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風水村(安徽篇)
旌德江村,是江澤民主席的祖居地,它座落在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旌德縣白地鎮境內,緊臨205國道,距黃山風景區僅37公里。 江村,枕山環水,阡陌縱橫,山川靈秀,前有山峰聳然侍立,後有幽谷深藏,金螯雄居其中,獅山、象山卧居江村村口左右。村中龍溪、鳳溪環繞,匯鎖村口聚秀湖。村口聚秀湖周旁古廟寶塔,詩碑堤欄,垂柳秀荷,相映成畫。有詩云:「日照古廟生紫煙,湖中聚秀獅山影。龍恩浩蕩今猶在,夜空荷香江村情」。徽商及仕官的積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江村人曾用詩讚美村口的水口文化及蘊含的詩情畫意:「金螯古迹八朝留,村容美景似杭州。三潭印月儕聚秀,文昌寶塔若雷峰。」 江村始建於隋末唐初,有1300餘年的歷史。據記載,咸豐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達8萬餘口,號稱「小杭州」。全村共有書屋9所,「重詩書,勤課誦,多延名師以訓子弟」明清時期,江氏族人考取進士、文、武舉人,明經126人,發國初十年又出博士、學士17人,這在中國的古村落中,極屬罕見。發達的文化蘊育了江村英才輩出:革命烈士江上青(江澤民主席之父);清代醫學家「人痘接種法」發明者江希舜;清代翰林院編修、書法家江志伊;中國社會黨領袖江紹銓;《語絲》發起人、民俗學家江紹原;著名數學家江澤涵;胡適夫人江冬秀等都是江村的驕傲。民國代總理江朝宗;民國安徽省長江紹傑;民國海軍將領江澤澍等也出自江村。「父子進士」、「兄弟博士」更是世代傳誦。績溪龍川
龍川,又稱坑口,距績溪縣城約10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徽州村落。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綿長的歷史文化淵源,形成了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龍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山環水繞,景色秀麗。龍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東聳龍鬚山,緊依登源河,南有龍川彙集,西偎鳳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獨具特色。東晉散騎常侍胡焱鎮守歙州,愛其風水勝跡,「東聳龍峰,西峙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登源河)蜿蜒而來,羨其山水清麗,便卜龍川之口荊林里聚族而居」。於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舉家遷於此。 龍川山水清麗,也是文風昌盛、人才薈萃之地。龍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進士村」。尤其到了明代,該村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曾有10多人中進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戶部尚書的胡富,60年後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進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的胡宗憲。對於胡姓兒孫來說,績溪是他們非常輝煌的一塊家園。唐代,績溪出了個散騎大將軍胡宓;宋代,出 了個以兩劾秦檜而名垂青史的監察御史胡舜陟;明代出過奕世尚書胡富、胡宗憲;清代,出了徽墨名家胡開文、紅頂商人胡雪岩;近代出了著名學者胡適;當代,出了國家主席胡錦濤……這一個個名字,使青史留芳,為胡姓生色。 村內現有「龍川胡氏宗祠」(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奕世尚書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憲故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村東的龍鬚山,因盛產造紙原料龍鬚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異獸,山嶺陡峭,古道崎嶇,飛瀑流泉。上有龍台懸岩、石門洞天、仙人石屋、雲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龍峰禪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間庵、宗憲墓、胡富墓等遺址,是文化、生態和宗教旅遊的絕好去處。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由影壁、露台、門樓、庭院、廊廡、享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採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築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 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越過古祠的大天井便是中進(即廳),乃是族長舉行祭典的大堂。