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認識古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孔子時期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

「九霄環佩」琴(故宮博物院藏),伏羲式,盛唐雷氏製作。圖片選自鄭珉中《故宮古琴》。

  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約20cm,厚約6cm。琴面呈弧形凸起象徵天,琴底扁平象徵地。整體形狀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古琴十二徽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象徵閏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古人斫琴按其命名基本分為三類:

一是聖人琴,如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等;

二是文人琴,如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等;

三是帝王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

琴式是斫琴人審美趨向的反映,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

琴的造型也一定程度反映時代特色,如「唐圓宋扁」之說。

(一)伏羲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九霄環佩」琴,盛唐雷氏製作,圖片選自鄭珉中《故宮古琴》。

(二)仲尼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海月清輝」琴,南宋琴,圖片選自鄭珉中《故宮古琴》。

(三)神農式:查阜西藏「一池波」琴,圖片選自《中國古琴珍萃》。

(四)連珠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飛泉」琴,晚唐琴,圖片選自鄭珉中《故宮古琴》。

(五)蕉葉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蕉林聽雨」琴,明萬曆琴,圖片選自鄭珉中《故宮古琴》。

(六)落霞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殘雷」琴,清末琴,圖片選自鄭珉中《故宮古琴》。

(七)靈機式:湖南省博物館藏「獨幽」唐琴,圖片選自《中國古琴珍萃》。

古琴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裂痕。

斷紋成因複雜,多與製作過程中的漆胎處理和後期保存環境有關。

斷紋的出現是遞增的過程,不可能突然出現。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

斷紋是鑒藏古琴的重要依據之一。

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蛇腹斷、牛毛斷、冰紋斷、梅花斷、龍鱗斷、流水斷等。

蛇腹斷

牛毛斷

冰紋斷

梅花斷

龍鱗斷

流水斷

據《史記》記載:琴出現於堯舜時期,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

傳說先古之琴原為五弦,後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二弦,以合君臣之德,為七弦琴。

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鍾儀不忘故土楚國感動晉侯、孔子游列國作《幽蘭》......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

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戰國中期琴: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琴:

漢代起七弦琴的形制已基本定型,唐宋時期發展到頂峰:

20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古琴藝術列為「人類口傳與非物質遺產」。

古琴存世稀少,90年代古琴普查發現存世2000床左右,大部分藏於博物館。

古琴在中國古玩中較特殊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剛起步的1995年,中國嘉德和北京翰海就分別推出過明代的古琴,但成交價都沒有超過20萬元,拍賣行對於古琴的描述也非常簡單,幾乎沒有有關製作者和收藏家的介紹。2003年7月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之後,古琴拍賣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火爆行情......

2003年嘉德春季拍賣會,唐「九霄環佩」琴,以346.5萬元「拍賣成交。

琴為伏羲式,杉木材、蚌徽、白玉琴軫、白玉雁足、鹿角灰胎、暗朱紅漆色,通體小蛇腹斷間小牛毛斷紋。龍池內有唐宮琴格式大字,朱漆隸書「至德丙申」四字,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即公元756年中唐之始。琴背陰刻琴名「九宵環佩」,下刻「清和」篆印,另有刻印兩方「汾陽後裔郭京家藏」和「東坡蘇軾珍賞」。自海外徵集而來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的「唐九霄環佩琴」創下了中國古琴拍賣的全球最高價。

2003年嘉德秋季拍賣會,唐「大聖遺音」琴,以891萬元拍賣成交。

琴為伏羲式,桐木材、鹿角沙漆灰、金徽玉軫、色紫如栗殼,遍體蛇腹斷間細斷紋,額有冰紋斷。池內隸書「至德丙申」,琴背刻草書「大聖遺音」,下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台」十六字,並「困學」、「玉振」兩方印。「大聖遺音」唐代制琴大師雷威所斫,管平湖先生認為「大聖遺音」九德兼備(九德是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此琴原為北京琴家錫寶臣先生所珍有,1948年,王世襄、袁荃猷夫婦「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即以飾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換得黃金約五兩,再加翠戒三枚。其中最佳的一枚,為王世襄先生母親遺物。經著名琴家汪孟舒先生介紹,從錫寶臣先生之孫章澤川先生手中求得。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傳世既久,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剝落,木質亦接近朽蝕。足端雖纏裹織物並嵌塞木片仍難固定。張弦稍緊,既有損琴背虞,幸好管平湖先生有安裝銅足套之法,為此王世襄先生特請銅器修復專家高英先生製作銅套並仿舊染色,再請金禹民先生鐫刻八分書題記「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十二字。又請管先生安裝銅足套於孔內,不僅天衣無縫,且琴音絲毫無損,效果極佳。管先生曾笑曰:「又至少可放心彈五百年了。」

