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傳之秘:《素問》病機十九條與針灸處方(三)
小編導讀
小編前幾天分享的「中醫不傳之秘:《素問》病機十九條與針灸處方!」,一經發出,獲得了不少讀者的青睞,限於篇幅,已經分兩次分享了前12條,昨天分享了第7~12條,今天繼續分享餘下的7條喲!
13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鼓,敲擊義(名詞活用)。鼓之如鼓,就是敲擊腹部(叩診)有膨大而空的感覺(呈鼓音)。此因熱邪或食積化熱,熱積中焦,進而脾胃納化失常;或三焦水道不利,攜相火遊行於胸腹腔間;或肝脈瘀滯,木來克土,濕聚熱瘀,導致氣滯、血瘀、水停而為鼓脹。
治則:清熱導滯健脾,調運升降利水。
針灸處方:中脘、天樞、足三里、內關、公孫。
釋義:募穴位於胸腹部,屬陰,陽病治陰,陽病可針刺腹募以調整經氣而引邪外出。取胃募穴中脘、大腸募穴天樞,清熱導滯,配足三里胃經合穴,調運升降;加公孫、內關,乃八脈交會穴,主治胃心胸諸疾,開郁除煩,疏調氣機。肝熱加行間,瘀血配膈俞,小便不利加陰陵泉、三陰交、太溪;便秘加大腸俞、上巨虛等。
按:鼓脹包括現代醫學的慢性肝病肝硬化、肝腹水,甚至肝癌晚期腹水,病變機理複雜,寒熱虛實交錯,動輒變證蜂起,治療棘手。臨床治療當根據原發病患、病變階段、病情進展的不同情況,分別採用扶正、健脾、養肝、益腎,或消脹、行氣、利水、祛濕、化瘀,或內服外敷,或針或灸,或針葯並施,緩治收效。
14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最為典型的就是陽明裡熱成實證。其成因如張仲景所言:「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里熱初現,是為陽明經證;經熱入腑,化燥成實,必「腹脹大」,兼見潮熱、譫語、腹滿痛拒按、尿黃大便燥結等。
治則:清瀉里熱,攻下通便。
針灸處方:天樞、大腸俞、上巨虛、合谷、曲池、支溝。
釋義:六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常。取天樞大腸經募穴,配大腸俞為俞募相配,再配以上巨虛(大腸經下合穴),促進大腸傳導而泄熱通便;因熱結陽明,取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合谷配合穴曲池(合主逆氣而泄),配支溝手少陽三焦絡穴,陽陵泉足少陽膽經合穴,暢通三焦氣機,助陽明通腑下氣寬腸。對腦中風病見熱結腸腑者,加豐隆胃經絡穴,太沖肝經原穴,針後腸蠕動立即增強,一般4小時內即可排便。
15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轉,轉筋也,較拘攣為急;反戾,乖戾失常之義。此是言其常。若從三陰三陽六經分析,轉者,轉在側也,屬少陽經;反者,反在後也,屬太陽經;戾者,戾在前也,屬陽明經;則病在三陽可知矣。水液渾濁者,三焦水道之熱也。《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熱迫三焦,水液渾濁,致使少陽樞機不利,三陽開闔樞失司,則諸轉反戾由生也。故將「轉反戾」與「水液渾濁」同論,深義在此,不可不悟也。就字面的解釋是,大凡表現為肌肉筋脈拘急痙攣,甚至角弓反張急症,可注意了解病人的排尿情況,若見尿色深黃、混濁者,大都是熱邪盤踞三焦水道所致。
治則:疏解少陽,清熱通淋,柔肝養筋。
針灸處方:足臨泣、外關;中極、膀胱俞、小腸俞、行間、陰陵泉、陽陵泉。
釋義:先配八脈交會穴,針足少陽膽經足臨泣,配手少陽三焦經絡穴外關,二穴同經同氣,強化少陽主樞的機轉,針用瀉法,疏風清熱利膽,且通利三焦。繼取膀胱募穴中極配膀胱俞,屬俞募配穴法,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取小腸俞泌別清濁,取肝經滎穴行間以清肝熱;足少陽膽經筋會陽陵泉透陰陵泉,舒筋養血活絡而緩攣急;此外,熱極生風而風性主動,加合谷、太沖謂之開四關,清熱息風止痙;配太溪滋腎水以涵肝木,比較穩妥。
16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嘔,乾嘔;吐酸,有熱也,肝胃不和者多見;暴注,又叫「火瀉」,是一種急性發作的腹中絞痛、腹瀉如注的癥狀;下迫,即迫於下,指里急後重。凡見嘔吐反酸、胃中嘈雜,甚至頃刻間發生劇烈的腹瀉,伴隨里急後重下痢癥狀的,統屬邪熱侵犯胃腸,暑熱與飲食不潔之物在體內蘊結,驟然間升降失常。
治則:和中清熱,升清降濁。
針灸處方:中脘、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合谷、曲池、內庭。
