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論語·公冶長》(14)誰是怕聽孔子講學問的弟子
07-16
原文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注釋(1)聞,《說文》:「聞,知聲也。」形聲。從耳,門聲兼表詞義,合起來後意思是「門裡面的耳朵聽到了」。本義:聽到心裡去了。(2)行,《說文》:「行,人之步趨也。」意思是付諸於行動。(3)恐,《說文》:「恐,懼也。」意思是害怕。【譯文】 子路聽老師講學問,不能付諸於行動。子路唯一害怕的是聽老師講學問【解讀】沿著前人解讀本章的思路,看上去沒有任何疑問和障礙來理解本章。本章的意思是說,子路聽聞到一個道理,如果自己還沒有做到,只怕又聽到另一個道理。認為子路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的人。子路到底是一個什麼人呢?子路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子路的性格,就是「喭」,即粗魯、魯莽。對於子路做學問,孔子曾單獨評價過。《先進篇》:「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子路正在鼓瑟,孔子看見,講了一句笑話,他說子路啊!對於鼓瑟還沒有入門呢!同學們聽到孔子這個批評,對子路就不佩服了。孔子說,子路鼓瑟的成就,已經進入了廳堂里,不過沒有進入內室去而已。這裡用登堂、入室,比喻從師問學的深淺,說明子路的學問與其他人比較起來不怎麼樣。實際上,子路學了一輩子也沒有成為儒雅君子。同樣在《先進篇》,子路說「何必讀書,然後為學。」他甚至認為讀書人並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徑。我認為,後人在本章這樣理解,與子路的為人和性格極其不相符,把子路說成聽聞到老師所講的道理就勇於實踐,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前人對本章也提出過疑問,但是最終還是沿著同一說法最後自圓其說。《論語集注》說:「范氏曰:『子路聞善,勇於必行。門人自以為弗及也,故著之。』」《四書辯疑》說:「論語一書,無非善言善行,皆其門人所記,何必更論及其弗及哉?況經中亦無門人自謂弗及之文,范氏之說當刪。此一節但言子路聞善,勇於必行,可謂能用其勇矣。如此則意圓無病。」按前人對本章意思的理解,認為《論語》中都是記述聖賢的言行,專門記載賢者的善行的,僅此一章。那麼,前人理解本章的誤區在哪裡呢?我認為,第一個誤區就是沒能把《公冶長篇》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每一章都是對他人做出評價的;第二個誤區,錯把本章當作讚美子路的話。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對於本章的斷句,七經考文補遺:古本「未之」作「之未」,一本無「之」字,皇本無「之」字。沿著古人的考證,本章當為「子路有聞之,未能行。唯恐有聞。」或者「子路有聞,未能行。唯恐有聞。」聞,本意是聽到心裡去。《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聞,就是老師教學,學生把學問聽進去的意思。結合上一章,無論是「人道學」之文章,還是「性命學」與「天道學」,這樣一來我們就清楚了,子路是一個不能理解老師所講內容學生,就害怕上課呀。因為他從根本上對讀書成才就不完全認可,因為他對孔門學問只能算「升堂」,一輩子都沒有「入室」。所以說本章的意思是,子路聽老師講學問都不能聽到心裡去,更不能用於實踐。他唯一害怕是聽老師講學問。子路是離孔子最近的學生,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也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也是孔子批評最多的學生。本章用「唯恐」,說明子路這個人沒有什麼害怕的,因為他無所畏懼。但是,他唯一害怕的事情,本章沒有通過孔子之口說出來,而是《論語》的記錄者把儒家的學問系統講出來後,對子路做了作為孔子的弟子最客觀的評價。(各位君子,「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平台,每周一至周五解讀一句《論語》,每周六周日解密《冰鑒》,敬請關注期待。「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號:tshgxy。)
推薦閱讀: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鲍鹏山说孔子
※90、父親偷羊,兒子揭發:這是種大義滅親、正直無私值得宣揚嗎
※跪拜孔子表達崇敬? 弘揚傳統莫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