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 徐仲才 應用 小青龍湯 的經驗 l

老中醫徐仲才擅長用小青龍湯,經他隨症化裁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而致的咳喘及痰飲等症,均有顯著的療效。茲將其臨床用此方加減治療支氣管疾病的病例及體會介紹於下。

例一:於某,女,3 1歲。初診:1983年12月。自幼哮喘,每於春秋發作。發作時大汗淋漓,不能平臥,咳嗽劇,白痰多。病情嚴重時,靜脈注射氨茶鹼、地塞米松也無療效。本次遇冷後大發作,西藥無效。症見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潤,脈細數。治擬溫肺化飲平喘。方用生麻黃9g,白芍12g,乾薑4g,細辛3g,半夏9g,陳皮6g,白芥子12g,蘇子9g,川椒目9g,熟附片12g(先煎),甘草6g。 3帖後複診,咳喘明顯減輕,汗亦減少。又服7帖,症狀基本控制。緩則治其本,又治療數月。嗣後再沒有大發作。

例二:程某,女,31歲。初診:1980年4月。自幼哮喘,一年四季均發作,常服氨茶鹼、強的松,不能工作。面色咣白,滿月臉,舌淡胖,脈細。擬小青龍湯加減。隨病情緩解,漸增補脾腎之藥。方用生麻黃6g,乾薑3g,細辛3g,半夏9g,陳皮6g,茯苓12g,五味子4g,熟附片12~24g(先煎),仙靈脾9g,補骨脂12g,黨參12g,白朮12g,甘草3g。經治療三年後,不僅復工,還參加業餘夜校學習。每有發作先兆,服氨茶鹼即能—緩解。

體會:

(l)小青龍湯主治外感風寒發熱無汗等病症。先生認為,方中麻黃、桂枝兩藥是宣肺解表的峻藥,麻黃又是治咳平喘的要藥。上述兩例都以麻黃為主藥。這裡的麻黃並非解表發汗,而是平喘治咳之用。如果氣喘嚴重,就應當重用、多用,而且用生麻黃效果更好,用量為9—15g,隨著病情減輕則減少用量或改用炙麻黃。氣喘嚴重時,病人往往大汗淋漓,有謂此時如服大量麻黃會引起病人大汗亡陽而致虛脫,但在臨床上尚未遇到此種情況。事實上,大汗是由嚴重喘息引起的,隨氣急緩解,汗亦會減少。麻黃須與桂枝同用才有很強的發汗作用,因此,對汗多者應去桂枝,並重用白芍斂汗。

(2)先生認為,小青龍湯中乾薑、五味子用以除咳,但在有外感新邪時,應先用乾薑以散寒溫肺蠲飲,待外邪除去後,再用五味子斂肺氣止咳,否則會咳痰不爽。東垣日:「治嗽必用五味子為君,然有外邪者驟用之,恐閉住其邪氣,必先發散之而後用之可也。」在臨床上如此應用多能收效。

(3)先生認為,熟附片有扶陽散寒的功能,因此,在小青龍湯中加入熟附片以治療哮喘(寒喘)和慢性支氣管炎。此類患者往往脾腎不足,陽虛失運而致痰濕內盛。如遇外邪,引動痰濁,便阻遏肺氣。本病標在肺,本在脾腎。尤其是高齡患者,腎陽虧損明顯,腎氣失納,氣不歸原,病情日趨嚴重。此時,若在小青龍湯中加入熟附片這味溫腎扶陽之藥,可振奮一身之陽,增強機體的活動能力和抗病能力。誠所謂「附子,以其稟雄壯之資,而有斬關奪將之勢,能引人參輩並行於十二經,以追復其失散之元陽,又能引麻黃、防風、杏仁輩發表開腠理,以驅散其表之風寒」。

(4)先生認為,小青龍湯方中的半夏配陳皮、茯苓組成二陳湯,是健脾燥濕化痰的良方。蘇子、白芥子和萊菔子組成三子養親湯,功用降氣化痰,特別是白芥子豁痰作用強。小青龍湯與之配伍用於寒痰壅滯,咳痰不暢的患者,每每收效。但是蘇子、萊菔子均有潤腸作用,故大便溏薄者不宜應用。如患者脘悶苔膩,痰濕內蘊,則在小青龍湯溫化痰飲的基礎上配用平胃散,以蒼朮燥濕健脾,川朴散滿除脹,並加強燥濕化痰之功。

(5)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病程長,反覆發作,很難根除。先生認為,一般來說,發作期以攻邪治標為主,緩解期以扶正固本為主,常用黨參、白朮益氣健脾,熟附片、仙靈脾、補骨脂等溫腎納氣。患者如能堅持服藥,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徐仲才醫案醫論集)

推薦閱讀:

中成藥的應用經驗
科學食用幼兒保健品媽媽經驗談
陽宅外部勘察經驗【八】
經驗| 為什麼認真幹活的人,有時會敗給不幹活的人?
練功經驗之揭開太極拳襠內秘密

TAG: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