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仁養肝,義養肺,禮養心,智養腎,信養脾胃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7-09 09:32:59關鍵字:健康,養生,物質,精神,根本戒,五戒,戒律,五倫,榜樣,一塵不染,,了凡四訓,念頭
【 點擊數:221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71集 2014年7月6日 講於 台南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今天世界的困境是重物質輕精神造成的

  如果人類重視教育,重視精神教育。人是有一個物質身體,除了物質身體之外,他還有精神。必須這兩種——物質與精神平均發展,人才會健康,才會正常,才有幸福。如果只偏重一方面,偏重精神,沒有物質當然不可以;偏重物質,沒有精神也不行。我們現前的社會,就是偏重物質太多了;精神教育完全疏忽了,才造成今天世界的困境。

  世間有一等聰明人提醒我們、教導我們要重視精神教育。現在苦頭吃多了,慢慢的覺悟過來了,知道倫理教育重要、道德教育重要、因果教育重要、聖賢教育重要。有這個警覺心好。

如果我們真正能夠落實精神教育,讓精神教育跟物質教育同時並進,人類可以享到科學的成果,不至於過分的造作罪業;能順其自然,「道德」就是自然。自然叫「道」,隨順自然這叫「德」。

  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能不遵守,不能疏忽。疏忽,人決定造惡業。違背倫常就是罪孽;隨順倫常是德。

仁養肝,義養肺,禮養心,智養腎,信養脾胃

  倫常從哪來的?自然的。佛經說得清楚,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所以佛教導我們,求福、求慧、求長壽,我想全世界的人,這三樁事情絕對沒有人反對,大家都希望。我有智慧;我有德能;我有壽命,壽命是屬於德能;我有福報,都希望,能不能求得到?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要如理如法的求,那享真正的福報。這些福報全在自性裡頭,不要向外求。求自性裡面決定可以得到,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幸福的生活。

  老祖宗教給我們「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德。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仁者愛人」。

  「仁、義、禮、智、信」,「仁」要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愛一切眾生,《弟子規》上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仁」,真正能愛人的人,他有這種愛心,肝臟好,「仁愛」養肝。

  「義者循理」,「義」是講理,講道理。不合道理的事情決定不做,不合道理的決定不要去想它。要遵循道理,也就是遵循道德。不道德的事情不去做,這樣肺臟就好,這五臟里肺好。

  「禮」,「禮」是對人恭敬。恭敬從哪來的?從謙虛來的。謙卑就會恭敬別人,傲慢絕對不會對人恭敬。所以,「禮」就修謙,落實在謙敬。謙虛恭敬,心臟好,養心,謙敬養心。

  智慧,不迷惑。迷惑就沒有智慧。智慧,腎臟好。

  最後一個「信」。「信」是信用,決定不欺騙別人。不自欺,不欺人,脾胃好。

  你看看「仁、義、禮、智、信」養我們五臟六腑。善修五德,身心健康,我們大家要共同勉勵,老祖宗告訴我們。

五戒是佛法的根本戒,你要學佛從五戒學起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把這樁事情變成戒律,要求大家要認真的去學習。「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五戒。

  五戒是佛法的根本戒。你要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五戒學起。五戒要落實,五戒跟中國古聖先賢講的「五常」是一個意思,你看世出世間法它相通。

  刀兵劫裡頭如何擁護眾生?諸位想想,修五戒、行五常,慈悲到極處。彌勒菩薩,他就能真正擁護眾生。彌勒菩薩教化就是一個愛心,真誠的愛心。真誠的愛心就是彌勒菩薩所表的。

  我們看下面,它是念老引用《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疏鈔》,蓮池大師說的:

  【解】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

  「慈」是慈悲。「隆」是隆盛、興隆。「即世」是現在世。彌勒菩薩對我們現在世慈悲到極處,他的大悲心一直到最後刀兵劫(刀兵劫是後劫)。換一句話說,念念不忘苦難眾生,總是在眾生遇到苦難,他以慈悲之手來幫助我們。