釋義:濁邪在胃腑,病位在腸道,取胃經募穴中脘(腑會),配大腸募穴天樞,使得病邪由此而出;配大腸經下合穴上巨虛,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里,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合谷,通調大腸腑氣作用強大,調氣化濕行滯;加曲池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內庭足陽明胃經滎穴,清瀉邪熱。若見下痢赤白者,加血海、膈俞,涼血化濁,調和氣血;若嘔吐明顯者,加公孫、內關八法相配,交叉針刺,見效較快。
17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凡是突然發生的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的病症,多屬於風邪所致。風為百病之長,風為陽邪,善行數變。風有內外之別,內風大多在肝,即第一條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從本條的「暴強直」看,發病突然且以肢體活動障礙為主症,儘管腦中風的「中經絡」亦可見此,但也包括邪從外來,感受風毒侵襲肌膚,進而流竄經絡者。比如破傷風證,表現出肢體抽搐、痙攣、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苦笑面容等(至於痹症的肢體屈伸不利,因其病變機理、證候特徵與本條完全不同,在此不予討論)。破傷風,是破傷風桿菌由皮膚或黏膜處侵入人體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潛伏期為1~2周。臨床實踐表明,本病如果發病時間短,及時進行針刺治療,可以收效。
治則:宣通陽氣,祛風解毒,鎮痙通絡。
針灸處方:
(1)人中(點刺)、百會、大椎、風府、筋縮、腰陽關、長強。
(2)申脈、崑崙、承山、委中穴(放血)。
(3)合谷、太沖,曲池、陽陵泉。
釋義:本病多侵犯陽經,以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為最,故取督脈諸穴,振奮督陽,疏通督脈經氣,此脈由尾骶上行入絡腦,主全身運動機能,外則總督諸陽,內則溝通臟腑經氣,使之經氣貫通,氣血調暢,達到陰平陽秘;繼而取足太陽膀胱經之崑崙、申脈、承山,針用瀉法以祛風通絡;委中為足太陽經合穴,刺絡拔罐放血以解血中風毒;此膀胱經穴與督脈穴相配,主治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等。肝藏血主筋,瀉肝經原穴太沖,配大腸經原穴合谷,通達四關,息風止痙,舒筋緩攣,蘇厥。加配大腸經合穴曲池,少陽膽經合穴、筋會陽陵泉,此二穴擅長宣氣行血、舒筋活絡而為此針方之必須。
按:本病因風毒來勢兇猛,必須於短時間內調動強大的陽氣抗禦之,故督脈與膀胱經的取穴數量要多,留針時間要長(1~2小時),且每隔數分鐘針用瀉法強刺激一次。重症破傷風者(如任何輕微的光線、聲音,甚至檢查均可引起痙攣發作),可中西醫結合救治,輔助西藥鎮靜劑、抗生素及輸液等。
18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病水液,指人體發病後分泌和排泄的口涎、痰涎、唾液、流涕、小便等。澄澈清冷,指水液清稀透明,表明「病水液」的性質屬寒。凡是嘔吐清水痰涎、痰飲清稀、鼻流清涕、小便清長、大便稀溏、婦人白帶清稀如水者,多屬寒冷所致。如脾腎陽虛見畏寒肢冷、平日大便鶩溏,甚至五更泄;或飲聚於胃,嘔吐清水痰涎,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或腎陽虛衰,固攝無權,見尿頻、尿急、尿後餘瀝、尿液清白等。
治則:溫陽散寒,溫腎健脾。
針灸處方:中脘、足三里、關元、腎俞、脾俞、命門。
釋義:取中脘胃經募穴,配足三里胃經合穴,先針後灸,振奮胃陽以除寒飲;灸關元小腸募穴,足三陰任脈之會,使其陰中生陽,補火以制水;督脈總督諸陽且維繫元陽,灸督脈穴命門,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配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腎俞、脾俞,為脾腎經氣所輸注的孔穴,以強壯先後二天之本,且與中脘、關元俞募相配,對激發臟腑經氣的活力作用很大。若見老年尿頻遺尿者,灸中極穴,配膀胱俞,針用補法,同樣效果很好。
