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與應用
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要上好課,就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熟練掌握和應用教學技能和方法。課堂教學牽涉面廣,靈活性強,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作長期的艱苦不懈的努力。
1.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世界上一切事物和過程都有自己的結構。課堂教學當然也有自身的結構。課的結構,就是指一節課的各個要素聯繫的內部形式,它反映了一定教學單元體系中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其組織。
教育史上有過兩種影響深遠的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一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四段論」,赫爾巴特把學生學習的內部心理過程「明了-聯合-概括-應用」,視為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二是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五環法」,凱洛夫用教師的施教程序「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課授新課-總結鞏固-布置作業」五個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以前,我國教育界多採用凱洛夫的「五環法」 課堂教學的結構模式。儘管這兩種結構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教育學家正在探索新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然而對於我們進行培訓教學的兼職教師,我們還是以「五環法」為主,結合四段論,學習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
1.1組織教學組織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作好上課的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使教學在良好的氣氛中有秩序地進行。這是任何一種類型的課中所不可缺少的,而且應貫穿於一節課的始終。
1.1.1組織教學的目的
1、組織和維持學生的注意
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教師必須重視隨時喚起學生的注意,正確地組織教學,嚴格地要求學生,向學生提出正當合理的要求,建立正常的課堂秩序。
2.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採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是激發學生興趣,形成學習動機的必要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科特點、知識特點和學生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情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3.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在課堂秩序管理方面,採用不同的組織方法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當學生出現課堂紀律問題時,分析原因,啟發誘導,實事求是,合情合理地進行解決,對學生的近期和長遠發展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對於個別學生既要嚴格要求,認真管理,又要看到他們的長處,肯定他們的長處,因勢利導地進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克服缺點錯誤,向好的方面轉化。
4.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標準
良好的課堂秩序,要靠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立。需要教師在講清道理的同時,用規章制度所確立的標準來指導他們,約束他們。使他們形成自覺的紀律,養成良好的習慣。
5.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整個班級在課堂上情緒和情感狀態的表現,只有積極的課堂氣氛才符合學生求知慾的心理特點。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融洽和諧,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的發展。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良好的課堂氣氛,是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教學的角度來看,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易於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更好地接受知識。並且能夠使學知識掌握牢固,記憶長久。
1.1.2組織教學的基本方法
1、目光環視組織法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富有表現力的眼睛,往往勝過生動的語言。慌亂中的、走神的學生,一旦看到教師注意自己了,也就迅速平靜下來了。用目光環視全班,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目光注視之下「一覽無餘」,常常可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達到組織教學的目的,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2.情感交流組織法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心理互換的過程。通過情感的傳遞去影響學生,也能達到很好的組織教學的目的。當學生因睏倦無精打采時,教師的飽滿精神會使他們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當學生慌亂、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的平靜、專註,會使他們受到影響而集中注意力;教師進入意境,感情充沛的講授,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熱愛,會被學生所覺察併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因此,教師的情感,在組織教學中有異乎尋常的作用。
