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參與熱度最高的美術雙年展隆重登陸中國美術館 ——「絲路與世界文明」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9..

百國參與·圖觀絲路精神亘古常新

萬眾參觀·共享世界文明交流融合

在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規劃持續走向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合作隊伍,彼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的大背景下,從主題策劃會到籌備啟動新聞發布會,從主題創作研討會到作品評選會,再到展前新聞發布會,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一場百國積极參与的國際視覺盛宴隆重登陸中國美術館:2017年9月24日至10月15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的「2017·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

開幕式嘉賓雲集,世界目光聚焦五大洲美術家們的嘉年華,多國為其入選來華出席開幕式藝術家提供國際旅費

9月24日上午,第七屆北京雙年展開幕式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出席開幕式的中方嘉賓有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原中國僑聯主席、中國僑聯顧問林軍,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文化部原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藝術基金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少華,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外交部行政司司長郭武,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張雁彬,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周麗寧,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北京市文化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冬,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楊曉陽,中國文聯國際部主任董占順,中國文聯辦公廳主任鄧光輝,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巡視員、副秘書長陶勤,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梁永琳,中國美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杜軍等,以及北京雙年展策委會顧問、策劃委員、部分中國參展藝術家等。

第七屆北京雙年展開幕現場

第七屆北京雙年展開幕式主席台嘉賓

出席第七屆北京雙年展開幕式的各國嘉賓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徐里主持開幕式 劉洪攝

出席開幕式的國外嘉賓有:希臘文化體育部部長莉迪亞?考尼朵,亞塞拜然駐華大使傑納利·阿克拉姆,巴林駐華大使安瓦爾·艾勒阿卜杜拉,哥斯大黎加駐華大使帕特里夏·羅德里格斯·奧爾凱梅耶女士及先生,厄瓜多駐華大使何塞·博爾哈先生及夫人,希臘駐華大使瓦萊奧尼達斯·羅卡納斯,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蘇更·拉哈爾佐,馬爾地夫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費薩爾及夫人,巴拿馬駐華大使施可方,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葉門駐華大使默罕默德·馬赫拉菲,埃及駐巴林大使穆罕默德·努曼·賈拉勒先生及夫人,哥倫比亞駐華公使桑德拉·薩拉曼卡、喬治亞駐華公使瓦西里、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克羅埃西亞、厄瓜多、埃及、喬治亞、希臘、匈牙利、印尼、伊朗、拉脫維亞、立陶宛、墨西哥、黑山、荷蘭、巴基斯坦、巴拿馬、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新加坡、瑞典、瑞士、委內瑞拉、葉門等各參展國駐華使館的文化、新聞官員等;有近200多位專程來華的各國參展藝術家;上海合作組織副秘書長波塔片科·夫,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入江觀,法國美協主席雷米·阿龍,蒙古國美協主席特木爾巴特爾-巴達爾其,北京雙年展國際策展人溫琴佐·桑福等,再創中國美術館單個展覽開幕外賓到場人數之最。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希臘文化體育部部長莉迪亞?考尼朵、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分别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美協駐會副主席徐里主持。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致辭 劉洪攝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在致辭中說:美術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造型藝術,歷史悠久、積澱深厚,氣韻靈動、形象鮮活地記錄和展現著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審美風範。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自創立之初,就一直懷著「尊重文化多樣性、構建和諧世界」的美好理想和藝術主張,廣泛吸納各國最具代表性的美術新作參展,以主題展、研討會等形式,為廣大美術家提供交流對話的藝術空間,得到了中外美術家的廣泛認同和積极參与。雙年展創辦15年來,參與的國家超過120個,形成了聯結五大洲的合作網路,為世界各國美術家展示才華和風采提供了重要平台,為各國各民族美術事業交流互鑒、共同發展提供了活動空間。我們希望,通過本屆展覽,能充分展示國際美術界創新創造的嶄新成果和和諧進步的精神風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斷深化國際美術界的合作與友誼,為世界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清代大藝術家石濤曾說,「筆墨當隨時代」。我們也認為,藝術創作的生命力在於順應時代潮流、反映時代精神,謳歌人民大眾熱愛生活、創新創造的偉大實踐。本屆雙年展以「絲路與世界文明」為主題,可謂恰逢其時。這是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社會涌躍參與的積極回應,深刻體現了本次展覽對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實關切,體現了參展各方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絲路精神的共同追求。

