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服飾實例圖解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沒有服飾與禮儀,何稱偉大的「華夏」?我們的民族服飾,是「漢服」。她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以其高超的美學工藝屹立於世界服飾藝術之巔;她是漢民族一脈相承的傳統服飾,將中華文明的精神理念譜入古國生活點滴之間。從質樸的秦漢風格到超然的魏晉神韻,都滲透著華夏民族的理想追求;從開放的大唐情懷到含蓄的宋明格律,無不流露出漢族文化的哲學信念。漢族服飾,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進程里,已成為華夏民族的膚髮與漢族兒女血脈相連。時至今日,我們遙望著祖先創造的輝煌成就,卻充當著世界上唯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赤裸民族----華夏之漢!眼見的是無奈,心懷的是不甘!我們整理起祖先的遺產,誓讓那被斬斷的文明再綻新妍!1.上古商周

原始服飾原始服飾 根據出土的骨針、骨錐等制衣工具想像復原的。在紡織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當時還沒有繩、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製衣服。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里,層發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2.商代的髮式之一

商代的髮式 辮髮局部(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髮式,以梳辮髮為主。從形象資料來看,這個時期的男子辮髮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本圖為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3.商代的髮式之二

商代的髮式 辮髮盤頂的商代男子,此圖為商代陶俑。(河南安陽股墟小屯出土,原件現在台灣)。商代男子髮式,以梳辮髮為主。從形象資料來看,這個時期的男子辮髮樣式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個辮子,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捲曲,下垂至肩的;有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等等。本圖為將發編成辮子盤繞於頂的。4.商代的髮式之三

商代的髮式 左圖為梳辮髮、穿華麗服裝的商代貴族,身上有明顯的圖案花紋,前胸飾有龍紋,兩臂飾有降龍紋(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右圖為梳辮髮的商代奴僕(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殷墟是商代後期的都城,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在殷墟遺址里,曾發現出大批玉器,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風尚的珍貴資料。其造型優美、題材廣泛、姿態生動,足以說明這時期的玉器工藝水平。更難得的是在這一些玉器玉佩上還雕刻出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髮式衣著各具特色,反映了當時衣冠服飾的典型特點。5.商代髮式骨笄之一

商代髮式 商代骨笄(傳世實物,原件現藏上海博物館)。笄是我國在新時器時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髮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髮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只能戴住髮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髮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 衡笄插進冠帽固定於髮髻之後,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栓住。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6.商代髮式骨笄之二

商代髮式 商代笄飾男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圖中人物似孩童形象,身上刻有清晰的紋樣,可能是早期的文身,頭上插的飾物,可能是一對發笄 ,由此可見商代發笄的安插方法。笄是我國在新時器時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髮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髮髻外,也用來固定冠帽。古時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小只能戴住髮髻,所以戴冠必須用雙笄從左右兩側插進髮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追師」的官來進行管理。衡笄插進冠帽固定於髮髻之後,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栓住。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7.商代的冠飾之一

商代的冠飾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石人雙手撫膝、跪坐。頭飾較有特點:長發,並將發梢擰在一起,盤在頭頂、戴圓箍形冠。這種頭飾是當時較為流行的式樣。8.商代的冠飾之二

商代的冠飾 戴高冠的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佩璜)。佩璜是一種玩賞性的佩玉,與禮器上的璜無關。商代的佩璜已由素麵無紋演變為人紋璜、鳥紋璜、魚紋璜、獸紋璜等等。一直流傳到西周后期。9.商代的冠飾之三

商代的冠飾 戴捲筒式冠巾、穿華麗服裝的貴族男子(河南安陽股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身穿交領窄袖衣,衣著華麗,衣上布滿雲形花紋。腰束寬頻,腰帶壓著衣領下部,衣長過膝。腹部懸有一塊長方形「蔽膝」。下穿鞋。左腰插有一捲雲形飾物,似乎是佩帶著一種刀劍之類的武器。10.商代的冠飾之四