3.語言藝術組織法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語調、語速的變化,富有感染力、鼓動性、幽默感的語言「俘虜」學生,使學生感動、向上。因此,用語言藝術組織教學,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技能。
4.注意規律組織法
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善於運用學生的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的相互轉化的規律來組織教學。如教師發現學生聽課注意力不十分集中時,可以加重語氣強調「同學們,這個問題很重要,請大家注意聽講。」這樣全班學生就會集中注意,主動地與教師配合,用頑強的意志來完成學習任務。但如果只憑隨意注意,時間持續過久,腦細胞就會產生抑制現象。因此,教師還要善於將隨意注意轉化為不隨意注意,使教學活動成為有趣的事,讓學生樂而不倦。但是,如果只憑不隨意注意,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為無意注意不能持久,它往往隨著特殊刺激的減弱而消失。因此,要善於運用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的相互轉化規律組織教學。使兩種注意巧妙結合,交錯有致,成功地組織教學。
5.設疑釋疑組織法
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問則疑,疑則思。教師通過一個個相互聯繫的問題,布障設疑,激起學生的疑問,通過釋疑使問題步步深入,使學生產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收到良好的組織教學的效果。
組織教學的技能還體現在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各種偶發事件能否迅速而妥善做出處理的教學機智上。這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積累經驗,逐步形成行之有效,並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組織教學的技能體系。
1.1.3教學組織的基本類型1、管理性組織
管理性組織是教師進行課堂紀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學能在一種有秩序的環境中進行。對於課堂紀律的衡量標準,過去和現在有著不同的看法。以前認為一個班級紀律好壞的基本尺度,是看它上課時是否安靜。在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有一點聲響,連一個圖釘掉在地上都能聽到聲音。而現在,人們主張課堂不能像過去那樣令人感到壓抑,教師不是獨裁者,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是學習的場所,既要使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又要有紀律作為保障。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管理組織的時候,既要不斷地啟發誘導,又要不斷地糾正某些學生的不良行為,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2、指導性組織
指導性組織是教師對某些具體教學活動所進行的組織。
1)對閱讀、觀察、實驗等的指導組織
在閱讀、觀察、實驗等教學中,如何使學生迅速地投入這種學習,並掌握這種學習方法,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地進行指導性組織。常用的方法有,給出時間限制要求學生迅速投入;概括主要內容,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為學生指明思考的問題和隨後所要進行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更好地組織自己的語言為回答問題作好準備。
2)課堂討論的指導組織
討論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學生積极參与的獨特的教學方式。當課題富有爭論性或具有多種答案時,運用討論方法是最適合的。討論的特點是使班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學習活動,促使他們積極地思考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討論中,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認真地思考課題,給予反應。通過討論彼此啟發,相互補充,對問題做出結論或概括。這樣,學生就成為知識的主動追求者,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在討論中個人參與交流的程度隨分組的大小而定。分組較小,每個成員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分組較大,不善於發言者有可能自動退出討論。討論的方式,可根據討論的目的,班級的大小和學生能力,採取多種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全班討論
當學生還不能自行領導討論,或某些問題需要全班一起明確時,可採用全班討論的方式。在這種形式中,教師是討論的領導者。他提出問題後,發動學生相互交流,自己作為其中的一員參加討論。因此,這種方式能保證交流或爭論順利向著預期的目標前進。而討論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啟發、引導的能力。其缺點是不能使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
(2)小組討論
這種形式是把全班分成幾個討論小組,每個組有主持人和記錄員。討論進行時,教師要一個組一個組地去聽取發言,並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引導。這種類型的討論,必須限定時間,才能使學生把精力放在主要問題上,不在枝節問題上浪費時間。小組討論後,每個小組都要把討論情況進行概括總結,並向全班彙報。
(3)專題討論
這種形式是選幾名學生組成一個專題小組,每人對所選論題從不同方面做發言準備,然後在全班發表自己的意見。其它同學要邊聽邊記下每個人發言的要點,準備發表支持或不同的見解。發言結束後,教師引導全班進行討論,對選題做出明確的結論。
辯論式討論。這種方式是將對某一問題持相反意見的學生分成兩組,在有準備的情況下,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闡述理由批駁對方的觀點。採取這種方式時,辯論的題目必須有突出的含義,包括辯論的成分。主持人在開始時要有簡短的引言,結束時要進行總結。總結要充分肯定辯論的成績,指出不足之處,對於結果有時可不做結論。
