詩評家查慎行(1650—1728)編撰的《蘇詩補註》①。該書在編次上首創50卷的規模,又首開清人補註蘇詩之先例,清代中後期的幾部注蘇詩著作均受其影響,故該書在清代乃至宋元以來注釋蘇詩的歷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頗具里程碑的意義。

一 《蘇詩補註》的成書過程與編撰體例元明以來,南宋施、顧編年注本沉隱不顯,託名王十朋的分類注本孤行海內。邵長蘅《施注蘇詩·注蘇例言》說:「永嘉王氏注本孤行最久,幾於家有其書。」顧嗣立《王十朋蘇詩集注序》也說:「王注流傳甚廣,故其書得孤行於世。」但是,由於清代一般學者所看到的分類注本是經過明代茅維芟改刪補過的,所以他們在閱讀、利用此書時,又不斷地指出其疏漏錯誤。顧嗣立、朱從延就曾經提出過批評②,邵長蘅在其《施注蘇詩·注蘇例言》中曾開列了分類注本三大罪狀③,並特作《王注正偽》1卷(38則)冠於該書卷首。然而清初不滿分類注本,最先為其批瑕指謬的並非以上三人,而是查慎行。查氏對蘇軾推崇有加,晚取蘇軾《龜山》「僧卧一庵初白頭」詩意,築初白庵以居,號初白老人。其「詩宗蘇、陸」,「大抵得諸蘇軾為多」④。他還傾畢生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研討蘇詩,其《初白庵詩評十二種》卷中品評蘇詩四百餘首,其數量為所評歷代大詩人之冠,又特作《蘇詩辨證》1卷,有花近樓叢書補遺本。更主要的是,他傾三十年心血獨自完成《蘇詩補註》50卷,在該書《例略》中,就明確表示了對分類注本的不滿:余於蘇詩,性有篤好,向不滿於王氏注,為之駁正瑕璺,零丁件系,收入篋中,積久漸成卷帙。後讀《渭南集》,乃知有施注蘇詩。舊本苦不易購。庚辰春,與商邱宋山言並客輦下,忽出新刻本見貽。檢閱終卷,於鄙懷頗有未愜者,因復補輯舊聞。自忘蕪陋,將出以問世。作者開宗明義,自述早先不知有施、顧注本,其補註蘇詩,當是針對分類注本之謬誤而作。「向不滿」,表示蓄意此事由來已久;「積久漸成卷帙」,則言其用力之劬。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春,在京師看到宋犖、邵長蘅等刪補之《施注蘇詩》,病其肆意刊落施、顧原注,失舊本之真,遂對以前所注蘇詩的內容進行了大規模修正,予以刊行,可見查氏之補註經歷了由補分類注到側重補施、顧編年注的變化。關於《蘇詩補註》的成書過程與編撰艱辛,查氏在《例略》中所述甚詳:補註之役,權輿於癸丑,迨己未、庚申後,往還黔、楚,每以一編自隨。己卯冬,渡淮北上,冰觸舟裂,從泥沙中檢得殘本,淹澠破爛,重加綴葺。辛巳夏,自都南還,夜泊吳門,遇盜,探囊胠篋之餘,此書獨無恙。自念頭童齒豁,半生著述,不登作者之堂,庶幾托公詩以傳後,因閉門蕺影,畢力於斯。追維始事迄今,蓋三十年矣。雖蠡測管窺,何足仰佐萬一。顧視世之開局於五月,蕆事於臘月,半年勒限,草促成書,淺深得失,必有能辨之者。可見查慎行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24歲時即已開始注蘇詩,比邵長蘅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刪補《施注蘇詩》要提前二十餘年,當是清代第一個注釋蘇詩的學者。此後,他一直處在寫作之中,即便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後艱苦激烈的三年戎馬生活也未中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冬他攜帶《蘇詩補註》稿本進京,歷盡艱辛,稿本兩次險遭丟失而安然無恙,其族孫查岐昌謂此乃「精靈不泯,有神物呵護。」⑤ 不過此次赴京,他大有收穫。因到京後的次年(1700年),友人宋犖以「新刻本見貽」。