它由14根直徑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柱基採用棗木刻成蓮花瓣托、架著大小54根冬瓜梁,結構為抬梁和穿斗式相結合,顯得威武壯觀。正廳的每根屋樑,兩端皆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刻著彩雲、飄帶,中間分別鏤成龍、鳳、虎,檁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鉤均刻有蟠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仰首凝望,玲瓏別緻。正廳兩側和上首的花雕更是別具一格。兩側各10扇落地窗門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為主體圖案,花形千姿百態,有的含苞待放、菡菡初綻;有的亭亭玉立,隨風招展,有的平鋪水面,舒展如畫,無一雷同。更令人可愛的是花中有物,物中有景。荷花在池水中蕩漾,或微波粼粼,或浪花朵朵,花群之中,有鳥翔藍天,魚潛水底,鴨戲碧波,還有蛙躍荷塘,鴛鴦交頸,把整個荷群畫面描繪得生動逼真,妙趣橫生……。正廳上首一排落地窗門的花雕卻是一幅「百鹿圖」,襯以各種山光水色,東南西北方的竹木花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這裡自如生活,有的悠悠漫步,有的受驚疾奔;有的回眸招侶,也有的仰首呦鳴;有的飲水溪畔,有的口銜靈芝;還有的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真是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登上台階,來到古祠後進,這裡又是一個「仙境」。一排排落地窗門全是花瓶雕刻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圓、菱形、大口、長頸等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可愛,瓶口刻有四季花卉,梅、蘭、竹、菊、牡丹、玉簪、海棠……,可謂「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從正廳出來,走進正祠東側的邊房,其結構分上下堂,高度僅有正祠一半,木雕簡陋,另有風格。這是一座副祠,為什麼要建這座副祠呢?據傳說,龍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駛如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航靠港,故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住此護祠,丁姓好比鐵錨把大船釘住就穩當了。更奇怪事的是,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單傳,是何緣故,還是一個「謎」。古祠的「謎」,又何止一個。古祠大修之後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隻蜘蛛。有人說,古祠選用優質木料有關,也有的說,關鍵是古祠地處風水寶地的緣故。此「謎」雖未解開,但沒有蜘蛛網路,花雕更顯風采。
譽稱「徽州第一家」的龍川胡宗憲尚書府,座落在安徽績溪龍川村中央,從胡宗憲至胡氏「炳」字輩共12代人曾在此居住。龍川村呈船形,東聳龍鬚山、西衛鳳凰山,登源河與龍川河村前交匯相擁,是一塊藏龍卧虎之寶地。尚書府居船之掌舵位,為龍川風水最佳之處。尚書府粉牆黛瓦,綠水環繞,如詩如畫。透過五百年的時空,彰顯出古徽州的幽秘與神奇!走進佔地3000平方米的尚書府,象一個小社會,從善堂、官廳、梅林亭、胡氏家井、綉樓、徽戲園、松公家祠、文昌閣、蒙童館、土地廟、醫館等,和眾多小巧的庭院相交輝映,組成一個巷弄陌阡,四通八達的一個迷宮豪宅。尚書府鼎盛時期,曾七世同堂,足不出戶就可以上私塾、唱大戲、請郎中、祭祖拜佛……可以說尚書府是整個古徽州迄今保存最為完美、氣勢最為雄偉,結構最為複雜的明代建築群,也是古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官宦豪宅。 如果說北京故宮的木雕具有皇家的氣派和豪放,那麼龍川胡宗憲尚書府的木雕則具民間的雋秀典雅,窗上、隔板上、梁棟上玲瓏有致的木雕,讓您彷彿進入古時的藝術天地,加上蒼舊的木樓,徽州風俗的擺設,幽幽小巷,低頭是鵝卵石路,抬頭放眼是青磚細瓦,飛檐高挑的磚雕、石雕,還有那錯錯落落的馬頭牆、鰲魚禽獸,栩栩如生,你會感覺彷彿時間倒流,一下子回到了明朝的天倫之中了。徽州呈坎村
呈坎古村:「山形交錯水色清澄;人情龐實;倫理端嚴;有田可耕;有水可漁;脈祖黃山;五星朝拱;可開百世不遷之族;因而古人認定這裡是理想的人居環境,遂舉家遷此。擇地築室而居焉」。 呈坎四面高山,有利於夏避東南颶風,冬避西北寒風事業惡劣天氣,又利於避火防災。從高處看村落,呈坎位於八座小山環抱之中,山與山似連非連,形似八卦的八個方位,它們分別是:東面靈金山、峰山;西有龍山、鯉王山;南臨觀音山、馬鞍山;北靠葛山、長春山等八座山峰,成不規則分布四周。而山與山之間則有梯田相互連接,地形成八卦之(=-=)坎卦,即外八卦。整個呈坎村就在八座山、夾一河的盆地中。整個村落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巧借山水形勢,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早在宋代被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今天又被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冠為:「中華八卦經典、徽州風水寶地」。它是我國著名的「國寶之鄉」。績溪太極湖村
