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演義中楊家將的人物

第一代:

楊繼業(楊令公)、佘賽花(佘太君)

第二代(八子、八子夫人及二女):

楊延平(楊大郎楊泰) 花解語(或叫張金定,大郎妻)、周雲鏡(大郎妻);

楊延定(楊二郎楊永) 耿金花(或叫李翠萍,二郎妻)、鄒蘭秀(二郎妻);

楊延光(或叫楊延輝,楊三郎楊勛) 董月娥(或叫花謝玉,朱月梅,花似玉,三郎妻);

楊延輝(或叫楊延朗,楊四郎楊貴)孟金榜(或叫林素梅、雲翠英,四郎妻)、耶律瓊娥(或叫鐵鏡公主、雪碧公主,四郎妻);

楊延德(楊五郎楊春) 馬賽英(或叫羅賽營、羅氏女、羅剎女,五浪妻);

楊延昭(楊六郎楊景)柴熙春(或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花公主,六郎妻)、王蘭英(或王懷女、重陽女、玉林公主,六郎妻);

楊延嗣(楊七郎楊希) 呼延金赤(七郎妻)、杜金娥(或叫杜玉娥,七郎妻);

楊懷亮(或叫楊延順、王司徒,楊八郎楊順,義子)蔡綉英(或叫周淑榮,肖金蓉,八郎妻)、耶律銀娥(或叫玉鏡公主、青蓮公主,八郎妻);

楊延琪(字春花,楊八姐);

楊延瑛(字秋菊,楊九妹)。

第三代:

楊宗保(六郎子)穆桂英(宗保妻);楊宗勉(六郎子)焦月娘(宗勉妻);楊宗英(七郎子)姜翠蘋(宗英妻)

第四代:

楊金花(宗保女);楊文廣(宗保子)、杜月英(文廣妻);

其他:

楊排風(燒火丫頭)、焦贊(六郎麾下武將)、孟良(六郎麾下武將)

真實的楊業是降將出身:

追根溯源,楊業的父親楊信出生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是一位亂世英雄、地方豪強,攻佔麟州後,自立為麟州刺史。他為得到一封正式的委任狀,選擇了剛剛建立不久的後漢政權,為博得後漢皇帝劉知遠的信任,將自己的長子楊業送出做人質,在劉知遠的堂弟劉崇手下做保衛指揮使。不久劉知遠病逝,大將郭威推翻政權建立後周。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劉崇在太原以十二州自立為帝,建立政權,史稱北漢,並且投靠中原王朝的死敵契丹,以換取軍事上的支持。而楊信素與契丹不合,自己又在中原舉起後周的旗號。就這樣,父親楊信在後周,兒子楊業在北漢,父子二人各在敵國,從此再未相見。楊業為報答知恩之遇,在北漢效力29年,盡忠不能盡孝。

公元960年,後周世宗皇帝柴榮病逝,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領兵北伐時,於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隨後,趙匡胤率領的宋軍在攻打到太原城時遭遇到楊業的阻擊抵抗,無奈班師回朝。10年後(979年),宋太宗進攻北漢,楊業依舊是太原的守城大將,北漢皇帝劉繼元在楊業與宋軍苦戰之時向宋投降。楊業聽聞此事,痛哭良久,最終因忠投降。由於楊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楊無敵」,但他也永遠烙上了「太原降將」的印記。

真實楊業的名字變化:

楊崇貴:父親楊信所取,為長子,次子為楊崇訓;

楊重貴:為避北漢世祖皇帝劉崇之名,改「崇」為「重」;

劉重貴:因北漢世祖皇帝劉崇為拉攏人心,改為宗姓;

劉繼業:被北漢世祖皇帝劉崇收為養孫、睿宗皇帝劉鈞養子;

楊令公:五代的節度使,一般都加中書令的榮銜,等於這個稱呼來源於北漢;

楊業:歸宋後,回複本姓楊性,單名業。

真實的楊業之死: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伐遼(史稱「雍熙北伐」),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業為副。遼國先是派出冀州刺史大鵬翼,而他卻被楊業射中後活捉,後又派出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蕭太后告訴他一定要活捉楊業。途中由於曹彬於岐溝關戰敗,田重進、潘美蔚州戰敗,導致遼軍的優勢兵力正面與其決戰。耶律斜軫大軍追來,楊業主張避其鋒芒,卻遭到監軍王侁的諷刺,並詆毀他懷有二心。楊業作為從前朝歸降的武將,最忌諱他人的猜測,於是在明知前景不妙的情況下,毅然要求帶兵出征。

楊業果真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在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全軍覆沒。其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因無限悲憤,決心以絕食來表忠心,加之因傷不治,三日後便死於押解途中。楊業死後,宋太宗將潘美降三級,王侁除名流放金州,劉文裕除名流放登州。

楊業歸宋後,志復燕雲、氣吞契丹,不僅敢於遼戰而且善於遼戰,每戰則勝,被遼人所畏懼。

真實的潘美:

1、潘美不是當權的外戚,而是北宋的開國功臣;

2、潘美不是陰險狡詐之人,而是心地忠厚的長者;

3、潘美不是賣國的奸臣,而是一名智勇良將;

4、潘美不是驕橫跋扈的權臣,而是處事小心的人。

真實的潘楊二人:

