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風--陳風--139—東門之池

(139)東門之池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紵。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注釋】

池:護城河。一說水池。

漚(òu):長時間用水浸泡。紡麻之前先用水將其泡軟,才能剝下麻皮,用以織麻布。

淑:善,美。一作「叔」,指排行第三。姬:周之姓。一說是古代對婦女的美稱。

晤(wù)歌:用歌聲互相唱和,即對歌。

紵(zhù):同「苧」,苧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含纖維質,可做繩,可織布。

晤語:對話。

菅(jiān):菅草。蘆荻一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莖浸漬剝取後可以編草鞋。

【參考譯文】

東門外面護城池,可以用作漚麻塘。美麗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相對唱。

東門外面護城池,可以用作漚紵塘。美麗善良三姑娘,可以聊天話家常。

東門外面護城池,可以用作浸紵塘。美麗善良三姑娘,可以和她訴衷腸。

【賞析】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謂「《東門之池》,刺時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賢女子以配君子也」,蘇轍《詩集傳》謂「陳君荒淫無度,而國人化之,皆不可告語。故其君子思得淑女,以化於內」,都將詩意與政治聯繫起來。而理學家朱熹《詩集傳》則認為「此亦男女會遇之詞,蓋因其會遇之地,所見之物以起興也」。按照朱熹的說法,就是一群青年男女,在東門外護城河裡浸麻、洗麻、漂麻。大家在一起,一邊幹活,一邊說說笑笑,甚至高興得唱起歌來。小夥子豪興大發,對著愛戀的姑娘,大聲地唱出這首詩,表達對姑娘的情意。

這是一首歡快的勞動對歌。可以想像,這種場面,時至今日,還屢見不鮮。漚麻的水,是有相當強烈的臭味的。長久浸泡的麻,從水中撈出,洗去泡出的漿液,剝離麻皮,是一種相當艱苦的勞動。但是,在這艱苦的勞動中,小夥子能和自己鍾愛的姑娘在一起,又說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艱苦的勞動變成溫馨的相聚,歌聲充滿歡樂之情。

全詩三章十二句,其實只是一個意思,一章已經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復沓。而復沓,相同或相近意義的字語反覆吟唱,正是中國民歌傳統的語言形式。這種反覆吟唱,既表現勞動青年感情的純樸強烈,又以復沓的手段加強詩歌的主題。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現代。如果說變化,三章只換三個字,一個漚的對象不只是麻,還有苧麻菅草;一個是晤的形式變了,還有言來語去。這說明隨著勞動過程的延續,愛情的溫度也在漸漸提升。

詩以浸泡麻起興,不僅寫明情感發生的地點,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軟,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還在於兩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對話的基礎。

大麻、紵麻經過揉洗梳理之後,得到比較長而耐磨的纖維,成為古時人們衣料的主要原料,織成麻布,裁製衣服。白色麻布製成的衣服,不加彩飾,叫深衣,是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勞動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種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後很長歷史時期農村主要勞動內容之一。[2] [3]

宋代朱熹《詩集傳》:「興也。此亦男女會遇之辭。蓋因其會遇之地,所見之物,以起興也。」

清代牛運震《詩志》:「平調深情。」

清代崔述《讀風偶識》:「漚麻漚爺,絕不見有淫昏之意。即使君果淫昏,亦當思得賢臣以匡正之,何至望之女子?」

近代吳闓生《詩義會通》:「愈淡愈妙。」


推薦閱讀:

詩經 國風·周南·關雎
詩經·國風·魏風·園有桃(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70 兔爰 | 詩經·國風·王風 | 儒家
祖國風光(1159)漢武帝·茂陵

TAG: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