太極湖村有三道天然的水口:龜蛇攔水、日月當關、獅象把門。
太極湖村,陰陽兩極,相擁相抱,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緣溪河呈「S」形繞村南流,西部村落和東部田野組成天然的「太極」地貌奇觀。
遠處的山峰七姑山就似一尊卧佛
地域絕活――「鞦韆抬閣」
太極湖村門樓磚雕堪稱徽州之最
祠堂門前的照壁上赫然地繪著一幅瑞獸圖 太極湖村組成天然的「太極」地貌奇觀,還有三道徽州絕佳水口「獅象把門、日月當關、龜蛇攔水」,令風水學家驚嘆!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為巧合又現神奇 「帝王墳」。 太極湖村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諸多古橋、古亭、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千年古樹、明代吟泉街、大型磚雕門樓群等,依山而築,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卷。還保留眾多名人故居(徽菜館業創始人章祥華、作家章衣萍等),地域絕活鞦韆抬閣,絕奇藥王石,是一座徽州古建築、古文化的活化石。黟縣宏村
宏村位於黟縣東北部,距縣城11km,歷史悠久,環境優美,整個村落面積19.17公頃(300多畝),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築138幢。宏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間改為宏村,至今已有870多年的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 宏村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來龍),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宏村座于山水交會之地,整個村落採用「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閑的水牛靜卧在青山綠水之中。為了進一步發揮水的作用,該村在明代就採取了引水補基的風水舉措。明永樂年間,村民依照國師何可達之言在村北開挖月塘,認為此舉可以「定主科甲,延綿萬億子孫千家」,至萬曆年間又因為有人認為僅有「內陽之水」,不足以使子孫逢凶化吉,於是又在村南開挖南湖做為「中陽之水」以避邪,現在,這個純粹出風水目的而造的南湖景觀,已經與周圍一流的民居古巷一起,已經構成了舉世無雙的山城水街的奇絕景觀。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志堂」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築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樸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牆頭的青藤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歷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黟縣西遞村
西遞村全村平面呈船形,北枕黃山,南兆白岳,境內有三條溪水自東西流淌。在三水交匯的水口處,該村按照風水理論建有文星閣、魁星樓、風水塔和觀音樓等建築,鎮守水口以期達到增強財富和催發文運的目的。該村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素有「桃花園裡人家」之稱。黟縣屏山村
屏山,這個千年古村,她的名稱由來是村北有座狀如屏風的高山。清朝詩人余逢辰在游屏山時寫下詩句:「青山列畫屏,雨余翠欲滴。秋葉更春花,紛披似錦織。」的確,屏風山就是一列四時皆麗的錦屏,襯托著建有無數徽派古民居的屏山村落。屏風山是黃山的一脈,西與石鼓山相連於風來嶺,此為黟縣通住池寧的必經大道;東與聯青山相接於弓家嶺,此為屏山村通往黟北宏村的大路。此聯青山縱貫於屏山村東,有不少景色各異的山峰。其北端是困睡尖,峰形恰如側首欲睡的老人。迤南為三姑山,三峰並峙,傳為三仙女所化,不少詩人多有吟詠。明朝舒祥在《三峰削玉》中寫道:「卓卓三峰落碧天,夜深常見斗星連。春風長養瓊崖筍,夏雨沽濡玉井蓮。」寫的就是三姑山的日夜景色和春夏物產。再迤南就是端凝渾厚的吉陽山,清代另一詩人朱霈在《游吉陽山》中寫道:「樹密日還少,苔綠徑不分。深沒岩下水,迸出洞中雲。」詩中的石岩指的就是吉陽山腰的大方石,終年流水,遠觀光亮如鏡。再南經東山即至黟漁大道峽口石山。 就在屏風山與這聯青山之間的弓家嶺,流出一條小溪,清澈見底,經屏山村於古溪處匯入自黟城南來的漳水。此溪因位於吉陽山麓,故名吉陽溪,亦稱吉水,為新安江源頭之一。