對於討論指導的要求。首先,論題要具有兩個以上的方面,不具有簡單、現成的答案。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對論題進行深入的揣摩。其次,論題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來源於他們所熟悉的,但又不十分明了的問題。再次,為了使討論能順利進行,要給學生適當的時間事先準備。在討論中要善於點撥和誘導,使所有人參與討論。要制定討論規則,以防亂吵或把爭論變成個人衝突。
3.誘導性組織
誘導性組織是在教學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熱情的語言引導、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而使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親切熱情鼓勵:這種組織方式,既適用於好學生,更適用於成績較差或不善於表達思想的學生。
設疑點撥激發:激發學生產生疑問,引起學習的慾望,是調動學習積極性,深入思考問題的一種好辦法。
1.2複習舊課它的任務是複習已學過的教學內容,了解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質量,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概括複述
教師在提出要講授的新課題之後,首先對上一節所講的內容,概括的小結一下,扼要地複述出舊知識之後,進而提出與此有關的新知識,講課時使學生把新舊知識連貫起來思索,這樣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起到鞏固舊知識的作用。
2.檢查提問
教師在講課之前,先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幾個前課所學過的問題,引起全班同學回憶和思考,再找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在個別學生回答、教師給以訂正和補充的基礎上,全班學生複習了舊課,為導入新課創造了條件。
3.學生複習
教師在講新課之前,可先叫學生以聽、寫、板書、朗讀、翻譯、練習等活動方式來複習舊課,使他們再現舊知識,然後再講新課。
4. 回憶思索
教師在講新課前,提示學生,回想前課所講的幾個問題,學生經過回憶思索,在頭腦中再現教師提問的內容,教師即可講授新課,使新舊知識聯繫起來。
1.3講授新課1.3.1新課導入
導入新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或某個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
運用正確的方法導入新課,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思維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內在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新課的一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了良好的開端。導入的類型是在深入鑽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和分析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而確定的。因此,每種導入都應從教學目標出發,為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教學內容,啟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尋求答案的迫切心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導入的設計要起到以下四個方面的作用。
1、集中注意。導入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對教學無關的活動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學的學習中來,並使之得到保持。
2、引起興趣。興趣是學習動機中的重要成分,是求知慾的起點。導入的目的即用各種方法把學生的這種內部積極性調動起來。
3、明確目的。在導入的過程中只有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才能把他的內部動機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進入課題。通過導入自然地進入新課題,使導入和新課題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繫,才能發揮導入的作用。
1.3.1.1新課導入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一般地說,導入新課,設計導語,應遵循以下原則:
1、符合教學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課堂教學導入,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語,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導語遊離於教學內容之外。教學伊始的導語,一定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必要而有機的部分。
2、符合教學內容本身的科學性
導語的設計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有的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是教學內容的必要補充,還有的雖然從內容上看關係不大,但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於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學習也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一切,都應從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出發,違背科學性的導入,儘管非常生動、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3、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的好壞,要通過學生的學習來體現。因而導語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照顧到學生的年齡、性格特徵。不能拿大學的教學內容作為小學課堂教學的導語,也一能以小學的教學內容做為培訓課堂教學的導語,否則學生無法接受。
4、從課型的需要入手
導語的設計要因課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課要注意溫故知新、架橋鋪路;講授課要注意前後照應,承上啟下;複習課要注意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不能用新授課的導語去講複習課,也不能用複習課的導語去應付新授課,否則就起不到導語應起的作用。