他反覆省覽,自覺「於鄙懷頗有未愜者」,遂費時一年有餘,對全書作了最後定稿。書中補錄被邵長蘅等人所刊落施、顧原注的工作,即在這一時間裡完成。對此書寫作過程,後來錢泰吉曾說:「初白注蘇詩竭數十年之力,後從宋氏得校補施注,乃更薈萃,補其缺遺,正其訛誤,成補註五十卷。」⑥ 康熙四十年(1701年)夏,查慎行從京返家後便籌資刻印此書,五月開雕,臘月竣工,歷時半年。按《蘇詩補註》成書後,無人為其作序,他自己也未有序留存。一般人均以查慎行《補註東坡先生編年詩例略》所署的康熙四十一年春(1702年)為該書的刻印時間,然從此段引文來看,該書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臘月即已刻印完畢。與邵長蘅等編《施注蘇詩》比較,《蘇詩補註》雖早動筆二十餘年,而付梓行世卻要晚二三年。是書前後歷時三十年,花費了查氏大半生心血。顧名思義,《蘇詩補註》採取的是補註的方式。書中先列施、顧注,再列他自己的補註,非同於邵長蘅等人將其極少的一點補註混雜於施、顧注及所轉引的分類注中,讓人難以分清。其所以要採取補註之方法,查氏在《例略》中亦有所交代:昔王原叔注杜詩,既行世矣,王寧祖則有改正。王內翰注杜詩,薛夢符又有補註本,黃長睿有較(校)定本,蔡興宗有正異本,杜田有補遺正謬本。古人於箋疏之學各抒所得,不肯雷同剿說如此,非欲炫己長而攻人之短也。慎不敏,竊取此義。查氏列舉了杜詩在宋代不斷被校正、補註的情況。其實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如王安石詩李壁注,現存的朝鮮活字本中就有「補註」、「庚寅增注」兩項⑦。蘇軾詩歌的注本,據查氏自己說也有宋代「漳州黃學皋補註」⑧。可見補註前人舊注之例,宋代即有,非始於查慎行。《蘇詩補註》的編次以施、顧編年注本為基礎,而又有很大的變動。宋刊施、顧注本卷1至39為編年詩,起自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赴鳳翔任職,迄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毗陵,收詩1884首;而《蘇詩補註》卷1至45為編年詩,起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冬,迄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收詩2432首。施、顧注本卷40為遺詩29首,帖子詞54首;而《蘇詩補註》卷46為帖子詞54首,致語口號11首。施、顧注本卷41至42為和陶詩107首;而《蘇詩補註》卷47到48為遺詩19首,補編詩137首,卷49至50為他集互現詩90首。施、顧注本計42卷收詩2074首,《蘇詩補註》計50卷,收詩2743首。查注每卷卷首列「古今體詩××首」並編年詩起訖時間,部分卷首有按語,交代系年依據。正文首錄蘇詩,次列注文及公(蘇軾)自注,部分詩後附有考辨性按語或他人唱和詩。又,邵長蘅等刪補本將注文移至詩後,雖免詩句割裂之病,但注文雜冗一處,模糊難辨;查氏則將所釋之詞單獨標識,豁然醒目,易於認讀。二 《蘇詩補註》的內容與特點邵長蘅等編《施注蘇詩》側重在刪補施、顧注,分卷、編次悉依其舊,收詩略有增損,大體以恢復宋槧原貌為要義;查慎行《蘇詩補註》則不僅分卷、編次與收詩與宋刊施、顧注本比較有很大的改觀,而且在注釋上也有很多新成就、新特色。現就瀏覽所及條列於下:1 補錄被新刻本刪削的施、顧原注邵長蘅等肆意刪落施、顧原注的行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對勘宋槧本加以補錄的當以查慎行、翁方綱二人用力最勤,收穫最巨。