吉陽溪流過村中,兩岸粉牆黛瓦,民居幢幢,三里十橋,方便交通。曾有詩道:「吉山吉水吉陽村,神化三峰對吉門。石板橋頭無寂寞,明燈天樂伴黃昏。」寫的就吉陽溪今日的風貌。此溪流至村南,築壩掘渠,引水灌溉田畝,並在與朱村接壤處,開鑿月湖,水面約五十餘畝,湖泥堆成湖塍,上植松柏桃柳,湖中波光粼粼,與紅廟構成一景,是為屏山村水口,因地處長寧里,並含長久安寧之意,取名長寧湖。 在中國封建社會,由科舉入仕是進入上層社會的一條途徑。在這塊風水寶地的蘊育下,黟縣屏山由科舉而中進士的自宋至清有舒介夫、舒升中、舒彥中、舒夷中、舒賓王、舒擢、舒叔寶、舒榮都、舒崇功、舒斯笏等人,至於中舉人的更多。而且還出了不少文化英才,如: 舒希武,明朝曾督學滄溪,經聘曾主掌白鹿書院,四方從學者甚多。舒祥:明明詩人,任浙江宣平教諭,善文詞,著有《竊芳集》,其詠《石鼓山》有句云:「雲過半山 看有影 ,泉流深樹聽無聲」,意境幽遠而對仗工整。舒度,清代學者,苦心向學,弟子日眾,著有《四書會通》。舒學詩,清代學者,精於考據學。有疑義,詳為註解;遇訛舛,細為核讎 。著有《求放心齋經解》。舒之翰,清代書畫家,少負大志,工書善畫,尤善畫蘭,為文不拘繩墨。後投筆請纓,累功賞布政使銜,曾任西寧兵備道使,善藏書畫。舒元達,清代書法家,精心研究書法,老至入神地步,其筆勢如怒猊抉石,而結構謹嚴。舒耀宗,現代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五四」運動時期,在北京與同鄉歐陽道達等組「黟麓學社」,主編出版進步刊物《古黟新語》,並著文宣傳民主科學,抨擊封建迷信,提倡婦女解放。學術專攻中國語音學,為我國早期語音學家,並有《黟縣方音調查錄》等《學術論文在《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舒仁文,現代學者,研究達爾文進化論有一定成就,並於早年翻譯《人類的由來》等書。舒綉文,中國人民傑出藝術表演家。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為國家一級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行委員會委員。歙縣棠樾村
棠樾村,屬安徽歙縣,以牌坊群而聞名於世,7座牌坊以忠、孝、節、義的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節義」的。 南宋建炎年間,在徽州府任「文學」職官的鮑榮,他看到棠樾環境很好,便在棠樾村坪頭建了一所別墅――掌書園,生前還把早逝的妻子、孺人葬在園內,即今村中之鮑氏始祖墓園,到了榮的曾孫居美,才將全家從徽州府西門河西搬到棠樾來,開始了規模宏遠的村業,鮑居美麗智有斷,經過數十年的經營,村中生產、生活設施都有了良好的基礎。 此後,元代學者鮑元康在村北龍山建慈孝堂,供奉宋末元初鮑宗岩、壽孫父子,表彰《宋史.孝義篇》鮑氏父子遇盜爭死事迹。堂有多進,相當於家廟,這是棠樾鮑氏第一座祠堂。元代村中的建築,主要圍繞始祖墓園而建。現可考的,有墓西的「慈孝之母」,墓北的鮑同仁蒙古文狀元坊,墓東的大和社、西疇書院等。 元、明之際,棠樾村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水系改造,棠樾之水來自靈山、分為兩條,一條自東山、槐塘而來,過村北流入模路塘;另一條去村西沿靈山山脈至西沙溪,此為村中主要水源。玉正年間,鮑佰源倡導族人截流築成「大姆壩」,灌溉田600餘畝,確保了棠樾農田旱澇保收,同時引水入村,沿村南環繞如帶(前后街有水圳,前暗入地下,後顯露可取用,現已填塞)。又引模路塘水繞村東兩股水去驄步亭匯合,潺潺流至七星墩義善亭(現已毀)水口。明永樂18-19年對大姆壩重建,並在大姆壩下掘出了一連串的山塘水庫,作為調節,村西北山上的德公塘是一個用條石砌築成的大水庫,保證了大旱時村中的用水,也改善了棠樾村的風水環境。徽州唐模村
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的。 公元923年,汪華的後裔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裡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鬱鬱蔥蔥的銀杏樹,認為在這裡居住可以發子發孫。故汪思立率兒孫遷到獅子山居住。經過幾代人的辛苦勞動,先後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園、太子塘等建築物,逐步形成了一個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氏子孫不忘唐朝對祖先的恩榮(即隨朝名將汪華歸順唐朝後被封為越國公,死後謚「忠烈王」),決定按盛時的規模建立起一個村莊,取名「唐模」(一說按盛唐時的模式、風範、標準建立)。 1087年,郡北許村的許貴一、許貴二兄弟倆因父母雙亡,投靠唐模村姑父。經過幾代繁衍,許氏比當地的汪、程、吳三姓人丁更為興旺,成為唐模村的大姓望族。但他們不忘姑父的收養之恩,仍沿用「唐模」這個村名。 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蘊十分濃厚,擁有人文特色和古園林特色,被遊人譽為「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美譽。水口是風水學中一個重要的要素,所謂「水口」,指水源所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設中是一項重要設施,對綠化和生態環境優化有著典型的意義。