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門閥怎樣衰落的
07-16
中國的歷史上所謂的門閥,士族到底在當時是怎麼的一個盛況?是怎樣興起?又是怎樣衰落的? 因為經常看到所謂的漢朝,三國,魏晉什麼的講門閥勢力,士族勢力,甚至說很多時候皇帝都需要屈服於這種勢力,那麼有人能詳細的講述這種看似很玄幻小說的存在么?1 條評論 分享 張益德、林文楷、其文蔚 等人贊同 第一次旗幟鮮明的反對前面的「士族亡於唐宋」的說法!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準,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門閥則是其中的一個特權階層。回到問題本身,簡單粗暴來說,「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就是門閥士族,OK,下面就不簡單粗暴地說說。萌芽:王莽篡位,為此製造輿論,說王氏出於帝舜,意思是說老子家裡也是王孫貴族,並用法律手段公開宣稱他們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於是,門閥士族的玄幻傳說就這麼開頭啦。確立:西漢中後期,土地兼并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勢力。東漢政權也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於是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并土地,經營莊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在東漢時期,當官主要通過察舉制和徵辟制,被舉薦的才能做官,所以門閥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徵辟中得到優先。然後官僚與自己的門生結成集團,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所以東漢後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這些人都是當地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門生遍於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領袖,所以門閥的兩個特點我們就很明白了,「世」和「大」!也就是世代承籍和聚族而居。在這個基礎上,為了拉攏士族門閥,曹丕確定九品中正製為選官制度,就是門閥制度形成的標誌了。 代表:四世三公袁氏楊氏袁紹袁術的高祖袁安通過察舉進入官場,官拜司徒;袁安的的兒子袁京官拜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更牛逼,司空、司徒、太尉都干過;袁湯的兒子袁逢亦至司空,甚至袁逢的弟弟袁隗亦至司徒、太傅。是為四世三公。以袁安為起點,袁氏就此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楊修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 鼎盛: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首先西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對他們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到東晉時,因為東晉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所以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那時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代表:舊時王謝堂前燕王導、謝安,皆為晉相,為六朝巨室。漸衰:南朝後期,高級士族憑藉門第就可做官,而且世代控制官職,導致士族不思進取,不屑政務軍務。這時又戰事不斷,淝水之戰里,一些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都迅速上升,比如南朝宋、齊、梁、陳開國諸帝均為庶族將領。加上農民起義不斷,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而典掌機要,控制地方,統帥軍隊,以武功稱帝,如劉裕、蕭道成等,打破了門閥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消而不亡:隋唐時期,君主開始致力於摧毀門閥了。楊堅廢九品,楊廣興科舉,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的來源,為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參政提供了機會;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也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可見科舉不僅給賦予最底層的人光榮與夢想,也出了歷來皇帝心中暗藏的一口惡氣。