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儀式感

高 平

【摘 要】儀式具有特殊的社會心理功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儀式之於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基於儀式所產生的儀式感。儀式感涵蓋意義感、莊重感、認真感、緊張感、在場感和參與感等多種感覺元素。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注重儀式感的渲染和營造,能有效提升學生素養,放大教育影響力,促進心靈成長和生命綻放。

【關鍵詞】教育 儀式 儀式感

儀式,指「典禮的秩序形式」,是在一定場合舉行,具有專門程序、規範的活動。在人類學研究範疇內,儀式是人的一種社會行為,是重大事件的一種形態,是一種非物質的文化傳承載體。

儀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入學儀式、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入團儀式、成人儀式、畢業典禮、校慶典禮、頒獎儀式等是學校常規性儀式教育活動。學校的儀式教育是指體現教育目的,經過精心設計而固定下來的具有較強儀式感的教育活動形式,它強調儀式的象徵符號,注重儀式背後存在的文化內涵。

一、儀式具有特殊的社會心理功效

首先,儀式是一種特殊標誌。

《小王子》是一本伴隨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長的圖書,書中,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意味著重大事件的開始或結束,象徵承諾、宣誓、慶祝、改變甚至升華。儀式向社會傳遞特殊的信息與意義,比如入團儀式宣告我們對於作為一個組織成員的權利義務行使的開始,成人儀式宣告從此這個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完全的法律責任。人們從儀式上看到的是某種社會關係和社會位置變化的信號,儀式是要求人們重視這些信號的一個行動。既然「儀式是這樣的不同,那我們就應該不會遺忘」,儀式對人的影響巨大而深刻,甚至能夠成為一個人終身的記憶和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其次,儀式是一種社會認同。

儀式讓人們的地位正式化,讓人獲得價值的認同,享受成功的體驗,反之,某些儀式的缺乏既讓我們覺得失落,也讓其他人非議。儀式,是一個群體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時刻形成的程式化的活動形態,是建立這種群體認同的途徑。人類學上對於群體之間的差異有很多識別的標誌,儀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從外部來說,儀式有三個特徵:其一,它是群體性的;其二,它一定體現群體的文化特徵;其三,它是識別群體差異的標誌。從內部來說,儀式也是群體中自我認同的標誌,你認同了這些儀式,也就說明你融入了這個群體。

再次,儀式是一種文化傳承。

所謂「文化」,並不是抽象玄虛的東西,它往往表現在一種具體而微的儀式之中。文化之所以成其為人們心中的傳統,往往依靠各種「儀式」來維繫和展現。有了眾多儀式,一個社會就有了自己文化上的根基,有了自己的價值傳承的基礎。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儀式,而這些儀式,無不體現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獨特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大量關於儀式的內容,特別是儒家文化,儀式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部分。著名文化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李河認為:「儒家的儀式非常完備,大到祭拜天地祖宗,婚喪嫁娶,小到生日節日,都有一整套嚴格的儀式。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義理學說,有一位西方學者研究儒家文化,就是從儒家的諸多儀式中開始。所以說,最重要的儀式,一定都是精神性的。人類的生活,有兩個重要的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超越物質的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W·本傑明曾經說過,儀式和文化,第一代表著群體中的認同,第二代表著整個群體的超越性信念。」

此外,儀式是一種教化力量。

儀式可以讓人們了解傳統文化,具有教育的功能。儀式在社會化地塑造每一個人,具有教化的力量。儀式還具有社會凝聚作用,可以強化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感。而與個人有關的儀式,強調社會角色的轉換和個人價值的肯定,可以更快地讓他人接受自己身份的轉變,實現人的社會化。

二、儀式的魅力在於儀式感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左傳》)千百年來,我們一直是一個注重儀式的國家。儀式讓我們擺脫了日常生活的平庸瑣碎,讓我們崇高莊嚴。儀式除了有一定的程式外,更重要的是有心的介入,能傳遞一種價值觀念和情感。儀式之於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基於儀式所產生的儀式感。

儀式感涵蓋意義感、莊重感、認真感、緊張感、在場感和參與感等多種感覺元素。

1、意義感。任何儀式都具有一種象徵性,不僅是指具體的象徵,更重要的是整體的象徵,是將具體的情境上升到一種抽象的高度概括性的方式,因此產生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形而上的意義。

2、莊重感。儀式感蘊含一種力量,能讓每一個人能心平氣和並獲得慎重的莊嚴感以及安慰。儀式的莊重一方面是儀式的標誌性意義和儀式的程式,另一方面是一種生活中對於價值觀的敬畏所造成的莊重,是對於他人和社會的尊重。

3、認真感。哲學家薩特說,儀式感的獲得要通過兩種途徑:表演和拜物。所謂表演,就是無論你做什麼,都要想像背後有鏡頭跟隨,你就不敢懈怠,力圖展現最美好的一面。儀式加強人們的認真感,越莊重的儀式往往是越不容易努力的成果,越慎重的儀式也象徵著某些越重要人生歷程的開啟。對比人們日常隨意進行的行為,需要儀式感的行為往往過程更細緻、複雜、冗長。

4、緊張感。儀式之所以需要,就是因為有許多用常規方式無法實現無法完成的事務和心愿,許多因為公開的或者潛在的阻力所致而難以進行的活動,都要假借儀式的舉行去實現,去超越內在的緊張。

5、在場感和參與感。任何儀式都在營造一種在場感和參與感,是參與者與儀式所蘊含的具體情境的雙向交流和對話,參與者必然要接受規定情境的某種暗示和行為規則並參與其中;同時,在參與者的心靈激活下,這種臨場感和參與性就使儀式本身產生了一種鮮活的當下性,是在具體的時空環境下展開的。