清代的 《入地眼圖說》卷7一節中說:「入山尋水口……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則財用之不竭.」可知水口有兩種:「一為水流入之處,一為水流出之處,前者要開敞,後者當封閉。徽州人之所以熱衷於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為受風水理論的影響,他們認為水是財富的象徵,為了防止它外流就應該修建「水口」,將水留住,才會「戶閉」則財用之不竭。水口多選于山脈轉折,流水環繞的地方,此外在水口還會輔助建造些富於人文氣息的建築,以廟、亭、堤、橋、樹為主,據說可以加深水口的鎖匙氣勢。 唐模水口建於村東,既有水口,又有園林,形成了古徽州獨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園林,名為:檀干園。檀干溪和進村的古驛道穿園而過,河溪兩岸數十株百年古樹,濃蔭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將山水、田野、村舍溶於一體,形成獨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園林風格。檀干園的空間組織非常成功,整座園林,連同村落,恰是清奇詩篇,起承轉合,餘音裊裊。檀干園有起景、高潮、結景的空間,主次分明。 檀干園選在唐模村口,利用造園時掘塘之土堆土為山,很少用石,在山上「桃堤種柳」,使檀干園達到「門樓合稼,廊廡連芸」的意境,又減少了人工造園的痕迹。檀干園的造園藝術正是反映了「貴自然」這一審美觀點。同時,園內的景緻與四周的百年古樹,以及森郁的氣氛,形成「全村同在畫中居」的絕妙畫面。園林建築,提倡「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這種傳統的造園手法,在檀干園中得到最恰當的運用。 唐模水口以橋、堰作為關鎖,以亭、廟、坊作為鎮物,以古樹、花草作為背景,這是古人在風水理論指導下經過千百年來精心營造而成的,反映了徽商在興旺時期的環境意識和對物質及精神上的追求。整個水口建築構思獨特,自然景觀優美,並與徽派園林、江南水街共同構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條件,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存理念。檀干園獨特的水口園林建築。同時把園林作為鄉村規劃的有機部分加以綜合考慮,又運用詩人畫家意境,其造園手法之高,藝術之妙,堪稱徽派園林之典範。 唐模檀干園藏碑始建於清初,是當時和後來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鑒賞文會的地方。藏碑大小共18方,鐫刻書法傳神。中間部分小的98*57公分,6方,為朱熹、蘇軾、倪元璐、趙孟頫 、文徵明、查士標的書法真跡,都是草書。旁邊12塊較大,為米芾、蔡襄、黃庭堅、董其昌、祝枝山、羅洪先、羅牧、程京萼陳奕僖、八大山人的行書;陸一岳的篆書和鄭簠的分書。它們連接豎立,鑲嵌在「鏡亭」的四壁。置身其中,見這長幅巨軸,筆走龍蛇,鐵畫銀鉤,就像置身於書法海洋。皖南查濟村
皖南勝地有查濟一村,取查氏之姓,濟陽之名,建於隋而興於清。攜黃山,攬九華,臨太平,望桃花。四顧環山,三溪併流。茂林修竹,千峰競翠。山有脈,水有源,高有隱寺之塔,下有通市之橋。白牆黛瓦,綿延十里,雞犬相聞,老少閑舒。牧笛盪春山,蟬鳴驚鷗鷺,紅樓傍溪灣,橋隱雲霧間。春披黃金甲、夏沐三溪水、秋聞桂花香、冬聽龍山雪。晨霧如紗,籠罩幾縷炊煙,夕陽無限,漫卷一天紅霞。真山真水真詩意鋪就十里畫廊,古村古剎古風韻盡顯萬古風情,「誰信世間有此境,游來寧不暢神思」。李白詩曰:「別有天地非人間,確是江南水墨圖。」
查濟古村落群坐落於安徽涇縣桃花潭鎮,距縣城60公里。古村東靠桃花潭、南靠太平湖、西北與九 華山毗連。村莊方圓30餘平方公里,始建於隋初,興於宋元,鼎盛於明清,廢毀於晚清及近代,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的規模之大,在皖南堪稱第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這裡四周青山環抱,綠樹成蔭,古建成群。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制定出村落規劃圖,對查濟全村的建設作了總體布局。村外有鍾秀、平嶺、巴山、石門四門;環繞村圍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內有岑溪、石溪、許溪三條小溪穿村而過。其中主溪流許溪河兩岸為商家、經濟、文化中心,溪左岸為紀念查濟人祖籍為山東濟陽府,故名「濟陽」,溪右岸以姓為地,為「查村」,兩岸合為「查濟」。明朝三品官查絳曾有詩云:「武陵深處是誰家?隔河兩岸共一查。漁郎不怕漏消息,相約明年看桃花」。祁西渚口村渚口村在祁西,因其「溪水瀠洄,環映如錦;背靠成峰,障蔽如城」,故又名錦城。 渚口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大北河由東北向西南繞村而過。村前平疇軒敞,風光無限。舊時有十四景,均秀麗如畫,清雅有致,惜歷盡滄桑,現大多已難窺全貌了。只有那倖存下來的一些古樹,高大挺拔,翠蓋如雲,三三兩兩地散落在村中。 據老人們說,從整體上看,渚口村形似「銅鑼」,為易出名人的風水寶地。為了使銅鑼地形免受破壞,千百年來,渚口村只挖兩口井,寓銅鑼有兩個穿繩的眼之意,決不允許再多挖井。同時,村子的「來龍」是活的,來龍山高低起伏,如同蜿蜒的巨龍。先人特地在村前種了兩棵銀杏樹,寓意龍之雙須高高豎起;村中前街相鄰兩戶人家的天井中各有一個小水池,終年不涸,寓意龍之雙眸永遠明亮。祁門西鄉有「文堂的水口、渚口的來龍」之說法,足見其名聲很大。如此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了古人樸素的風水理念和創造理想居住環境的追求,實為古徽州村落風水觀的典型。績溪馮村