5、導語要短小精悍
導語的設計要短小精悍,一般兩三分鐘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
6、形式要多種多樣
導入的方式很多,設計導語時要注意配合,交叉運用。不能每一堂課都用一種模式的導語,否則就起不到激發學生興趣、引人入勝的作用。
1.3.1.2新課導入的主要特點與功能
所謂「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就等於成功了一半。教學導課,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後邊的課上起來出就順了。並且不同特點的導課會產生不同的教學功能,具體說來如下:
1、導課要有針對性
具有針對性的導課才能滿足學生的聽課需要。導課應當針對的教學實際有兩方面:其一是指要針對教學內容而設計,使之建立在充分考慮了與所授教材內容的有機內在聯繫的基礎上,而不能遊離於教學內容之外,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贅疣。其二是指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知識能力基礎、愛好興趣的差異程度。如果課堂教學導課時,教師的態度、語言和藹可親,所講內容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日常事理,學生聽起來一定能如入勝地而留連忘返。可見,具有針對性的導課才能滿足學生的聽課需要。
2、導課要有啟發性
富有啟發性的導課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啟發性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啟發性的導課設計應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想像餘地,讓學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個別想到一般,收到啟發思維的教學效果。
3、導課要有新穎性
具有新穎性的導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贊科夫認為:「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麼這些解釋仍然落空。」一般說來,導課所用的材料與課文的類比點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竇,越能吸引人。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令學生耳目一新的「新異刺激」,可以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感知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新穎性導課往往能「出奇制勝」,但應切忌單為新穎獵奇而走向荒誕不經的極端。
4、導課要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導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一堂課上之所以必須有趣味性,並非為了引起笑聲或耗費精力,趣味性應該使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的積極化。」充滿情趣的導課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劑課堂教學的氣氛和節奏,師生間往往在會心的笑聲中達到默契交流。
5、導課要有簡潔性
具有簡潔性的導課能夠節約學生的聽課時間,語言大師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這個見解是極為深刻的。課堂教學的導課要精心設計,力爭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來。
1.3.1.3新課導入的基本方法
1、直接導入法。開頭直接點出課題。
2、課題導入法。直接分析題目的含義,以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3、目的導入法。講課前先把本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說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目前進行的目標教學法大都採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
4、溫故導入法。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先溫習已學過的知識。通過回顧、複習學過的舊知識,並將此化作一個個的鋪路石,然後過渡到所授知識的講解上。
5、銜接導入法。從教學知識整體結構出發,根據同一類型知識的順序,承上啟下,承前啟後導入新課。
6、設疑導入法。根據課堂要講授的內容,設計有關的問題向學生提出,以引起學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7、引趣導入法。以引發學生興趣作為課堂教學的開頭。
8、比較導入法。所謂比較,就是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繫點、相同點,採用類比的方法導入新課。有的可同類相比,有的可正反對比。
9、歸納導入法。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導入新課。
10、實例導入法。通過觀察有關的實例、實驗、實際操作來導入新課。
1.3.1.4新課導入應避免的問題
1、方法單調,枯燥無味
有的教師在引入新課時,不能靈活多變地運用各種引入方法,總是用固定的、單一的方法行事,使學生感到枯燥、呆板,激發不起學習的興趣。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對引入新課的重要性重視不夠,因此在備課時沒有下功夫準備;有的是手頭資料缺乏,苦於找不到方法和材料。
2、洋洋萬言,喧賓奪主
新課引入時不能信口開河,夸夸其談,佔用大量的時間,以致衝擊了正課的講述。新課引入只能起到「引子」的作用,起到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導入正課的作用,所以在引入時一定要合理取材,控制時間,恰到好處,適可而止。
3、離題萬里,弄巧成拙
引入新課時所選用的材料必須緊密配合所要講述的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更不能與正課有矛盾或衝突。
4、缺乏準備,演示失誤
各種引入新課的方法都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特別是實驗或遊戲的方法引入新課就更是如此。
