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必吃一物,竟有如此多功效,中醫教你選好吃對

人蔘毫無疑問是大補之物。尤其如今進入深秋,許多市民都喜歡用參類做葯膳進補。但參參家族成員眾多,有人蔘、党參、太子參、沙參(南、北)、西洋參、丹參,等等。雖然都是參,但它們的特色及藥效區別可大著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參」的不同功效

1人蔘為五加科植物人蔘的乾燥根。味甘微苦、性溫,是「補氣之聖葯,活人之靈苗」。

野生者為「山參」,山參經晒乾,稱「生曬山參」,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為參中之上品,但資源少,價值昂貴。

栽培者為「園參」,園參經晒乾或烘乾,稱「生曬參」,其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既可補氣,又可生津,適用於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園參蒸制後,乾燥,稱「紅參」。紅參具有溫補的作用,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於振奮陽氣,適用於急救回陽。

還有一種人蔘叫高麗參,出產於朝鮮半島,其參味較一般人蔘要濃,氣香濃郁。總的來說,人蔘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之功效。

2党參党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為補氣養血之佳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

它適用於體質虛弱,氣血不足,以及病後產後體虛者,表現為脾胃氣虛,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肺氣不足,氣短,虛喘咳嗽,易於感冒等人群服用。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党參列入人蔘條目之內。其實,從植物學分類來看,党參屬桔梗科,人蔘屬五加科,党參不同於人蔘。但從藥效來看,党參功效與人蔘相似,故被稱為人蔘的「兄弟」。

党參因其藥力平和,量多價廉,更適用於日常保健。正如《党參新研究》所說:「人蔘為溫補峻烈之劑,用以峻補五臟陽氣之君葯,党參為平補和緩之劑,用以滋養脾胃之要葯」。

3沙參沙參有補而不燥的特點。沙參屬補虛葯,味甘,善補五臟之陰,尤其擅長補益肺、胃之陰。中醫認為,沙參味甘、性微寒,入肺、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功。

沙參適用於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乾咳痰少,咽喉乾燥等症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所致的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大便乾結等證。

在嶺南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煲「清補涼」湯,裡面就含有沙參。

4丹參丹參是活血祛瘀的佳葯,藥用歷史悠久,與心腦血管關係密切,用丹參做成的製劑特別多,常見的有丹參滴丸、復方丹參片等。

《神農本草經》言其「味苦微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中醫認為,丹參味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之功效。

丹參適用於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癓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瘀滯腹痛、瘡瘍腫毒及跌打損傷等症。

在中醫界有一句名言:「一味丹參,氣死名醫」,將丹參推至崇高的地位。甚至認為一味丹參有四物(指四物湯,由熟地、當歸、自芍、川芎組成)之功。

《本草備要》曰:「丹參,調經脈,除煩熱,功兼四物」。 《本草匯言》記載: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葯也」。

5西洋參西洋參亦稱「花旗參」,原產於美國和加拿大,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我國開始引種,目前我國為第三大西洋參生產國。

中醫認為,西洋參味甘、微苦, 性寒, 歸肺、心、腎經, 具有補氣、養陰, 清熱生津的功效。《本草備要》載:「西洋參苦甘涼,味厚氣薄,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西洋參對氣虛而陰津耗傷有熱者最適宜,主治陰虛發熱、咳嗽、咯血、虛火牙痛、口渴津少等症。

6太子參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根莖,又名孩兒參、童參、四葉參、四葉菜、米參等。

《本草從新》謂其:「大補元氣,雖其細如參條,短緊堅實,而有蘆紋,其細力不下人蔘」。中醫認為,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脾、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用於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等症。

