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視界|台灣行】黃玄龍:為《竹人錄》做圖譜
今天,我們仍然隆重推出【大象視界】和《典藏》雜誌中國版聯合呈現的【台灣行】系列專題,前兩期專題,我們分別探訪了台灣頂尖收藏家團體清翫雅集的兩位成員——何國慶先生和洪三雄先生。台灣行的第三站,我們造訪的是在華人世界享有盛名的文房品牌——台北翦淞閣。
大象和翦淞閣主人黃玄龍先生
大象和翦淞閣主人黃玄龍有過很多很多次的互動,同時,大象也不止一次造訪台北的翦淞閣了,但每次跟著玄龍老師學習,都會有一朝勝讀十年書的感慨。在如今的華人古董大行家裡,能將拍賣做成一門系統性學問,能將收藏玩成賞心悅目的生活美學的,或許真的沒有幾個人能做到,所以大象才一直說,我絕對是玄龍老師的忠實粉絲。
黃玄龍先生過去這一年有點忙,就在去年12月,他剛剛和上海保利華誼首拍合作,完成了又一場經典文房拍賣——【神采璀璨】,同時,還和著名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先生來了一場「古今對話」——萬里江山圖迭山賞石特展。而事實上,黃玄龍先生這一年的工作還遠遠不僅於此。
記得一年前大象拜訪台北翦淞閣時,就聽黃玄龍先生談起未來的計劃,這一年下來,其中的一件大事或許很快就要完成了,這便是為《竹人錄》出版釋文版和圖譜。
清 蜻蜓萬代竹盒
寬4.8cm;高9.3cm
2012年中國嘉德春拍 翦淞閣專場
成交價:471.5萬人民幣
大象了解,在所有的文房雜項門類中,竹刻是黃玄龍先生最為鍾愛的之一,黃玄龍先生曾經在他的著作中道出了鍾愛竹刻藝術的四大理由。
我一生鍾情文人藝術,而竹刻藝術是文人藝術最重要的一種。對於竹材,自有一種特殊的好感,略舉數項言之:
首先,竹材中虛勁節,傳統文人多以竹比德,明人何景明有《玉岡黔國地種竹》詩云:「比德亮無暇,抱節誠可久。」質感高潔,令人寶愛。
次者,晚明文人標榜清高獨介者,以山人、道人自號,然達官富紳有喜愛附庸風雅者,多採用金、玉、象、犀作為文房清玩材料,因此使用竹材本身就是一種叛逆的標榜,代表文人之品位。竹刻作品之所以能「以古銅玉、宋瓷諸器並重」、「上者至與金玉等價」,不在於原料價格,而是一經匠師巧手,竹刻所呈現的美術表現和藝術價值。
三者,使用荒畝雜生的竹材創作,取之於自然又不損傷自然,正是傳統文人對大地的尊重和嚮往。竹人以最無富貴意蘊的材質來創作,不求此材如金石般立於天地千年而不散,其心思何等謙卑,而其意境又何等清高?然證之於今日的環保觀,又是多麼契合?
四者,由於竹材屬於有機物,經二三百年而有明顯葆光變化,撫物憶昔,神交古人,心頭手中,別有一番情意趣味,教人焉能不愛?
——黃玄龍
在竹刻領域,黃玄龍先生為什麼如此看重《竹人錄》這本書呢?
