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情緒,殺死你的孩子
回復【早安】領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簽
當下社會存在一個普遍現象。
父母對於孩子的精神關注與物質給予完全不成正比。
在國人的傳統思維里,當一個小孩子不需要考慮衣食住行,在父母提供的庇護中就應該無憂無慮。
所以極少會有家長去關注孩子的心理建設,甚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下很多無法挽回的錯誤。
這些錯誤不但給孩子的三觀帶來持續性的負面影響,甚至最終成為孩子走向毀滅的根本原因。
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情緒里慢慢崩潰?
情緒管理是一種寶貴的能力,但很多父母不但情緒控制能力差,更是選擇將自身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17年除夕之夜,當人們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中時,雲南一個15歲的少年卻用喝農藥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他在遺書中,將自己的死因全部歸責於父親。
「我還很年輕,不是那麼想死,但我受不了氣。
不要把脾氣撒在自己兒女身上,他們是無辜的,上帝把他們送你們身邊是希望他們得到愛,而不是父母的怒火,為此我必須申明:我的死與我的家人有著很大的關係,原因是我爸爸他總是給我壓力,給我難過,我死了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解脫……」
在遺書最後少年還特意告訴父親,要他不要責怪爺爺奶奶,不要把過失推給他們。並將他的手機卡給一個小夥伴,QQ錢包密碼都留了下來。
平時父親脾氣暴躁,心情不好就習慣將怒火轉移到他身上。言語辱罵是家常便飯,拳腳相加也是時常發生。
男孩其實很善良,也沒有什麼心理疾病。他唯一無法原諒的就是自己的父親。
孩子出事後,父親也悲痛萬分,避開了任何採訪。
在很多父母看來,孩子由自己生養,不具備抵制父母的權利與能力,他們甚至把接收父母情緒轉移當成孩子的一種義務,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具備情緒感知的完整個體。
你可以認為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續,但絕不能把他當成自己轉移負面情緒的媒介。
多少孩子,被父母教育成了「玻璃心」?
有句話說的好:溺子如殺子。
離我家不遠有一所小學,去年的時候發生過一起學生跳樓事件,該學生送到醫院後,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事件發生的起因很簡單,班級做了一個活動,需要將課桌按活動要求圍成一圈進行擺放。活動完成後,老師要求學生把課桌還原,但有個學生不想這麼快結束遊戲,選擇了拒絕,老師便批評了幾句。
他在沉默一會後,突然跑到窗邊一躍而下。
經後來調取的視頻以及在場學生的供述都顯示,當時老師不存在任何體罰或者言語攻擊行為。而在其他家長以及同事的描述中,老師性格平易近人,口碑一直都很好。
當然,具體情況也不能人云亦云。
不過在惋惜之餘,有一個問題似乎更值得我們關註: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內心如此脆弱,面臨外界刺激時會產生如此極端的反應?
後來知道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孩子一直由爺爺奶奶看管,隔代撫養就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溺愛。
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平時自己的需求總是能得到滿足,一旦在外界得不到心理上的勝利,就和嬰兒的哭泣一樣,不惜用傷害自己來迫使對方妥協,甚至直接採取極端方式。
所以悲劇的發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多少孩子,在等待著父母的一句「你已經夠好了」?
中國父母的語言暴力主要體現在過度苛責上。
很多父母在孩子表現突出的時候,非但不給予積極評價,反而秉著「戒驕戒躁」的思維,刻意否定孩子的優秀。
曾經和一位抑鬱症讀者聊天。
她說自己從小成長在一個過度苛責的家庭環境里,在她的印象中父母從未給過她正面肯定,無論她做的有多好,都換不到父母的積極評價。
高中的時候,有次考試她從年級三十幾直接躍升到前五,當她開心地把消息告訴家裡後,父親沒有表達任何驚喜,更沒有鼓勵,只是冷冷地告誡她不要驕傲。
所以在她的成長曆程中,她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而在參加工作後,這種思維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她永遠都處於一種不自信狀態,做一件事情總是畏手畏腳,事情還沒開始便已經陷入焦慮,過於在意旁人的看法。
這不但影響到她的工作,更為她的人際關係埋下了重重障礙。
她曾試圖和父母溝通,但父母非但不承認自身的教育方式有錯,反而覺得她矯情,心理承受能力差。
後來她患上了抑鬱症,甚至一度想要自殺。
在我們的傳統思維里,以為語言暴力就是批評。
其實不然,還有一種語言暴力是吝於給予孩子積極地肯定與鼓勵。
過於苛責式的教育,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日積月累下可能會造成她往後漫長人生中的舉步維艱。
甚至引發對人生的絕望。
在傳統的家庭結構里,孩子代表的不僅是未來,更是維繫一個家庭穩固長存的必備因素。一個家庭失去了孩子,面臨的結果就是墮入深淵。
而留給父母的,更是劃在心底一輩子都無法修復的裂痕。
0-8歲小孩心理教養指南
(建議父母永久收藏)
除了上面幾個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錯誤,摧毀一個孩子的因素還有很多。
據《中國兒童自殺》報告顯示。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儘管只是有過這種想法並未付諸實踐,但這種未發生但潛在發生的概率之高,不得不讓我們覺得細思極恐。
或許,為人父母都應該試圖去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每個人從意識萌發開始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特徵,成長便是一個三觀塑造的過程,而在幼兒與少年時期更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合理的引導,類似悲劇的發生是可防可控的。
國外有相關專家與機構對孩子各年齡階段的行為意識進行過觀察總結:
1歲之前,孩子停留在最基本的感官階段,對陌生人表示不安,父母應該更多給予他們身體上的照料,防止物理傷害,並輔以適當的語言、運動以及感官刺激。
1——2歲的時候,有了初級的個人成就意識,自閉症發現時期,開始有了模仿能力,也有了友誼概念,這時候父母除了防止物理傷害外,還應該開始鍛煉他們的思維技巧,讓他們參與到其他孩子的遊戲中,培養初步獨立意識。
2——3.5歲,行為更獨立,對外界的好奇逐日增加。這時候父母要開始讓他們多加參與,鼓勵他們選擇,開始初步培養興趣愛好。比如讀書、音樂。
3.5——5歲,群體意識增強,喜歡朋友,喜歡問各種問題。這時候父母應該開始拓展孩子的興趣愛好,挖掘天賦,增強它對學習與愛好的專註力。
5——8歲,對人和世界多了一份深入的好奇,對事物的本質產生興趣,更加自信。這時候父母應該培養他的個人能力意識,初步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參與團隊協作。
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所應學習與了解的東西。
別成為孩子的「遞刀人」
當然,對於中國絕大部分父母來說,方法都只是第二階段的學習任務。
最基礎的是為人父母,必須擁有願意去了解去重新學習的意識,將養育孩子看成是彼此共同成長的機會。
這對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幸運,更是避免以後悲劇可能發生的有利保障。
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經過考試,就覺得太可怕了。
為人父母,首先就應該學會怎樣去當好一個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的無所作為就像一隻無形的黑手。
當你的孩子越來越漠視生命,你可曾發現正是你將刀子慢慢遞給了他。
不要成為那個讓孩子走向毀滅的「遞刀人」。
推薦閱讀:
※孩子3歲前,我是這樣做英語啟蒙的
※一年級孩子需要培養哪些習慣呢?
※如何引導孩子進入自主閱讀狀態? 之二:如何建立一個好的家庭圖書館?
※孩子為什麼哭?請耐心看完,你的回應影響他一輩子
※「心理」單親更易讓孩子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