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問道 從黃帝到老莊 看看名家如何釋道
道是宇宙之間,森羅萬象,芸芸眾生,唯一能源,充塞宇宙,瀰漫時空,道雖無聲色可聽視,無行跡可捉摸,但在不同角度卻各有闡發。
文/任法融
廣成子釋「道」
「道」最早出現於上古五千年前黃帝時,《莊子》中說: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於崆峒之山,故往見之曰:『吾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敢問治身奈何而可長久?』廣成子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故我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彼其物(道)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道)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道在萬物之中(資料圖 圖源網路)
由這段經義中可以認識到:廣成子不但將「道」的體性講述了,而且闡述了在萬物「人」中,如何體現道的運用。
《黃帝陰符經》:黃帝本人的修鍊體會
黃帝依這種理念,在本人長時間的修鍊親身體驗中得到體會,故在他本人的著作《黃帝陰符經》開頭講「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同時在《黃帝內經》中亦不斷出現這個「道」字。
如《內經》第一篇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合同於『道』」等;同時因《黃帝內經》涉及地理、養生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季候、風水、曆法、陰陽五行等各個學科,故前人將此書與《伏羲八卦》《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上古三墳」。由此可見此書之價值和用途的重要性。
老子之「道」
此後到春秋時老子降生,在他的著作《道德經》中也著重講「道」。
道可道,非常道(資料圖 圖源網路)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第三十九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第三十四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在《易傳》中孔子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教日用功課對「道」有哪些擬議及描述?
天地玄宗,萬氣本根,三界內外,唯道獨尊。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大道開先,玄元闡化。玄元一氣,混沌之先,巍巍大范,萬道之宗,虛無自然,至真妙道。道先一氣。大道洞玄虛。杳杳冥冥清靜道。太上混元,無極大道。天寶之以致清,地秘之以致寧。三光乘之以高明,五嶽從之以得鎮。天子得之以致治,國祚賴之以致平。冥冥造化,威力無窮。天子皇權,俯首稱臣。英雄豪傑,不能抗拒。智謀高士,無計可施。滿堂金玉,莫之買賣。天地萬物均由大道所生
黃老著作中,不但將道之淵源體性擬議,且將道之妙用在不同程度及層面上都有論述。廣大備悉,義冠群經,理備諸家,自然災樣,人世臧否,動物壽夭,植物榮枯,兵家勝負,國政治亂,事業成敗,人類吉凶,無不備至,周文孔孟,發道之標,倡明明德,親民至善,自古及今,被世尊崇,仁義禮智,修齊治平,規範人類,釋闡其妙,悟某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究竟涅槃,了悟圓覺,道體其本,致虛守靜,返情歸性,內修達聖,外用為王,與道合真。
天地萬物均由大道所生,但道生天地萬物之後,其性體仍在天地萬物之中,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那麼人身呢?仍屬萬物中的一部分。既此,人身中亦有道。道賦諸於人身為理性,故《道德經》說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正指此而言。這處講的「王」是指萬物,因為人為萬物之首,故稱「王」,王者指人也。而人身的百般情感,猶如天地萬物一樣,天地萬物由道而生,百般情感是由人之本性所發。如喜、怒、哀、樂;慮、嘆、變、執;姚、佚、啟、態等情感及動態,都由人身之本性所產生。
故儒家在此理念中有所發揮,《中庸》開宗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正指道賦諸於人身而言。人之本性,純粹剛正,清靜天真,無堅不摧,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圓明寂照,萬劫不磨,永無生滅。
「道」是宇宙根源(資料圖 圖源網路)
人性是道之產物,故其功能具備道之妙用。因此我中華民族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體現了這一理念,自然產生了「修道悟道」「與道合真」的思想,故以此道而闡教。
而今人有論曰:「道」是宇宙根源,整體及其運動法則。
道之根在黃帝 道之智慧集成於老子
綜上所述,道是宇宙之間,森羅萬象,芸芸眾生,唯一能源,充塞宇宙,瀰漫時空,道雖無聲色可聽視,無行跡可捉摸,但其功能是主生殺本始,妙用難窺,靈機罔測,神妙無比。先秦諸子百家,仁者仁,智者智,在不同角度各有闡發。
莊子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
而太史公論曰:「六經浩浩,不如老氏之約。為陰陽者繁而致感,為儒者博而多慮,為墨者苦而傷性,為名者華而少實,為法者酷而薄恩。惟老氏清虛無為,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稱為大道焉!」
由此可見,道之根,源於始祖黃帝,溯之本,集成在哲父老子。(編輯:陶然)
推薦閱讀:
※看看這三家的灕江山水!國畫之美,美到骨子裡!
※夫妻間越做越愛的四個小動作,紅著臉看看你做過幾個?
※看看這些宋畫,美呆了
※看看你是否內心強大?內心強大的人10個特質!
※誰說燈具就不能玩了,看看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