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思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思 作者:華川 發布時間:2016-04-29 21:19:02 來源:自民族復興網 字體:大|中|小 能量文明和質量文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高度融合的產物,它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並不斷在實踐中汲取營養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從而形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完整最嚴謹最科學的社會演化理論與實踐體系。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繼承發展了馬列主義,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黃老哲學思想),高度概括和總結了20世紀上中葉前後60年間偉大波瀾壯闊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進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它是中華民族立於東方,行走世界,體面為人的精神之柱;它是全世界各國不同階級、民族歷史不再輪番折騰,直到真正實現自由、民主、平等生活,建立和諧「大同」世界最光輝的政治宣言;它是全人類不同階級、民族和國家邁向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最強大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由於近代中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對落後於西方,所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絕大多數的哲學思想仍束縛於傳統文化道德倫理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得的並不夠深刻,加之,真理的相對性,馬克思主義在實際運用中,又以條件、時間、地點變化而變化,一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由於政治信仰不夠堅定,自覺不自覺產生修正主義也是在所難免的。他們往往藉以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思想僵化封閉為著力點,「高舉紅旗反紅旗」,並自鳴改革創新是對真理的繼承和發展,委實地講,處在那樣一種特殊歷史背景下,誰對誰錯?是很難辯清楚和講明白的,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死穴」。好在時間能夠說明一切,也能夠證明一切,實踐成果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特色理論在中國流行了30多年,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能拿出一個站得住腳的例證嗎?能對當今中國和世界林林總總的矛盾做出合理的解釋嗎?能為中國的未來做出科學的規劃嗎?我們預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危機和壓力,難道我們不應該反思嗎?

哲學物質觀與自然科學物質觀同樣具有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社會是自然的影子,自然並非像人類社會那樣複雜,而選擇單純的簡單的機械運動,自然之所以要採取這種運動形式是因為它要維持運動系統平衡,儘可能避免質量和能量散失。實驗證明,這種運動形式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經濟、最合理的,如果強行注入人的主觀意識或外來客觀突發事件,簡單系統平衡將被打破,變為複雜,隨機變化將不可避免,這種不確定性都將給自然本身和人類社會都帶來災難。自然科學構成經濟社會存在的骨架,哲學是對他們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哲學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的客觀實在,現代物理學物質是一切表象載體的客觀實在。它們對物質表述是一致的,只不過所站立場不同,哲學是站在社會「人」的立場上,而物理學是站在「物」的立場上,兩者是統一的。運動和變化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運動產生時間,變化產生空間,宇宙創生於物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各種不同表現形態。物質是運動的,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物質有維護保持原有平衡狀態的屬性(即慣性);運動的物質之間相互作用又時刻破壞著平衡,正是這一矛盾推動著物質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到多分子體系的轉化,推動著物質從多分子體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動著物質從原始生命到動植物到人類的進化,「萬物如此,皆因其本。」維護慣性平衡與作用造成變化這一矛盾是其他所有的有意義事物的存在條件,是一切意義的來源,人類活動與它發生著關聯,併產生著價值。

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對物質的解釋:物質在傳播過程中以波的形式存在,與其他物體發生相互作用時坍縮成粒子,坍縮的位置是不確定的,所以具有不確定性,代表人物有玻爾。人不去觀察量子時,就只有函數波包,而不具備任何物質實體的特徵,只能用一個波函數去描述它;這就是量子力學的基本解釋。但你去觀察它時,函數波崩塌,在它瀰漫的範圍內,在波包波動範圍內隨機選擇一個點出現,而且人永遠無法確定,它到底應該出現在哪個點。所以,它只會以其中的一種樣貌出現在你眼前,當你以光電效應去觀察它時,它就是個粒子,你用雙縫試驗的方式去觀察它時,它就對你表現為一種波。當你看到它時,它才以粒子的形式出現。

物質是不能被創造和消滅的,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存與亡,只是物質具體形態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物質是指靜止質量不為零的東西。物質也常用來泛稱所有組成可觀測物體的成份。所有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組成,其中包括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以及許多電子組成的電子云。一般而言,科學上會將上述的複合粒子視為物質,因為他們具有靜止質量及體積。相對的,像光子等無質量粒子一般不視為「物質」。不過不是所有具有靜止質量的粒子都有古典定義下的體積,像夸克及輕子等粒子一般會視為質點,不具有大小及體積。而夸克和輕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才使得質子和中子有所謂的體積,也使得一般物體有體積。