《四庫全書總目》卷154《補註東坡編年詩》提要即謂「慎行是編,凡長蘅等所竄亂者,並勘驗原書,一一釐正。」眾所周知,南宋施、顧注本以題下注最有價值,邵長衡等人對此的刪削力度也最大,本文即以此為例,來看查慎行補錄施、顧原注的貢獻。如蘇軾《司馬君實獨樂園》詩,邵本卷12將施、顧題下注有關司馬光生平的四百餘字悉行刊落,僅於「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句下,保留施、顧注引《澠水燕談錄》60餘字以求簡省。實際上《澠水燕談錄》卷2有關司馬光的這段文字僅載其以才德聞於朝野之事,用來解釋此二句尚可,未能記述司馬光一生之梗概。故查慎行《蘇詩補註》卷15同詩注「司馬君實」條,將施、顧題下注原文徑予補錄,既大體保存了宋注原貌⑨,又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對理解蘇軾原作意旨極有幫助。他如蘇軾《送呂希道知和州》詩,施、顧題下注140字,詳具呂希道字型大小、家世、及第時間、仕履、政績,對其雍容寬厚,剛正守節的品格尤多讚賞。檢《宋史》、《東都事略》等書,均無呂希道之傳,故這段材料還可補史之缺,其重要性至為顯然。而邵本卷3於該詩題下注僅節錄三十餘字,查氏《補註》卷6同詩注「呂希道」條,則檢核其所得宋槧影鈔本,予以補錄原文,頗為可貴。他如卷6《送文與可出守陵州》注「文與可」條,補錄被邵長蘅刪削的施、顧原注70餘字,亦復如此,茲不備敘。2、駁分類注之訛誤前文已述,查氏對分類注本頗為不滿,嘗批謬指誤,積稿盈卷。故《補註》一書對分類注誤注、失注之辯駁尤為有力。如卷6《送呂希道知和州》詩注「三將相」條云:按《宋史·宰輔表》及《宰輔編年錄》:呂蒙正於太宗端拱元年自昭文大學士參知政事,加中書侍郎平章事,咸平六年封萊國公。呂夷簡於仁宗天聖七年自龍圖閣直學士除同平章事,景祐元年封申國公。呂公弼於英宗治平二年自權三司使,樞密直學士除樞密副使,四年進樞密使。詩中所稱「三將相」謂蒙正、夷簡、公弼也。王氏注於蒙正、夷簡而外不引公弼而引公著。按公著於哲宗元祐初方入相,先生作詩熙寧中,其謬戾昭然。《施氏補註》(按指邵本)復踵其訛,今為改正。按據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蘇軾《送呂希道知和州》詩作於熙寧三年(1070年),考《宋史》本傳及《宋宰輔編年錄》等書,知呂公著遲至元祐元年(1086年)才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共為宰相,廢除新法。故查氏的考證非常精確,駁分類注極為有力。又如卷14《同年王中甫輓詞》注「十五人條」引王應麟《困學紀聞》駁分類注之訛誤亦可信從。查氏在未看到新刻本,未得宋槧影鈔本之前,主要讀分類注本,相習已久,知之甚詳,故能辨其要害。此誠如柳宗元喜讀《國語》而能作《非國語》也。前修或未密,後出而轉精,作為補註,辨前人之誤,首當其衝。3、駁史籍之誤查慎行曾為翰林院編修,參與過《佩文韻府》等大型官書的編撰,對古代典籍較為熟悉。在補註蘇詩的過程中,查氏常能補史籍之疏漏,駁史籍之訛誤。如卷8《哭歐公孤山僧惠思示小詩次韻》對歐陽修卒年的考辨:「按《歐陽公年譜》:公於熙寧辛亥六月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七月歸潁,明年壬子閏七月薨,年六十六。《宋史·神宗本紀》謂公薨於八月,訛。」按關於歐陽修的卒年,《宋史》本傳僅云:「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卒,贈太子師,謚曰文忠。」未詳具具體時間。查氏引南宋胡柯《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定歐陽修去世時間為熙寧五年(1072年)閏七月,而以成書於元代的《宋史·神宗本紀》所定熙寧五年八月為誤,雖孤證不為定說,但提出問題,引人思考,故不謂無識。