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音怎樣解決低音虛弱、漏氣、音量小、大白嗓等問題?
女高音聲部是人聲的主體聲部,女高音的培養既要符合「嗓音塑造」的基礎模式,即歌唱者能夠在正確的歌唱意識的引導下,使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三者協同工作,進行歌唱活動;又要符合該聲部的高端模式,擁有三個八度的寬廣音域,高音達到c3,音色高亢亮麗,並且能做到高、中、低三個聲區的音質統一。
低音「唱不好」存在於女高音聲樂演唱中的現實問題
在聲樂教學和演唱中,女高聲部的學生中常常會出現「高音唱得好,低音卻唱不好」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種具體的表現:
1、低音虛弱、漏氣,缺乏應有的音量,嚴重的甚至聽不到低音;
2、有的學生為了追求低音的音量,採用全真聲來演唱,脫離共鳴腔,成了「大白嗓」;
3、從高聲區下行到e1以下的低音部分,音質不統一,跌跌撞撞,猶如「過門坎」,有的還會出現「破音」現象;
4、喉音過重,音色沉悶空洞,咬字含糊不清;等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以上現象。
事實說明,完美地演唱一首聲樂作品,不是僅僅靠唱好幾個高音就夠了的;寬廣的音域,統一的音色,對低音藝術表現力的良好展示也是顯示一個歌唱者的演唱實力的重要參照係數。這是由聲樂藝術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審美價值決定的。作曲家在為女高音歌手創作聲樂作品時,女高音的通常音域就是首先要考慮的作品結構框架,歌曲的最低音一般情況下都與女高音音域的最低音一致。我國民族的女聲聲樂作品中,有不少d1以下低音頻頻出現的作品,如《江河水》、《海風陣陣愁煞人》等,都是對女聲全面技術進行考查的範本。從自然聲區音域的原始形態,發展到三個八度的寬廣音域,莫不是人類情感和智慧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歌唱技術的不斷革新與前進的真實反映。而低音音域的拓寬正是這其中的重要一環。
導致女高音「低音問題」的兩大因素
因生理因素造成女高音的「低音問題」從嗓音聲學的角度來講,一般情況下,人的嗓音分類的生理構造依據主要是:聲帶的長、寬和質地;聲道結構,包括喉頭的大小,會厭軟骨的寬窄、頸部的長短、咽腔的結構形態;齶拱的形狀(即硬口蓋)等。中外的嗓音醫學專家通過各種科學手段對不同聲部的嗓音進行了生理結構測定。現將這些成果總結為一份表格(見表1),作為對比分析的參照。該表的數據引用為:聲帶長度(前蘇聯學者),聲道長度(喉科專家王振亞),硬口蓋特點(前蘇聯馬留金),硬口蓋對比度(耳鼻喉科專家張道遒)。
從上表可以看出女高音與其他聲部相比的一些典型差異: ①在所有聲部中女高音的聲帶最短,當然也比較薄,女中音其次; ②在所有聲部中女高的聲道最短,女中音其次; ③在所有聲部中女高音的硬口蓋的「拱頂」形狀最突出,女中音其次。以上這些差異就形成了女高音———這個人聲樂器的嗓音特點:其優勢在於高音而不是低音。
因技術因素造成女高音的「低音問題」
除了生理因素以外,歌唱技術的掌握、技巧的發揮也是影響女高音能否唱好低音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前面所說,不是所有的女高音都有低音問題,成熟的女歌手與尚處在學習與發展中的女學生從技術上顯露出的問題也不一樣。總體上來說,在低音上暴露的種種技術問題,都是由於在發聲機能從中音區轉換到低音區,特別是在經過換聲區的時候,女高音歌手沒有能夠對輕機能狀態轉向重機能狀態的各部分嗓音器官做出有效的調節和控制,造成歌唱時嗓音機能紊亂。
低音的技術問題表現為:①重機能狀態下需加強的呼吸支持力反而被削弱,出現氣息不穩、上浮;②聲帶未能靈活地從短、窄、薄且邊緣振動的狀態,向長、寬、厚且整體振動的狀態進行有效的轉換,造成沒有音量,甚至沒有聲音;③胸廓不開、咽腔共鳴管不通,下方共鳴比例太少,低聲區音色不美;等等。正因為種種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原因,才造成了女高音的「唱不好低音」的種種情況。
用科學的有效的技術手段去解決女高音的「低音問題」
女高音的發聲器官正因為有著演唱低音的先天不足,才更需要充分調動起各器官的功能機制狀態,遵循音響學原則,以達到振動體、動力體和共鳴體三者協調,使自己的歌唱能夠「上傳下達」,以最從容的態度去詮釋每一首聲樂作品,把作品中飽含的藝術感染力最充分地表達出來。這需要良好的聲樂基礎訓練作鋪墊。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歌唱運動的習慣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第一節聲樂課開始,就一直要求學生高度關注自己歌唱時的每一個動作細節,關注自己身體的內在感覺,養成良好的發聲習慣。比如,在「吸氣※保持氣息同時送氣」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道和胸廓的擴張、呼吸肌肉群的協調運動、呼與吸的「對抗」等身體內在運動上;在發聲的過程中,專註於打開喉嚨、降低喉頭、聲門閉合擋氣一系列動作的準確性。打開喉嚨、降低喉頭的目的是為了拉長、擴寬聲道,以增加口咽腔和胸腔的共鳴,聲門閉合也就加強了聲帶的張力,從而與氣息的衝擊力達到良好的平衡。我要求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間,要做到「想好了唱」、「想著唱」、「思想要在`聲音"的前面」。
加強中聲區的訓練
先建立好中聲區做到「聲區統一」。所謂「聲區統一」主要是指高、中、低三個歌唱聲區在音質上的統一。中聲區在教學中通常是指人聲的自然聲區 ,一般是由五六度,不超過八度音程組成的,由於它不用費力就能唱出來聲音,所以不需要太大的氣壓,又由於它有著我們人聲中最柔和與本色的音質,許多高難的演唱技巧、正確的方法與感覺都來源於自然聲區穩定、良好的感覺狀態中,所以,應從自然聲區起步,從最基本的自然講話狀態入手,在正確的聲音概念引導下,努力保持「打開的腔體穩定、控制的呼吸穩定、下沉的喉頭穩定、共鳴的位置穩定」進行歌唱,掌握好中聲區的發聲技術,由此進入其他聲區的訓練,最終達到各聲區的統一。
1)發聲可以結合演唱大量的有旋律感的樂句來進行。
2)練聲時運用中等強度的音量。因為在中低聲區追求較大的音量容易撐大喉嚨,造成喉肌緊張,使發聲器官的機能平衡失調,到了換聲區聲音突然變暗、變小,失掉光彩,出現上、下兩截的現象。
3)注意對「起音」的訓練。「軟起」和「硬起」都要練,但「硬起」不要練得過多,時間過長。
重視下方換聲區的訓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