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實老師家教課堂:管教的目的是改變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懲罰孩子

研究教育

陳實老師家教課堂

一位浙江溫州的媽媽帶著孩子配眼鏡,當媽媽把取眼鏡的回執單遞過去時,擋住了兒子的手機,孩子暴怒毆打母親。

關於暴力

孩子的暴力源於生活環境,無論是父母的溺愛,還是壓抑的生活環境,一旦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合理的疏導,就會量變引起質變。

孩子的暴力是要按照年齡來區分的,5歲以下的孩子,因為無知,不知道傷害的痛苦,也許會到處捕捉昆蟲,傷害小動物,這個時候,家長要主動加以引導,而不是對其無知的模樣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

5歲以上孩子的暴力行為,就要受到家長的額外關注了,蠻橫一點的行為會滿足他們的好勝的心理,比如有的孩子,拿彈弓打人,有的孩子揪女孩子的辮子,面對這種行為,家長要積極引導,讓孩子意識到暴力是一件不正確的事情,你的力量應該用來保護弱小,而不是欺負他們。

曾經有個夏令營的孩子,長得高高壯壯,比同齡的孩子要高上一大截兒,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處於領導者的地位。但是在一次集體活動中,他動手打了一個瘦瘦小小的女生,是因為他感受到自己「權利」和「地位」受到侵犯,他用暴力的行為讓對方感到害怕、退讓,從而重新塑造自己的權威。

每一個將需求訴諸於暴力的孩子,面對弱小他們會表現出自己的權威,面對家長和老師,他們會以哭鬧、發脾氣、摔打的方式迫使他們屈服,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宣洩、疏通、控制、降低衝突呢?

關於管教

「暫停」一下

當孩子企圖或者已經採取暴力的手段,諸如,摔打東西、哭鬧等,來迫使家長屈服的時候,家長可以選擇沉默,選擇冷靜來對待。

試想一下,如果你處於滿腔的抱怨、憤怒和怨恨之下,如果有人責罰你,你不會關注到自己錯誤的行為,你只會想到,下次如何避免責罰,或者下次如何勝利。

父母沉默

提前和孩子約定好動作,比如,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可以撤下來,到卧室或者衛生間,找一本有趣幽默的書,冷靜一下,等待自己的理性成功接通大腦之後,再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孩子暫停

孩子也可以給自己選擇一個情感發泄的地方,比如陽台的小角落,這個角落裡放著他喜歡的東西,告訴他們在想發脾氣之前或者已經犯錯誤之後,可以到這個角落冷靜一下,再來和家長解釋,要跟孩子解釋清楚,這個角落並不是懲罰的角落,也不是他們犯錯需要付出的代價,而是一個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放下內心的憤怒,以理性的姿態來解決問題的角落。

當雙方覺得情緒沒有問題之後,雙方需要再次尋找解決方案,孩子犯錯後,家長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變行為,而不是用自己的權威讓孩子吃到苦頭,否則在面對類似問題的時候,孩子在潛意識中模仿家長,只要我的力量勝於你,我就可以用我的權威來逼你退讓。

換個立場

換個立場考慮問題,比將孩子犯錯誤的結果直接強加給孩子有很大不同。比如新聞中,家長可以思考一些問題,比如:孩子當時為什麼情緒激動?孩子為什麼選擇暴力,而不是其他行為表示自己的不滿?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幫助他探討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嘗試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並表現出你的接納,讓孩子放下戒備和叛逆,最後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把每個錯誤當作學習的機會,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技能,而不是將需求訴諸於暴力。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各種錯誤,父母如果動用自己的權威來強迫孩子承認錯誤,不僅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不能停止,更給孩子潛意識中種下了暴力解決問題的種子,營造一種互相尊重、主動承擔的解決氛圍,才能找到規範孩子行為的最佳解決辦法。

陳實老師

君翰教育

數學四大天王之一

教學總監

君翰大學校長

人力資源總監

精準把握小升初升學政策

培養出數百名學生考上西安五大名校


推薦閱讀:

陳婉芬老師金玉良言
揭秘北京奢侈品鑒定班 老師自稱花400萬買奢侈品
【吳老師選集】當我走向70歲
蔡禮旭老師:家長教育孩子,小心陷入「雙重標準」的誤區!
張仲全老師解圖13

TAG:孩子 | 懲罰 | 改變 | 行為 | 課堂 | 目的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