商代的冠飾 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佩帶蔽膝(前身腰間系有一條象徵權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斷割之意,後世將其加闊變為蔽膝)的貴族男子。(西周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弗格美術館)11.商周貴族服飾

商周貴族服飾 窄袖織紋衣、蔽膝穿戴展示圖。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根據出土玉人服飾復原繪製)12.東周男子服飾之一

東周男子服飾 矩領窄袖長衣展示圖。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鬆。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本圖所系的為紳帶。13.東周男子服飾之二

東周男子服飾 此像為高舉雙手,作跪狀,似為當時被俘者。戴平頂帽、穿雷紋窄袖矩領上衣、腰束紳帶的男子。周代男子服裝款式特點為右衽、窄袖,長至腳踝,腰間束帶的較多,也有衣長與坐齊的,本圖即為此種款式,下著褲。(山西侯馬市東周墓出土陶范)14.東周男子服飾之三

東周男子服飾 穿窄袖服裝、腰間佩劍的侍衛(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虞銅人)。上衣是矩形交領、緊身、窄袖、衣襟下擺左長右短呈波浪形,領緣有幾何形花邊。下穿折襇裙裳,裙裳左右兩側各有一條幾何紋直條圖案為飾。裙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均穿於上衣之內。腰系革帶,掛有垂纓及心形囊。腰右側佩短劍。15.東周男子服飾之四

東周男子服飾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矩領。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為「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是皮革製成的為「革帶」。本圖為窄袖織紋衣穿戴展示圖(根據出土銅人服飾復原)。這種服裝為矩領,領、袖、襟、裾均有緣飾,肩上有披肩,腰系絛帶,並在右側掛玉佩。此服屬於當時一般士之服飾。16.戰國胡服

戰國胡服 戰國時期的服飾有較明顯的變化,比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於活動。首先採用這種服裝的趙武靈王,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于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左圖為穿窄袖短衣的雜技藝人(戰國銅人,傳世實物,原件現在美國華府弗里爾美術館)。中圖為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僕(河北滿城出土當戶燈銅人)。右圖為戴冠、穿齊膝窄袖胡服的男子(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戰國銅人)。17.春秋戰國貴族服飾

春秋戰國貴族冠帽與服飾 戰國白玉人像,頭戴冠,兩側有組纓下垂繫於頜下,腦後辮髮上挽,包入冠內;身穿窄袖長袍,腰系帶,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本圖為戴冠、穿寬袖服裝的官員(戰國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藏故宮博物院)18.楚國貴婦服飾

楚國貴婦的直裾單衣 綉羅單衣及刺繡紋樣(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實物)。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著十餘件,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擺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19.楚國男子服飾之一

楚國男子的曲裾深衣 戴高冠、穿長袍的貴族男子(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帛畫)。畫面繪一有須男子,側身而立,手執韁繩,作馭龍狀。龍紋繪成舟形,上有輿蓋,下有游魚,表示龍在水中急馳。馭龍男子處於中心位置,神態自若,氣宇軒昂,似墓主人形象。儘管畫面內容帶有神話色彩,但人物服飾的處理還是比較接近現實:頭戴峨峨搞冠,冠帶繫於頜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盤曲而下,形成曲裾,是典型的深衣樣式。在同時期的木俑、銅人身上,也能見到同樣的服飾。可見這個時期男子穿著深衣已成普遍現象。20.楚國男子服飾之二

楚國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圖為穿曲裾、繞襟、彩綉深衣的男子(彩繪木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分別藏於何蘭萊登博物館及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左3、4、5、6圖為穿曲裾、繞襟深衣的戰國男子(湖南長沙出土文木俑)。右圖穿大袖繞襟深衣的僕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燈銅人)。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21.楚國婦女服飾之一