2013年的秋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洞察世界發展的大勢、順應國際合作的潮流,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界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4年來,這一倡議得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化為現實,取得顯著成就。就在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各界嘉賓齊聚北京,共商合作發展大計,盛況空前,成果豐碩。其中,「擴大人文交流」成為合作共建的重要目標,「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多樣性」成為合作的基本原則,「絲路精神」成為各國的廣泛共識,這為我們開展文化藝術的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民的心心相通提供了重要遵循。雙年展融入「絲路精神」,將賦予其更加牢固的根基、更加廣闊的舞台,也更加富有包容性、時代感和強大的生命力。本屆展覽,有超過100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參與,其中近60個是絲路沿線國家,展出作品共有600多件。這些作品圍繞同一個主題,採用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傾心描繪古代絲路文明遺迹、各國風土人情,傾情描摹各國人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展覽組織者、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絲路風情得以精彩呈現,「絲路精神」在鑒賞交流中得以傳遞。

希臘文化體育部部長莉迪亞?考尼朵致辭 劉洪攝

希臘文化體育部部長莉迪亞?考尼朵在致辭中強調:希中兩國的文化交流年為雙方提供了深入開展對話交流與回顧反思的契機。這一年對於古希臘文明以及中華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兩大文明古國將共同攜手、再次延續昔日的輝煌,對西方世界的文明發展歷程發揮持續性的影響。兩國創造的當代文明成果無不彰顯了其開放、包容、流動的卓越氣質以及兩國人民的聰明才智。

第七屆北京雙年展期間舉辦的希臘特展以「身體-靈魂-地方」作為展覽的標題,共計展示27位希臘藝術家的35件作品,這些作品很好地展示了希臘當代藝術的重要性與包容性。本次希臘特展包含繪畫、雕塑、版畫、影像、攝影、裝置等多個藝術門類。在北京舉辦這樣官方名義的展覽活動且參展藝術家如此之多,對希臘來說還是第一次。在此,非常感謝北京雙年展組委會以及希臘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為展覽的成功舉辦所付出的努力。

希臘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與實踐都將在本次希臘特展「身體-靈魂-地方」當中得到完美地詮釋。「地方」描述的是藝術家們創作的根基,他們與傳統之間展開的對話以及當代藝術家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流浪」精神特質。「靈魂」描述的是藝術家們的內在,他們的獨特性、主觀性以及每一位藝術家的獨特情感訴求。「身體」描述的是它已成為一種自我表達的工具,充噹噹代行為藝術表演者的道具。通過這樣三個維度,參展的藝術家們分別在其個人層面與國際層面上創造出了屬於他們個人的與國際通行的表達方式。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致辭 劉洪攝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在致辭中說:十幾年前,2003年的9月,也是在這個大廳,也是這個場館,首屆北京雙年展開始呈現在世人面前,那時,有一種聲音說:繪畫、架上藝術已經死亡,北京既然要辦藝術雙年展,就應該追隨影像、多媒體和行為藝術的潮流,而不是以繪畫和雕塑為主要展示內容,十幾年過去,北京雙年展的成績單,令國人和世界矚目,我有幸作為親歷者,作為該展的發起人,一直見證著它的發展和成長。