三、教育需要儀式感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則是教育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要求,依據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使其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教育目的的實現必須依靠設置一定的情景,採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教育活動中儀式感的營造和利用能有效地增強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1621人(其中「80後」佔48.9%,「70後」佔37.0%)進行的調查顯示,74.3%的人感覺國人的儀式感越來越淡漠了。李河表示:「儀式感的消失,讓整個群體的精神世界徹底地無法安頓,道德沒有了寄託,最終造就的是一大批沒有終極關懷的物質主義者。」重新建構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禮儀和儀式,讓生活有一點莊重和高貴,應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一)規範節日儀式,增強文化感

節日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節日活動則是民風習俗的集中體現和重要組成部分。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構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脈,而是跨越河流和山脈的傳統文化。」節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誌。日常社會中的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都蘊藏著寶貴的教育資源。規範節日儀式,精心設計活動儀式,挖掘豐富文化內涵,營造莊重熱烈的節日氛圍,讓學生產生心靈的震撼,無疑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中外文化融通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營造教育氛圍,增強莊重感

儀式的氛圍是學生人生的重要體驗。有些儀式對於管理部門的人來說,也許只是常規,可是,對於學生來說,卻是生命中一段最重要的經歷。因此,應該把它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認真對待,精心策劃,周密安排。在學校教學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善於渲染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事物和行為的意義,增強莊重感和認真感。比如每學期開學要精心布置校園環境,精心組織「開學第一課」,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既有追求新目標的激情和衝動,又有接受新考驗的信心和決心。如果學校和教師能夠持續不斷地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學生就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和熱情,從而源源不斷地煥發學習的動力和創造力。

(三)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成就感

情境是符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學習環境。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充滿自信的參與到學習之中,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地結合,從而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取得了進步和成績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讚揚,並且要設置特定情境,強化師生認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成就感。比如:當學生精彩發言之後,全班同學有節奏的掌聲鼓勵,讓優秀作文的作者登台朗讀,學生取得成績之後的頒獎儀式等,都會讓學生產生認同感、愉悅感,進而固化、強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閃光點,每一次進步,每一份成績。

(四)強化行為規範,增強禮儀感

葉聖陶指出:「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習慣的養成,一是確立規範,二是注重訓練。習慣實則就是言行的「規範化,標準化,儀式化」。

儀式感的力量,在於「塑造」,而不是「灌輸」。通過日常固定的小舉動,學生漸漸形成對生活的理解。這是一種慢養育的力量。

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如果沒有合理的,得到徹底實行的制度,沒有行為範圍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語言都彌補不了這種缺陷,制度越嚴格,越明確,它就越能形成內部的動力定型,這是形成技巧與習慣的基礎。」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學校要給學生制定系列性的養成規範,如《學生一日活動常規》《班級量化考核細則》《違紀學生處罰規定》。規範要涵蓋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如校園裡師生見面,課堂師生問好,讀書、發言的要求,作業、自習的規範等,讓學生無論走到哪裡,無論什麼時候,都有規範約束。規範要具體明確,既便於執行,又便於檢查。實踐證明:規範是否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是養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儀式感是培養學生禮儀感和文明習慣的重要力量。

(五)創新活動儀式,增強意義感

儀式感不僅僅止於舉動,將某樣東西賦予某種超過本身功能價值的意義,也是體現儀式感的一種。每學期學校都會組織許多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從本質上說就是「儀式」,學校要精心設計,增強活動的儀式感。儀式感越強,人們的心靈成長就越快。比如說成人禮的模式越莊重,那麼學生心智成熟的過程就越快;頒獎禮的程式越隆重,學生的成就感越強烈。同時,我們還要結合活動特點和學生實際,創新儀式的環節和形式。

升國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典型形式。周一升國旗儀式,升旗手、護旗手著裝規範統一,步調整齊劃一,神情莊重嚴肅,令人羨慕;國旗下講話師生矚目,盡顯風采。學校可以採用每月由各班推薦升旗手、護旗手的方法,推選思想表現、文明禮貌、學習刻苦、助人為樂等各方面表現突出或某方面特別出色的同學擔任,並在升旗儀式上介紹他們的先進事迹。國旗下演講也由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工作踏實、有突出成績的老師擔任,也邀請各行各業的先進人物、校友參加,同時,還可以結合讀書演講等主題活動。這樣的升旗儀式既有鼓勵性,更有激勵性,意義更加豐滿,能夠增強教育疊加效應。

(六)陶冶生活情趣,增強高尚感

于丹認為,與古人相比,今天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個困惑,感覺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安靜。如果不依賴某種儀式,人是很難沉靜下來的。所以,我試圖從中國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尋求一些富於情趣的形式,比如聽琴、喝茶、游山歷水,並以此作為每個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儀式。」

生活情趣,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追求,對生命的一種感知,一種審美感覺上的自足。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通過各種潛移默化的形式,陶冶著人們的道德情操,又通過易於接受的方式,引導人們實現道德進步。培養學生高尚、高雅、高潔的生活情趣,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引導學生心存敬畏,追求崇高,認真讀書,積極生活,詩意棲息,讓學生的生活、學習賦予莊嚴高貴的象徵性「形式」——儀式感,學生的心靈會更純靜,情趣會更高雅,道德會更高尚。

推薦閱讀:

過有儀式感的生活,它是無關價值的「奢侈品」
賦予自己新的儀式感
要想擺脫無趣,給工作加入點儀式感
眾泰T600帶給你生活中的儀式感
如果你在意這小小的儀式感,那就不該去郵輪上搶自助餐

TAG:教育 | 儀式 | 儀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