清 顧珏 杜牧詩意園竹筆筒
高13.1cm
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 翦淞閣專場
成交價:172.5萬人民幣
中國的竹刻藝術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但竹刻作為一門專業的藝術存在,始於明代的正德、嘉靖年間,之後的兩百多年來湧現出眾多不可複製的傳奇名家,而到了清嘉慶後,竹刻藝術漸漸式微,難以重現往年之神采。各地流派中,尤以嘉定竹刻為翹楚,不誇張的說,嘉定派竹刻代表了明清兩代中國竹刻藝術的最高水平。
清中期嘉定文人金元鈺所撰寫的《竹人錄》是歷史上第一部竹刻專著,記載了從明正德到清嘉慶兩百多年裡的嘉定派竹人六十餘家,全書共17000多字,完成於嘉慶12年(1807年)。
清 周芷岩 梅道人風竹圖 竹筆筒
高14.3cm 直徑 9.7cm
翦淞閣藏
《竹人錄》作者金元鈺本身就是嘉定人,其父又是竹刻藏家,因此,他得以接觸到嘉定竹刻兩百年最第一手的資料,而由於他生活的時代正是嘉定竹刻藝術由盛而衰的分水嶺,所以金元鈺的《竹人錄》很少提及和他同時代的竹人,和金元鈺有過交集的清中期竹刻大師,可能就是活到89歲高齡的大師周芷岩了。作者所處的特別歷史年代,加上他的家學淵源和深入考證,《竹人錄》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竹刻藝術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直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對於嘉定竹刻的所有新發現的考古、研究成果幾乎都完全符合《竹人錄》中的描述,所以《竹人錄》堪稱無法超越了,稱得上是研究竹刻藝術「不可少之書,而必傳之作也」。
金元鈺在《竹人錄》中詳細記載了每一位竹刻大師的藝術才能、作品風格、師友傳承、社會交遊和藝術評價等等,所有的信息都做到嚴謹客觀,但與此同時,《竹人錄》也體現了作者的歷史情境和個人情感。
金元鈺在其序中這樣說:
「刻竹雖小道,其人非具鄭虔三絕、靈襟洒脫、居處出塵,不能下一筆。世人比之子剛治玉、抱雲冶銅,猶未識諸君子之用心矣。」
——金元鈺《竹人錄》序
序中提到的鄭虔(691—759)是唐代的詩人和書畫家,史書記載他是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醫藥的一代通儒。所以,在金元鈺看來,兩百年來,真正的嘉定竹刻名家遠非僅僅只是手藝高超的匠人,而是「靈襟洒脫、居處出塵」的博文多才之士。正是這樣的文人風華,才能造就出真正的竹刻藝術大師。
而竹人錄誕生不久便遭劫難,傳世版本稀少,國家圖書館所藏清嘉慶12年刻本為底本,民國時期,嘉定收藏家張鴻年復從竹人時湘華家獲得抄本,民國11年(1922年)由嘉定光明印刷社出版的版本將嘉慶12年刻本散佚部分補齊,基本能還原的金元鈺原作了。
清 施天章風格 濟公像
高10cm
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 翦淞閣專場
成交價:345萬人民幣
2004年,黃玄龍曾經將金元鈺的《竹人錄》和清末褚德彝所著《竹人續錄》合刊印行,並請王世襄題字,這便是翦淞閣2004年出品的《竹人兩錄》。而這十幾年來,黃玄龍先生一直都有一個十分宏大的計劃——當年的《竹人錄》只有文字而沒有圖片配搭說明,黃玄龍經過了這些年的積累、研究,厚積而薄發,終於可以有能力完成這樣一件沒有人完成過的學術任務了。
《竹人錄》《竹人續錄》民國刊本
黃玄龍先生對大象說,為了出版《竹人錄》圖譜,他做了十幾年的準備工作,這些年來,他探訪公私所藏的竹刻名品,搜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嘉定竹刻標準件的圖版,最終將呈現竹人錄中十幾位頂尖竹人的約150件作品,全部都必須是典型的標準器!
竹刻作品的鑒定和書畫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書畫領域,比如唐伯虎或者文徵明這樣的大名頭,歷朝歷代的仿作極多,以至於我們在拍賣會上所見到的,其實大部分都不是他們的真跡。而即便是國家博物館的館藏,很多也有疑問。而相比之下,竹刻標準器的認定可能比古書畫還困難得多,一方面,竹刻自古以來相比較書畫收藏要小眾很多,因此,除了權威的《竹人錄》,其他有關於竹人的文獻記載相比較書畫少之又少,自然,其鑒定和辨別標準件的依據就要少得多。另一方面,在竹刻名家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無款真跡,相反,有很多仿作卻後加上了名家的款識,我們要根據所掌握的資料找出真跡,尤其是無款的那些標準件,這需要的是極為高超的鑒賞眼光和極其豐富的資料累積,這十幾年來,黃玄龍先生就在完成這樣一項艱巨的工作。
那麼,黃玄龍先生是如何來認定竹刻名家的標準器呢?
