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貢院和科舉 - 神槍手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歷史文化 2009-03-17 14:28:04 閱讀23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國子監位於北京內城安定門內成賢街路北,距離北城牆已不太遠。這裡在明清兩代是全國最高學府。明永樂元年北京國子監正式建立,設立祭酒、司業各1人,相當於校長、副校長,下設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等職。
集賢門
太學門
國子監東邊緊鄰孔廟,這是按照「左廟右學」的封建禮制建造的。國子監佔地有100多畝,大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樓,大門為三開間,上有「集賢門」豎匾;二門是「太學門」,上有「太學」二字豎額,門內有一座琉璃牌坊,廡殿式坊頂,鋪有黃色琉璃瓦,下邊是三座圓形券門,坊壁上有盤龍,坊的前後各有一副匾額,南面為「圜橋教澤」,北面是「學海節觀」。
琉璃牌坊
牌坊北面就是辟雍。這是一座正方形的殿宇,四角攢尖頂,重檐黃瓦,四面開門,外邊有周廊環繞,辟雍的四周被一個圓環形的水池圍繞,稱作「圜水」,水池四周有漢白玉欄杆圍護,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一座石橋,通往辟雍的四門,池岸四周各有一個噴水龍頭。這一組建築稱為「辟雍泮水」。
圜水
辟雍是皇帝來國子監講學的地方。每年舉行祭孔活動時,皇帝帶領百官和國子監師生先到孔廟祭孔,然後到國子監視學,在辟雍宣講孔孟之道。
彝倫堂
彝倫堂配殿
辟雍北面的彝倫堂是國子監藏書的地方,是一座坐北朝南、長方形的建築。彝倫堂東面有典簿廳,南面有繩愆廳,西面為典籍廳,稍南為博士廳。辟雍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南北方向的房屋,每排三十三間,稱為「六堂」,東邊是「率性、誠心、崇志」三堂,西邊是「修道、正義、廣業」三堂。彝倫堂後邊還修建了敬一亭院,院內的東西廂房是祭酒、司業的辦公室。
崇志堂
正義堂
誠心堂
國子監的學生叫做「監生」,明代由舉人、生員、品官子弟、捐資者四類人組成。清代入學的有生員和五貢(步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國子監的課程以孔孟的著作為主,像《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還有《詩》、《書》、《禮記》、《春秋》、《易》,元、明、清三代參加科舉的人必須是學校的生員,所以入學讀書成為做官的必由之路。國子監訂有嚴格的學規,並有專門處罰學生的繩愆廳,有違犯學規者,分別處以體罰、開除、充軍、充吏役。但是實際上仍有不少監生入學後並不認真讀書,而是來此混身份的。祭酒、司業也都是些雖然清高但沒有油水的官職。
在國子監東側的孔廟裡,有198塊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上邊鐫刻著從明永樂十四年起(1416年)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止錄取的48900多名進士的名字,這些進士中有一部分是國子監的監生,其他人也都是通過在中央或各地方學校讀書後才考上進士、當上各級官員的。
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現在的建國門內長安街北側,就是明、清兩代的貢院。這裡是舉行順天府鄉試和禮部會試的地方。這裡原來是元代的禮部,永樂十三年改為貢院,明萬曆二年擴建後有號舍4800多間,到了清代又擴建為一萬多間。貢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築,從南往北依次是牌樓、大門、二門、外龍門、至公堂,甬道兩旁是東西文場。貢院四周有兩道圍牆,上邊還插有荊棘,以防止有人私自翻牆入院。