楚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穿袍服、掛佩飾的婦女。袍服的衣袖有垂胡,這種袖式後來也常用,主要是可以使肘腕行動方便。服裝為上衣下裳,裳交疊相掩於後,腰間系帶玉佩於前。此木俑是戰國楚墓出土的組佩俑,當時諸侯禮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禮服都佩玉,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出土漆繪木俑)。22.楚國婦女服飾之二

楚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穿深衣的楚國婦女(按照湖南長沙楚墓出土彩繪木俑摹繪)。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數穿直裾袍,只有此圖中的陶俑穿曲裾袍。袍式長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邊均鑲錦緣。袍身紋飾為雷紋和重菱紋,重菱紋又稱「杯紋」,因它形似雙耳漆杯或稱為「長命紋」,取長壽吉利的含意。23.楚國婦女服飾之三

楚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穿袍服的楚國婦女(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畫)。這幅帛畫是我國現存縑帛畫中最早的一幅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畫中絹綉婦女,兩手合掌作祈禱狀,似為墓中主人形象。圖中婦女,腦後挽髻,身穿寬袖緊身長袍曳地,上繪捲曲紋樣。這種服裝一般都採用輕薄柔軟的質料製成,另在領、袖等主要部位緣一道厚實的錦邊,以便襯出服裝的骨架。袖端的錦邊較有特色,大多用深淺相間的條紋錦製成,富有強烈的裝飾效果。24.戰國婦女服飾之四

戰國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袍服展示圖(參考出土帛畫復原繪製)。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25.戰國婦女服飾之五

戰國時期中山國婦女的服飾 插笄、穿短衣長裙的婦女(河北平山三汲出土中山國玉人)及窄袖短衣、方格紋長裙穿戴展示圖(根據出土玉人服飾復原繪製)。中山國是戰國中期中原地區的一個由白狄族建立的少數民族諸侯國。圖中展示的玉人服飾,上穿緊身窄袖衣,下穿方格花紋裙,在當時具有代表性。人物頭上的卷型髮飾,形似牛角,可能是中原地區流行的笄飾。26.戰國帶鉤

戰國帶鉤 帶鉤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山東、陝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屢有實物發現,史料也有記載。由於帶鉤結紮起來比紳帶更便利,逐漸被普遍使用,取代了絲絛的地位。至戰國以後,王公貴族、社會名流都以帶鉤為裝飾,形成一種風氣。帶鉤的製作也日趨精巧。它的作用,除裝在革帶的頂端用以束腰外,還可以裝在腰側用以佩刀、佩劍、佩削、佩鏡、佩印或佩其它裝飾物品。南北朝以後,一種新型的腰帶「蹀躞帶」代替了鉤絡帶,「蹀躞」不用帶鉤,而用帶扣,帶鉤的作用便隨之消失。本圖從左至右依次為:金銀錯帶鉤、黃金嵌玉帶鉤、包金嵌玉銀帶鉤、金銀錯鏟形帶鉤、嵌寶螭龍紋帶鉤。27.上古商周服飾

上古商周服飾 戰國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圖(根據四川成都出土青銅壺紋飾復原繪製)。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女窄袖曲裾服,衣長略短,下配拖地長裙。28.戰國武士服飾之一

戰國武士服飾 春秋時期的青銅盔帽(遼寧出土實物)。這個時期的盔帽,稱兜鍪,又稱胄、首鎧、頭鍪或盔,其形制各不相同,有用小小塊甲片編綴成一頂圓帽的,有用青銅澆鑄成各種形狀的。在一些銅盔的頂端,還往往豎有一根銅管,以便在使用時插上鳥羚及纓飾等飾物。這種銅盔的表面,大多打磨得比較光滑,而裡面卻粗糙高低不平,由此推斷,當時戴這種盔帽的武士,頭都要裹頭巾。28.戰國武士服飾之二

