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華答家長問(之一) 懂孩子成長規律建和諧親子關係
|
2月22日下午,浦東新區幸福家庭服務中心承辦的「公益課堂」,在塘橋社會組織服務中心舉辦,近40位家長濟濟一堂,其中多位家長因親子關係的障礙而深感苦惱。心理學家劉晏華結合親身感受,破解教育誤區,向家長們傳達了正確的親子溝通理念和技巧。她認為:「面對孩子,家長必須展現愛和尊重,又要讓孩子明白界限在哪裡。做到這兩點,才能讓家庭氛圍更溫馨、和諧。」 本版撰文見習記者曹之光 案例一
適度遊戲利大於弊
陳小姐是一個6歲男孩的母親。眼見到了今年9月份,兒子就要上小學了,怕影響兒子日後的學習,她便有意識地想讓兒子「收心」。平時,兒子喜歡玩平板電腦上的遊戲,一玩就是一個下午,注意到這一點後,陳小姐給兒子定下了禁止玩遊戲的規矩。不但如此,她還以身作則,剋制自己不玩遊戲不說,還把平板電腦上的遊戲全部刪光了。
然而,陳小姐的丈夫王先生卻不那麼「自覺」。在兒子面前,王先生常常拿出手機,毫不顧忌地玩起「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神廟逃亡」等時下流行的遊戲。每當這時,兒子就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並不斷為爸爸叫好。而且,每次王先生玩一會兒後,都會把手機給兒子玩。
「爸爸回來啦!爸爸回來啦!」每當王先生下班回家,兒子就會十分興奮,因為他又可以玩遊戲了。可每當媽媽回來,兒子卻又像見到貓的老鼠一樣,立刻把正在玩的遊戲關掉。就這樣,家庭關係就變成父子一個陣營,陳小姐成為了「孤家寡人」。
眼見自己的努力功虧一簣,陳小姐曾多次與丈夫鄭重探討教育理念,不過,丈夫卻總是說:「兒子玩玩遊戲,讓他開心開心,沒什麼關係的,幹嘛要管得那麼緊?」
僅僅為了兒子能不能玩遊戲的問題,夫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專家支招
五花八門的電子遊戲,讓孩子漸漸愛上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這個案例里,父子像兄弟一般,玩起電子遊戲來其樂融融,但反對玩遊戲的媽媽卻很抓狂。
為了讓孩子認真學習,父母限制孩子的遊戲行為,這是正常的教育理念。然而,卻也不必走極端,將電腦和手機遊戲全部刪除,或者在孩子面前,家中完全禁開電視,這些都是不可取的。那樣的話,限制了孩子的同時,也讓自己的日子少了一種樂趣。
關於遊戲,我的觀點是:一方面,遊戲不是壞東西,許多遊戲對兒童的反應、判斷、邏輯推理等多方面能力都有提升;另一方面,家長要規定孩子的遊戲時間。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為了防止孩子沉迷遊戲,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首先,父母要和孩子進行交流,告訴孩子現在父母玩遊戲,是對緊張工作的一種調劑;然後用自己的過往經歷,告訴孩子在他的年齡階段,主要任務是認真學習,如果學好習了,才可以玩玩遊戲放鬆一下。其次,要明確告訴孩子,遊戲可以玩,但要有時間限制,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玩。
陳小姐目前急需與丈夫進行良好的溝通。這裡所謂的溝通,是指不要反覆提丈夫明擺著做不到的要求,比如不準玩手機遊戲,還要把遊戲全部刪掉等等,而是要根據先生能達到的自制力,儘可能地提合理的要求,並要求先生配合。比如說,夫妻兩個人在兒子面前要統一說辭:「兒子啊,你在周一到周五呢,不可以玩遊戲。在周末兩天里呢,每天爸爸可以和你在一起玩1個小時。」在平時,陳小姐可以要求丈夫不在兒子面前玩遊戲,且絕對不能引誘兒子一起玩。
遊戲作為一種流行事物,完全禁止也會影響人際交往。平常,孩子們在一起聊天,內容不外乎就是各種遊戲活動,要是別人都在說「殭屍」、「小鳥」,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怎麼可能會有朋友呢?任何東西都是過猶不及,適當的遊戲,孩子才能夠全面發展。
案例二
青春期教育需要「放手」
沈先生是一個16歲高二男孩的父親,班主任告訴沈先生:「你的兒子很爭氣,有考上一本的潛質,但家長要多督促。」
之前,沈先生對兒子很放心,對他的學習情況並不在意。每天,兒子一回到家,就直奔書房關上門。除了吃飯、上廁所、睡覺,幾乎從不出來。而在書房裡,除了學習資料外,還擺放著雜誌、漫畫以及電腦,沈先生完全不知道兒子在幹什麼。
班主任的一席話,徹底改變了沈先生的想法。「我應該多關心關心他了。」沈先生敲開書房的大門,嘗試和兒子交流,並告誡:「你應該多看書,少上網。」起初,兒子能夠平和地回應。可沈先生的頻繁詢問讓兒子煩不勝煩,一個月以後,當沈先生再次敲開房門,兒子「惡狠狠」地蹦出一句話:「別管我,煩死了!」隨即又把門關上了。
專家支招
這位16歲孩子表現出典型的青春期心理。青春期是人生中的必經階段,其間一個人往往要遭遇困惑、挫折、拒絕等等心理經歷,這一切都會給孩子帶來相當大的困惑。
如何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是每一位家長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家長只有在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抓住孩子成長規律後,才能真正接近孩子,進而有效指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沈先生的兒子不願意和父母說話,對父母不耐煩,其實是十分正常的。這反映了青春期心理的特點:一、青少年的獨立性增強,不再事事聽從父母的教誨和安排。二、青少年情緒的兩極化現象十分突出,他們既會因一時的刺激而衝動不已,也會為小小的失意而抑鬱消沉,經常會情緒多變,出現莫名的煩惱、焦慮。三、掩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幼時很愛說笑的男孩女孩,上中學後,在家長面前卻會變得沉默寡言,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很少和父母交談,甚至拒絕父母的關心。
對於沈先生的困惑,我的建議是: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首先,家長要理解青春期階段的心理特點。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獲得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這就要求家長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方式,以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來替代。其次,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不被侵犯的個人空間,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注意力不在家人,而在於他們的同輩群體。據調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煩惱後不是向父母老師訴說,而是找朋友傾訴。因此,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有「涵養」,懂得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
推薦閱讀:
※窮養,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太便宜
※作為子女,請好好跟我們的母親去溝通交流吧
※(轉發)父母的缺點——理解還是原諒
※不懂樂觀、習慣悲觀的父母,給孩子帶來什麼負面影響?
※在人間已是癲,何苦要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