絲路精神與題材所喚醒的想像力與美學渴望,源源不斷地轉化為藝術家們創建新形式、新語言的實踐。趨同與求異兩種傾向之間的巨大張力,產生了東西方藝術交流融合而又異彩紛呈的壯麗景象。可以說,這些參展作品本身就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就是東西方文明在絲路題材上交流融合的藝術表現。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說:「古絲綢之路綿亘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絲路與世界文明」,正是旨在弘揚絲路精神,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以當代藝術形式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人類謀求世界和平發展的共同夢想的實現。將在9月25日召開的第七屆北京雙年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以「絲路精神與當代國際美術創作」等議題,體現同樣的宗旨,中外各國與會代表將暢所欲言,實現跨國界藝術交流與碰撞的理論升華。

北京雙年展自2003年創辦以來,一直以展示世界當代繪畫與雕塑的當代延伸為宗旨,創立了與世界任何一個雙年展都不同的辦展方式與規則,得到世界範圍內藝術家們的尊重、認可與讚譽,不但成為北京、中國的文化藝術名片,也是當今世界展示繪畫與雕塑的最大平台。埃及、幾內亞等國的文化部等國際和文化機構多年來一直為其入選的藝術家提供來華參加開幕式等活動的往返機票,我駐斐濟使館本屆也開始為斐濟入選藝術家提供了這方面的資助,在很多中外外交和文化機構的眼中,北京雙年展早已經成為值得「公派」的活動。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陪同嘉賓觀看展覽 劉洪攝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徐里陪同主席台嘉賓參觀

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陶勤導覽嘉賓參觀

創辦15年,國際參與度、參展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20多位各國駐華大使為展覽創辦15周年發來賀詞賀信

籌備啟動新聞發布會召開後,通過聯絡國際策展人及藝術機構、走訪使領館等有效方式,徵稿聯絡範圍達到了130多個國家。成功徵集到120多個國家的萬餘件投稿,最終本屆北京雙年展共有來自五大洲102國的567位藝術家入選,參展作品共計601件,其中,外國(含特展)作品411件,中國作品190件。涵蓋當代繪畫、雕塑、裝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體作品。六百多件參展作品,六百多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展覽主題「絲路與世界文明」得到的全球呼應熱度一目了然。

除主題展外,本屆特展申辦一度達到10個之多,經策委會綜合考量,本屆北京雙年展共設有「喬治亞當代藝術特展」「希臘當代藝術特展」「印度尼西亞當代藝術特展」「蒙古國當代藝術特展」「從丁托列托到利蘭加的藝術之旅」「北京雙年展歷屆捐贈作品特展」6個特展。其中不僅有丁托列托、達利這樣閃耀世界美術史的大師力作,還囊括喬治亞、希臘、印度尼西亞、蒙古國等各國的近百位當代優秀藝術家的扛鼎之作,遴選自500多件北京雙年展藏品的幾十件歷屆各國捐贈作品,也能讓觀眾一睹歷屆北京雙年展展品的精彩篇章。

國際策展人溫琴佐·桑福為嘉賓介紹「從丁托列托到利蘭加的藝術之旅」特展中的達利雕塑

今年恰逢北京雙年展創辦15周年,2003年舉辦首屆以來,已成功舉辦六屆,參展國家從首屆的45個增加到本屆的102個,先後有4千多位各國藝術家參展,累積有百萬人觀展。本屆北京雙年展是活動創辦以來首次突破一百個國家參展,也是全球迄今為止首個達到一百個參展國家的美術展覽,表明了北京雙年展的國際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日益提升,也為千年文化古都北京增添了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藝術風采。其中中非、斐濟、幾內亞、宏都拉斯、馬爾地夫、巴勒斯坦、巴拿馬、塞席爾、坦尚尼亞、葉門等國都是首次參展。