但這也觸動了當時門閥大族的利益,本來隋朝就和秦朝極為相似,都是表裡強大暗涌不斷,這也為為後來隋末動亂時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到李世民即為以後,重新判定《世族志》,門閥制度遭受重創。科舉制度完善後,皇權已經完全戰勝地方門閥權力,各大門閥在朝廷也不一定有很大實權,但是在地方實力依然不受太多影響,雖然仕途之路打開了,但是考試極難,那個年代不像現在,讀書不是你想讀就可以讀的,書籍數量極少都是內部流轉,控制著書籍的門閥大家依然控制著絕大部分的官源。每年趕考時各個門閥的考生總是浩浩蕩蕩一大撥,各個門閥勢力高中的官員到了朝廷里依然是結黨私朋,朋黨之爭到達頂峰。對此皇帝也是無可奈何。唯一的舉措就是小官不管大官不放,但凡有出頭的門閥人士能夠進入到三省之內就除掉,在這種環境之下,唐代又從之前的門閥政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宦官和外戚專權。到唐末動亂,門閥大家的人員大量傷亡,產業遭受破壞,比如華北世族引以為傲的貫冊祖譜也流失,後來與庶民再無區別,門閥的地位由地主紳士階級取代。代表:七宗五姓比如李家,李淵的祖上李暠是西涼國武昭王;李暠的孫子李重耳任弘農太守;李重耳的兒子李熙是宮門將領;李熙的兒子李天賜,西魏時任幢主;李天賜的兒子李虎官拜太尉,封為唐國公;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李淵親妹妹同安公主,有女王是楊廣的愛妃。過度:宋元時期,兩宋時,大量取士寒門多任,總體而言,經濟上除了一些皇親國戚、富商大賈外,社會已無明顯的階級之分,地方世家大族沒有真正威脅中央的實力,門閥這一概念也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士族卻存活了下來,權勢範圍和傳承能力都已遠不如前。但在此時,科舉下成立的小家族卻蓬勃發展,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確立的儒家不可動搖的地位。有了孔子的庇佑,社會也就衍生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尚,士族開始逐步蠶食武將的地位。元朝滅宋後一度不舉辦科舉,雖然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元政府中產生的影響也不大。代表:韓琦一族,周世宗柴家,王安石一族,范仲俺一族,富弼一族等。死而後燃:到了明朝,之前趙匡胤是兵變起家,故不敢重用武將,怕到時候自己也是這個下場,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文官牽制之,所以比較依仗和信任文官集團,走向文官獨大的局面。而朱元璋則是白手起家打天下,更深諳對於宋朝滅亡的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文官,致使朱元璋對文官十分抵觸,因此朱元璋廢丞相,至此來到了中央集權的極致。天下事物,盛極而衰盈滿則虧,朱棣雖然吸取了了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教訓,勛貴都得以保留,但是也一手創辦了內閣集團,到朱高熾時,勛貴掌軍文官主政,士族掌政的局面再次確立。再後來朱瞻基雖然提拔太監分了士族部分政權,這個制度保證了皇室的穩定。但是完美的東西必不持久。土木堡一役里勛貴死傷殆盡,太監又失去了道德制高點,北京保衛戰結束後,士族大獲全勝,從此開始了他們無人制約的歷史,士族門閥勢力再迎高峰。代表:陸家、沐氏陸家家裡世代為官,從隋唐開始,歷經五代十國、大宋蒙元,無數人上上下下,打打殺殺,似乎和他家關係不大,雖然中間也曾家道中落,苦過一段時間,但基本上總能混個鐵飯碗,其堅韌程度,就連馮道也是望塵莫及。沐氏沐英家族鎮守雲南的二百餘年間,均代表明朝政府對雲南及周邊各國的少數民族行使封賞、征伐等政策,在雲南少數民族中享有極高的威望。黔國公沐天波,是黔寧昭靖王沐英的第十一世孫,最後被吳三桂所殺,就此結束。自掘墳墓:清朝,清兵入關是中國的浩劫,也是士族的喪鐘。士族失去了操縱朝政的權利。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咸豐皇帝時期,士族開始押寶,不過運氣就不是很好了,下注清朝,溥儀被逼退位,下注袁世凱,北伐戰爭爆發。新的格局:民國時期,中華民國建國後,四大家族隨之崛起,在20世紀上半葉控制著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短暫之後,本朝太祖橫出,土改大計消滅了士族所有的籌碼和肉體。輔以政治教育,直接挖斷了士族的根。至此,由漢朝開始的士族統治徹底走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華夏大地迎來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新中國,呵呵。代表:蔣宋孔陳題外話:實際上中國傳承一兩千年以上的例子個案也有,孔氏家族、張道陵的張氏家族、又比如唐代山西的尉遲家族到清朝仍然傳承不絕,但都不會強勢罷了,也就不表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結
※武志紅:90%的中國成年人都是「巨嬰」
※中國十二時辰,每一個都美出天際
※中國《四大名扇》
※《衛報》:中國是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