黃玄龍說,竹刻的鑒定和書畫鑒定其實有著很多相通之處,鑒定竹刻需要同時研判「主要依據」和「輔助依據」。
如果說,書畫的「主要依據」是看筆墨,那麼竹刻的「主要依據」便是觀察用刀的風格技法了。而對於明代的竹刻鑒賞,我們可能更需要將作品放在其時代背景之下,和同時期甚至更早的雕刻藝術進行融會貫通,觸類旁通,你就會發現嘉定竹刻的風格流變和傳承,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對於一位竹人的真跡鑒定,還是需要仔細的研究其個人的風格技藝,一刀一刀的去看,像能在《竹人錄》中著錄的一等一的名家,在刀法技藝中一般而言是不會有任何的敗筆的,如果有哪怕一刀不到位,對該作品的真偽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和書畫一樣,竹刻的鑒定也有很多「輔助依據」,比如相關的歷史記載、著錄傳承、所用材質本身等等,都會對鑒定有所幫助。
黃玄龍先生在翦淞閣給我們上手看了由明入清十多位名家精品,而由於篇幅的關係,我們這裡為朋友們部分呈現,同時做一個小小的聲明,由於室內場地燈光條件有限,我們很難通過現場照片將竹人的美物完美的還原呈現,如果有機會的話,大象帶朋友們去看看實物吧,嘿嘿。
**朱鶴
朱鶴(生卒年不詳,活躍於明中期)是嘉定竹刻的創始人,他工詩善畫,精於篆刻,將書畫藝術融入竹刻之中,朱鶴不僅僅是嘉定竹刻的鼻祖,還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的雅士,《竹人錄》中記載,朱鶴的一位好朋友陸祭酒請客吃飯高朋滿座,但只要朱鶴不到場,他是會很不高興的。
字子鳴,號松鄰。世本新安,自宋建炎徙於華亭,又六世而東徙,遂為吾邑人。雲間陸祭酒,宏獎風流,高朋滿座,顧無松鄰子,不樂也。工韻語,兼雕鏤圖繪之技。所制簪匜,世人寶之,幾於法物。得其器者,不以器名,直名之曰「朱松鄰」雲。為人孤介絕俗。
刻竹創自松鄰子,自前明至今二百八十餘年,流傳不廢。前人制度渾樸,今則漸趨新奇,失古意矣。家藏山人手制儒冠,高雅古樸,斷非近今作手所能夢見也。
——清 金元鈺《竹人錄》
乾隆皇帝絕對是朱鶴的粉絲,有記載,乾隆曾經在朱鶴的《西園雅集竹筆筒》上題寫:「高技必應托高士,傳形莫若善傳神」的詩句,可惜,這隻曾經為乾隆爺御題的筆筒已經無處追尋。
黃玄龍先生說,儘管一些博物館館藏有少數他們定為朱鶴的作品,但是否為其真跡,還值得商榷,在黃玄龍先生看來,目前全世界範圍內還未見到能夠讓他信服的朱鶴的真跡,所以,「竹人錄圖譜」中,朱鶴的作品恐怕暫時只能空缺了。
明 周翥 花卉紋紫檀筆筒
翦淞閣藏
但在台北翦淞閣,玄龍老師從庫房拿出了兩件和朱鶴同時期的漆雕大師周翥的木刻作品和我們進行比對參照。
玄龍老師說,欣賞明代的竹刻,首先就是要放在其大時代背景之下。一方面,明中期以來,王陽明心學的流行引發了思想的解放,從麥哲倫發現新航線再到隆慶開關,世界最早出現了地球村的概念,這時的中國工藝美術多多少少開始受到了西洋美學的影響。而另一方面,早期明代的竹刻和元代以來剔紅的刀法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我們說到竹雕鼻祖朱鶴,就一定需要和周翥、鮑天成、陸子岡等聯繫起來看。我們知道張成是元代雕漆的一代名匠,而周翥和其同時期的名匠都受到了元代張成以來剔紅技法的影響,這便是黃玄龍所說的「主要依據」中的「時代風格」。
