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龍灣遺址解說詞
潛江之名,源於潛水。因境內有河道分流漢水入長江,取「漢出為潛」意而得名。在地質構造上是江漢盆地的一部分,歷經江水複合沖積和湖水緩慢淤積而形成平原水網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潛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水鄉園林」的美譽。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河渠縱橫交織,樹木蔥鬱遍野。我們現在所走的線路是襄岳線的一段,也是我們潛江正在努力打造的「農業生態旅遊線路」。大家請看路兩邊廣袤的田野。果園、棉田和村莊,展現的是一片水鄉園林的景象。清代潛江詩人曾愷用詩歌這樣讚美潛江美景:
太華鷗來玉並蓮,花開南浦綠荷鮮。
風生四岸清香遠,日上千枝翠蓋圓。
艷勝芝闌沾花雨,不同桃李斗春妍。
令人幾處來游處,若得徐芬滿袖邊。
我們潛江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為武漢城市圈成員之一,是楚文化重要發祥地。國土總面積2004平方公里,總人口100萬,城市人口37萬。轄3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6個管理區(農場)、5個辦事處、10個鎮、1個原種場(高場)。境內還有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和10個縣團級監獄、部隊農場。
潛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公元前6世紀,東周楚靈王建章華台離宮於潛江龍灣,號稱「天下第一台」,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龍灣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紅二軍團部」舊址、紅軍堤、明代十號湖墓及144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潛江於公元965年(宋乾德3年)建立縣制。1988年潛江撤縣建市。1994年被列為省直管市。
潛江區位優越,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北依漢水,南望長江。公路網路完善,內河航運暢通。318國道、滬蓉高速、漢宜鐵路(滬蓉高鐵),東接武漢通上海,西鄰荊州達三峽;襄岳線、潛監線兩條省道,南下岳陽達廣州。流經境北的漢江建有兩個百萬噸級的港口(澤口、紅旗)。
潛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市域內,地方、油田、農場群三大版塊經濟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已建立國家商品糧、優質棉、特種水產、速生豐產林、瘦肉型生豬、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出口創匯等七大基地;工業上,已形成油氣開採、化工醫藥、冶金機械、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五大支柱產業。擁有全國最大的眼科用藥生產基地「潛江製藥」、亞洲最大的石油鑽頭生產基地「江鑽股份」和亞洲最大的牛黃酸生產基地「永安葯業」,佔全省水產品出口市場60﹪以上的小龍蝦產業基地。潛江連續五年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先後獲得「全省工業經濟先進縣市」、「湖北省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湖北省最佳信用縣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榮譽。
潛江是「活化石」水杉的第二故鄉,並建有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名的水杉公園。境內還有黃羅崗春秋楚城、明十號湖墓、曹禺紀念館、曹禺祖居博物館、曹禺戲樓、森林公園、江漢油城、返灣湖風景區、田關河水利旅遊風景區、興隆水利樞紐工程等名勝古迹和旅遊觀光景點。正在建設的公共文化產業項目還有世博湖北館、曹禺大劇院、中國劇協曹禺劇本獎頒獎基地、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交流中心、龍灣考古遺址公園等等。
這塊飽含靈氣的土地孕育了南北朝時代中國佛教思想領袖、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智顗),宋代狀元畢漸,明代刑部尚書、《本草述》作者劉若金,現代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漢俊,辛亥革命元老、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李書誠,第一任監察部長錢瑛,文壇泰斗、東方的莎士比亞曹禺等眾多傑出英才。