十五年,對於雙年機制與頻率的北京雙年展來說,是接近五千五百天的一步步的成長,對於歷史長河,只是短短一瞬。然而,對於新千年的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來說,北京雙年展一直是一個見證者、實踐者,展覽的飛躍式發展,以藝術的方式見證和表現了共和國的國際魅力與光彩,包括孟加拉、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剛果(布)、厄瓜多、喬治亞、德國、希臘、格瑞那達、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寮國、馬爾地夫、墨西哥、荷蘭、巴勒斯坦、巴基斯坦、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敘利亞等國在內的20多位駐華大使,奧地利、匈牙利駐華大使館,以及中國駐亞美尼亞、厄利垂亞、幾內亞等國的大使,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尼泊爾大使館,泰國文化部、保加利亞美術家協會、希臘塞薩洛尼基國家當代藝術博物館、日本中國文化交流協會、蒙古國美術家協會、韓國文化院等國際文化、藝術機構紛紛發來賀電、賀信。

展覽主題緊密呼應「一帶一路」國策,「裝滿」中國美術館的各國主題作品異彩紛呈

本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絲路與世界文明」,正是旨在弘揚絲路精神,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以當代藝術形式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人類謀求世界和平發展的共同夢想的實現。經過近15年的發展,北京雙年展已成為中國美術界乃至國際美術界重要的交流和展示平台,展覽的舉辦不僅是對「一帶一路」國策的響應、踐行,更是世界藝術家們展示才華、切磋技藝的國際平台,圍繞展覽主題創作的百國優秀當代繪畫和雕塑作品將集中展現於首都北京,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呈現「絲路」與「世界文明」的時空畫卷,探尋人類文明交融的脈絡,展示文明交匯的成果,續寫世界文明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

國外嘉賓觀看中國主題作品 劉洪攝

如同北京雙年展策劃委員王鏞在本屆雙年展畫冊前言中所說的:各國參展作品圍繞「絲路與世界文明」同一主題,採用了從具象到抽象、從現實到超現實的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大多作品描繪古代絲路文明遺迹、各國風土人情和象徵圖像,但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並非圖解政治概念,而是注重表現絲路精神——表現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精神,尤其是表現當代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而不是對立衝突的精神。在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上,本屆中外參展作品的顯著特徵,是寫實與浪漫兩種風格交織、趨同與求異兩種傾向並存。趨同與求異兩種傾向之間的巨大張力,產生了東西方藝術交流融合而又異彩紛呈的壯麗景象。可以說,本屆參展作品本身就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就是東西方文明在絲路題材上交流融合的藝術表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填補當前大型「一帶一路」主題美術作品的空白,組委會專門組織國內美術家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兩件大體量的主題作品:一件是鄭百重先生創作的6米長的國畫《海上絲路新篇章》,一件是馮路敏等合作的8米長的油畫《絲綢之路新篇章》:

海上絲路新篇章

鄭百重(中國)/ 2017 / 中國畫·紙本重彩 / 300厘米×600厘米

國畫《海上絲路新篇章》的作者通過把歷史和現實題材相結合,將古今海上絲路標誌性場景藝術化、巧妙地置於同一時空,表現從中國泉州港開始,沿東方明珠上海港到日本奈良、新加坡金沙灣、汶萊、馬來西亞皇宮、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希臘埃弗斯港、義大利威尼斯、埃及亞歷山大港……描繪出海上航運密布、東來西往如織的繁榮景象,呈現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與發展。畫中亞洲、歐洲和非洲大陸為海洋所環繞,視角高遠,突出了印尼國會大廈(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10月在此演講時正式提出與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特別表現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正在蓬勃發展的場面,重點刻畫了中國海軍在亞丁灣的護航艦隊。作者運用當代工筆重彩技法,傳承了青綠山水的瑰麗和蒼潤,拓展了中國畫在表現域外風情時的藝術語言,全面展現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絲綢之路新篇章

