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術的內家與外家(文/蔡龍雲)
點擊上面「中華武術搏擊聯盟」關注我
,更多精彩為你呈現!
內家、外家著說,在武術界流傳已久。我幼年練武的時候就已聽說了。但究竟什麼是「內家」,什麼是「外家」呢?當時我總搞不清楚,困惑不解。後來年歲稍長,讀了一些古人撰寫的書籍文章,聽了一些專門家的議論,慢慢的才知道了武術分「內家」與「外家」的起端,以及「內家」與「外家」的特徵。
原來,中國武術分「內家」和「外家」之說始於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先生。康熙八年(1669年)他為浙東武術家王征南先生撰寫的《王征南墓志銘》說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有別少林為外家……。」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在《內家拳法》里更說道:「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由那時候起,中國武術被黃氏父子絕然地分為內外兩家了。「內家」與「外家」有什麼區別?他們各自的特徵是什麼?這在黃宗羲先生的文章中以及後來的一些自稱為「內家拳」專門家的文章中,都已說得明白,歸納起來有三個:
其一:「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拳術為「內家」;「主於搏人,先發制人」的拳術為「外家」。
其二:「以柔克剛」,主柔的拳術為「內家」;主剛的拳術為「外家」。
其三:講究「內功」,善於調理內在氣息運行的拳術為「內家」;主於鍛煉外在形體素質的拳術為「外家」。
從後來的「內家拳」專門家的文章中,還使我知道了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即是「內家拳」。而少林以及凡是具有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等招勢的拳術;或是雖然沒有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等招勢,但卻是在太極、形意、八卦之外的一些拳術,都被別之為「外家」。這就區分得更為具體了。
可是細細地想來,我又覺得被「內家拳」專門家們所規定的區別什麼是武術「內家」與「外家」的那三個特徵,還有許多費解的地方,覺得中國武術別為內外兩家的這種理論,似乎不是那麼十分站得住腳。
我想,既是「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為武術「內家」的特徵,在敵我雙方角斗較技的時候,總是「主於禦敵」處於防禦的地位,讓敵方先動手發招進攻,而後乘之。果真如此,那麼在太極拳推手比賽的時候,雙方都是「內家」,那個先發招的,或是講究「搭手即發」的,還算不算「內家」?由此而又聯想到生活實際里的打鬥和戰場上的肉搏廝殺,彼此拉開架勢,或者敵我都已舉起刀槍,可是恰巧雙方又都是武術「內家」,誰都不願「主於搏人」,怕被人「得以乘之」,誰都想「後發先制」、「以靜制動」使犯者「應手即仆」,那麼,這場打鬥或廝殺是怎樣打殺下去呢?
其實,被別之為「外家」的少林武術,也並非沒有「後發制人」的招數。試看「少林羅漢十八手」,其中的「一條椽」、「硬開弓」、「架梁炮」、「僧敲鐘」、「披身錘」、「拗鸞肘」、「劈柴勢」、「僧推門」、「金勾掛」、「掃蕩腿」、「鷹掐嗉」、「挎籃勢」、「扭纏絲」、「降龍手」、「僧縛虎」等十五手,都是「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的拳法。至於被稱之謂「內家」的拳術,也有他「先發制人」的拳法。例如「形意拳」,在「八字」訣中對「敏」字的要求是:「……手要敏,如撲羊之餓虎,能先發制人……」。既要求「先發制人」,能說「形意拳」它不是「主於搏人」的拳法嗎?再如「太極拳」,在某些拳譜里也有「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鷂下雞場」,「心要佔先,意要勝人」,「先動為師,後動為弟」,等等「主於搏人」的說法。