1.3.2講授新課講授新課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向學生傳授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並能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每個知識點是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的循環,一節課的講授是多個循環的有機結合。
感知: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理解:通過推理、分析、討論等方法,使學生解決問題。
鞏固:通過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掌握知識。
運用:舉例、練習等方法,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得到運用和延伸
1.3.2.1講授新課的基本方式
1.講授式
通過課堂教學語言向學生直接講授知識。包括講述和講解兩個方面。
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敘述教材內容、敘述事實材料或描述所講對象。
講解:則是向學生解釋和論證原理、公式概念和定理等。
基本要求:一是要有系統性,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二是語言要清晰、簡練、準確、生動,要有啟發性;三是說寫並重,恰當地運用板書。
2.談話式
談話式是師生利用問答對話的方式進行講授的一種方法。
基本要求:教師談話前要精心準備;談話中要抓住重點和關鍵,因勢利導,多給學生以發言的機會;談話結束後要有總結,讓學生明確孰是孰非。
3.討論式
討論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就某些主要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
基本要求:討論前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擬定討論題目;討論時要隨時了解情況,善於啟發引導;討論結束時教師要及時總結,使討論的題目有所歸宿,不能放任自流。
4.啟導式
啟導式是以啟發引導為主,讓學生自己學習理解的一種方式。
基本要求:教師講授少而精,學生動腦又動手,學生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通過動腦動手弄懂教學的內容。
5.訓練式
訓練式是指以練代講。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訓練掌握教學內容。
基本要求:以練代講並不是完全不講,教師要針對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實際,進行少而精的講授,以啟發學生動腦動手,訓練題要求,成系統,有梯度。
6.講練結合式
先講後練,或先練後講,或邊講邊練,把講與練有機結合起來。
基本要求:講有重點,練有中心,二者要有機結合。
1.3.2.2講授新課的基本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講授的方法很多,現舉常見的幾種方法如下。
1、直接講述法 教師直接講述教學內容,這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講述要求系統性強,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語言清晰、簡練、準確、生動。要合理地運用板書和肢體語言,恰當地使用設問、反問、停頓等教學技巧。
2、質疑問難法 教師通過有目的地設置疑問,創造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積極動腦,主動學習。
3、舉一反三法 對於某一類問題,教師抓住典型範例,分析解剖,揭示規律,而把同類其他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解決。
4、邏輯推理法 教師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揭示某個問題的結論。
5、同類比較法 對於學生較難理解和不易接受的問題,選擇學生熟悉的同類問題進行比對,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難點。
6、點撥提示法 在課堂講授時,教師講關鍵、點要害、做出指點,給學生以提示,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7、鋪墊引導法 是指教師在幫助學生溫習舊知、掃除障礙、作好鋪墊、喚起聯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得出結論。
8、歸納總結法 通過對實例、實驗、觀察等實際事實的分析,經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3.2.3講課語言的基本要求
1、學科化 教師的講課具有專業性,在課堂上的講解語言中含有大量專業學科的專業術語。因此必須運用本門學科專業術語。
2、口語化 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語言是由教學內容轉化而成的口頭語言。必須是教師個體消化以後的知識抒發,教師要憑藉對教學內容的通曉、居高臨下的俯視和豐富的教學參考資料,才能完成教學內容到口語的轉化。學生反感「照本宣科」的教師,就是因為這樣的教師沒有實現教學語言的最終轉化,他講述的語言完全是他人寫在書本上的書面語言,因而也是僵硬的,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當然,個性化要受到規範化的制約,用詞必須準確,使用的句群和語段必須合乎邏輯。
3、教育性 教師的講解語言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因此,教師應十分注意講解語言的教育性。教師課堂講解的教育性與教師個人的威信有直接關係。只有學生確信教師講授和指示的真實性和正確性,才能把教師看作榜樣,教學語言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增強。
4、針對性 教師課堂語言的針對性,規定了教學語言必須適合學生的實際。應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生動活潑。
5、簡明性 簡明性的語言,是經過提煉的、經過認真組織的、經過認真推敲和嚴格選擇的。
6、邏輯性 教學語言要能引起學生合乎邏輯地思考問題,因此,教師語言必須是邏輯性極強的語言。
1.4總結鞏固與布置作業總結鞏固是使學生對當堂所學新內容加強理解、消化和鞏固。教師要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內,結合主板板書,串講本節內容。要求語言準確、精練,重點突出。
布置作業是使學生通過獨立完成作業,進一步鞏固和消化所學的新知識。要求循徐漸進,數量適宜。課後作業的類型常見的有書面作業、實踐作業、閱讀作業、綜合作業等。
2.板書的設計和使用2.1板書的概念板書是指教師上課時根據教學需要,呈現給學生的文字、符號、圖表、圖像等教學信息。板書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好的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王松泉教授在《板書學》中形象地把板書稱為反映教學內容的「鏡子」、展示作品場面的「屏幕」、教學中引人入勝的「導遊圖」、開啟學生思路的「鑰匙」、每堂課的「眼睛」……教師通過精心提煉語言,選擇線條、符號、圖形等進行藝術組合,使板書形成美觀藝術的有機組合體,成為溝通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橋樑。
