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內部結構(教學課件)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原子彈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個巨大的音叉那樣發生振動,產生強大的地震波。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第一個界面位於33千米深處,是奧地利科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的,簡稱為「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於2885千米深處,是德國科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的,簡稱為「古登堡面」。據此,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為三個組成物質和性質不同的同心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中間一層稱為地幔。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地球大範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的物質組成除了沉積岩外,基本上是花崗岩、玄武岩等。花崗岩的密度較小,分布在密度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陸地殼,特別厚的地方則形成山嶽。地殼上層為沉積岩和花崗岩層,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因而也叫硅鋁層;下層為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稱為硅鎂層。海洋地殼幾乎或完全沒有花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蓋著一層厚約0.4~0.8千米的沉積岩。地殼的溫度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溫度就升高30℃。

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硅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放射性物質集中的地方,由於放射性物質分裂的結果,整個地幔的溫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間,這樣高的溫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但這裡的壓力很大,約50萬~150萬個大氣壓。在這樣大的壓力下,物質的熔點要升高。在這種環境下,地幔物質具有一些可塑性,但沒有熔成液體,可能局部處於熔融狀態,這已從火山噴發出來的來自地幔的岩漿得到證實。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

地球各層的壓力和密度隨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質的放射性及地熱增溫率,均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溫度幾乎不變。

地核
推薦閱讀:

前沿速報||地球上的水形成於什麼時候?月亮告訴你答案。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說:我老了    錢江晚報
尋找「第二個地球」不再是夢想
黑洞吞噬太陽也能使得太陽毀滅! 地球也將面臨毀滅危險!
走近東非——壓抑、血腥、原始、美麗的地球疤痕

TAG:地球 | 教學 | 課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