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的絕望  ——淺探妙玉的情感狀態

小提示:點擊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紅樓夢》是一部藝術創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之作,她的藝術成就不僅取決於作品中內蘊著作家反映時代要求的精神內涵,而且也建立在作家海納百川般融合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為一體的基礎之上。曹雪芹以他那如椽巨筆為讀者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這眾多的人物之中,妙玉即使是一個次要角色在《紅樓夢》中的位置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她在表現主題、發展情節或襯託人物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一、憤怒妙玉的憤怒,我們似乎看不出來。因為曹雪芹對這位金陵十二釵正冊之六的人物惜墨如金,多用側面描寫。作者在書中沒有清楚地交代她的具體身世,這就使得讀者對妙玉的印象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妙。也許我們可以從妙玉和林黛玉的比較中看出。妙玉、林黛玉的相似之處太多了:相同的籍貫、相似的身世、相似的環境、相似的性格、不相上下的美貌和才華。但二人的根本共同點,在於她們都是禮教的叛逆者,都具有桀驁不馴,潔身自好,獨立不羈的反抗性格。以至有人說妙玉是櫳翠庵的黛玉,黛玉是瀟湘館的妙玉。相比黛玉,妙玉的處境要可憐得多。黛玉再怎麼說也是賈母的親外孫女兒,而妙玉只是賈府聘來的一個帶髮修行的尼姑!她除了與大觀園中諸人一樣要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外,還要受到佛門清規戒律的桎梏。她有著正常人的七情六慾,她不甘心自己的大好青春和滿腹才華被埋沒在沒有人間煙火的寺廟裡。她需要做人的尊嚴,需要愛和被愛,因此她要反抗。她要實現這些就必須同時跨越兩道「鐵門檻」,可是殘酷的現實又豈是她一區區弱女子能夠衝破!她受的壓迫越大,憤怒就越強烈。她的憤怒表現為一種「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的行為和扭曲的人格。如她的潔癖,四十一回寫賈母一行到櫳翠庵喝茶,她對劉姥姥喝過的茶杯表現出極端的厭惡,若不是賈寶玉求情,即使扔掉也不便宜劉姥姥。賈母等人離開後她水洗山門以示蔑視。可以說,她的憤怒是在極端壓迫之下的變態的反映。二、煩惱如果說寶黛二人的煩惱來自家庭和對方,妙玉比前二「玉」還要煩惱。妙玉的煩惱,首先來自於身世的煩惱。她雖出身仕宦之家,可從小被投入冷冰冰的寺院,根本得不到別人的同情與關懷。來到賈府,正值十八歲的青春妙齡。如果她是一個虔誠拜佛的尼姑也就罷了,可她身在佛門,心繫紅塵,卻又不能光明正大地步入紅塵,怎能不煩惱?她以「閨閣」自居(七十六回論詩時自稱),她的七情六慾與大觀園中女兒們無異,「雲空未必空」,可在別人的眼中,她是「櫳翠庵」的尼姑。這種矛盾的處境使她非常煩惱。其次來自於她的愛情。妙玉從小在寺廟長大,與外界很少聯繫。進入大觀園後,賈寶玉的出現令這位極少見過男人的美尼燃起了心中壓抑已久的愛情之火。賈寶玉的美貌多情,溫柔體貼,行為怪誕令她愛慕不已,引為知己。可是她的身份地位又迫使她對寶玉的愛慕表現得微妙、矯情。她請薛、林喝體幾茶,引來寶玉,併當著薛、林的面用自己的綠玉鬥茶杯給寶玉斟茶,還故意冷落寶玉,正色道「你這遭吃茶,是托他兩個的福,獨你來了,我是不能給你吃的。」這是欲蓋彌彰,以薛林之慧,豈有看不出之理?賈寶玉獨自去「乞紅梅」,她親自為他挑選,寶玉欣喜不已,事後卻補送眾人以免使人懷疑(其實早為黛玉識破)。「叩芳塵」是妙玉一次大膽而主動的行動,與她有十年師友關係的邢岫煙的生日都沒捨得送一個賀帖,獨送寶玉,引得這位多情公子心花怒放,遂再次去櫳翠庵拜謝。賈寶玉是個大忙人,妙玉能見到寶玉的機會極為有限,可這種「日日思君不見君」的煩惱總是困繞著她。正如第七十六回寫道,中秋之夜,湘黛二人聯詩助興,妙玉聽到後加入論詩聯詩,一邊說二人的丫頭在找她們,一邊卻又拖住她倆,是為了共譴愁緒。正因為她沒有看破紅塵,更沒有超脫紅塵,所以內心有著說不盡的苦痛,敘不完的煩惱,對愛情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