潛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資源豐富,是全國文化先進地區。2007年被文化部評為「中華詩詞之鄉」;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荊州花鼓戲)之鄉」;2010年,熊口鎮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授予第五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兩戲一歌」(潛江皮影戲、潛江花鼓戲、潛江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有潛江木雕、潛江草把龍燈、潛江高台舞獅、潛江嗩吶、潛江鼓歌等五項省級保護名錄。「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已成功舉辦了兩屆,辦成了盛況空前的全國性文化盛會,是我市著名的文化品牌。
說到潛江的特產呀,我們潛江名特優農副產品很多,主要特產有:潛半夏(藥材)、黃灣藕、鳳姣米、小龍蝦、園林青酒、嘗香思醬等。地方特色美食和小吃有:二回頭、潛江蒸菜、潛江醬菜、油燜大蝦、龍灣鍋巴飯、龍灣土雞、張家湖皮蛋、潛江榨胡椒、火燒粑焌米茶焌豌豆、沖擔鍋奎等等。還有湘蓮、菱角,以及品種多樣的淡水魚系列,一定會讓您大飽口福。
(農場)
在我們的左邊前方,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熊口鎮,過了熊口鎮,就是熊口管理區,也就是熊口農場。我們潛江有六大農場,她們是:後湖農場、周磯農場、熊口農場、運糧湖農場、西大垸農場、總口農場。這些大型國營農場成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現在劃歸潛江管轄,改稱為管理區。潛江是一座移民城市,除了原住民,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是明代來自江西的移民大遷徙。第二次移民是建國營農場時,這些農場的農工多來自河南、四川、湖南等省份。第三次移民是江漢油田石油工人,來自於全國各地。第四次移民是近幾年,來自三峽和丹江水庫庫區的移民。全市涵蓋2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4‰,有宗教5個: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六大農場形成了一個農場群,構成了地方、農場、油田三大版塊之一,這是潛江特色。始建於1957年的湖北省國營後湖農場,現有國土面積72平方公里,人口2.46萬,農、林、牧、副、漁正朝著科技型、立體型、生態型、外向型方向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取得長足進步。曾湧現出了當代中國數學王子、國際阿提雅獎獲得者、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徐超江,亞洲賽艇錦標賽和全運會賽艇金牌得主聶軍良等優秀人才。境內的返灣湖旅遊風景區已成為會議、垂釣、休閑、觀光、娛樂的美好去處。
周磯農場創辦於1951年,總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1萬多人,與國家大型企業江漢油田組成潛江西城區。經過50年的開發建設,精品農業、觀光農業、高效農業等形成了鮮明的現代特色農業,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工業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嘗香思公司,有生產國內獨創的智能灌漿設備的信毅石油公司,有生產鋼材冶煉探測設備的貝斯特公司等。已發展成食品加工和機械加工兩大特色產業基地。
運糧湖農場位於潛江市西35公里。國土面積4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萬畝,人口1.4萬人。管理區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快,初步形成農產品、種子生產加工、肉禽養殖加工三大產業鏈。
西大垸農場位於潛江西南邊陲白鷺湖畔。國土面積54.7平方公里,人口1.3萬。上世紀60年代初,部隊墾荒大軍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開墾「白鷺湖.,建設國營西大垸農場」,經過50年的建設,農場逐步建立起以農業為基礎,農林牧副漁相結合,一二三產業綜合經營,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墾農場。
總口農場(管理區)位於潛江城以南15公里,創建於1955年,國土面積1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萬畝,總人口4萬人。轄10個分場(辦事處),是一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商、建、運、服、綜合經營的大型現代農墾企業。資源豐富,基礎雄厚,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豬生產基地。擁有華中傢具產業園、園林青酒業等高新工業園區。
現在在我們的左側,一望無際的美麗田原就是熊口農場,是我們潛江農場事業發展的典範,場區花園化、田原園林化,有小康農場、花園式農場的美譽。全區面積36平方公里。管理區轄6個辦事處,28個生產隊,2個工業公司,1個直屬棉紡廠及醫院,學校等機構。總人口1萬人。其前身是湖北省國營熊口農場,建立於1957年10月。2002年3月,設立熊口管理區。距潛江市區24公里,距荊州市70公里,距省會武漢185公里。宜黃高速公路從北側通過,襄岳、襄石、運拖公路貫穿境內。
