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試及學階稱謂
07-16
清代考試及學階稱謂清代考試及學階稱謂:鄉試:每隔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會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參試者為"庠生"(貢生,即秀才).鄉試考取者稱為"舉人",而第一名稱為"解元".前五名稱經魁。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國都禮部舉行,參試者為各省"舉人",考取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殿試是皇帝為主考的考試,參加殿試者為"貢士",考中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第四名與第二甲第一名,第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朝考:殿試取得進士身份後,再應朝考,按朝考的成績及殿試名次授以官職。監生,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貢生,科舉時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秀才一經成為貢生,就不再受地方儒學管教,俗稱出貢。在清朝,貢監也叫優監,表示從生員(秀才)中選拔優秀的人去國子監讀書。監生,國子監的學生稱監生。有了監生的身份,在科舉考試中就取得了一些便利條件,例如可以直接參加鄉試而不必先考取秀才。由於成為監生的途徑有多種,所以監生不一定都是秀才,他們也不一定真到國子監去讀書。舉監,由舉人做監生的,叫舉監。貢監,由秀才做監生的,叫貢監,也叫貢生。 蔭監,憑藉父輩做官而成監生的,叫蔭監。在清朝,蔭監又分為恩蔭和難蔭兩種。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地方)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准許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以及遇到慶典,皇帝特賜許入監讀書的人,都算是恩蔭。凡內外三品以上官,任滿三年者,死後一子可以入監讀書;地方布政等司長官及州縣佐貳殉於國難的,准其嗣子入監讀書,這些都是難蔭。清朝的難蔭,在明朝稱為恩生。例監,以捐納錢粟得為監生的,叫例監。在上述各種監生中,貢監主要是通過地方儒學保舉某些生員入國子監的。由於朝廷授予這種保舉的名義有多種以及保舉時選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作為貢監,即貢生也有若干種,如歲貢、選貢、拔貢、恩貢、優貢等。例如歲貢是由地方的府、州、縣學把秀才依次排隊,按規定時間循序推薦到國子監,俗稱挨貢。由於歲貢須計較年資,及至入監時多已年力衰憊,所以明清兩朝的中後期又在歲貢之外,另行選拔年富力強、學行兼優的秀才入國子監,這種選拔不計較資歷,明朝稱為選貢,清朝稱為優貢。此外明清兩朝又都有例貢,這是指秀才通過捐納錢粟取得貢生身份的人。例貢不算是正途,因此不被人所看重。太學生,是指在太學讀書的生員,亦是最高級的生員。明朝、清朝時太學即國子監的俗稱。國子監是古代最高學府與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內設繩、博士、典簿、典籍等廳,以分理各項具體事務;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以供生徒聽課、自修及習所。設祭酒、司業各一人為正副長官,其屬有監丞、五經博士、六堂助教、學正、學錄、典簿、典籍等學官掌教務。學生多由省、府、州、縣學生員中選拔,亦有由捐納而得者,入監就學者有貢生、監生之分,然通謂之國子監生。監生肄業後經見習可得補官,後科目盛行,出路日塞。捐例一行,掛名監生日多,赴京就學者日少,作用反不及府、州、縣學。國子監清初隸禮部,後由本監自行辦理。雍正五年(1727年)始特簡大臣總理監事。算學、八旗官學亦隸國子監。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裁。國學生,國學生又稱國子生,亦是指在國子監肄業的學生,但一般為官員子弟。所以說國學生亦即是太學生,但多指官員子弟的太學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華女性稱謂大全
※第二章 姓名與稱謂:7.代稱稱謂及其中的禮儀文化
※凈空法師:佛教里的「大師」、「和尚」等不是隨便稱謂的
※99%的人都會弄錯的清代皇家稱謂
※誰有完整的親戚稱謂大全 - 已回答 - 天涯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