貢院以內龍門為界,分內、外兩部分。外邊是考場(兩文場),是考生考試和諸考場官(外簾官)組織監考的地方,裡邊是閱卷處,在清代共有排成長巷的號房57排、9064間。東文場有官生號房61間,西文場西北還有小號房40排,共836間。每排號房各以《千字文》中文字的順序編寫號數,寫在巷門上方。每個字型大小內有號舍若干間,各以磚牆隔開,每間高不過6尺,深僅4尺,寬僅3尺,南邊沒有牆。東西兩邊的牆上距離地面1尺多和2尺多的地方,砌有兩層磚托,鋪上活動木板,白天上層當桌,下層當凳,晚上將上層的木板挪到下層,作為床板。號房的巷口設有柵欄門,巷尾設有廁所。
考生進場時要經過搜身,以防夾帶四書等物。如果搜出四書,沒收之後還可以入場。即使這樣仍有一些考生將書頁夾在饅頭、燒餅中以圖矇混過關。考生進入每人一間的號舍後,差役就將巷門閉鎖,從此之後考生的一切活動都只能在這十二平方尺的狹小空間之內進行,考場的四角各有一座瞭望樓,用來監視整個考場的情況。
鄉試和會試都是每三年一次。鄉試是順天府管轄地區的考試,在秋天舉行,也叫「秋闈」。中試的人稱為舉人,並且有資格參加會試。會試是全國性的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時間在秋闈之後的來年二月,也叫「春闈」,中試的稱為進士。鄉試、會試都要連考三場。進士還可以參加在一個月之後舉行的殿試,地點在紫禁城內保和殿,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考題是時務策一道,字數不限,但一般在一兩千字以內,在日落前交卷,沒有答完的也不落榜,只是排在末尾。殿試的頭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放榜後授予翰林院編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的官職,其餘的進士再參加一次朝考,然後根據成績分別授予御史、給事、國子博士等中央官職或府推官、知州、知縣等地方官職。
參加殿試的前十名進士的姓名、次第及考卷要進呈皇帝審定,然後由考官填寫金榜,由內閣學士捧至乾清門蓋上「皇帝之寶」御印。寫榜後的第二天在太和殿舉行隆重的傳臚典禮。皇帝及百官都要出席。典禮結束後金榜由禮部官員捧持,出午門到東長安門外張貼,新進士們隨後觀榜。傳臚禮後第三天,皇帝還要在禮部賜新進士恩榮宴,此後還要擇吉日讓新進士到孔廟舉行祭奠禮,並且由國子監刻碑題寫新進士的名字。一切都是那樣莊嚴肅穆,鄭重其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北京舉行的會試及隨後的殿試正好在庚子之亂剛剛過去之後,殿試是在1904年3月舉行的。這一年的10月恰逢西太后的七十大壽,主考官為了博得西太后的歡心,就把本來不是第一名的王壽彭提拔成第一名,以便讓西太后首先看到「壽彭」二字,感到自己也將像彭祖那樣活到七百歲,於是一定會認為主考官會辦事,也一定會大加恩賞。為了不放棄一切對西太后阿諛奉承的機會,主考官竟然將殿試的名次隨意更改,清末科舉中的腐敗和弊端,於此也可見一斑。在考場上既有王壽彭這樣大走其運的,也有大倒其霉的。有的考生僅僅因為名字不討主考官的喜歡被無故地降低了名次,有的是被有權勢者暗中排擠,有的做弊後被揭發,被判死罪或流放。
咸豐八年(1858年)戊午科場案鬧得更凶。監考官員之間的內訌導致咸豐皇帝派載垣、端華兩位親王及吏部尚書查辦此案,主考官、大學士柏莜僅僅因為失察被判死刑,而清代一品大員雖犯死罪,皇帝也多加赦免,改斬首為流放。柏莜僅因與肅順一黨不和就遭此厄運,令當時世人心中不平。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期間,貢院被劫掠拆毀,號舍基本上都被德軍士兵拆卸完了,其他房屋的破壞也很嚴重,以致1903年的會試不得不改為在河南舉行。1905年清朝推行新政,科舉考試正式停止,貢院也就被徹底荒廢了。到了民國初年,這裡只剩下了二片斷壁殘垣。1921年,在貢院的一部分地基上建造了一座模範商場,不久以後改為民居。北京淪陷後日本人曾在這裡修建神社,祭奠戰爭亡靈。抗戰勝利後神社被廢除,一部分房屋成為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學生、教工宿舍。新中國成立後的貢院原址上新建了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是一幢幾層高的灰牆樓,東、西兩側貢院東街、西街仍然保留著。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灰牆樓被拆除,新建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辦公大樓隨之拔地而起,矗立在建國門內長安街的北側。