朱鶴的作品開創摹北宗畫派的先河,風格質樸雄渾,高古清雅,影響到了嘉定竹刻後世兩百年的主流風貌。《竹人錄》中說朱鶴的作品「制度渾樸」,猶如漢魏之詩歌,質拙而剛健,所以明代的竹刻更多的體現出了這種高古雄渾的美,這是清代的竹刻家再怎麼精於模擬,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朱小松
朱鶴之後,其子朱纓(號小松)(1520-1587)繼承了嘉定竹刻的衣缽,相比較朱鶴更注重刀法本身,朱小松或許更接近雕塑本身的語彙,從小松一代開始,嘉定竹刻開始出現了代表竹刻藝術最高成就的圓雕作品。而小松本身的作品同樣追求高古的格調,清代學者錢大昕有詩讚曰:「多栽盆樹倚窗前,截得筠筒手自鐫。花鳥徐熙山馬遠,無人知是小松傳」。我們一起來看看《竹人錄》中對於朱小松的生動描述。
性嗜酒,故獨酒家能數得之,他求者弗即應也。養生家勸之節飲,笑答曰:管輅頓傾三斗,揚雄酒不離口。世間殤子豈盡酒人哉!卒不聽。縣令嘗召之,不往。令急之,曰:我能破家。笑曰:我乃無家,何破為?徽王以幣聘,謝曰:「鋤草衡門則有餘,曳裾王門則不足。」未幾,王坐法廢,人服其見。平日詩不苟作,間一寫,其中所欲言,悠然之味常在言外。著有《小松山人集》,惜全稿散失。
——清 金元鈺《竹人錄》
明 朱小松劉阮入天台竹香筒
上海博物館藏
相比較朱鶴幾無傳世作品,我們有幸能夠找到朱小松確切無疑的標準件。1966年在上海寶山顧村朱守城墓出土的劉阮入天台竹香筒,帶有小松款,稱得上是如今存世有具體年代可考的朱小松代表作了,對於我們今天研判朱小松的作品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標準器。
對於朱小松的藝術,《竹人錄》有著這樣的記載。
朱纓字清父,號小松,松鄰子,居清鏡塘,貌古神清。工小篆及行草,畫尤長於氣韻,間仿王摩詰諸名家,山川雲樹,紆曲盤折,盡屬化工。刻竹木為古仙佛像,鑒者比之於吳道子所繪。
——清 金元鈺《竹人錄》
黃玄龍先生研究的有趣之處便在於,我們可以通過可靠的實物,反過來去印證《竹人錄》中的記載,翦淞閣便藏有一件朱小松風格的觀音大士像,即可驗證《竹人錄》中記載「刻竹木為古仙佛像,鑒者比之於吳道子所繪。」
明 朱小松風格觀音大士竹雕像 翦淞閣藏
高29cm,寬9.5cm
我們所見的這件觀音大士像,高古氣息濃郁,所費刀斧不多,但卻已傳神寫照了。整件觀音像便符合黃玄龍先生所說的明代三朱時期的竹刻風貌,刀法雄渾而又內斂,格調高古,刀法藏鋒不露,隱起圓熟。這樣的作品,便是黃玄龍先生所說的,既符合其時代風貌,也符合其個人藝術特徵,又能在《竹人錄》中找到相應的記錄,這便是《竹人錄》最好的圖釋了吧。
明 朱小松 象牙筆筒
翦淞閣藏
玄龍老師又拿出了一件朱小松制的象牙筆筒給我們上手,對於我們了解其「藏鋒不露,隱起圓熟」的雄渾之風有所幫助。
**朱三松
朱纓之子朱稚征(生卒年不詳)號三松,是明代嘉定竹刻「三朱」的第三代傳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還善於規劃園林,如今嘉定南翔的古漪園最早便由朱三松所擘劃。他的畫風有一點點模仿著名的元代「潔癖」畫家倪瓚,因此,在竹刻上也有著逸趣橫生的簡約之風。翦淞閣所藏的這件朱三松麻姑獻壽便是其簡老朴茂、雄渾內斂的代表作。
明 朱三松 麻姑獻壽圖竹筆筒 翦淞閣藏
高:18cm 直徑8cm
朱氏擅名竹刻,比之山陰父子,雖羲、獻自有分別,然源流一也。大抵花鳥規撫徐熙寫意,人物山水在馬、夏之間。畫道以南宗為正法,刻竹則多崇尚北宗。蓋以刀代筆,惟簡老朴茂、逸趣橫生一派,最易得神也。
——清金元鈺《竹人錄》