馮路敏、陽小毛、張延昭、燕婭婭(中國)/2017 /布面油畫/260厘米×800厘米

作為本屆北京雙年展大型主題繪畫,油畫《絲綢之路新篇章》立足廣闊的空間視角,用現實主義的寫實語言,全景式展現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當今世界所煥發出的旺盛生命力和時代精神。畫面遠景著重刻畫沿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貌;中景起始於中國西安大雁塔的一條由公路、鐵路、橋樑組成的平坦大路蜿蜒向前,將中國與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阿聯酋、土耳其、荷蘭等亞歐國家緊密連接在一起,其間貫穿著「一帶一路」重大工程符號,如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和諧號」動車、喀納斯熱電廠、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亞投行」、經合組織、巴基斯坦跨國公路、新亞歐大陸橋起點、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國援建的越南水壩等;近景則用中歐班列串聯,依次描繪基礎設施援建工人、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9月在此首倡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構想)、孔子學院、邊貿運輸、維和部隊、援非醫療等,表現出「一帶一路」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熱烈場景。

劉洪攝

作為「一帶一路」精神最早的領悟者,中國藝術家的參展作品以題材的廣泛性,形態的多元性,以及手法的多樣性精彩地回應了「絲路與世界文明」這一主題。在中國藝術家的筆下,無論是古道明月、梵音漣漪,還是援非醫療隊;無論是神秘的燃燈節、苦水社火,還是今日都市的微生活;無論是逍遙遊、萬物生,還是跨越亞歐大陸的高鐵;無論是羅盤、指南針,還是海上絲路的全圖勝景,無不或高亢,或低吟地敘述著絲綢之路這條歷史上最為古老,世界上最為綿長的人類互通共榮之路。在作品的現場,迷人的古道氣息與生機勃勃的時代氣象交互相生,誘人的味道彌散於歷史的天空,入人心目,沁人心脾。比起傳統的再現手法,藝術家們似乎更願意將作品當作文化符碼來加以建構,由此所洋溢出的象徵、隱喻、寓言的意味,將觀者帶入冥思與遐想。

劉洪攝

劉洪攝

劉洪攝

國外藝術家的參展作品同樣佳作雲集,完全可以連綴成絢麗奪目的視覺華章。那些鴻篇巨製,或展示由絲路連接的文明聖地的壯觀勝景,或以近乎抽象的面貌呼應一種匯融與拓展的氣場;也有蕞爾小品,或抒發激情,或點化依稀朦朧的情致,洋溢出令人回味無窮的詩性。有些藝術家是運用了類似蒙太奇的手法,將東西方的歷史情景、先賢人物或者文化符號拼接、疊合在一起,給人以朦朧而又真實的印象;有些藝術家在改造經典的圖像材料的基礎上略加點綴,就營造了歷史的傳奇感。藝術家們在藝術語言的選擇與錘鍊上頗多可圈可點之處,不僅僅是寫實、抽象的共存,而且也有象徵手法、拼貼、跨類融合以及越出架上藝術範圍的有益嘗試,甚至更多的吸收了中國藝術或文化元素。而那些來自當今戰亂不息的古絲路沿線國家的作品,比如葉門、敘利亞、伊拉克等,更充滿對和平發展的絲路精神的緬懷、憧憬和夢想,尤其讓人動容。

以「絲路精神與當代國際美術創作」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實現跨國界的藝術交流與碰撞

歷屆北京雙年展,都以國際研討會的形式安排有學術交流的環節,本屆北京雙年展將在9月25日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雙年展一直關注全球藝術生態的平衡問題,突出當代藝術對人類和平、社會進步的追求。第七屆北京雙年展研討會議題將在「絲路與世界文明」的大展主題下,邀請策劃委員、理論家、國內外參展藝術家、國際策展人、國際藝術機構負責人等各方面代表在「第七屆北京雙年展國內外參展作品解析」、「當下國際美術創作與絲路精神的關係」、「主題作品創作」、「大型國際美術活動策劃與實施」等方面展開學術探討。國外有一百多位策展人、專業機構負責人、藝術家等提交了論文,將從中遴選一部分主旨明確、有內容、有一定深度的,作自由發言或即興發言,為與會者營造輕鬆、學術、熱烈的交流氛圍。研討會將由北京雙年展學術顧問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任總主持,另有王鏞、丁寧、尚輝等策劃委員分場主持。