「參」與「參」的比較

党參 vs 人蔘

党參常作為人蔘的代用品以治療氣虛證,為臨床常用的補氣葯。党參性味甘平,作用緩和,藥力薄弱,古方用以主治輕症和慢性疾患者,而急症、重症仍以人蔘為宜。

党參不具有人蔘益氣救脫之功,凡元氣虛脫之證,應以人蔘急救虛脫,不能以党參代替。此外,人蔘長於益氣助陽,安神增智,而党參兼有補血之功。

沙參 vs 人蔘

沙參可作為人蔘的代用品入葯,「肺寒者用人蔘,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味甘也」。沙參味甘微苦,微苦補陰,甘則補陽,故可取沙參代人蔘。

沙參的補與人蔘的補不同。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以補益陰津為主,適合怕熱、煩躁、口燥咽干、小便黃、大便乾結、形體消瘦等虛熱體質之人,屬於清補的範疇。

人蔘性溫,補五臟之陽,以補益氣為主,適合怕冷、疲倦懶言、動則汗出、口淡、小便清長等虛寒體質之人,屬於溫補的範疇。

有些人長期肺氣虧虛,容易感冒,使用人蔘、党參等補益後容易上火,這些人就可以用沙參代替進補。

西洋參 vs 人蔘

西洋參形似人蔘, 但效有異。人蔘藥性溫熱,適用於倦怠乏力、怕冷、手腳發涼等氣陽兩虛證患者,而西洋參藥性寒涼,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適用於倦怠乏力、氣陰不足、陰虛有熱的氣陰兩虛證患者。

近代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蔘而不受人蔘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西洋參與人蔘都能補氣,但人蔘溫,西洋參涼,故不適合用人蔘進補的人,也可以使用西洋參。

太子參 vs 人蔘

太子參功似人蔘而力薄,能補脾肺之氣,兼能養陰生津,其性略偏寒涼,屬補氣葯中的清補之品。宜用於熱病之後,氣陰兩虧,倦怠自汗,飲食減少,口乾少津,而不宜溫補者。因其作用平和,多入復方作病後調補之葯。

與大補元氣的人蔘相比,太子參雖藥力不及,但具有補而不燥的特點。如:

脾胃虛弱之人初用補劑,服用人蔘恐藥力過猛,改用太子參則大可放心;

虛證患者夏季服用補藥,恐天氣炎熱夾雜藥力引動內火,而太子參清補扶正,則不會有此弊害;

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可改善癥狀,且不會引起血壓升高。

太子參 vs 西洋參

西洋參與太子參均為氣陰雙補之品,均具有益脾肺之氣,補脾肺之陰,生津止渴之功。

但太子參性平力薄,其補氣、養陰、生津與清火之力皆不及西洋參。凡氣陰不足之輕證、火不盛者及小兒,宜用太子參,氣陰兩傷而火較盛者,當用西洋參。

北沙參 vs 南沙參

南沙參為桔梗科沙參屬植物杏葉沙參和輪葉沙參的根,主產於安徽、江蘇、浙江。

北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乾燥根,主產于山東、江蘇、福建。《本草逢原》謂「沙參甘淡微寒無毒,有南、北之分,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

北沙參與南沙參均屬養陰葯,功效相似,但各有所長。《本草便讀》對兩種沙參的功效做了簡單的區別「清養之功,北遜於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

南沙參專長於入「肺」,偏於清肺祛痰止咳,多用於肺熱陰虛的燥熱咳嗽、乾咳少痰或咯血者;北沙參專長於入「胃」,偏於養陰潤燥生津,多用於胃熱傷陰,津液不足的口渴,咽乾等。

綜上,參是好東西,但不能胡亂吃。只有合理的選擇,才能配出有效的葯膳。


推薦閱讀:

杏鮑菇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能做菜又能入葯,不起眼的白蒿竟有這4大神奇功效,你吃對了嗎?
佩戴神像的改運功效
黑瑪卡價格及黑瑪卡的功效解析 黑瑪卡的食用方法大全分享
醋泡黑豆的功效 緩解上班族的職業病

TAG:中醫 | 好吃 | 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