戰國時期的武士服裝(按照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的銅鑒紋飾摹繪)。在日用器物上描繪戰爭是戰國時期裝飾美術的一大特點。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的銅鑒和四川成都出土的銅壺等,都直接描寫了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本圖展示的「水陸攻戰」文飾,是山彪鎮出土的銅鑒紋樣局部。原作刻畫了二百九十多個人物,包括拚搏、射殺、擊鼓、犒賞、送別等熾熱的戰爭生活場面。圖中人物雖然只具輪廓,但仍可看出其服飾的大致情況。29.上古商周軍戎服飾

上古商周服飾 商代武士復原圖。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迹,兵器參考《中國古代兵器圖集》。30.上古軍戎服飾之一

上古商周服飾 台灣耶美人原始藤甲復原圖。由於殷商前後的甲,既沒有較為完整的實物出土,又沒有發現其他的資料作參考,因此很難描繪出當時的甲的形象,只能根據現有保存的實物進行推測、想像。這種藤甲用藤條編織而成,形如現代的坎肩,在胸前用麻繩系扎。為了增強防禦效能,還在藤甲的表面蒙上魚皮,胄也是用藤條編成的。32.上古軍戎服飾之二

上古商周服飾 漢代頭戴花形冠、上穿V領左衽窄袖長袖上衣,下著裳左右衣裾均繞至身後,裳後兩側垂有燕尾形尖角,衣襟上飾龍紋,裳上為回紋和異獸紋,小腿上戴有腳鐲,耳上有孔原來可能帶有耳環,束回紋額帶後腦額下有二個斜方形孔,原來可能插有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晚商大型穿龍衣的青銅立人)。這尊像鑄造精美,除面部、手部的造型比較誇張外其餘各部細節都很真實,衣服上的花紋圖案和系衣用的繩帶、衣鈕都刻畫得十分清晰,是非常難得的服飾研究資料。33.上古軍戎服飾之三

上古商周服飾 西周武士復原圖。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34.上古軍戎服飾之四

上古商周服飾 戰國武士復原圖。戰國是個諸侯爭霸、群雄割據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我國古代的各種思想學說、科學文化都得到很大發展,軍事裝備的製造技術進步也很快。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範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35.上古軍戎服飾之五

上古商周服飾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復原圖。(胡服袍參照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銀人像;冠根據文字記載,參照漢代出土實物設計;靴根據蒙古諾音烏拉匈奴墓出土實物復原。) 戰國末年,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服事件。當時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地處北方,與林胡、樓煩等少數民族接壤。遠在商代武丁時期,東北方的嚴允、鬼方和林胡開始崛起,他們生活在崇山峻岭和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帶,常年從事放牧、狩獵,嫻於騎射。這些民族經常南侵,搶掠財物,俘虜人口,不斷給邊境的居民和國家的安全帶來苦難和威脅。對這些民族的征討一直持續不斷,但都因為使用戰車作戰而不能獲得全勝。要征服這些民族,只有改變作戰方法變車戰為騎戰,發展騎兵部隊。但騎兵發展一直比較緩慢,一是當時沒有馬鞍具,騎馬就有一定難度,而在馬上作戰射箭,難度就更高。二是還沒有合適的服裝。傳統的深衣戎服不便騎馬但一下子改變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上衣下裳和深衣,,也並不容易,於是變服成了一件有關增強國力的大事。趙武靈王幾經周折,在取得部分統治集團上層人物的支持後自己帶頭以國君的身份穿起了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於活動。趙武靈王是最先採用這種服裝的人,他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于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36.秦代兵士鎧甲

秦代鎧甲 秦代兵士鎧甲展示圖。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37.漢代皇帝冕服

秦漢服飾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原繪製)。本圖根據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原繪製,服裝上的紋樣大多採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誌。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38.漢代官吏袍服

漢代官吏袍服 本圖為漢代觀看百戲的戴冕冠的官員(山東濟南出土加彩陶俑)。漢代百戲中的雜技節目十分豐富,山東濟南出土的加彩陶俑,是一個長67厘米,寬47.5厘米的陶盤上,展示了樂舞雜技的熱鬧場面。右側觀看演出的,為戴冕冠,穿袍服的官員。39.漢代官吏袍服