4、闡釋詩旨,考辨詩題查氏注蘇詩,常引筆記、詩話及史書中的材料闡發詩意,幫助讀者理解原文。如釋卷12《王莽》「入手功名事事新」句及《董卓》「豈信車中有布乎」句,引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中陸遊語云:「王性之謂東坡作《王莽》詩,譏介甫云:入手功名事事新;又《詠董卓》云:豈信車中有布乎?蓋指介甫爭易市事自相叛也,車中有布借呂布以指惠卿姓、曾布名,其親切如此。」經此一注,讀者則知前詩以王莽比王安石,後詩以呂布比呂惠卿,既貼切於彼此的姓名,又與特定的歷史背景川吻合。讀者只要聯想到漢代王莽、呂布之所作所為,則對蘇詩所寄寓的諷意不難理解,此可謂以史證詩、詩史互證的範例。再看查氏對詩題的考辨。如卷1《過安樂山聞山上木葉有文如道士篆符雲此山乃張道陵所寓二首》,查氏引《漢書》(按應為《後漢書》)「建安二十年」條、《三國志·魏書》、葛洪《神仙傳》及樂史《太平寰宇記》考證出張道陵所寓非安樂山,實為鶴鳴山。又引王象之《輿地碑目》、鄧綰《吏隱閣記》及黃庭堅語,考證出安樂山乃唐高宗時真人劉珍(字善慶)飛升之所。再引曹學儉《名勝志》,考證安樂山上有樹,葉長如荔枝,上有文如蟲篆之事。最後查氏作出結論:「據此數說,則安樂山仙跡乃劉善慶,非天師也。先生舟行過山下,一時所聞,出長年三老之口,恐未必得其真,故為考證如此。」此處考辨蘇軾詩題之誤,廣徵博引,窮究典源,立論周詳嚴謹,當可信從。《補註》中諸如此類的考辨指不勝屈,充分反映了該書寓辨證於注釋的寫作特色。5、注釋所涉人物與地名南宋施、顧編年注非常重視注釋詩題或詩中所涉人物的生平事迹,查慎行《蘇詩補註》在此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尤其對前人失注、誤注者及所涉人物名同實異者更為關注。如卷9《上元過祥符僧可久房蕭然無燈火》,詩題所涉釋可久,事迹鮮為人知。南宋編年注本、分類注本均無注,有礙讀者理解詩意。查氏補註云:《咸淳臨安志》:西湖舊多好事僧,往往喜作詩。其最知名者,熙寧間有清順、可久兩人。順字怡然,久字逸老,所居皆湖山勝處,而清約介靜,不妄與人交。士大夫多往就見,時有饋之米者,所取不數升,以瓶貯几上,日取二三合食之,雖蔬茹亦不常用,人尤重之。《武林梵志》:法師可久,錢塘錢氏子。天聖初,得度,學教觀於靜覺。喜為詩,居西湖祥符。蘇軾元夕去從者,獨行入師室,了無燈火,但聞檐葡余香,嘆仰留詩云雲。晚年送客不踰閾,如此十餘年,窗外惟紅蕉數本,翠竹百個,一日謂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未幾皆驗。查氏引《咸淳臨安志》詳具可久生平大端與簡樸的生活習性,引《武林梵志》考述可久與蘇軾之交遊及竹蕉應驗之事,凡此不僅對理解詩句有所幫助,就是對研究可久其人其事亦不無裨益。查氏長於考釋地理,嘗於《略例》中自云:「古今沿革,考索最詳。」這既與他嘗協助徐乾學編撰《一統志》,受學著名地理學家顧祖禹有關,又與他一生遊歷極廣有些聯繫。其《補註》卷首附《采輯書目》六百餘種,其中相當一部分為山經、地誌與圖經之類,所引方誌尤多。如卷50《萬州太守高公宿約游岑公洞,而夜雨連明戲贈二小詩》其一注「萬州」條,引《地輿廣記》及《太平寰宇記》備陳萬州自秦漢以來歷代的地理沿革,引《名勝志》註明岑公洞的方位與大小,引《圖經》考辨岑公的名號、籍貫與事迹,引《輿地碑目》詳述萬州有段文昌《岑公洞記》、黃庭堅《題名》等石刻。此段注文引錄《輿地記》等五種地理書籍,長達170餘字,詳細注釋了萬州的歷史沿革、名勝古迹與人文景觀,材料周詳,層次清楚。僅此一條,足可顯示查氏精熟史地的淵博學識。