物質的表現形態有兩種:一是質量,二是能量。質量表現為有形的,「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能量表現為無形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實實在在環繞著我們周圍,且總量遠遠多於質量。物質有正反之分,能量也有正負之分,即使宇宙深處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也是如此。正物質與反物質統一於物質之中,在量子級維持平衡,如果打破平衡雙方泯滅放出能量,能量主宰著我們這個世界。質量和能量不可分割,但可以相互轉化:愛因斯坦證明所有物體都可以轉換為能量(即質能等價),因此很小的質量可以轉換為很大的能量,例如正子和電子(都是物質)可以轉換為非物質的光子。不過雖然在這些過程中可以產生或是湮滅物質,但是物質質量及能量的總和卻不會改變。物質常見狀態有四種:固體、液體、氣體及等離子體。

深刻理解哲學和自然科學物質概念,深刻理解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原理,深刻理解「理論一經撐握群眾,就能變成強大物質力量」這一馬克思經典論斷,其實,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獨立的精神存在,所有被意識物化的,還有沒被物化的都是物質的。這些客觀存在,為我們重新認識人類經濟社會變化發展找到了有力「支點」。本來的物質文明和所謂的「精神文明」,實際都是物質文明。所謂的「精神文明」就應該包括政治文明(也就價值觀文明),及其道德、教育、科技、宗教、藝術、社保、衛生等一系列社會意識形態、文化教育、民生消費等領域裡的「觀念」實體和不創造價值實體,這些實體具體表現載體是人、信息及各種文化符號。用哲學自然科學語言更能準確描述當代人類經濟社會各種現象。其實,人類經濟社會物質文明就是質量文明和能量文明之和,質量文明是人類社會經濟生產活動,即生產力,能量文明是價值觀(政治)、道德、教育、科技、藝術、宗教等物化生產活動。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促進其物化的手段和方法:一是文化自然傳承,二是教育。能量文明被當代進步學者描述為國家「軟實力」,這是十分確切的,那麼對應的國家「硬實力」是什麼呢?無疑現在我們找到了,那就是質量文明。質量文明就其總量而言,應該遠遠小於能量文明,因為能量文明不易耗損,一代一代傳承,總量逐漸增大,質量文明經過折舊轉化為能量文明,所以軟實力更重要,我們不要再用第一位、第二位,這樣的順序符號標明它們的作用和地位,軟實力和硬實力都很重要。

要想增強國家軟實力,關鍵靠教育,因為無論是文化自然傳承和教育對象,其主要載體都是人。人,即勞動者——社會生產力三大要素的核心,發展社會生產力離不開人,那種輕視人的狹隘經濟學理論是錯誤的,為此,小平曾經感悟:「十年改革失誤在教育」就是這個道理。於是,1988年9月他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其實這句他沒有說完整,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我想)實際他的意識是說,「撐握科學技術的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於是有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這樣的邏輯公式。不難看出,這時的鄧小平已經把生產力向文化科技教育領域轉進了,為了展示他的「創新」能力,他在「生產力」前面放上「第一」作定語,但由於視野和格局,他又止步了。其實,社會生產力就是人類社會質量文明成果,它等於能量文明乘以(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資料),用公式表示為:M=E(V+G+Z),(M質量文明、E能量文明、V勞動者、G勞動工具、Z勞動資料)。能量文明包括政治(價值觀)、道德、文化教育科技、社會保障、公共醫療和環境衛生、宗教、藝術等)。能量文明含概諸多領域,如意識形態、文化娛樂、教育科技、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宗教藝術、信息傳媒、生態環保等,這些領域都與社會生產力四環節: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和再生產及擴大再生產諸環節相鏈接,組成形態各異,功能靈活的產業鏈條,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產品,也就是能量產品,儘管這些產品都不同程度反映人們的主觀價值,但它們都是客觀存在。

所以說,能量文明與質量文明從來都沒有分開過,就像政治與經濟一樣,也從來沒有分開過,特別是當今時代,那種把質量和能量割裂開來作法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生產力是最積極最革命的因素,人民群眾富有首創精神。當大小官僚掩耳盜鈴搞假民主真集中的時候,媒體選秀就開始了答辯聽證專家點評民主票決當場公布了;當大大小小的政府天天喊精減卻越精減越多的時候,百姓打麻將早已將「風箭」取消了。當有人高喊要以實體經濟為中心,搞跨越試野蠻發展的時候,不知不覺中,虛似經濟時代來到了。在虛似經濟中,起決定作用的規則、標準和話語權,國家軟實力不強大,所謂的硬實力也硬不起來。

綜上所述,所謂的物質文明實為質量文明與能量文明之和,精神文明特指社會個體精神自由——理想。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重塑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中國化轉化
馬恩的錯誤,以及可怕的共產主義。
公考常識儲備:馬克思主義哲學
「海德格爾式」馬克思主義——《馬爾庫塞:生存論轉向》

TAG:中國 | 哲學 | 馬克思主義 | 當代中國 | 反思 | 主義 | 馬克思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