2003年嘉德秋季拍賣會,宋朱晦翁藏琴,以220萬元拍賣成交。

琴為仲尼式, 黑漆,琴面蛇腹斷紋。琴池內右側刻「朱晦翁藏」等字,左側刻「古吳王昆玉重修」七字,昆玉為明斫琴師。王世襄1947年以低價購於北京地安門外萬寶興古玩店。

2003年嘉德秋季拍賣會,宋「梅梢月」琴,以203.5萬元拍賣成交。

琴為宣和式,通體黑漆,蛇腹斷紋。琴背刻琴名「梅梢月」,下刻「青天碧海」。此琴為琴家黃勉之先生遺琴。此琴先歸清宗室西園貝子溥侗所有,再歸張蔭農先生。王世襄先生用以高價從寶古齋購得的明謝時臣山水長卷從張蔭農之孫張萬里先生處易得。

2004年榮寶春季拍賣會,宋「龍吟虎嘯」琴,以385萬元拍賣成交。

琴為仲尼式,蟲蛀古桐材、金徽。隸書「龍吟虎嘯」字下嵌一片古玉,琴腹左刻「松雪道人識」,專家認為,此琴系宋末元初著名書法家趙孟釧焦徘佟>菟擔悅項子孫曾把「龍吟虎嘯」贈送給元代著名畫家倪雲林,倪氏後人又完璧歸趙,上世紀80年代,趙孟詈筧蘇院柩┑那資舭亞俾舾私帳榛葉辣觥L拼角俅笫張越之琴「材分短小」、「形如筩瓦」、「張琴堅清,聲激越而潤」三個特點,「龍吟虎嘯」是為張越風格的宋仿之作。

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宋「虞廷清韻-復古殿」琴,以493.6萬港元成交。

琴為伏羲式,桐木材,黑漆、鹿角灰胎、大蛇腹間牛毛斷紋。琴背刻「虞廷清韻」「復古殿」,篆九疊文「禦書之寶」印。龍池兩旁刻南宋翰林學士周必大的長題:「雷氏斲之,肇自開元。馮氏寶之,不知幾傳。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於內,手應乎弦。故聲和可以仰馬,意殺形之捕蟬。豈特此哉,大而歌南風。小則治單父,舉不出於斯焉。」題下落款「嘉泰元年(1201)辛丑平園老叟周必大大識」。池內篆書「開寶戊辰」,開寶戊辰為宋太祖趙匡胤建國的第九年,故名「虞廷清韻」,宋室南遷後,宋高宗將此琴供奉在「復古殿」中。 宋帝皆好古琴,宋太祖趙匡胤征戰途中隨身帶琴。宋太宗趙光義還作琴曲,甚至欲效仿周文王、周武王,給古琴再加兩根弦。到了宋徽宗時代,皇宮裡收藏了近萬張好琴,為這些琴專門修建了「萬琴堂」。

2009年嘉德秋季拍賣會,明「月露知音琴」琴,以2184萬元拍賣成交。

琴為仲尼式,桐木材,黑漆,琴上陰刻填金的乾隆御題詩文和「乾隆御賞」方形大印。琴為明代古琴,經過幾百年仍然保存如新,且配有乾隆宮廷的原裝琴盒,極其珍罕。史料記載,乾隆皇帝非常熱衷於收藏曆代名琴,他曾請侍臣梁詩正、唐侃將宮中所藏曆代古琴斷代品評,分等編號,這把「月露知音琴」琴盒上就可見「頭等十六號」字樣,可見此琴地位之高。