三、孤獨相比寶玉、黛玉,最孤獨、最可憐的人是妙玉。她與黛玉在各方面極為相似——因自幼多病(從小被投入寺院)失去了父母的慈愛和快樂的童年。來到熱鬧非常的大觀園,正值妙齡,卻要繼續在青燈古殿里過著吃齋念佛的凄苦生活。她所在的大觀園堪稱「人間仙境」,她所見的是精美富麗的亭台閣榭,所聞的是優雅美妙的絲竹之音,所用的的是玉饌金斗……這樣強烈的物質誘惑對一個年輕美貌,精音律、善博弈、精飲茶之道、喜古董、極通文墨、「氣質如蘭,才華比仙」的少女來說,很難抵擋。而事實上,她卻被遺忘在大觀園中的一個角落裡。她「天生成孤僻人皆罕」的性格在賈府不能贏得眾人的歡心,於是便用冷漠回應這個社會。賈府諸人,薛寶釵和賈寶玉認為她「行為怪誕」;忠厚的李紈竟說她「可厭」;與她有十年師友之誼的邢岫煙說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她自稱「檻外人」,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嘲,「僧」不願為僧,「俗」未能還俗,「男」是羨慕男子的行為,「女」不能像女子一樣擁有愛情。耳目所見的是熱鬧場面,而內心卻是孤獨凄苦,這種強烈的反差加重了她的孤獨感。封建倫理和佛門戒律破滅了她的所有幻想,她的一生只能在孤獨中度過。四、感傷妙玉被迫出家是她感傷的開始,進入賈府後,感傷愈來愈加重。她的思想有著「雲空未必空」的矛盾,所謂「佛門凈土」又何曾乾淨?作者把她安排進尼姑庵作為她逃避現實的避亂所,實際上遁入空門後她也未能逃脫命運的悲劇。妙玉的感傷是作者的感傷,也是那個時代的感傷。她「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愿。好一似,無暇白璧遭泥陷」 。作者預示著妙玉的命運註定是悲慘的。從文本信息看,妙玉的感傷表現極少,第七十六回寫妙玉在「凹晶館」聽到史湘雲、林黛玉二人在中秋之夜聯詩,當她聽到「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一句時,忍不住加入她們當中,認為這句過於悲涼,遂提筆微吟二十二韻,其實她的聯詩又何嘗不悲涼?她以一個出家人的身份道出了感傷的少女情懷。相比寶玉、黛玉,妙玉的感傷程度更甚。她有對自己辜負紅顏春色的感傷,也有對自身渺茫命運的感傷。高鶚把妙玉的命運交給了幾個強盜,其悲慘程度可想而知。妙玉的感傷也是讀者的感傷,讀者通過作者有限的筆墨了解到:在那個時代,青年想通過出家逃避現實社會是不可能的。妙玉是作者心中的「美玉」。曹雪芹將妙玉置於佛門,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宗教的虛偽,是作為反封建主題的橫向補充。她之所以寄託了作者的審美理想,是因她的身上體現著人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追求自我的精神和渴望。在那個令人窒息的時代,她的行為彰顯著人性的復甦,那就是為兩千多年封建正統所壓抑下的精神家園;她的思想行為在當時是先進的,標誌著他們在反封建的道路上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儘管打上了深深的階級烙印,也是可歌可泣的。雖然抗爭中有著妥協,但畢竟抗爭過!她的抗爭必然會受到封建正統的絞殺,因為她的思想不被人理解,自然也得不到別人的支持,其結果必然以悲劇而告終。在反封建的過程中,她憤怒過,強烈的不滿促使她想擺脫封建牢籠,可她的力量又太弱小,常常感到孤立無援,也會遇到許多揮之不去的煩惱,而當這種煩惱與孤獨無法排遣時就會是濃濃的感傷,甚至是絕望,這也正是《紅樓夢》的悲劇魅力。總之,作者寫妙玉雖惜墨如金卻又飽含深情,在她的身上體現著中國傳統的「玉德」精神以及追求自我、追求個性的精神,在她的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推薦閱讀:

家鄉的邂逅
情感揭秘:別把男人這些「謊話」錯當情話—娛樂頻道—人民網·天津視窗
馬蓉沒有後悔背叛王寶強嗎?
總是被忽視是一種怎麼樣的感受?
如何理解「年少莫欺窮」這句話?

TAG:情感 | 絕望 | 狀態 | 妙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