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老一代中醫傳承人,有六點總結值得現代中醫人思考
我父親姚興華今年誕辰108周年了,我室文物整理員張瑞俊同事的要求寫一篇對我父親的追憶,我答應了,說什麼好呢?父親的音容笑貌浮現在眼前,我是他的小兒子,從小對我們嚴格要求,寵愛有加,首先,我父親是個文人,是一個愛國的學者,他是傳統中醫的承續者,其他方面略述了。僅談他對摯愛祖國醫學實踐和理論的獨特見解以及創建太和理論,談談我浮淺浮淺的體會。
父親年輕時正值「五四運動」以後,隨著西方文化和科學知識的逐漸普及要改革,要學習,在這種政治的氣氛下,西醫逐漸傳播開來,中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嚴重的衝擊,醫醫普及後,反過來批評中國的傳統文化,說中醫的不是,當時歷史上的一些名人,他們把批評和謾罵中醫作為一個時尚,他們的言行迷惑了廣大百姓,成了消滅中醫,損毀中醫的惡劣3力量。父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錘鍊了自己,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且越來越發現中醫的科學性,實用性。當時父親在北京結識了全國名醫施京墨先生,更堅定了發展祖國中醫學。
父親和北京的同事堅持對中醫的熱愛,同時用自己博大的胸懷客觀的分析西醫和中醫的優缺點。包容性的指出背景差異,每個醫學體系都有防病治病的優勢,要搞好互通,互補不足,逐步向中西醫結合的中華大醫學邁進。
老先生認為中西醫體系不一樣:
1、中醫為黑箱理論,西醫為微觀理論。
2、中醫為整體觀念,西醫重視局部。
3、中醫重視各組織臟器的協調和功能,西醫為結構聯繫,形態上的聯繫。
4、中醫重視臨床癥狀和體征,西醫靠實驗室檢查為主。
5、中醫重視扶正,以扶正為主,調整邪正關係。西醫為祛邪為主,採取化學手法。
6、中醫以自然方法多,反之西醫以人為方法為主。這就是各子的特點。差異的存在,表明了中西醫治療明顯的互補型。所以,中西醫結合是發展中華大醫學一個重要辦法。為此晚年父親培養了不少中西醫結合的大夫。
父親從小由於好學,聰穎很得曾祖父姚福年的喜愛,接受嚴格的中醫理論學習,同時侍醫曾祖父的身旁,從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曾祖父的真傳。在父親數十年的醫療活動中,把中醫理論達到了新的高度。認真細緻。比如,辨證論治,一個辯字怎生了得。他指出臨床辨證多個層次,他常說,望而知之為之神,聞而知之為之聖。下來是工,後者為巧。他認為辨的越細,越精,越能抓住病的癥結。如撥繭抽絲。證的實質是什麼?是臨床多種癥狀的結合,是內臟不協調的表現,是病邪破壞了玄冥幽微的平衡,是動態不停的轉變,是活,而不是靜止的。臨床上巧打千金,輕可祛實。比如口乾,臨床上簡單的癥狀,一般認為滋陰即可,可我父親要辯是否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所致,則重用溫熱之品,以助運化,口乾即解。他的一整套理論,都是臨床實踐的結晶。為太和醫室創建了太和醫學理論。
父親從小跟我們講陰陽學說,太陽坡就是陽,反之就為陰。有太陽坡產生一系列熱效應。都為陽的特性。就這麼淺顯,就這麼易懂。五氣和五味不能混為一談。雖則我年歲的增長,我愈發理解,父親這位醫學巨匠的不易。每每對著父親留下的百萬字的醫案,整整齊齊眉筆小楷,留的是什麼?一位畢生精力貢獻給中醫事業的中醫人,把自己的心血凝下的巨著給我們後人指出了一條實踐出真知,實踐研理論的寶貴財富。
我準備把太和醫室第三代傳人姚興華有特色的傳統理論整理出來,逐步發出來,面對著巨大的寶庫我體會的只是一部分,希望後學者從中揭示出整個的醫學思想,造福後代。
推薦閱讀:
※李煊乾貨:我的思考邏輯
※提升思考力與說服力
※在天才看來,平常人的思考容易犯哪些淺顯的錯誤?
※王昌齡入選唐詩三百首最精彩的閨怨詩,其中的矛盾今天仍值得思考
※思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