三《蘇詩補註》的其他成就1、系年南宋施、顧注本對蘇詩作了大面積的系年,然或聞見未遍,或思慮不周,疏漏訛誤尚復不少,其突出者如不收《南行集》中詩,無端將蘇詩系年推遲二年,又《和陶詩》二卷亦不編年,混雜其間,殊無倫次。查氏《補註》承源接流,又求之蘇軾本詩及手書真跡,參以同時諸公文集及宋元詩話、題跋。年經月緯,重新編排。約而言之,其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對南宋施、顧注本重新編排,二是將施、顧注本未收之詩盡量系年,散分各卷。施、顧注本前39卷編年詩,查氏《補註》改編在卷3至45,編次大體依舊,略有調整。如卷3《客位假寐》詩,為蘇軾不滿於鳳翔知府陳希亮而作,施、顧注本誤陳希亮為陳襄,編在杭時,查氏據邵博《聞見後錄》卷15所載改回簽判風翔時。如卷8《鹽官絕色四首》、卷9《癸丑春分後雪》、卷19「在獄出獄」詩11首、卷30《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齋》到《次韻宋肇游西池》8首,查氏均據年月予以改正。施、顧注本卷40收遺詩29首,元祐三年作翰林帖子詞54首,查氏《補註》將遺詩中《予以事系御史台獄……》等大多數詩系年入正集,《劉宮宛退老於廬山石碑……》(詩缺)入卷47補編詩中,《老翁井》、《虛飄飄》其一入卷49他集互見詩中。貼子詞54首被邵本刪去,查氏補錄於卷46(另收致語口號11首)。施、顧注本卷41、卷42為和陶詩107首,不編年,邵本仍其舊(分類注本不收和陶詩),查氏《補註》將其系年編在卷35至45各卷,是為蘇軾和陶詩首次系年。除此以外,對其中不能確指年月者,繫於相關詩後,按語說明。除改編施、顧注本外,查氏還將其未收之詩系年後編入正集。蘇軾《南行集》宋時有單行本,故施、顧注本徑以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蘇軾赴鳳翔為編年之始。然《南行集》後來失傳,其詩多被明人輯入《續集》、《外集》中,查氏則將這些詩按《欒城集》編次,以《郭綸》壓卷,《初發嘉州》以下次之,編為2卷凡81首,冠於全集之首,故《補註》以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蘇軾南行赴京為編年之始,時間上較施、顧注本提前二年又一月。宋犖所輯《蘇詩續補遺》2卷446首,查氏將《送淡公二首》、《游杭州山》、《雷州八首》、《池上二首》等89首他集互現詩編卷49、卷50⑩,將《戲足柳公權句》、《送別》、《寄周安孺茶》等19首無法系年的詩編入卷47,其餘絕大多數詩均依大體按年編次的《外集》順序,分編各卷。通計《補註》前45卷,共得編年詩2432首,比南宋施、顧注本前39卷編年濤1884首多出548首。2、補遺蘇詩數量繁富,但囿於黨禁,散佚亦多,清人宋犖有所輯補,編為《蘇詩續補遺》二卷。查慎行留心典籍,續有增補,其所輯佚詩編排在卷46至48三卷內。卷46除補錄被邵長蘅刪去的施、顧注本中翰林帖子詞54首外,另從蘇軾全集輯得《興龍節集英殿宴口號並致語》等,是為口號入詩集之始。卷47至48除收《蘇詩續補遺》中無從編年的19首詩外,查氏又另為輯錄佚詩137首,這些詩首次入蘇軾詩集,這是查氏補遺的突出貢獻。但必須指出的是,查氏《補註》在將一些不見於諸本的蘇軾詩收入詩集的同時,也把大量本非蘇軾所作的偽詩贗作輯入詩集,魚目混雜,論者引錄這二卷詩尤須慎重。如卷48據《錦繡萬花谷》(按在後集卷3)所收《西湖絕句》當為南宋楊萬里詩,見《誠齋集》卷23,題作《晚出凈慈送林子方》(其二)。同卷據《京口三山志》所收《寶墨亭》詩當為北宋蘇舜欽作,見《蘇學士集》卷8,題作《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於焦山之下……》。