2009年北京匡時秋季拍賣會。

「太古遺音-蕭聲琴韻藏古琴專場」,古琴家吳景略先生收藏的唐、宋、元三床古琴亮相拍場,「簫聲琴韻室」舊藏古琴「太古遺音」、「龍升雨降」、「百衲韻磬」分別以2072萬、1232萬和582.4萬成交。

「太古遺音」琴為仲尼式,桐木胎,黑漆朱髹,通體斷紋,龍鱗,龜坼、流水、蛇蚹、錯雜相間。琴名雙鉤篆書「太古遺音」,龍池兩側鐫有行草:「佩劍沖金聊暫據,匣琴流水自須彈。」字體似王羲之聖教序,龍池下鐫有宋朱熹手書:「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乾坤無言物有則,我獨與子鉤其深」 「淳熙丁未新安朱熹書」。雁足上方有陰文「玉振」印,為元代鮮於樞之印,以象其金聲玉振之意。

「龍升雨降」琴為仲尼式,桐梓良材。琴體頗扁而寬,為宋琴之代表。琴身髹黑漆,通體蛇腹斷紋顯著。琴身配金徽和碧玉雁足。龍池上方有篆書「龍升雨降」,古意盎然,涵義頗具道家氣味;或曰新皇登基,恩澤天下,鐫此以為慶賀之意,由此推知此器當於宋代中期,疑為徽宗宣和殿百琴堂遺世之物。

「元代朱致遠百衲琴」細密的流水斷紋之間透出百衲拼合的紋樣,即琴界所說的「百衲透面」。

百衲琴式由唐人李勉創製。李勉是鄭王李元懿的曾孫,在朝任工部尚書多年,《琴書大全》記載此人「沉雅清峻」,好屬詩,妙音律,能制琴,又巧思。李勉制琴不用整木,而是將小塊優質桐木精心拼接,看起來像僧人的百衲衣,由此得名「百衲琴」。因為這項技藝艱深,後世琴界便有人偷工,以整板為底,再在上面拼粘散木,也自稱「百衲」,但珍罕程度無法和真的百衲琴相比。吳景略先生收藏的這具琴,落款「赤城朱致遠重修」。朱致遠是元代制琴名家,時人評價他的琴「價比金玉」。吳景略先生得此琴後曾說:「朱致遠真百衲也。」2010嘉德春季拍賣會,晉太康二年「猿嘯青蘿」 琴,以1904萬元人民幣成交。

「猿嘯青蘿」琴通身髹黑漆,大蛇腹斷,螺鈿徽,象牙琴軫,青玉雁足。龍池上行書「猿嘯青蘿」,池下銘書:「事余歡弄,龍舞鳳翔。諸色俗累,一時消忘。橫琴山廬藏」。再下是滿漢合璧「唐凱」大印。琴內右側有淺墨楷書「太康二年於沖」。龍池內兩側「一九五六年春管平湖再修」刻款。此琴為管平湖先生晚年所珍藏和使用。

「猿嘯青蘿」琴乃著名宗教界人士夏蓮居於上世紀20年代在大連古玩冷攤上所獲,引起古琴界震動。上世紀50年代,管平湖將久已失傳的古曲《廣陵散》發掘成功,夏蓮居以「猿嘯青蘿」贈予多年夢想獲得此琴的管平湖。過去,古琴界曾從「猿嘯青蘿」的形制上推斷其為唐代或唐前之琴。1956年,管平湖對此琴進行修繕時發現,琴腹內有「太康二年於沖」淺墨楷書一行,始知此琴為晉制。此琴被古琴界評為「九德俱全」,聲音之美無與倫比。

  管平湖(1897-1967)是畫家,但古琴的成就更大。新中國成立以後,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全心致力於古琴的打譜與演奏,被古琴界奉為一代國手。1977年8月20日,美國發射航天器「旅行者2號」,內裝有「地球之聲」金唱片,其中90分鐘的音樂共收有27個曲目,管平湖彈奏的《流水》,是所有曲目中最長的一首,也是唯一的中國音樂。


推薦閱讀:

中國古人對風的認識
許俊堂:正確認識和使用硝酸甘油
這項運動不僅能減肥,還能讓你重新認識人生...
認識金庸金大俠
認識和預防癌症

TAG:古琴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