  【解】至極之慈,超出凡小,

  「凡」是六道。六道眾生講慈悲,比不上彌勒菩薩。「小」是小乘,小乘是以阿羅漢為代表。阿羅漢的慈悲也遠遠比不上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不但阿羅漢比不上,十地以下的菩薩都比不上他。所以下面講:

  【解】故無能勝。

  專指慈悲,慈悲第一,講慈悲沒有超過彌勒的。

  【解】大士位居補處。

  他現在是補處菩薩。釋迦牟尼佛滅度,他補世尊佛位。什麼時候?這下面介紹了。

  【解】現在兜率內院。

  在兜率天,兜率內院。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內院是彌勒菩薩道場,外院是凡夫。我們地球上也是凡聖同居土。雖然同居,沒有緣見不到。四大菩薩都住在地球上,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都住在中國。中國這四大名山、四大道場,有人能見到,有緣的;沒有緣見不到。在《山志》裡面我們能看到這些故事,我們相信這不是謠傳,這不是欺騙人。佛家遵守五戒,決定沒有妄語。這都為我們做證明,確實有神仙,確實有佛菩薩,甚至於阿羅漢。在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現身說法。

  現什麼身?不一定!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出現,他就現什麼身。那現什麼身不是他自己意思,他自己沒有意思,完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感應不可思議,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我們如果是一心專念,感應就現前。心裡頭常常想觀音菩薩,觀音就現前;想地藏菩薩,地藏就現前,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佛菩薩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德能,一切諸佛如來是自性裡頭圓滿所現的。圓滿的自性現佛身;局部的現菩薩身、現聲聞身、現諸天身、現六道凡夫身,不一定。

  虛雲老和尚四十七歲,從普陀山發心,三步一拜朝五台山,拜文殊菩薩。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過世了。三步一拜,從南普陀到五台,拜了三年多才拜到。路上有兩次生病,嚴重的生病,都是在曠野,附近沒有人家,在這個時候,感應文殊菩薩現身來照顧他。菩薩現的是什麼身份?乞丐,乞丐的身份。照顧他半個月,病好了,這乞丐走了。第二次生病的時候又遇到這個乞丐,這個緣這麼巧,又遇到了,跟他又住了半個多月。病好之後,到五台山才知道那個乞丐不是凡夫,是文殊菩薩化身。

  所以佛法裡頭是有一句老話說「誠則靈」。靈就有感應,真誠到極處,你跟佛菩薩就常常感通,這個有道理,真誠到極處。

  我們現在跟佛菩薩為什麼沒有感通?不誠。那誠的標準是什麼?一念不生叫做誠。你還有念頭,不誠;念頭沒有了,就誠。所以我們念佛,我們有心念,有心念就不誠;但是有心念,念到無心念,無心就是無雜念,無妄想、無雜念,那個時候是真心。所以先用妄心念佛,念到最後變成真心念佛,真心念佛感應就現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一定要把妄念放下。不要把妄念、雜念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

  像海賢老和尚一樣,他念這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我們經題上「清凈、平等、覺」,他統統念出來了。「清凈、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他用念佛的方法完全證得了。清凈心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平等心是理一心不亂,菩薩證得的;後面覺,覺就是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覺」。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講「六即佛」、六種佛,最後講「究竟即佛」,那是圓滿佛;《華嚴經》上稱「妙覺果位」,華嚴圓教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覺」。在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在極樂世界他的身是法身,他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法身無量壽,法性不生不滅,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十法界全是生滅法,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法性土樣樣都是真的,為什麼?都是不生不滅,法性身、法性土唯心所現,它沒有唯識,它只心現。

  十法界呢?在唯心所現上面又加了一個妄心,唯識所變,十法界是唯識所變。

  如果你能夠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那就恭喜你,你就到了實報莊嚴土。你就永遠脫離十法界,當然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從理上說。