馮村,位於安徽績溪西部,距縣城32公里。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平均海拔高度400米以上;槐溪水由西向東穿村而過,將整個村莊分割成南北相望的水街。石橋橫卧,兩岸相連,活脫脫一幅小橋、流水、人家風光圖。 馮村入村處,有兩峰對峙,左峰名曰獅子峰,右峰名曰象鼻山,自然形成一個袋狀環抱,稱為獅象把門。而在村莊之後,又有龜蛇二將。所謂龜蛇,實際上也是兩座山峰,以山形而命名:南稱龜墩,北曰蛇形,東南西北四隅鍾靈,人住其中,定當寧靜安詳,福壽雙全。在遵從自然法則的同時,馮村人還以積極的態度改造自己的居住環境。在村口獅子峰麓,原有馮氏支祠一座,祠前的槐溪壩上,古木參天,鬱鬱蔥蔥;在馮氏支祠的東向挖掘池塘七口,謂之「七星」;又在雲庄書屋的大門前懸掛一盞天燈冠以「月」名,組成一幅「七星趕月」的吉祥畫面。這也是古代人在質樸的自然觀念支配下生髮出的物化實踐,以滿足某種心理需求。 唐咸通六年(865),歙州刺史馮子華的長子馮延普對馮村的自然環境、山水風光情有獨鍾,遂舉家從太行山遷居於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馮氏後裔崇尚文化,承繼儒學傳統,在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就有馮硅、馮雲龍登科及第。到了明代,馮村名人迭出。馮村列入科第行列的就有5人,其中文科第4人,武科第1人;而列入仕宦行列的有14人之多;列入援列的有5人。清代,又有馮端光、馮朝元、馮端本、馮汝騏、馮容路、等人榮登進士。績溪石家村
石家村位於績溪西部,距縣城約34公里。村中的石氏宗族是北宋開國功臣石守信的後裔,在明代石氏家人也曾立下汗馬功勞。該村建於明初,始祖石榮祿為安葬其父,求訪風水之地,見此地風水頗佳,於是葬父廬墓於此,後來逐漸形成頗具規模的村落,村子背倚旺山,面朝桃花溪,坐南向北。據說因為石氏起源於甘肅武威,如此布局是為了不忘北方的故鄉。村子裡遍植石榴樹,取一個「石」字來紀念祖先。更有趣的是全村為棋盤式布局。相傳是石家以戰功起家,村落布局也模擬行軍大營的格局。又有一說是象徵石守信與宋太祖對奕的情形。村前有一小亭名叫魁星閣,與石橋共同形成了石家村優美的水口景觀。水口與石山對峙,形成「獅象守門」。村中道路縱橫規整,如同棋盤。許多條巷子還都建有券門,領域感極強。村後原有一大祠是棋盤村的「帥府」所在,祠前方塘半畝,象徵印泥盒,塘中築石壇,壇長2丈,高、闊各1丈,按石守信帥印比例砌成,上面還植有古柏翠竹。附文:徽派建築的風水之美
(一)和諧美
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異,陰晴眾壑殊,風雲變紀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聳入雲霄;或迤邐起伏,綿亘不絕;其水,或飛瀑傾注,萬壑爭鳴;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論樹,或參天蔽日,綠陰成障;或點染有致,亦疏亦密;論竹,或鬱鬱蔥蔥,一望無際;或翠筱叢叢,觸目成景。至於奇花異草,則隨處吐芳;珍禽異獸,經常出沒。它們承天地陰陽之氣,循自然五行之道,共處於徽州山水之間。它們雖各有各的種屬、類別、範疇(多樣,不一致,不協調),但是,卻又能和睦相處(統一,一致,協調)。這叫相反相成,多樣統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協調的協調,生動地體現了徽州自然景觀的和諧美。明清徽州建築布局,從總體上看,都是處於這種具有和諧美的自然環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風水,當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諧美。而這種和諧美,也是築基於陰陽五行運轉不息的軌道之上的,因為,在古代徽州人看來,陰陽調和,五行生剋,為徽州建築風水的和諧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動力。這就是徽州建築風水的獨特的自然秉賦。
(二)形式美
如果說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屬於自然美的話,那麼,徽派建築的形式美就屬於藝術美了。自然的形式美與建築藝術的形式美都講究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律、和諧,但由於性質、範疇、形態上的不同而存在著種種區別。其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自然的形式美是無目的的,建築藝術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換言之,自然的形態美含有規律而不含目的,建築藝術的形式美則既含目的又含規律。黑格爾說:「建築品的目的在於用藝術的方式去表現心靈所處的本身無機的外在環境。」又說:「整齊一律和平衡對稱作為建築外形方面的貫串一切的原則,就特別符合建築的目的,……此外,建築形式對於心靈性的內容還有象徵的意義。」這就表明,建築藝術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還要與外在自然環境保持和諧,尤其是要服從人的目的(實用的,審美的)。人是建築的主人,同時,「人是外在自然環境中的主體。」可見,建築藝術形式美與自然美環境形式美的協調,主要反映了人與自然環境形式美的協調。徽州建築風水的美,也表現在徽州人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形式美的協調中。