過了幾年,又在西側建起了白色的國際飯店。昔日的貢院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今天的北京人對於禁錮思想、埋沒人才的科舉考試或許感到可笑,但是我們的老祖先確實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清朝順治年間,政府專門設立了左右翼宗學,專供皇族子孫和宗室子弟入學。雍正二年(1724年)訂立了宗學制度,凡是王、公、將軍及閑散宗室子弟年齡在18歲以下者都可以入學,主要課程有滿文、漢文、騎射。左翼宗學在東城,右翼宗學在西城,每所學校派王公一人總管,下設正教長1人,教長8人,再下邊設教習數人。《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就曾在位於西單石虎衚衕的右翼宗學擔任過「瑟夫」。
覺羅官學和八旗官學是為宗室子弟以外的八旗子弟設立的學校,在城內共設八所,每旗各一所,後來又合併為4所。每所學校有教習10人,課程有滿文、漢文、翻譯、講誦經書、習學騎射。嘉慶、道光之後覺羅、八旗官學逐漸廢弛,八旗子弟只是在學校里掛個名,將官學作為進身之地,學習、考試都如同虛設。光緒初年雖然進行了整頓,但是收效不大。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官學停辦。1906年又辦了一所貴胄學堂,由陸軍部主管,以培養軍官為目標,以軍事教育為主課,雖然待遇優厚,但願意入學的王公子弟卻不多,僅數十人而已,後停辦。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正式敲開了中國的大門,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燒毀了圓明園,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城下之盟。當時在朝中出現了一些洋務派官僚,他們深感與列強交涉中缺少自己的翻譯人才,不僅十分不便,而且容易受騙上當。於是由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提議開辦京師同文館。這是一所採用班級制授課、以培養對外翻譯人才為目標的學堂,開辦前就遭到頑固派官僚的強烈反對,但終於在同治元年(1862年)開學。當年僅設英文館,次年增設法文館、俄文館,後來,又設立德文、日文課程,此外還有天文、地理、代數、幾何、微積分、萬國公法等課程。初辦時招收10名年齡在十三四歲的八旗子弟,1866年改為招收舉人、優等貢生以及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年齡放寬到30歲以下。同文館的學生待遇十分優厚,學生入學後伙食、住宿、書籍、文具紙張都免費供應,每月還發給3~10兩銀子做薪水,但是最初卻幾乎沒人來報名。國民在當時學習外語幾乎被認為等於賣身投靠洋人,本人及其家人都會遭到社會的敵視,所以官宦人家既不願也不敢讓自家的子弟報名入同文館。直到許多年以後這種情況才有了改變。
同文館裡的學生中有許多是膏粱子弟,他們把同文館當作混飯吃、混出身的地方,整天吃喝玩樂,卻不認真學習,以致學了幾年外語,連外文字母都認不全。同文館請的洋教習外語教學水平較差,漢語水平更是非常之低,他們到同文館的目的是向中國學生來學漢語。同文館裡的管理更是混亂,報假帳貪污學生伙食費等腐敗現象盛行。
後來同文館逐步嚴格了考試製度,有月考、季考、歲考,還有每三年一次的大考。考試成績優秀者陞官,較差者留館,劣等者開除。儘管同文館有種種弊病,仍然由於基本上不再學四書五經,被視為中國近代學校的先驅。同文館於1901年併入成立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齊如山老先生年輕時曾是同文館的學生,他在回憶錄中對同文館學習生活的回憶具有很高的價值,值得一讀。同文館的誕生,不可避免地帶有封建社會母體的血污,同文館的歷史反映出中國近代教育走過的道路是何等艱難。
推薦閱讀:
※韓非《解老》《喻老》譯文 - 飛虎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張景岳脈神章 - Qzone日誌
※人生感悟日誌(一)
※精美日誌邊框代碼 複製代碼即可用
※精美日誌邊框代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