  方法講就是放下。能不能把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放下?不要放在心上,真心就出現了。

真正做好樣子的人在這個世間一塵不染

  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在以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做過;在早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為我們做過榜樣,真難得,真不可思議。我們要修行,要學這個榜樣。

我們是很有福報,非常幸運遇到海賢老和尚。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號不拐彎,不拐彎就是沒有換第二個題目。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把自性裡面的清凈、平等、覺念出來了。那他是什麼人?法身菩薩。為我們表法,為我們做好樣子。

  真正做好樣子的人,在這個世間一塵不染。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如如佛;這就是世尊所說的,你本來是佛。

破迷開悟最妙的方法無過於念阿彌陀佛

  佛是什麼樣子?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佛,這是我們的本來佛。我們的自性佛,一切眾生都有,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起心動念就錯了、迷了,起心動念就變成阿賴耶了,就有分別、就有執著,就是生滅法了。自性不生不滅;阿賴耶剎那生滅、了不可得。我們今天迷,就是迷在阿賴耶裡頭。

  用什麼方法破迷?方法太多了,無量無邊,什麼方法都可以。方法裡頭最妙的方法無過於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最簡單、最容易、最有效果。在我們中國,古往今來多少人用這個方法一生圓滿成就,我們要相信。我們今天遇到了,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真干,肯不肯放下,肯不肯讓心裡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你就成功了、你就圓滿了。

  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內院,兜率是欲界天第四層天。我們上去是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是忉利天;忉利天再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就是兜率天,彌勒菩薩住在那裡。虛雲老和尚往生在兜率內院,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人修彌勒凈土修成功了,還有許多修彌勒凈土的,沒成功。沒成功,依舊在六道。彌勒凈土也不容易!真正容易修的是彌陀凈土——極樂世界,容易!容易,是與一切法門來比較,容易,真容易!條件是你要肯放下;你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可能你就不能往生。為什麼?那一樁事情障礙你往生,你去不了了。要樣樣放下,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你決定得生,而且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很高。

  【解】四千年後(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當於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勝。

  怎麼演算法?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四百年,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在他們那個地方的壽命;四千歲,不是我們這兒四千歲。所以兜率天的四千歲相當於地球上多少?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他到這個地球上來示現成佛。

  【解】三會龍華,度生無量。

  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三百多會,大會、小會不一樣,三百多會,四十九年。彌勒菩薩將來到這個世間,他只有三會,我們相信每一會的時間都是很長。釋迦牟尼佛的法會,長的有好幾年,短的有一天、幾個小時,所以一生(我們今天講辦班教學)辦了三百多次,長短不定。彌勒菩薩簡單,只有三會。那我們相信這三會是怎麼開的?一會,第一會先度菩薩,菩薩根性利,上上根人,先度菩薩;次度二乘,度聲聞、圓覺;第三會度六道眾生,統統都度了。

  現在這個世間有不少人羨慕「龍華三會」,你不能往生到兜率內院,你要遇到這一會不容易;如果能生兜率內院,好!將來彌勒成佛,你們跟彌勒菩薩一起來是佛面前的大弟子,像釋迦牟尼佛弟子裡頭舍利弗、目犍連這樣的人物。虛雲老和尚往生到內院了,他得到了。他在內院修行四千年,也就是我們地球上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然後跟著彌勒菩薩一起來,成為彌勒菩薩身邊的大弟子。虛老和尚不是一生成就的,也是再來人,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在這一生為我們示現往生內院,難!不容易。

  【解】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

  第一個普賢菩薩,第二個文殊菩薩,第三個彌勒菩薩。用他們三個代表菩薩中的上首,意思很深,為什麼?