徽州古村落里的風水文化
凡到過徽州山區的人,看見那隱於黛綠青山古樹之間,與小橋流水相聯的古村落,無不發出由衷的讚美。山水互為映襯,白牆青瓦高低錯落,古樹果木點綴其間,野鳥家禽交相鳴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夾溪而築,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綠樹為屏障。從宅院里推窗遠眺,天然圖畫盡收眼底。天井灑落進陽光雨露,小院植置著花木假山。在這裡,人類與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什麼造就了徽州古村落與大自然的這種依存關係呢?是風水。
我們先來看看黟縣宏村的形成經過,據《宏村汪氏宗譜》記載,南宋紹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經過此地,見這一帶背有雷崗山聳峙,四周溪流環繞,形勝較佳。於是選擇雷崗之陽,築了數椽房屋住了下來。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當時這一帶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崗山腳由西至東,村西另有羊棧河從北往南。汪氏祖先精通風水之術,認為兩溪如能在村西交匯再向南流才是風水寶地,現在兩水不交,是個缺陷。誰知到了南宋德佑年間,暴雨引起邕溪改道,與羊棧河在村西交匯並往南流雲,正合汪氏始祖的意思。水系的變遷為宏村提供了的發展根基,使整個村落呈背山面水之勢。明永樂年間,為了使村落更符合風水吉祥的觀念,宏村汪氏三次聘請休寧縣海陽風水師何可達,對村落進行總體規劃改造。何可達花了十年時間,審視宏村周圍的山川脈絡,將村中一天然泉眼擴掘成半月形月沼,以儲"內陽之水"而鎮"丙丁之火"。並把村西邕溪之水轉東流出村落。明萬曆年間,又因來水躁急,在村南開挖南湖,儲"中陽之水"以避邪。同時將邕溪之水引入村落,經九曲十彎,貫穿村中月沼,穿過家家門口,再往南注入南湖。月沼南湖水系構成宏村形態的主要特徵,而這一水系又是在風水先生指導下進行的,帶有明顯的風水吉凶觀念。
黟縣宏村承志堂建於清咸豐五年(1855)前後,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的住宅。全宅系磚木結構,磚木石三雕精美絕倫,尤以木雕為最。全屋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9個,7處樓層,大小60間廳房,60個門。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築,也是一座完全按照風水標準構築的建築。沿中軸線,全宅分三進,前進為天井式庭院,中進和後進均為三間式廳屋。三進左右分別有活動室(煙房、麻將室)、馬房、廚房、傭人室和迴廊等輔弼護屋。承志堂兩面為邕溪河,為取得宅門迎水的風水效果,故將大門轉向朝西,突出迎水招財。#e#化的特質是"天人合一",同樣風水文化的追求也是"天人合一"。徵州宅居中天井、庭園和飛翹起的檐角是風水師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徑。風水對天井的規定是:"橫闊一丈,則直長四五尺乃以也,深至五六寸而又潔凈乃宜也。"(《相宅經纂》)這就決定了天井不能太闊,因為"太闊散氣"。徵州宅居中的天井,嚴格按照風水的要求興建,因此顯得狹小。天井狹小,風砂埃塵對廳院的干擾也少,使南屋廳堂臨天井一面門扇可以經常大開,或根本就不設門,幾乎與天井是統一體。人們坐在廳堂內能夠晨沐朝霞,夜觀星斗,人與天融為一體。中國文化中的"天",同時也是人文的"天"。徵州宅居天井中的木梘上有"天吉"二字,以示"天吉人祥"之意。前廳天井的木梘上是"天賜純嘏"四字,《詩.魯頌.悶宮》:"天賜公純嘏,壽眉保魯。"鄭玄註:"純,大也;受福曰嘏。""天賜純嘏"即"天賜大福"。後廳和偏廳天井上還有"天受百祿"字樣,意思是宅主家世世代代有人在朝為官,享受官祿乃上天所授,這同"君權神授"的含義相同。那麼,承志堂確可稱得上是一座大富大貴的"吉宅"了。 村落風水-安徽徽州文化.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徽州村落風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典範。清代尚書、徽州人曹文埴曾經這樣描述過自己的家鄉:「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雙溪左右環,群木高下密。曲徑如彎弓,連牆若比櫛...」詩情畫意中,道出了古徽州村落的優美,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美景長捲圖.