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兵攻滅北漢,收取大將楊業。攻滅北漢之後,他繼續進攻遼國,想趁機收取燕雲十六州。而此次幽州戰役,宋軍慘敗,數萬的宋軍士兵被殺,宋太宗皇帝本人的屁股上也挨了兩支大箭,最後倉惶乘坐一輛破驢車,才有命逃回國內。宋軍這次慘敗之後,遼軍契丹人雖然獲勝,但是遼國的景宗皇帝耶律賢特別生氣,耶律賢這個人一生任性使氣,所以他憋足了勁兒,一定要給宋朝一個好看。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派駙馬彰德軍節度使蕭咄李率十萬大軍攻宋,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以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遼國大軍從雁門關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蕭咄李、活捉兵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也因功升雲州觀察使。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潛上榜書事件」。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業為副。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又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潘美與楊業二人的合作一直是很融洽的,而潘美對楊業總的來說也是十分的信任。千百年來,無論是戲劇小說還是評書演義,楊家將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潘仁美的形象一直是徹頭徹尾的大奸臣。而歲月黯淡了英雄,傳說玷污了豪傑,歷史上真實的潘美除去陳家谷口的污點外,確實是波瀾壯闊的偉大的軍將的一生。

真實的楊六郎:

楊業確實是有七個兒子,除楊延玉隨父戰死在陳家谷口外,剩餘六子分別為: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瓌、楊延貴、楊延彬。但其中只有楊延昭最為有名,其餘五子都是恩蔭小官,日後在歷史上也都是默默無聞,沒有任何戰功和成績。楊延昭(958—1014)本名楊延朗,為避趙玄朗諱而改名。而歷史上素有「六者大之謂也」的習慣,所以宋真宗稱楊延昭為「楊六郎」,而並非「楊大郎」。楊延昭在「澶淵之盟」後被封為高陽關副都部署,而「澶淵之盟」換取的是宋遼之間118年的和平。父仇未報,自己的人生又壯志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終因積勞成疾,抑鬱而終,年57歲。

真實的楊文廣:

歷史上的楊文廣(?—1074)是楊延昭的兒子,並非是文藝作品中楊宗保的兒子,而楊宗保也是虛構的人物。宋朝的軍隊分為52級,楊文廣直到4、50歲的時候還在倒數第二級的位置,當時京西張海叛亂,楊文廣隨軍征戰,戰勝有功並授予殿直。後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談話間范仲淹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他還是個無名之輩。

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因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又小有戰功,所以被素有英雄崇拜情節的宋英宗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洲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也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部在蓽篥堡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蓽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築好防禦工事,做好了戰鬥準備。翌日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做好了戰鬥準備,只能無奈撤退,楊文廣乘勝追擊,斬獲敵人很多。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為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有等到朝廷回信,楊文廣就死在了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的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真實的楊門女將:

歷史上並無佘賽花佘太君其人,而關於楊業的夫人,史書上更是沒有記載。但當時卻是有陝西府州(今陝西府谷)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折氏家族,並且有一折氏女嫁給了府州西北豐州的刺史王承美,在死後還被封為「郡太君」。

歷史上並無「胯下胭脂馬,手中梨花槍」的穆桂英。據歐陽修《楊琪墓志銘》記載:「楊琪(楊文廣堂兄)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所以如果真的探究穆桂英的人物原型,很可能就是這位楊琪的第一位妻子慕容氏。

在當時的條件下,真實的歷史根本不允許有楊門女將的故事發生,楊家將演義成型時代,正是男性價值急遽顛覆的世代,「數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女性價值的提升加之民間藝人塑造空間的加大,楊門女將的故事才會如此的深入人心,甚至是很難再建立起歷史的真相,而歷史的真相遠比戲劇演義要精彩得多。

真實的寇準:

寇準(961—1023)北宋政治家、詩人。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因而並不是演義中常說的「老西兒」。他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同年冬,作為戰時宰相的他力排眾議,多次勸說宋真宗北上親征遼國契丹,是「澶淵之盟」簽訂換取兩國和平的最大功臣。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欽若等人排擠,辭去相位。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復宰相職務,後因參與宮廷權力鬥爭,又被丁謂等人排擠,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陽)等地,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1023年閏九月七日(10月24日)病死於雷州當地。留有《寇忠愍公詩集》、《寇萊公集》等。他作風另類,得理不讓人,脾氣剛硬,不善於與同僚處理人際關係。他進士及第、才華橫溢、剛直不阿、大忠於國,這些不僅成就了寇準也毀掉了寇準,真實一把雙刃劍。

真實的八賢王:

趙德芳(959—981)就是人們常說的手持金鐧、正氣凜然的八賢王,在戲曲演義中,他常常出現在楊家將的故事裡。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病逝,年僅23歲。其六世孫為南宋的第二個皇帝宋孝宗趙昚,十世孫為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其兄、宋太祖次子趙德昭(951—979)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被宋太宗逼迫自殺,因為兩兄弟在短時間內連續死亡,歷史學家多半認為德芳死因不單純,定與宋太宗有關。

宋朝第一大謎案:斧聲燭影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二弟、開封尹、晉王趙光義進宮議事,趙匡胤讓所有人都離開。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對趙光義說了些什麼,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安排後事。然而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得知太祖病重後,即派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門口等待消息。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於是趙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對趙光義乞求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

隨即,宋太祖趙匡胤駕崩,趙光義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這件事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說法,但終因無法證實而成了千古疑案。

皇位的繼承問題永遠是封建王朝的第一要務,宋太宗的即位不符合中國皇權繼承的傳統,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不利於維護國家穩定,事實證明它的維穩性能比父死子繼要低得多。

推薦閱讀:

楊家槍和楊家將無關
三晉史話:楊家將
潘仁美並非害死楊家將元兇 系被「借刀殺人」|潘美|借刀殺人
楊家將老令公楊繼業之死,誰之過
歷史上的楊家將:真實的楊業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TAG:歷史 | 真實 | 楊家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