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板書可分為傳統板書和現代板書。傳統板書也稱通用板書,是指用粉筆在黑板上展示文字、符號、圖表、圖示、板畫等教學信息的教學手段。現代板書,又稱電子板書,是指運用現代電教媒體展示文字、圖表、圖像、動畫等教學信息的教學手段。
根據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板書可分為基本板書和輔助板書。基本板書也叫中心板書、要目板書或主板書,通常稱為主板。它主要用來體現教學目的,凸現重點、難點、中心和關鍵,反映基本教學內容及其結構,具有固定性。輔助板書也叫附屬板書、注釋板書或副板書,通常稱為輔板。它主要用來反映教學內容中有關註解、例句,提示有關零散知識,對主板進行適當的補充或輔助,具有隨機性。
2.2板書的作用1、建立知識框架
教師通過課堂板書將教學內容、知識之間的聯繫、整課的線索等以基本框架凸現在學生面前,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了然。
2、理清教學思路
好的板書設計能直觀地顯現教學內容的脈絡,有助於學生思維的連貫性,掌握知識的系統性。
3、突出重點難點
板書書寫的是濃縮教學內容,突出教材的精華,提綱挈領,做到讓學生一抬頭,便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一目了然,從而使學生看得明白,記得扼要,學得精當,對學生的聽講、筆記和複習都有很好的作用。
4、具有形象直觀的功能
板書可以直觀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5、具有靈活互動的功能
板書可以作為師生互動的橋樑,教師通過板書引導學生,共同演繹推理完成教學內容。
6、具有審美陶冶功能
布局合理、設計精美、字跡娟秀,並配以不同色彩的板書,能引起學生的美感,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
2.3板書的基本要求板書是根據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而設計的。弄清板書設計和使用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板書效率、搞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1、目的明確,有啟發性。
板書設計第一重要的就是目的明確,課堂教學的主心骨就是教學目的。
2、內容凝練,重點突出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要緊扣教學目標,體現教學意圖,反映主要教學內容,做到重難點突出,真正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
3、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在板書時,要按照某種順序或知識結構,根據教材內容的重點要求,構成一個完整系統的提綱,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4、布局合理,主次分明
板書在內容實用的前提下,還必須有「中看」的形式。這就要求板書的設計要結構合理,布局勻稱得體,給人以美感;同時,在書寫的時候,要根據黑板的大小、板書的內容,對黑板的利用有一個合理的安排。
5、形象直觀,表達準確
板書要以直觀的形象訴諸於學生的視覺,要注意準確、恰當的表達,使學生能夠很快地領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6、講書同步,富於變化
板書的內容確定以後,什麼時候書寫,寫在什麼地方,決不能隨心所欲,要根據講課的具體情況而定,盡量使板書和授課融為一體,保證教學活動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7、書寫規範,形式多樣
備課時設計好了板書,課堂上還要運用恰當,書寫規範,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2.4板書的合理使用傳統板書與現代板書是板書在不同時期發展的表現形式,兩者各有優缺點。傳統板書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及時性、互動性和靈活性的優點。而現代板書具有教學信息量大、圖文聲像並茂、直觀生動形象的優點。教師應該結合使用,使不同的板書形式共同為課堂教學活動服務。
教師在教學中對傳統板書與現代板書的使用常見的有三種。一是現代板書作為主板,傳統板書作為輔板或省去。二是傳統板書作為主板,現代板書作為輔板。三是只使用傳統板書。
只使用傳統板書教學,不利於給學生傳遞大量的教學信息,不利於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不利於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從而使得教學效率低。特別是工科類的培訓教學,複雜的設備結構、工藝流程、操作技能,很難用傳統板書加講授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而過分依賴現代板書,省去傳統板書或者只是作為輔板,則不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教和學的互動性差,學生記筆記困難,易於疲勞。而傳統板書作為主板,現代板書作為輔板,可以充分發揮兩種板書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當然,如何合理地使用傳統板書和現代板書,取決於學科、教師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只要能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板書的使用都是合理的。
對於工科類的培訓教學,傳統板書作為主板,現代板書作為輔板是比較合理的。傳統板書作為主板,用於建立知識框架,展示教學思路,突出教學重點。輔板部分用於演繹推理,反映教學內容中有關註解、例子,提示相關的零散知識。
現代板書主要作為輔板,用於提供大量信息,展示複雜設備的外觀和結構,再現生產過程和操作技能,模擬工藝流程和設備的運行,從而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
推薦閱讀:
※金陵:微課程教學法:創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健康課堂丨構建自主的課堂——「三自」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436期)
※新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教學
※涉江采芙蓉課堂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