《四庫全書總目》卷154《補註東坡編年詩》提要曾批評其「炫博貪多」,將《怪石》、《鼠須筆》、《和錢穆父寄弟》、《元祐九年立春》、《雙龍白井》及《山中日夕忽然有懷》等詩誤收入集。又如有時還將一些佛教偈頌、歌辭也一併輯入集中,殊失斷限。3、辨偽查氏《補註》在補註蘇詩時即以長於考辨人物、地理而顯示出獨到的特色。他在考辨蘇詩重出、偽作方面也體現出深厚的功力,可算是古代第一個對蘇詩進行全面考辨真偽的學者,其成果值得我們重視。關於蘇詩竄偽的情況,查慎行在《補註》卷49按語中說:唐宋名家詩文,間有互見他集者……但未有舛謬混雜幾及百篇,如東坡詩之甚者也。李端叔有言:先生自嶺外歸,所作字多他人詩文。蓋紹聖以後嚴禁蘇氏之學,至淳熙初禁乃馳,後人得公手跡便采入公集,承偽數百年,注者與讀者漫不加辨。凡慎所駁正,非敢一毫臆斷,悉從諸家文集、詩話一一搜抉,校對其雷同者,另編二卷。查氏指出蘇軾詩集偽詩非常的多,並分析了致偽的部分原因,與蘇詩的大致情況相符。他檢核諸家詩話與別集,考訂蘇詩互現於他家的重出作品,得90首,編為2卷,每首後附註此詩亦見某集,便於讀者察考。所重出作家中,唐代有李白、顧況、白居易、孟郊、李德裕、陸龜蒙、僧人懷素等人,其餘所重出者均為北宋時蘇軾的師友。查氏不僅指出蘇詩中重出的現象,還能進行認真的甄辨,對歷代傳刻所造成的訛誤,凡能明其歸屬者,考辨按斷是非,態度分明;難定歸屬者,則列文獻資料出處,以資他人旁證;對諸家意見歧異者,亦備列諸說,讓人思考。如《補註》卷49《白鶴吟留鍾山覺海》詩,查氏於詩後按語考云:「右一首見王半山集第二卷中,題雲《白鶴吟示鐘山覺海元老》,首二句下尚有『白鶴靜無匹,紅鶴喧無數』二句,不知何以脫落,又復訛入先生集,今駁正。」按檢據朝鮮活字本影印的《王荊文公詩李壁注》卷3,此詩題作《白鶴吟示覺海元公》,首二句下正有上引兩句,惟查氏所勘版本或有不同,故所云詩題與卷次與朝鮮活字本小異。查氏對自己的考辨結論非常自負,卷50《寄歐叔弼》考證出此首實為《欒城集》中《贈蔡州壺公觀劉道士》七律之後半首,然後說:「此種繆偽向來注家刻本從未有勘正者,余始發之,覽者亦可識其苦心矣。」另外《補註》仿劉辰翁評點杜詩例,將與蘇軾同時唱和之作,檢核作家文集,概予附錄,所附之詩對於後人當有一定的輯佚補缺的作用。四 《蘇詩補註》的評價綜上所述:《補註》徵引廣博,注釋詳明,既長於考釋人物、地理,又善補前人之疏略,糾前人之謬誤,在補錄施、顧原注,保存公(蘇軾)自注等方面功績尤卓,做出了獨特貢獻,在關於蘇詩系年、補遺、辨偽、校勘以及輯錄唱和詩諸端亦成績不菲。清代中後期的注蘇者都很重視查慎行的補註,翁方綱《蘇詩補註》繼續補錄查氏補施、顧原注所未備者,馮應榴的《合注》以集施、顧注、分類注與查注為首任,王文浩的《集成》錄查注也相當多。查氏《補註》在後世雖受到過一些責難,但總的來說評價都相當高,不少人將其與宋代的編年注、分類注相提並論,如錢大昕《蘇文忠詩合注序》說:「注東坡詩者,無慮百數家,今行於世者,唯永嘉王氏、吳興施氏及近時海寧查氏本。」(11) 馮寶圻《新修補蘇文忠詩合注序》亦說「注蘇詩者,王龜齡、施德初、查夏重三家皆善。」《四庫全書總目》卷154《補註東坡編年詩》提要在詳細論評了《補註》的功過得失後,也作出了無以復加的高度評價:然考核地理,訂正年月,引據時事,元元本本,無不具有條理。非惟邵注新本所不及,即施注原本亦出其下。現行蘇詩之注,以此本居最。區區小失,固不足為之累矣。四庫館臣們說這段話之前,翁方綱《蘇詩補註》,馮應榴《合注》與王文誥《集成》均未問世,故在當時來說,這一評價還是比較客觀公允的。正因為查慎行的補註有這樣高的學術價值,後人便將查注從施、顧注中析出單獨刻印,有點類似後人將《文選》李善注從六臣注中析出獨立刊刻。但亦有學者頗以兩讀為病,馮應榴《合注·凡例》即謂「初白翁原本先列施注,後列補註,後人專以查注刊行,讀者往往有偏而不全之憾。」