漢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紋袍服圖。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袍服下擺,常打一排密襇,有的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從出土的壁畫、陶俑、石刻來看,這種服裝只是一種外衣,凡穿這樣的服裝,裡面一般還襯有白色的內衣。文吏穿著這種服裝,頭上必須裹以巾幘,並在幘上加戴進賢冠。按漢代習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筆將所奏之事寫在竹簡上,寫完之後,即將筆桿插入耳邊髮際,以後形成一種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筆,筆尖不蘸墨汁,純粹用作裝飾,史稱「簪白筆」。40.漢代長冠之一

漢代長冠 戴長冠、穿袍服的官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著衣木俑)。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製,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為此冠。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袍為貴。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它們基本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有明顯的收斂,領、袖都飾有花邊。袍服的領子以袒領為主,大多裁成雞心式,穿時露出內衣。這種袍服是漢代官吏的普通裝束,不論文武職別都可穿著。本圖為戴長冠,配黑色絳緣領袖的袍服及絳色褲襪。41.漢代長冠之二

漢代長冠 戴長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著衣木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42.秦漢服飾

秦漢服飾 漢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陝西咸陽出彩繪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43.漢代男子曲裾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圖為戴帽、穿曲裾服的男子(陝西咸陽出彩繪陶俑)。右圖為穿曲裾身衣的男子(陝西出土西漢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44.漢代男子曲裾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圖(根據陝西咸陽出陶俑復原繪製)。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45.秦漢婦女服飾實物

秦漢婦女服飾實物 上圖素紗禪衣(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中圖印花敷彩絳紅紗曲裾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0公分,兩袖通長236公分。右圖地「萬事如意」錦女服(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3公分,兩袖通長189公分。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從一號墓出土的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朱羅紗綿袍、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絳絹裙、素絹裙、素絹襪、絲履、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的製作技術有織、綉、繪。紋樣有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幾何紋等。其中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素紗禪衣,整件服裝,薄如蟬翼,輕如煙霧,衣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鑲著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46.漢代婦女服飾實物之一

漢代婦女服飾實物 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中,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本圖為「信期綉」茶黃羅綺綿袍(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身長132公分,兩袖通長228公分。47.漢代婦女服飾實物之二

漢代婦女服飾實物 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實物中,服裝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樣式,但質料和紋樣有漢族特點,還織著富有吉祥如意的漢字,是東漢時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產物。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資料異常豐富,尤其是服裝,經歷二千多年,質地仍然堅固,色澤依然鮮艷,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高超水平。從一號墓出土的服飾有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朱羅紗綿袍、繡花絲綿袍、黃地素緣繡花袍、絳絹裙、素絹裙、素絹襪、絲履、絲巾、絹手套等幾十種之多。顏色有茶色、絳紅、灰、朱、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的製作技術有織、綉、繪。紋樣有各種動物、雲紋、卷草及幾何紋等。其中最使人感到驚奇的是這種素紗禪衣,整件服裝,薄如蟬翼,輕如煙霧,衣長128厘米,兩袖通長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鑲著5.6厘米寬的夾層絹緣,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還不到一兩,是一件極為罕見的稀世之品。本圖為「信期綉」絹手套(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實物)及菱紋「陽」字錦襪(新疆民豐東漢墓出土實物)。48.秦漢婦女曲裾

秦漢婦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圖(根據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飾復原繪製)及穿曲裾深衣的婦女(江蘇徐州銅山漢墓出土陶俑)。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推薦閱讀:

【圖】圍巾的各種圍法 圍巾的系法詳細圖解
醉眼面相圖解
打領帶結圖解
幾款蕾絲披肩 圖解
四神湯[圖解]

TAG:中國 | 服飾 | 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