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個人主義,你什麼都不是。(黑白先生)
離開個人主義,你什麼都不是。(黑白先生)
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形成君、臣、父、子、夫、妻、官、民。強調等級,君臣父子,上下有別,貴賤有分,長幼有序。如果只歸納為一點,就是從來沒有自己。人成了工具,或者是螻蟻。首先是每個人自己不把自己當人看,然後是丈夫不把妻子當人看,妻子不把丈夫當人看,父母不把孩子當人看,孩子也不把父母當人看。理所當然,國家和社會也從來不把每個人當人看。
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然後才是社會人,傳統文化正好掉了個,將個體置於國家、社會、組織之下,不尊重個人的獨立精神和自由選擇,不懂得個人的價值,人也不過是器物。什麼待價而沽,什麼大器晚成,什麼國之重器,都是工具。至於女人就更輕賤了,不過是用具,被男主人收用,用完該幹啥幹啥去。
工具化使傳統文化的人文知識嚴重缺失。如果文化里沒有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的滋養,人的情感只會萎縮。沒有感知能力進而沒有理解能力、沒有邏輯能力。靠本能、直覺、情緒、利益、經驗、占卜、偶然、盲從,這就形成了中國式的實用。孔聖人云:畏聖人之言。而西方回蕩另一種智慧之音,美德即知識,自知其無知的蘇格拉底曰,認識你自己。毫不奇怪,科學、人文只能出現於西方。
現在也一樣,比如國人在說到人的時候經常會在人的面前加入很多的定語,中國人、河南人、日本人、美國人、好人 、壞人,但最需思考的就是你是人,你要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人的意義在哪裡?國人從來就沒有思考過,這個個體的概念。習慣於集體主義思維的國人把個人主義看成:利己主義或自私自利。「在西方,個人主義首先是對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社會共同體的性質,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關係的一種本體論認識。 」這是胡適先生在1910年代-1920年代就努力在普及的自由主義常識。
魯迅也曾批駁過,個人主義就是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流俗之見。他說:「個人一語,入中國未三四年,號稱識時之士,多引以為大詬,苟被其謚,與民賊同。意者未遑深知明察,而迷誤為害人利己之義也歟?夷考其實,至不然矣。」這在當時識見的確不凡。
《通向奴役之路》一書作者,哈耶克說:「西方文明即個人主義的文明。這種個人主義不是自私自利的同義詞,而是相對於集體主義而言的。其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把人當做人來尊重。」個人主義不是指利己主義或自私自利,它是相對於集體主義而言的。集體主義並不意味著利他主義,它更多的時候是強制和剝削別人的理由。個人主義的基本特徵是,把個人當做「人」來尊重。集體主義的基本特徵是,人只是集體機器上的螺絲釘。集體主義下,個人成了沒有靈魂,扭曲了情感的軀體。
把個人主義說的最透的近代作家是木心,他在文學回憶錄說:最符合平常心的,是個人主義。把個人的能量發揮到極點,就叫做個人主義。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個性解放才能有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指先從自己做起,不是自私自利。個人主義不介入利己利他的論題,是個自尊自強的修鍊。中國自外於世界潮流,沒有個人主義。「五四」以後,要在幾十年內經歷人家兩千年的歷程,也因為沒有個人主義。革命一來,傳統里沒有"個人",一擊就垮。
木心說,我的文學,有政治性,是企圖喚回人類的自愛。推已及人,重要的先還不是「人」,是「已」。若人人知愛已,就好辦了;個人主義,是指先從自己做起,不是自私自利;達則濟世,窮則獨善。我講:唯能獨善,才能濟世。把個人的能量發揮到極點,就叫做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我歸結為:自立,自尊,自信。
中國之事,還在強調比較大構想,包括文化構想,國家構想,市場構想,制度構想。在個體的人的基本意義沒有確立之前,任何宏大的努力,都不會成功,因為國人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基礎的啟蒙,即思想首先要退到個體,喚醒個體,以人為本,建立起來的制度才是普世的,才能穩固長久。
作為個體的人,是有理性、能思考、有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包括了要去表達。如果你想說一句話,別人不讓你說,你就不說了,就是你沒把自己當人看。啟蒙就是要認識人就是人,人之所以跟動物不一樣就是有自己。只有有了自由,我們才活的有尊嚴。如果沒有自由,你就沒有尊嚴。
所以,我們說集體主義是專制的基礎,個人主義是民主的前提。《獨立宣言》譯成中文才二千三百字,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強調人有自由的權利、生命的權利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三大權利,都是指個人,而不是指國家或政府。但要獲得這些自由權利,需要我們付出和犧牲,尤其需要勇氣,就象古希臘偉大的政治家、民主主義者伯里克利在著名的葬禮演說中所說:「幸福是自由的果實,而自由則是勇氣的果實」。
推薦閱讀:
※黑白光影背後的傳奇人生:蔡希陶先生二三事
※怎樣做一個高貴的人?(黑白先生)
※經典黑白搭 不會過時的時尚
※黑白人生 | 古天樂
※波點黑白配蛋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