要說敵我雙方角斗較技的勝負,其關鍵恐怕不在於「後發」或「先發」。而在於得氣、得機、得時、得勢。「氣以實志」,而「勇」則是「志之所以敢也」,所以說相搏較技「以勇為先,以氣為訣」。怒發氣生,則目無鋒刃,故得氣者勝。得機,「察其動向,乘其未定,擊其不意也」。角斗相搏莫「神於得機」,「先後不容瞬,遠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則大過,後之一刻則失時」,須恰得其宜,方為得機,善得機者勝。得時,「見利不失也」,雙方角斗相搏,有利於我時不能狐疑不決,猶豫則失時,失時則敗。因之相搏較技講究「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勝負之分,「得在時,不在爭」。「勢者,皆順而不逆之謂也」。得勢,「順其勢也」。「因勢而利導之」,不相違阻,「逆阻則失勢」,失勢者敗。不管是什麼家,雙方角斗較技總是有一方先發招的,招有虛實,一招發出,既可由實化虛,也可由虛化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隨機應變,先發招的可以變化,後發招的也可以變化,哪有因「內家」、「外家」之別而拘泥於誰先動手發招的。
至於「以靜制動」。任何使拳之家對「靜」的理解均都是「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在角斗相搏時,「主動」、「主於搏人」,是屬於戰略的範疇:而「主靜」、「主於禦敵」,是屬於戰術的範疇。因之古人說:「善用兵者,有進無退,雖退所以成進;有先無後,雖後所以成先;有速無遲,雖遲所以成速;有戰無守,雖守所以成戰……」(《潛書》)。動靜的運用是根據時、機、勢來決定的,該動時就要動,該靜時就要靜,「應靜而動,則養敵以生奸;應動而靜,則失時以敗事;動靜中節,乃得其宜。」以「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主於禦敵」來規定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為武術「內家」,而別少林等拳術為武術「外家」,此一說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我又想,以主柔的拳術為武術「內家」,以主剛的拳術別之為武術「外家」。那麼,主於「亦剛亦柔」、「剛柔相濟」的拳術又是什麼「家」呢?有許許多多的使拳之家,都是主於「亦剛亦柔」、「剛柔相濟」的。他們認為「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在拳術里應該是「不柔不剛,合道之常。」所謂「不柔不剛」,是說不能太柔,不能太剛,「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剛柔宜取「中和」。因而在許多的使拳之家中出現了「剛發乎內,柔制乎外」;「外若優柔,中實剛勁」;「亦剛亦柔巧連環」;「剛柔得宜」;「剛中帶柔,柔中帶剛」;「剛柔相濟定心神「等等的論說。好象還沒有一家是專主於剛的。被別之為「外家」的少林拳術也是這種講究「軟如綿,硬如丁,軟能克硬,硬能克軟」,「遇軟須硬進,遇硬須軟磨」,主於「剛柔相濟」之家。佛教禪宗原本就有「柔者性之體,剛者性之用」,「剛柔」、「體用」之說。少林是禪宗祖庭,其拳術以禪宗的剛柔體用之說作為技術的理論指導,是完全可能的。事物總是「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易·繫辭》),我認為專一地主於剛或柔的拳家,是不會有的。即便是太極拳,不也是同樣強調「發勁如百鍊剛,何堅不摧?」「能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摧逼不捷」;「剛柔不可偏用」,應是「剛中寓柔,柔中寓剛」,主於「剛柔相濟」的嗎?
有的專門家說,使拳之家都講「剛柔相濟」,但總有偏重於剛或偏重於柔的,別少林為「外家」,只是說他「偏重於剛」而已。照這樣說,是不是所謂「內家」也是主於「剛柔相濟」,只是「偏重於柔」而已呢?偏重於剛和偏重於柔,兩者是相比較而言的,拿常見的一般和少林拳與常見的一般的太極拳相比較,確實是少林拳偏剛了一些,太極拳偏柔了一些。假設偏剛的拳術就得別之為外家,那麼拿陳式太極拳和楊、吳等式太極拳相比較,顯而易見,陳式太極拳不是偏剛一些了嗎?是不是把陳式太極拳也別為「外家」呢?拿太極拳和形意、八卦相比較,似乎形意拳又比陳式太極更偏鋼了一些,八卦比太極也快了一些,這是不是又應該把形意、八卦也別之為「外家」呢?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拿王征南先生的「內家拳」和太極拳相比較,似乎王征南的「內家拳」也不該稱之為內家了。因「內家拳」裡面以點穴為主,「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暈穴,有啞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輕重擊之,無毫髮爽者」。更有「金剛跌」的摔跌動作。點穴和摔跌,如果沒有一點偏剛的勁力,恐怕是難以收到相搏取勝的效應的。