19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指痙病,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症。《金匱要略》分剛痙、柔痙。大凡痙病出現上症者,多由於濕邪導致。凡病誤汗、誤下、傷津、傷血,津血過度耗傷,筋脈失養而致痙。然濕邪閉阻經絡,盤踞於上半身足太陽經脈所行之「項」位,臨床中亦多見,例如頸椎病的項背強直,就與濕濁凝滯經脈有關。濕為陰邪,阻礙氣機,易傷陽氣。尤其中老年人,督脈與太陽經脈的陽氣衰減,陽能化濕,陽弱則濕盛,日久則出現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肥厚增生,進而壓迫頸部的脊髓、神經、血管,而產生一系列的病變。張仲景治療「項背強」用葛根湯主治,重用葛根功專項背,在於其鼓舞太陽經脈的陽氣而升清陽,陽生則陰長,才能起陰氣而生津液。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之說,當細心體會。
治則:疏風通陽化濕,活絡養血榮筋。
針灸處方:風池、風府、大椎、大杼、腎俞、頸部夾脊。
釋義:取膽經風池穴,為足少陽與陽維脈之會,少陽為多氣之經,屬木,主生髮,針風池,平刺透風府(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少陽膽經與督脈連通,增強疏風通陽之力,陽氣通則濕化,故為首選;取大椎,督脈與手足三陽之會,激發督脈與諸經陽氣,主治項強背膊拘急;取骨會大杼穴,又為手足太陽經交會穴,主骨所生病,配腎俞,補腎強筋壯骨;頸部夾脊是臨床治療頸椎病的常用穴位,是對「華佗夾脊穴」的拓展,配合使用可疏通頸部氣血,活絡止痛。加後溪通督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又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輸主體重節痛」,主治頭項強痛;取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里,針用補法養胃氣而生津液,配髓會絕骨透三陰交,外呼內應,調和陰陽以養血榮筋。
以上針對病機十九條的針灸配穴,只是概言其要,給針灸臨床辨證配穴提示一個入門的方向而已。其實,具體到每一條病機,不論是五臟定位還是六氣定性,其內涵意蘊十分豐富,相應的治療方葯和針灸配穴手法也是豐富變化的。
在提出病機十九條後,《素問·至真要大論》特別指出:「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這段話同樣重要。
什麼叫「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即謹慎小心地把握住病機,各自從主管的所屬關係上定位,比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眩」是一個象,反映出「風」的共性,那麼它的病機落腳點就是「肝」,亦即定位在肝。這就叫「各司其屬」。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者」字結構,指代人或事,這裡指代證候;「求」是推求、推測,即有證候表現的要推求產生這種證候的原因,沒有證候表現的就要根據其他診斷方法(比如脈診)推求其病因;「盛者」「虛者」指疾病的實證、虛證,「責」是追究的意思,即不論病證屬實抑或屬虛,都要追究探查導致疾病實證或虛證的原因所在。
關鍵是下面這句話,告訴了你一句臨床辨證的秘訣——「必先五勝」。
即要進一步了解五臟中哪一臟氣偏勝,然後根據五臟之間的生、克、乘、侮規律來糾正其偏。換言之,根據病人的主訴,結合察色按脈,做了一個初步的屬陽屬陰、是實是虛的判斷,進而定病位,即五臟中的某一臟,再進而推求出本臟與他髒的關係(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中心,四個關係。據此而施以方葯或針灸配穴。
所以,「必先五勝」是中醫辨證論治落到實處的關鍵,是醫生經驗乃至臨證境界水平的集中體現,這一步做好了,則「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便水到渠成。
新媒體編輯:王丹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第38-39講 素問·玉機真臟論2-3
※若有素問 | 自是樞機符造化:少陽樞機論
※黃帝素問直解 卷之三刺熱篇第三十二篇
※素問脈解篇揭開傷寒六經之謎
※4-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