  【解】蓋因三大士凈土緣深。

  他跟凈土的緣分非常深廣,所以用他們來表法。

  於是我們就聯想到,彌勒菩薩將來到這個世間成佛,決定講「凈土三經」。為哪些人講的?我相信三會都講,對菩薩講、對二乘講、對六道眾生統統都講。因為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在世就是多次宣講。為什麼講得不一樣?聽眾程度不相同,所以傳下來的版裡面不相同,道理在此地。如果是一會,聽眾都是一樣的,佛一次就講完了,不會講三次。所以古大德講這個《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肯定講三次以上,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三次是根據現前傳下來的五種原譯本說法不一樣,最明顯的是願文,你看,從願文就三種差別,有兩種二十四願,有二種是四十八願,還有一種宋譯的三十六願。這絕對不是翻譯錯誤,是原本不同,所以古德判斷世尊至少講了三次。聽眾、對象不一樣,在我們想像,是對菩薩、對聲聞、對圓覺、對凡夫,說法不一樣,因此有會集的必要。

  彌勒菩薩三會,我相信是這樣來的,對菩薩一會;對小乘一會;對六道凡夫一會,這才圓滿了。這個裡面根性還是有差別的,特別是六道凡夫。世尊當年住世,給我們講了這麼多經典,絕大多數是為凡夫講的,幫助凡夫種善根、增長善根、到究竟圓滿,所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說法。學習境界提升了,世尊給你講不一樣了。前面為什麼不講?前面這甚深的經義你聽不懂、你會產生誤會;佛所講的一定適合你的程度,你聽了很歡喜、很高興,依教奉行,真正行道,一定提升。提升,再給你講,一直幫助你往生實報莊嚴土,佛就不必再給你講經了,為什麼?你自度你有能力、你有智慧,你能夠化無量無邊身,你有能力親近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神通。這個能力現前,你肯定禮拜、供養,一個不漏,分身去的。

  禮拜、供養,修福,修無量福報;同時聽經聞法,請佛開示,這是修慧,福慧雙修!很短的時間就證得圓滿了。

  這三位等覺菩薩,都有位前、位中、位後,像前面所說的,跟凈土的緣深!

  【解】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凈土。

  海會大眾裡頭就有這三種成績的人,凡夫是位前的;菩薩是位中的;還有位後的,像現在我們在此地所看的普賢、文殊、彌勒都是位後,為什麼?他們久遠劫都已經成佛了,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會上來做影響眾。

  「同歸凈土」這一句是目的,他來幹什麼的?他就來干這個的,幫助大眾。大眾的人數無量無邊,大眾的根性不相同,他們做出種種示現也不一樣。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袁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而凡所作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凈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慾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云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餘黨。其制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後德。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讎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寧。不動干戈,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聖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當效趙閱道日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為。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行為世則,言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慾為物,真知為知,克治顯現為格致乎。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格致誠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與誠明之明。)五者皆約閑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為物慾所蔽,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此聖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了,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姿,於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哉。有是理乎。然一切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哀哉。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沒,親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縱情。縱畢生讀之,亦只學其詞章,不以希聖希賢為事,因茲當面錯過。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謨也。永嘉周群錚居士,感佩之極。祈上海商務印書館鑄鉛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結法緣。祈予為序。因撮取聖賢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之意,以塞其責雲。(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罔(wǎng):無;沒有。

  ②妍媸(yán chī):同「妍蚩」。美好和醜惡。妍,美麗。媸,相貌醜陋。

  ③搴旗(qiān qí):拔取敵方旗幟;高舉旗幟。搴,拔取。

  ④聿(yù):文言助詞,無義,用於句首或句中。

  ⑤趙閱道:宋朝文學家。

  ⑥俾(bǐ):使。

  ⑦洵(xún):誠實;實在。

  ⑧淑世(shū shì):濟世。淑,善;美。

  ⑨良謨(liáng mó):良謀。謨,計謀;策略。

  ⑩塞(sè):堵。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發願之後要有行動,從哪裡開始?從持戒下手
太上感應篇  (第六十三集)凈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六十一卷——第七十卷
凈空法師:臨終不必擔心()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5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養腎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