品藏精華:各國藝術家踴躍捐贈參展作品,成就國內目前規模大、質量高、品類最豐富,獨一無二的國外當代美術品收藏

北京雙年展2002年立項以來,短短15年時間,蓬勃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參展國規模最大的繪畫和雕塑藝術雙年展,是各國藝術家熱心維護與積极參与的最大國際美術展示平台,北京雙年展的中國模式,有助於重建多元互補的當代世界文化藝術格局。很多參展藝術家尤其是國際藝術家將對中國的熱愛和友好、對展覽主辦方的感謝和對展覽本身的認同,轉化為實際行動——把自己珍貴的參展作品主動無償捐贈給主辦方,將自己的藝術創作留在中國、留在北京成為很多國外參展藝術家的至尊榮耀。自2003年舉辦首屆北京雙年展開始,累積接受世界60多個國家500多位入選藝術家繪畫和雕塑類捐贈作品達500餘件,約佔歷屆北京雙年展展品總數的八分之一,涉及當代架上藝術中與繪畫和雕塑有關的各個門類,是國內目前規模大、質量高、品類最豐富的獨一無二的國外當代美術品收藏,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北京雙年展這艘當代世界繪畫與雕塑「巨輪」的精華面貌,是開闊國內美術界人士及愛好者眼界的藝術寶庫,具有極高的研究和展示價值。

為使這批重要藏品避免「躲在庫房人不知」的尷尬,實現以展覽涵養藏品的積極社會效果,依託中國美協包括北京雙年展、「中國美術世界行」、「互繪·相知」等項目在內的有關「請進來、走出去」持續拓寬層面、走向深入的良好國際交流態勢,專門主動策划了以歷屆北京雙年展藏品精華為內容的分主題國內外學術展覽巡展項目,一方面為中外美術交流提供了數量和質量雙保險的展品,另一方面對於持續宣傳北京雙年展、增進項目世界美譽度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然藝術家本人更是突破了北京雙年展展期的局限性,得以持續性被推介。

北京雙年展捐贈作品國際巡展首展,已於2016年10月下旬在北歐重鎮丹麥的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黃金展線」成功舉辦,得到丹麥美術界和其主流媒體廣泛關注的同時,新華社駐哥本哈根首席記者第一時間到場採訪並給予長篇報道,短短3天時間,點擊量就突破了80萬。之後又分別在秘魯、比利時、義大利、芬蘭、英國等國成功舉辦巡展。本屆北京雙年展將接納中國、奧地利、法國、希臘、印度、義大利等33國76位藝術家的76件捐贈作品,進一步豐富展覽的收藏品系。

為方便民眾觀展,本屆北京雙年展特別設置了一些很暖心的環節:加大展簽尺寸,增加作品說明等中英文導覽信息。為增加展覽空間藝術性及互動性,彌補觀眾觀看展覽時不能觸碰展品的遺憾,特意選取部分有關絲路風光、交通工具、駱駝等內容的作品圖像製成休息區凳子的座套,使觀眾在觀看以外還能通過如此「可觀可坐」的方式和作品產生奇妙的接觸與互動,實際上是將純粹的不可觸碰的學術展品在「現場」進行了裝飾性的實用設計轉化,拉近觀眾和作品的距離。開通手機客戶端支持的「網上展廳」,使無法來到現場的朋友通過自己的手機就能「觀展」。另外,為滿足國外對於「雙年展作品集」持續增長的需求,專門通過外研社自己的英國出版機構嘗試進行了首次海外發行,國際版作品集的正式出版進一步提升了展覽的國際性。


推薦閱讀:

八成職場人在參與午餐社交
發現聚眾「吸毒」現場,所有參與喵已被拍下證據
傳統知識分子為何總愛參與政治?
李強:大眾參與和精英統治的結合 ——約翰·密爾民主理論述評
新發郵票遭重挫 參與者悉數被套

TAG:中國 | 美術 | 北京 | 世界 | 美術館 | 文明 | 國際 | 國美 | 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