黃玄龍先生這幾年跑遍了世界各大拍場尋尋覓覓,就在去年,他還在廈門博美找到了一件符合《竹人錄》中所記載的朱三松的趣作。
稚征號三松,小松仲子,稚美之弟。祖、父、兄三世以高尚稱。松鄰子又以刻竹名家,至三松而技臻極妙。三松性簡遠,善畫遠山淡石、叢竹枯木,尤長畫驢。其雕刻,刀不苟下,興至始為之。見者情愜,則任其攜去勿惜。意所不屬,遺以多金弗願也。所刻筆筒及人物、秘閣、香筒,或蟹或蟾蜍之類,當時即已寶貴,今日則瓊弁火齊,名重五都矣。
——清 金元鈺《竹人錄》
2016年廈門博美春拍
明 朱三松風格 竹根雕金蟾擺件
成交價:63.25萬人民幣 翦淞閣藏購
去年廈門博美的這件小竹雕蟾蜍,也就一根小指那麼大,但其巧妙利用竹根天然紋理下的栩栩如生在當時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大象在拍前也曾經將這件重點宣傳過。而最終,這隻小金蟾從4萬元一路競價到63萬元為黃玄龍先生競得。黃玄龍先生說,這件蟾蜍的雕刻技藝其實難度極大,可以仔細留意蟾蜍的鼓起,這樣的細節非一流高手難以為之,而儘管無款,其圓雕的刀法和藝術特徵也十分符合朱小松的風貌。有趣的是,《竹人錄》中早有關於朱三松雕蟾蜍的記載,或許這便是一件活生生的實物佐證吧。
黃玄龍先生所,明代的竹刻以三朱作為鼻祖,他們的藝術特徵整體要從「高古雄渾」四個字去理解,這種雄渾的氣韻生動其實是後世最難效仿的,甚至是朱三松的兩個頂尖弟子秦一爵和沈兩之都難以做到,這種「雄渾」到了清代的作品中就完全消失了,因為時代賦予的氣息完全不同了。而到了清代,自康熙至乾隆年間,嘉定竹刻湧現出了格局特色技藝的諸多名家,呈現出了精彩紛呈的竹刻藝術面貌。
**吳之璠
明代「三朱」之後,吳之璠(約康熙時期,生卒年不詳)稱得上是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他早年師法「三朱」,晚年變法,仿造洛陽龍門石窟的淺浮雕,獨創出薄地陽文刻竹。吳之璠名氣太大,所以市場上經常能見到所謂吳之璠款的竹刻作品,但能找到的真跡寥寥無幾。我們一起來看看《竹人錄》中的記載。
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所制薄地陽文最為工絕,今流傳人物花鳥筆筒,及行草秘閣,秀媚遒勁,為識者所珍。天津馬令素挹其名,延為上客。後馬令去官,有殉知之契,從之偕往,遂不知所終。
——清 金元鈺《竹人錄》
清 吳之璠 黃楊木三顧茅廬筆筒
翦淞閣藏
吳之璠較為可靠的真跡,存世大約就是以二三十件來計吧,黃玄龍先生從庫房拿出了一件吳之璠的黃楊木雕筆筒,尤為珍貴。吳之璠的黃楊木雕筆筒我們已知的大概就是兩件了,一件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赫赫有名的《東山報捷圖》筆筒,以淝水之戰作為表現內容,筆筒人物眾多,將一代名將謝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英姿表現得淋漓盡致,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而翦淞閣所藏的這件吳之璠的《三顧茅廬》同樣精彩絕倫,刀筆之間,將劉備的求賢若渴,關張二人的各種不服以及諸葛亮悠然以待天時的神態躍然於方寸之間。
王世襄先生曾經撰文比對這唯一的兩件吳之璠筆筒,給予《三顧茅廬》筆筒極高的評價,王老甚至認為,《三顧茅廬》的藝術水準更優於故宮的《東山報捷圖》。