中國武術,在長、短兩類的武術中,有工、行、醉、綿、勁、別等六種體勢。其中的綿拳體勢的拳術,柔和蘊藉,緩緩不斷,自始及終,綿綿相連,就主於偏柔,而其中的勁拳體勢的拳術,使氣鼓勁,骨剛筋粗,肌腱隆起,陽剛外露,就主於偏剛。在一家的拳術里,或者說是一個拳種里,會有偏柔和偏剛的幾種不同體勢的拳術並存。以我所見到的、學過的少林拳術為例吧,「金剛伏虎拳」就是少林拳術中偏重於剛的勁體拳術,「少林心法羅漢拳」、「少林功」就是少林拳術中偏重於柔的綿體拳術。不僅如此,即使是一套一招一勢、端莊勢整的工架拳體勢的拳術,同樣也是可以把它演練成流暢無滯、飄雲飛電、多行勢而少停勢的行拳體勢的拳術。在一家拳術里,有著主於柔和主於剛的拳路並存,而一套拳路又可以練成這樣的或是那樣的不同的體勢,那麼這一家的拳術究竟算是「內家」呢,還是「外家」?越想就越是覺得以主柔的拳術為「內家」,而別其他主於「亦柔亦剛」的拳術(因為實際不存在存剛的拳術)為「外家」,這一說也是難以成立的。
我還想到以是否善於調理內在氣息的「內功」來分為「內家」與「外家」的說法上去了。這可是黃宗羲先生和黃百家先生所沒有道及的,而是後來的專門家們所提出的原則,既然武術「內家」是以內功鍊氣見長的,那麼被別之為「外家」的拳家當然是被認為不主重或不善於調理內在氣息的了。可是事實並不如此,被非常明確地別之為「外家」的少林拳術,卻偏偏也是主重和善於修內鍊氣的。請看《嵩山少林拳法》一書,裡面提到「養氣不離性,鍊氣不離命」;「上氣下壓,下氣上提,上下會合,陰陽歸一」;「實自虛處生,氣自丹田吐」;「拳把若不知鍊氣,總有仙著不足恃」。是十二分地強調內功鍊氣的。再看一看少林的龍、虎、豹、蛇、鶴「五拳」;「龍拳練神,解曰:練時周身無須用力,暗聽氣沉丹田,遍體活潑……;虎拳練骨,解曰:練時須鼓實全身之氣……一氣整貫,始終不懈……」;「蛇拳練氣,解曰:氣之吞吐抑揚,以沈靜柔實為主……;「鶴拳練精,解曰:練時須凝精鑄神,舒臂運氣,所謂神閑志暇,心手相忘……」。五拳之中,除了豹拳沒有提節鍊氣之外,其餘四拳都強調了鍊氣。這能說被別之為「外家」的少林不講究內功,不善於調理氣息嗎?
據說「內家拳」的拳術是與調息、凝神、靜慮、守丹田的道家靜修相結合的。果是這樣,那也應該允許被別之為「外家」的拳術與佛家的「定慧雙修」相結合。佛家的禪,梵語為「禪那」,其意是坐禪靜慮。禪宗的《壇經》教人「一時端坐,但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坦然寂靜,既是大道」。道家的靜坐鍊氣,佛家的坐禪靜慮,難道說一是煉內、一是煉外嗎?被別之為「外家」的少林拳術,他強調的鍊氣調息,是與「禪功」分不開的。誰能說少林的拳術不講究內功呢?看起來以鍊氣調息的「內功」與否來分別武術為「內家」與「外家」,此一說同樣是站不住腳的了。
黃宗羲先生和一些專門家,都是很有學問的人。對古人和賢者,我是十分尊敬的,絲毫也不敢有瀆犯的地方。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古人和賢者所說的一切,恐怕有一些也不完全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在武術「內家」與「外家」之別的說法上,他們就難免不帶有偏面性和局限性了。(文/蔡龍雲)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推薦閱讀:
※人民的名義:太極宗師被「秒殺」:傳統武術該不該存在?
※拉丁舞和散打武術能一起學嗎?
※噴子還是那些噴子,慫蛋還是那些慫蛋,看客還是那些看客
※武術中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有哪位練家師傅指點一下有哪些好的基本功法?
※踢拳世界裡的分歧——規則和技術的相互影響
TAG: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