李調元亦曾感慨「刊本不與施注合刻,翻閱為難,」並擬將施、查二注合刊,因「刊費繁多」而未遂(12)。作為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補註》在取得以上各種成就的同時,其疏漏、訛誤也在所難免。與此相應,後人在肯定其成績的同時,也適當指出一些不足之處。《四庫全書總目》卷154《補註東坡編年詩》提要即列舉其「編年有差」、「校讎為舛」、「體裁未明」、附詩不當及補詩有誤等五種失誤。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4「查氏注蘇詩」條,批評查氏注《和陳述古拒霜花》詩引《古靈先生行狀》,將陳襄誤作陳堯佐之子。翁方綱《蘇詩補註》卷5注《贈袁陟》詩,謂邵長蘅《施注蘇詩》已詳具袁陟生平,批評查氏於人物失考,王文誥《蘇海識余》卷2批評查氏引偽《陳無己詩話》(按即《後山詩話》),謂其「不獨疵累本集,即無己亦冤也。」沈欽韓《蘇詩查注補正序》批評其「所據多短書小說,紕繆彌復不少」,並特作專書,補其闕遺。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13《宋刊施顧注蘇詩跋》亦曾批評查氏補錄施、顧原注未備。前人所指摘《補註》謬誤僅極少部分,其失誤之處尚有很多,如該書卷四七所收補編詩《亡伯提刑郎中輓詩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鳳翔官合書》,據《宋拓西樓貼》此詩真跡及明刊《外集》卷三,「甲辰十二月八日鳳翔官合書」十二字乃另行書於詩末,實為蘇軾手錄輓詩的時間而非寫作此詩的時間,查氏闌於詩題,王文誥《集成》卷五據此編入治平元年(甲辰),遂以訛傳訛。除此以外,《補註》有時亦將詩敘闌入詩題,如《外集》卷六《題沈君琴》詩前有敘「武昌主簿吳亮君采」云云117字,查氏《補註》收錄此詩,以詩敘為題,又誤「元豐六年」為「元豐五年」。注釋:① 按本書書名歷來著錄有小異。查慎行為該書所寫《例略》作《補註東坡先生編年詩》,康熙四十一年香雨齋刻本作《東坡先生編年詩補註》,《四庫全書總目》卷154作《補註東坡編年詩》,《四庫全書》著錄作《蘇詩補註》,本文從後者,取其簡明顯豁。② 參顧、朱二人康熙三十七年所作《王十朋蘇詩集注序》。③ 按三條罪狀是:分門別類失之陋,不著書名失之疏,增改舊文失之妄。④ 分別見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上及《四庫全書總目》卷173《敬業堂集》提要。⑤ 《蘇詩補註後跋》,《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第692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⑥ 錢泰吉《甘泉鄉人稿》卷七《曝書雜記》上,同治十一年刻本。⑦ 按王水照先生認為「補註」的作者仍是李壁。參《王荊文公詩李壁注·前言》第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⑧ 查慎行《補註東坡先生編年詩·例略》。⑨ 按查注僅補245字,據翁方綱《蘇詩補註》卷3同詩所補註,尚缺191字。⑩ 按查氏《補註》2卷互現詩僅《老翁井》一首采自施、顧注本卷40,余皆出自《蘇詩續補遺》2卷。(11) 見《潛研堂文集》卷26,嘉慶六年浙江撫署刊本。(12) 參李調元《雨村詩話》卷下,函海本。

原載:《文學評論》20083
推薦閱讀:

天眼珠的由來以及價值
我們提供的價值
谷氨醯胺對人體的價值
甜葉菊 保健藥用價值
宗教對生命和宇宙的價值與意義

TAG:文獻 | 歷史 | 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