兩圖對比,刻捷報既省卻構圖之慘淡經營,又免去人物之提煉簡化。兩器均為魯珍(吳之璠字魯珍)銘心之作,自不待言。但呈進定須維恭維謹,難免稍見矜持。不若三顧圖定稿後,便可放手運刀,更饒瀟洒自然之趣。
——王世襄
如果將吳之璠這樣的頂級筆筒作為平面圖展開,絕對稱得上是一件完美的山水人物之作,畫中甚至能夠看出近大遠小的透視關係,而要知道,這一切都需要在一個圓形筆筒上籌劃完成,真乃鬼斧神工了。
**顧珏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時期,顧珏是一位另闢蹊徑的竹刻大家,讀竹人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其極其嚴謹的創作態度——「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顧珏所長玲瓏巧致的圓雕和透雕,刻露精深,巧窮毫髮,這樣的精雕細琢,其傳世作品自然絕少,在大象的印象中,早在十年前,顧珏的一件竹筆筒就已經拍出千萬元的高價了。一起來看看《竹人錄》中的記載
珏字宗玉,居城南。朱、沈相承,平淡天真,純以韻勝。珏則刻骨精深,細入毫髮,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是又不襲前人窠臼,而能獨立門庭者。戲仿靈璧,英州石,以沉檀香、黃楊木製為奇峰,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其遺迹槎里羅氏收蓄最富。
——清 金元鈺《竹人錄》
清 顧珏 和諧 竹水丞
「宗玉」款
寬13cm 高7.3cm
翦淞閣藏
翦淞閣所藏的這件竹水丞,帶有「宗玉」款,便完全能體現顧珏精雕細琢,玲瓏巧致的藝術風貌,相比較明代「三朱」的雄渾氣質,顧珏的圓雕「刻骨精深,細入毫髮」,觀賞此作,我們彷彿能感受到荷葉的飄動和小螃蟹的騷動,令人叫絕了。
2015年香港蘇富比春拍
十七世紀 顧珏風格 竹根雕觀景圖山子
寬10.5cm
成交價:200萬港元 翦淞閣藏購
另一件「靜聽松風」是玄龍老師在2015年蘇富比拍賣會上的斬獲,儘管沒有顧珏的本款,但這件作品的雕刻風貌便完全符合顧珏的藝術特徵,老者和童子的神態活靈活現,彷彿景外有景。而如《竹人錄》中的記載,「戲仿靈璧,英州石……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背景的刀筆之間,舉重若輕的刻畫出了圓渾的山石,並特意鏤空以在視覺上加強山體的厚實之感,這樣絕妙的技藝,非顧珏不能為之了。
上周舉行的紐約佳士得夜場上,一批藤田美術館舊藏的古物,總共拍出了約合人民幣18億多的天價,可見來源和著錄給藝術品所帶來的巨大市場附加值。而如果一位藏家,能夠通過自己的收藏,為古代的經典提供實物的圖釋,從而為後世創造另一種全新的經典,這樣的收藏境界,有多少人可以為之呢?黃玄龍先生正在為此而努力著,讓我們期待他的新作問世吧。
「台灣行」系列專題由【大象視界】和《典藏》中國版共同呈現!3月份這一系列的「台灣行」特別專題就此告一段落,今年如果有機會,我們還會推出類似的系列專題,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臧策:「文化詩學」視界中的屈原與《楚辭》
※《 野鳥視界》
※弄潮就向潮頭立(文藝新視界)
※視界| 中日書法名跡展,從二王到空海、小野道風
※視界 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