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是衚衕的「大客廳」

街坊鄰居時常來做客 每逢春節端午中秋舉辦民俗活動

  在老舍故居,訪客都樂意與先生的塑像合個影。

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衚衕19號,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從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由南向北穿行,到燈市口西街向西,大約100米左右,就會在路北側看到一個不起眼的標牌——老舍故居。從1950年到1966年,老舍在這裡度過人生最後的16年。他種的柿子樹每年都掛滿紅彤彤的柿子,小院因此得名「丹柿小院」。在這裡,老舍寫出了《茶館》、《龍鬚溝》等名作,也結交下了數不清的朋友。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如今,一些街坊鄰居時常還會來小院里坐坐,這裡似乎還像當年一樣,是整個衚衕的「大客廳」。

探訪

小院向每位來客「送福」

豐富衚衕大約只有100多米長,兩側人家種了不少綠植。老舍的家就在衚衕南口西側。故居的大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推門進入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磚砌的影壁。

小院是典型的北京二進三合院風格,一進二門,還有一塊很少見的五彩小木影壁。影壁上倒置的「福」字迎接著每一位來客,讓人看著倍覺親切。院內偏西的位置矗立著老舍先生的頭像,他面如靜水,注視著來「串門」的客人們。

在老舍先生塑像旁邊,兩棵柿樹默默站立著,像兩位老僕也像老朋友,它們陪伴老舍度過了人生最後的歲月,如今依然守在小院里。只是在北京的三月里,還看不到紅彤彤的丹柿,甚至連一片綠葉也沒有。影壁牆背面的大屏幕循環播放著老友們的訪談,追憶著老舍的點滴印象。這也讓小院熱鬧起來,好像還有很多友人做客似的。

院內正房為三間北房,東側為卧室,西耳房就是老舍的書房。這些房屋都是原狀陳列展示,復原了老舍當年的生活場景。西耳房是老舍認為最僻靜的地方,他在這裡擺下了自己的書桌。桌上還有紙筆,只是那位從不肯讓自己停筆的主人已經不在了。

講述

衚衕里最有人緣的地方

據老舍紀念館工作人員何婷介紹,丹柿小院並不是老舍的第一個家。他出生在新街口附近的小羊圈衚衕,父親是正紅旗旗兵,負責守衛皇城。老捨出生於1899年,轉年就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老舍父親在天安門抵抗侵略者戰鬥中殉國,屍骨無存。老舍的母親獨自帶著老舍,生活很清苦。老舍非常孝敬自己的母親,為了生計在英國任教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給國內的母親寄錢。

苦孩子出身的老舍先生始終沒有脫去平民本色,他因此也有著很多普通市民朋友。友人回憶,當年穿著工作服的人走在街上,一般老百姓見了會覺得拘束。而老舍不同,他說著老北京家常話,三言兩語就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老舍故居是衚衕里最有人緣的地方,這是左鄰右舍公認的。很多退了休的老北京有事沒事都會過來看看。何婷介紹,老舍一生熱情好客,丹柿小院也是他招待親朋好友的地方。上到國家總理,下到送報紙的工人,都是這裡的座上賓。「老舍總是笑眯眯的,沒有架子,上班路上,一路都有人和他打招呼。他還會請文壇的年輕人來家裡做客。比如中秋吃螃蟹、賞菊花。不醉不歸。」

老舍紀念館名譽館長、老舍先生之女舒濟先生回憶,父親平易近人眾所周知,他住的這個小院對任何人都沒有「門檻」。雖然不是同時代的百姓,但父親跟老北京人的感情沒有間斷過。

小院逢「三節」辦民俗活動

年過六旬的蘇先生住在丹柿小院的隔壁,回憶起記憶中的老舍,他仍印象深刻。蘇先生和老舍先生相識時只有幾歲,但他還清楚地記得,老舍個子不高,但總打扮得很精神,常戴著一頂禮帽。「他特別平易近人,見到鄰居總要招手打招呼,衚衕里的鄰居也都很尊敬他。他是值得我們敬仰的人。」

觀眾項情曾和老舍先生的小院短暫為鄰,她說,現在每次走到老舍故居,進了這個小院,都會立刻覺得心靈安靜下來。老舍先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著作等身卻平易近人。在清明節之際,作為老舍先生曾經的鄰居,有一種敬仰與惋惜交雜在一起的心情。「要緬懷老舍先生,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丹柿小院里會舉辦各類民俗活動,而在老舍的誕辰和忌日,還會舉行紀念活動,給喜愛老舍先生的人們提供一個緬懷的平台。

老北京氣息留住新朋友

北京小伙丁菲2012年第一次走進老舍故居,邁進門那一瞬間,他就被小院里韻味十足的老北京氣息吸引住了。從此,丁菲成了老舍故居紀念館的一位志願者,也成了小院的新朋友。工作之餘一有時間,他就會趕到小院,和每一位來訪的客人聊聊天,談談老舍先生。

在老舍故居里,丁菲喜歡和訪客聊院子里的柿子樹,聊那些花草,還有那口魚缸。「這些都是老舍先生當年喜歡的東西,先生雖然不在了,但這些玩好還保留著,讓人看著也覺得親切。」

和丁菲一樣,不少北京年輕人也是一走進老舍故居,就被這裡深深吸引。「老舍是語言大師,當我進入這個樸素溫暖的院子時,就融入這裡的文化氣氛中了。」景山學校的王姝之在參觀冊上寫下這樣的留言。

丁菲告訴北京晨報記者,清明期間,他也會來故居憑弔老舍先生,有時間還會再和老街坊鄰居們一起聊聊,這也是用老舍先生喜歡的方式,來緬懷這位人民藝術家。

本版撰文並攝影

晨報記者王歧豐

小檔案

老舍夫人為小院取名

豐富衚衕距離王府井不遠,在燈市口西街上,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1950年老舍先生應周總理之邀回國併購買了豐富衚衕這處房子。

1953年春天,老舍先生在小院中親手栽下了兩棵柿樹,每到秋天樹上墜滿沉甸甸的柿子,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美其名曰:「丹柿小院」。據老舍紀念館工作人員何婷介紹,這兩棵柿子樹是來自河南的品種,結出來的柿子個頭不大,比雞蛋略大一些,味道非常不錯。


推薦閱讀:

百字說古迹 之 北京 老舍故居
讀書 | 《駱駝祥子》看看老舍,讀讀祥子
書|《駱駝祥子》:被誤讀的虎妞
老舍《我這一輩子》
如何解讀老舍的小說《離婚》?

TAG:老舍 | 衚衕 | 客廳 | 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