文化氣息和園林情調,構成了古徽州村落的鮮明特色。從建築的角度出發,徽州古村落,一個首要的支撐點就是風水。由於程朱理學的影響,徽州人更注重從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尋找並賦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學意義,在村落的選址上,格外注重地勢、天時和風水,甚至連房屋的朝向、樹木的選擇,徽州人都異常謹慎,此所謂「無村不卜」。這樣刻意的結果,使得徽州的每一個村落,都有著近乎天成的框架結構,使得徽州建築有著很強的概念性。
這裡是黟縣屏山村,在這個村落中的數百間民居中,只有一幢房子朝著正南,其它的則稍有偏向,有的乾脆就是朝北!這種情況在徽州古民居中比比皆是。古代把南稱為至尊,皇宮廟宇都座北朝南,民居朝南有欺君之意。從風水理論看,住宅選址要求「巽山乾向」,根據《周易》八卦推算,巽為東南,乾為西北,住房以座西北朝東南為好,風水理論甚至認為,南方「主火,火克金」沒有財運,就諧音來說「出門南(難)不可取」。
對於風水的篤信與不同的理解,常常左右著徽州民居以及村落所具有的風格和特點。由於出外經商的人很多,徽州民居中有不少反映了商人的自我保護意識。有很多民居的大門像是一個「商」字,暗藏著濃厚的斂財心理;而徽州民居中的卧房,光線暗淡,不重視採光,幽暗迷離,除了防盜,還有所謂暗室生財的迷信。
這是黟縣宏村,這個古老的村落在整體結構上構思巧妙,可以說是徽州村落建設的典範。它依山傍水而建,最令人驚嘆的重要環節,是抓住了「水口」,截流河水,讓山澗之水順坡而下,然後沿著每家房屋修建水渠,清澈見底的山水可以從每家的門口經過,不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而且有利於民宅的防火。宏村在整個結構上有點像「牛」,它有著「牛胃」「牛腹」「牛肚」,這裡指的是蓄水的池塘;還有牛腸,那指的是涓涓流向住戶的水道。這樣的建築意識,除了是對農業社會圖騰「牛」的崇敬之外,還有著一種仿生的建築方式:村落的布置巧妙地借鑒了牛的生理結構.渾然天成,精妙無比!這樣重視風水的村落當然不止宏村一家:黟縣西遞村的嚴謹、歙縣唐模村的浪漫、洪村的精巧都可以說是徽州古村落在建築上的代表和典範。
徽州人愛山愛水,視綠水青山為生命。他們說新安江是自己的母親河,太平湖是黃山的情侶湖。進村的水流稱為龍脈,格外珍惜。休寧縣的陳霞村,是一座綠水環繞的古堡,青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裡,儼然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祖上就貼過維護河水潔凈的告示,鄉規民約保護了龍脈,才有了人們在家門口的水圳里淘米洗菜涮手巾的民俗風景。黟縣盧村還有一戶人家,客堂里有一口水井,井口只有碗大,打上來的水清亮甘甜,彷彿是一杯冷飲。
枕山、環水、面屏,是徽州古村落的整體要求,徽州古村落在總體上更強調人居與自然的緊密結合。除此之外,在村落與鄉野之中,與民居相映成輝的還有高高矗起的祠堂、偉岸恢宏的廟宇、飛檐翹壁的樓閣、參天屹立的寶塔、肅穆莊嚴的牌坊以及飛跨兩岸的橋樑等,甚至有著浪漫寧靜的廊橋!它們都是村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極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與道路、河流、田地、山川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徽州整體上的優美風貌。
徽州古村落就是這樣與山水自然親切擁抱,宛如城郭,宛如園林,體現出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曾有人考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徽州的自然和村落面貌為藍本的,並且在現在的黟縣,還發現了陶氏的宗譜,並居住著陶氏的後人。在陶老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中,他這樣寫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樣的景觀在徽州隨處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斷言,就景色與民俗而言,徽州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極為相似,徽州就是一個放大了的「桃花源」。
歙縣雄村雄村地屬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一座教育發達、人才輩出的古村落。被譽為「新安第一島,徽州最雄村」。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遷,取《曹全碑》中「枝分葉布,所在為雄」句改名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遠歷史。雄村青山環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塊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與「錦繡江南第一村」呈坎、「牌坊之鄉」棠樾齊名。這裡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歷代名臣輩出,確實「所在為雄」。而他們升入仕途都起步於村中的竹山書院。 從雄村走出的名宦當首推曹文植、曹振鏞父子尚書。村口屹立著一座巍峨壯觀的 「四世一品坊」,四柱衝天,三間三樓,專為褒獎戶部尚書曹文埴及其祖上三代而建。二樓額枋上刻有曹文埴和他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姓名和官街。世襲官威,世代顯赫,故稱四世一品。村中還有一座「大中丞坊」(光分列爵坊),建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大中丞」是官名,明清各省的巡撫稱「中丞」,這裡指的是明成化年間進士曹祥、隆慶年間進士曹樓和清代進士曹文埴,同時,牌坊上還鐫刻了明代曹氏家族中舉者和顯宦的姓名,光分列爵,門楣生輝。 歙縣昌溪
昌溪是古徽州歙縣境內的一個歷史、文化、生態古村,歷來被稱為「歙南第一村」。它位於歙縣南部山區,坐落在千島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經的皖南山間盆地中,四周群山環繞,山青水綉,境內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景色迷人,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昌溪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生態,四周群山環繞,樹木花草鬱鬱蔥蔥,昌源河源遠流長,河水清澈見底,河面寬而大,河水清而秀,村中水口外古樹多,有周邦頭水壩口的眾多古樹(有樟樹、櫧樹、楓樹等)有吳家水口廟坦前的千年龍鳳古樟樹,古廟屋後的千年銀杏樹等。該村歷代文人輩出,商人、社會名流層出不窮。國子監吳天金、吳鴻元;登仕佐郎吳象嵩;兵部六品吳鴻亮;戶部九品吳鴻賓;徽商巨賈吳鈞勝;詩人、書法家吳進賢;大律師吳廸賢等,昌溪是一個生態古村。
推薦閱讀:
※生活這麼艱難?為什麼要生二胎?這是我見過最美的答案!
※2014中秋節最美祝福語大全
※【時尚】據說這是15年最美的服裝
※最美唐詩:《登樂游原》
※實拍:世界上最美的13棵樹,第一張已經被迷住了,中國也有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