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軍閥的背影(2):為什麼是袁世凱換下胡燏棻

接上篇《軍閥的背影:誰最早在「小站」練兵》

說到袁世凱,如今是婦孺皆知,但是,當年的清政府為什麼會選定袁世凱呢?

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庭,1895年9月16日生於河南項城縣一個官僚家庭,故人稱袁項城,當上「軍頭」以後,被稱為袁慰帥。袁世凱的祖輩父輩,都中過科舉、任過官職。尤其叔祖袁甲三(道光進士,參與鎮壓捻軍),官至漕運總督、禮部主事、軍機章京、監察御史等,與曾國藩、李鴻章過從甚密。其長子袁保恆、次子袁保齡均為清庭大員。

袁世凱的祖父袁樹三生有二子,長子袁保中,次子袁保慶。袁世凱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慶無子,在七歲時被過繼給袁保慶。袁保慶先後在濟南、揚州、南京等地為官,袁世凱亦跟隨左右,他對讀書毫無興趣和天分,卻樂於聽取那些治國的經驗之談。後養父生父相繼死去,又跟隨(堂)叔父袁保恆、袁保齡,學到不少官場本領。

吳長慶

袁世凱兩度參加鄉試,都名落孫山,他又羞又憤,把自己所作的詩文付之一炬,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於是,1881年5月,袁世凱到山東登州,投靠(堂)叔父袁保慶的結拜兄弟、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以他為故人之子,仍希望他走科舉舉士的正路,延請名士張謇——13年後,即1894年(甲午年)恩科一甲第一名(狀元)——作他的老師。張謇對袁世凱要求十分嚴格,經常毫不客氣地指摘其文章過失。久之,袁世凱非常痛苦,乃向張謇開誠布公,表示自己從戎決心已定,如果非要繼續科舉,則寧可出走。張謇便勸說吳長慶授袁以武職,袁因此而嶄露頭角,且一發不可收拾。

張謇

袁世凱對老師張謇還有一段故事:起初,袁世凱對張謇十分恭敬,來往通信一概稱「夫子大人函丈」;升任山東巡撫後,致書時改為「季直先生閣下」;官居直隸總督後,致書稱「季直我兄」。張謇怫然不悅,作書以答曰:「夫人尊稱不敢,先生之稱不必,我兄之稱不像。」袁世凱乃託言信函為秘書所為,此後作書,概稱「夫子」如故。

1882年8月,清朝的「藩屬」朝鮮發生「壬午政變」,清廷派吳長慶率部前往鎮壓,袁世凱於是隨行,開始嶄露頭角:

袁世凱(中)

袁世凱領兵,軍紀甚明。曾有兵士數人強入民居吸食鴉片,袁世凱按律斬之,以頭示眾:「效尤者視此!」各營兵卒聞此大嘩,秘密集議,都認為煙癮很深,不吸食則不能服役,不然就請給資遣散。袁世凱聞訊,即備好刀索等候,請願兵卒進來一個就殺一個,其餘皆畏死,不復敢來。吳長慶問道:「你果能一一執而殺之否?」袁道:「示威必不敢前,示怯必蜂擁至。若果全體俱來,也要盡數綁了,按名刑訊,承認有癮者殺無赦,不承認者寬恕之。僅須殺一二人,余者必不敢承認!」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吳長慶奉調回國,李鴻章命袁世凱為「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同年12月,朝鮮發生「甲申政變」,袁世凱當機立斷,不待清廷同意,提兵平息了政變。次年,26歲的袁世凱被李鴻章保薦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

駐軍朝鮮12年的經歷,使袁世凱體會到槍杆子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悟出掌握軍權是取得權勢的捷徑……

1894年甲午戰爭,清軍戰敗,袁世凱從朝鮮逃回北京時,恰逢清廷決定編練新軍,袁世凱多次上書,提出練兵計劃,逐漸獲得「知兵」的美譽。同時,他積極利用袁甲三、袁保恆的關係,在北京廣交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及翁同和、榮祿等權貴,爭取支持。在內外鼓噪之下,清帝下諭,令袁世凱接替成績不甚顯著的胡燏棻,繼續「小站練兵」。

袁世凱踏上了「塑造」「北洋軍」的征程……

袁世凱接手的不是「定武軍」嗎?哪裡冒出個「北洋軍」?欲知詳情,請看下篇《軍閥的背影:為什麼叫「北洋軍」》


推薦閱讀: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107)
袁世凱隱居彰德韜光養晦
千秋功罪難說盡:再論袁世凱因何稱帝
天意葬得真蛙穴  袁世凱風水賞析
為什麼袁世凱沒有像曾國藩、李鴻章一樣忠於滿清朝廷?

TAG:袁世凱 | 軍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