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哭時,「哄」反而有害!
前段時間看了下《媽媽是超人》第二季第一集,可以說整集都是孩子的哭聲,特別是包文婧(包貝爾的老婆)第一次獨自帶女兒餃子,餃子邊哭邊「不要」這個那個,包媽媽都幾次頻臨崩潰,她極力想孩子停止哭泣,但是每次都是越哄哭得越厲害。
孩子哭泣,父母看見孩子的淚水和哭聲,情感上的第一反應就是心痛和愧疚感。所以父母第一時間就會去哄孩子高興,希望孩子馬上能停止哭鬧。
對於孩子的哭,有些家長持不同看法,有人說孩子哭是發泄情緒,大人不能讓他「不哭」;但也有人說,你不能縱容孩子撒潑哭,那是低情商的表現。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的哭大概分為兩種:
01
釋放情緒的哭
當孩子是因為釋放情緒哭,父母應該讓他們哭個夠。
美國哈佛心理學者Susan David說,讓孩子停止哭並迅速變得開心,會讓孩子的情緒敏感度變得非常低,未來的情商也會受影響。
孩子在受情緒影響而掉的眼淚中,含有腦啡肽複合物和催乳素,被證實能緩解內心壓抑感,有助於心理健康。所以如果孩子被大人要求長期壓抑不哭是有害處的。
作為父母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為嬰幼兒的情緒是最外露的,在年幼孩子身上很少發現長期壓抑不哭的情形。相反,孩子們總是想哭便張嘴就哭,想笑便毫無顧忌地笑,寶寶們拉粑粑了、餓了也會條件反射地哭……但是,小孩子也會遇到悲傷的時候。
記得鄰居家的小男孩3歲多時曾經養過一隻小雞崽,他每天從幼兒園回到家,總會第一時間奔到籠子前,給小雞崽餵食物。
有一天,當他來到籠子前,發現小雞崽一動不動,放進食物也沒動。這時他委屈的大哭:「媽媽,小雞崽為什麼不理我……」
媽媽走到籠子前一看,跟他說「小雞崽死了。」
他難以置信:「不會!它昨天還跟我聊天……嗚嗚……」哭得非常傷心。哭著哭著,他一會說給小雞崽穿衣服就會醒過來,一會說帶小雞崽給醫生叔叔打針,一會又說抱抱小雞崽就會醒……眼淚鼻涕一起流。
媽媽意識到這時無論怎麼說都沒用,於是張開手臂,說:「來,媽媽抱抱,小雞死了,媽媽跟你一樣難過……」他趴在媽媽的肩膀上,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地回憶小雞如何吃蟲子和銜小樹枝……
媽媽只是輕輕地摟著他,靜靜地聽他說聽他哭。小男孩最後也接受了小雞崽沒了的現實,他就像一個跟好朋友分離的忠實小夥伴一樣,跟小雞說「再見」。
當孩子們因為傷心等情緒而哭泣時,父母需要做的便是傳達「同理心」,接受孩子的情緒,陪他們感受情緒。你的「同理心」會讓孩子感覺溫暖,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情緒你能懂。
02
帶「目的性」的哭
當孩子帶「目的性」的哭鬧,這時父母要警惕。
法國著名教育家讓.雅克.盧梭說:「當一個孩子哭著要東西的時候,不論他是想要更快地得到那樣東西,還是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乾脆地加以拒絕。」這種現象在我們的家庭養育中很常見。
比如一個小寶寶看到某個心儀的玩具哭鬧要買,也比如一個孩子因為不能忍受等待而哭鬧提前吃鍋里的燒土豆一樣,把「哭鬧」當成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通過大人難以忍受孩子哭鬧的脾性迫使大人讓步。
孩子們這種習慣,有些是天生具備的,在跟大人的互動中得到加強;但有些是大人無意識中「教會」孩子的,這跟美國心理學家伯爾赫斯.斯金納的斯金納箱子里的小白鼠是同樣的心理原理:當孩子哭鬧,無論大人是及時滿足還是猶豫後滿足孩子的要求,比如孩子哭著要吃糖,媽媽雖然遲疑,也批評了,但還是把糖給了孩子,孩子便瞬間學會了——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生活中,面對兩個孩子有時不同的哭,小編同樣是讓他們「哭個夠」,但在肢體語言上是不同的。
有一次,我家女兒搶她小玩伴的玩具布偶,對方不給,還緊緊抱著玩具布偶躲得遠遠的。這時她一邊哭鬧著看著我,還揪著我的手搖晃,意思是說「媽媽幫我去搶,否則我就哭」。我表現出一副無能為力的樣子:「媽媽也沒辦法呢,那是別人的玩具,你想玩可以問問小姐姐,但不能搶,媽媽也不能。」
有時她被其他東西吸引,很快便轉移了注意力;但有時也會執拗地哭不停。這時,我只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她,她也偶爾會淚眼婆娑地抬頭看看我。但是我只是讓她哭,而不採取任何措施。
在心理學的行為糾正中,有個名詞叫「消退法」,即當孩子哭鬧著要求大人滿足他們時,你可以採取不理會的做法,能幫助孩子理解——那種行為不能做。
值得提醒的是,絕不建議大人通過「恐嚇」或「條件交換」等方式讓孩子不哭,類似文前的那位奶奶的做法是不建議的。
所以,孩子們小時候常常會哭,父母要做的不是第一時間貼「止哭貼」,而是要幫孩子們認識「它」。
推薦閱讀:
※這三個生肖的孩子,天生是父母的財星
※孩子很聰明但注意力不集中,如何鍛煉孩子的專註力?
※夏天這麼吃 孩子個頭躥一躥 這七種家常菜比鈣片還強10倍
※一場大火 | 克拉瑪依
※南科大實驗二年級的孩子們眼中的美麗中國!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