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禮記》讀解(二)
這裡講了三皇五帝時的一個關於禮的美好世界。人們不會因為對方是否回報,而忽略了自身的禮節。整個社會的風尚,都是純樸的德行。只有到了後來,才開始講究施恩與回報。因此,禮的本質是對等的來往,無論是往而不來,還是來而不往,都是失禮的,失禮會招來不好的議論。朋友生病,你去醫院看他,這是一種禮節;下次你生病,朋友也來看你,一來一往,這就形成了禮節。當然,如果凡事都把講求回禮放在施禮的前提,或許難免遭遇「非禮」。因此,秉持一顆「太上貴德」的心,才是知禮的關鍵。
7.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一個長期在懂禮的社會裡,不講禮的人,是很危險的,反之,就會獲得平安或者安定。所以說,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這種安危的分界,用在個人,是要遵守起碼的人際禮儀;用在一個團隊,就是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用在國家,就是要遵守一定的外交禮節。因此,禮是不可不學的。很遺憾的是,當代教育中,關於未成年人基本禮儀教育,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孩子們需要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吃虧甚至招致麻煩後,才會反過來發現,基本禮儀的缺失,是個問題。
8.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攝。
窮人和富人,在講禮的問題上,是對等的。所以,禮要求自己謙卑而尊重別人。即使是販夫走卒,也有尊嚴,也有值得人們尊重的地方。不要因為他是小商小販,就低看幾等,就忽視了必要的、基本的禮節。城管對待小販,致命的問題是把法與規定看得至高無上,而忽略了基本的禮儀。而富人對待弱勢的窮人,一貫的居高臨下和盛氣凌人,則是當下貧富衝突矛盾加劇的一個主要原因。
寶馬女暴打修車師傅而導致一家慘殺的案例,充分說明了講禮的重要性。這個真實的故事傳得很廣,說的是瀋陽一個開著寶馬7系的女子,因為颳倒了修車攤邊的一輛自行車,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蠻不講理,反覆辱罵修車師傅。在修車師傅和她理論後,還喊來家人出手暴打修車師傅,並要求對方賠償擦掛了的寶馬車。最後的結果,是修車師傅持刀砍殺了一家三口。
回到上面那句話,「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如果寶馬女能認識到「雖負販者,必有尊也」這句話,或者,知道「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的重要性,那麼,悲劇完全可以避免。究其根本,正是自己作為富人內心裡驕而淫的心態,助長了自己的無知,屬於典型的富貴而不知好禮。試問,我們身邊的好多富人,他增長的財富和增長的禮節,是成正比的嗎?這正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背後,人們禮儀缺失的一個悲哀所在。
當然,再來看這個修車師傅,也有問題。他雖然反覆退讓,似乎做到了自卑而尊人。但是,那只是作為窮人的一種懦弱,和禮沒有關係。他如果懂禮,就可以做到唾面自乾,就不會心志迷惑而動刀殺人。所以,他其實也是不懂禮的受害者。如果懂禮,他的心志就能夠不膽怯,不迷惑。對寶馬女的謾罵辱大一笑置之。
但是,放到今天的社會環境來看。修車師傅的一味退讓和寶馬女的窮追猛打之間,確乎不是一個禮的問題可以解決。整個社會人群的禮儀缺失,或許才是悲劇出現的深層次原因。在一個不僅不講禮、反而把講禮認為吃虧的時代,修車師傅的禮儀,會被看為窮人的無力和懦弱,而遭致譏笑。再加上周遭布滿的,全是無聊的看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悲劇其實無法避免。因此,深入中國社會骨髓的看客文化,也是缺禮殺人的幫凶。
9.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人生百年,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當所宜和當所為,這也是一種懂禮的表現。雖然,今天的人們,並不一定要嚴格遵守這樣的秩序要求,但是,這個基本的秩序,在大的範圍內,是不能亂的。年幼讀書,二十而加冠,三十成家,四十做官,五十參與國事,六十可以指使別人,七十交託家事,八十九十成為耄,和七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得到法律的戒免,即使有罪,也可以不對他們判刑。到了百歲,就得頤養天年,享受兒孫的照顧。
本節關鍵詞: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推薦閱讀:
※禮記 祭義
※禮記 學記
※《禮記?王制》今譯二?(華夏復興堂誦讀本)
※禮記全文及翻譯、讀解
※南宋精品刻本(11):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咸淳九年高夢炎重修本《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