說到熊口農場,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秦銀科。熊口農場原黨委書記秦銀科同志,自1954年參加工作以來,紮根農場50多年,擔任農場黨委書記近40年,執著追求、忠誠奉獻,把昔日滿園荒涼、一無所有的荒湖野地,建成如今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花園式農場。在他的帶領下,熊口農場先後被評為湖北省文明單位和全國農墾工作先進單位,成為全國國有農場的典型代表。1969年,秦銀科接手主持熊口農場全面工作時,農場工農業產值173萬元,年人均分配不到100元,虧損83萬元。面對困境,他迎難而上,帶領農場幹部職工從土地平整、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入手,用了近10年時間使農場3萬畝耕地變成水旱輪作的高產優質田。20世紀80年代後期,他因地制宜,先後辦起了棉紡廠、織布廠、制衣廠、油脂加工廠等10多家企業,使農場走上了以農養工、以工哺農的產業化路子。2008年,農場工農業產值5億多元,實現利稅2000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無貸款、無欠債,農場積累逐年增加,成為潛江市新農村建設示範場。秦銀科始終牢記宗旨,執政為民,以他的一身正氣和勤政、廉政的作風,影響著農場幹部職工。他一生儉樸,對自己、家人和親屬嚴格要求,努力塑造好黨風、好場風和好民風。秦銀科多次放棄提拔升遷和進城的機會,至今仍以70多歲的高齡奮戰在農墾第一線。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當代農業基層幹部的崇高形象。
(龍灣鎮)
現在,在我們的前方,就是龍灣鎮。以龍灣鎮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就是古代華容縣所在地。從東周楚靈王行宮,到秦漢華容縣,到三國華容道古戰場,乃至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這裡都是今天潛江地理的中心,最繁華的區域。
地處中國明星市——潛江市腹地的龍灣鎮,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就在此設立派出機構,建章華行宮,加強楚國東部行政管理。歷史的變遷鑄就了一座千年古鎮,時代的發展創建了一座新型的文明鄉鎮。該鎮總面積129.8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總人口4.8萬。龍灣建制於唐朝初年,鼎盛於明代中期和末葉。抗日戰爭時期,賀炳炎、廖漢生、吳雲鵬等革命領導人,在龍灣地區領導廣大軍民一面抗擊日寇,一面開展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士劉赤生在這裡組織群眾清匪反霸,壯烈犧牲。土地革命時期,龍灣留下了賀龍、段德昌、關嚮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他們領導龍灣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一曲曲紅色土地上的讚歌。龍灣,資源豐饒,鄉土特色鮮明,是江漢平原重要的優質糧大鎮、優質棉重鎮、水產品強鎮,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湖北水產第一鎮」的稱號。
關於龍灣鎮之名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遠古以前,有一條行雲布雨的蒼龍,不慎失足墜於古稱「龍湖鎮」的龍灣鎮,一具「龍爛屍」蜿曲如弓,長達七里三分,代代相傳,將「龍爛屍」喊成了「龍灣司」,龍灣鎮因此而得名。公元16世紀中期,歷經滄桑的龍灣鎮改為「龍灣市」。清朝順治年間設龍灣巡檢司。在龍灣鎮東三公里馬長湖畔、鄭家湖邊,便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千古聞名的楚章華台離宮和古華容城的遺址所在地。
龍灣鎮是我市的文化大鎮,民風淳樸,古風猶存。這裡幾乎包容了潛江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花鼓戲、皮影戲、民歌小調、草把龍燈、黑驢子燈、四胡、嗩吶、鼓歌……龍灣從遠古的楚國一路走來,彷彿一草一木都承載著古老的傳奇。
過了龍灣鎮,再向前走,展現在眼前的是連片的廣袤湖田,那被歷朝歷代人們傾情追懷和講述的章華台故事發生地——章華遺址,就將出現在我們眼前了。或許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是一個古老而荒蕪的土堆,一段古老的河道,但是,隨著龍灣考古遺址公園的開建,不久的將來,一個「湖水泛波」、「香樟滴翠」、「柳浪聞鶯」、「亭台染綠」,風景錯落有致的章華公園,必將呈現在這片充滿傳奇的土地上,聊發我們的思古之幽情,感受人間的風雲變幻,滄桑變遷……
這正是:(明代詩人田九齡《登章華台遺址》)
落落荒丘一徑通,當年霸業亦稱雄。
可憐白日來秦騎,從此紅裝散楚宮。
雲雨漫隨神女夢,樓台無復大王風。
豪華有盡江山在,遲暮登臨感慨中。
推薦閱讀:
※痣相解說:如何看待鼻尖上的那一「點」
※解說:《隨念三寶經》
※(239)[轉載]土日元的論命訣與解說:
※《<摩羅詩力說>詮釋、今譯及解說》
※太極圖解說太極圖解說-平和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