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喝低度酒健康」的親啊,你們被忽悠了!

時下,低度白酒以其較為柔和的口感,走俏餐桌。有人說:「喝低度酒更健康。」真的是這樣嗎?作為一個愛刨根問底的好青年,小編查閱了低度白酒的相關資料,卻發現這居然是騙人滴!

首先,咱來掰扯掰扯——什麼是低度酒?

所有釀造酒都是低度數,然而並不是一回事兒

從白酒歷史看,低度酒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指的是釀造酒。第二類指的是蒸餾酒中度數在40度及以下的白酒。

釀造酒是指含糖農作物經過糖化、發酵、過濾、殺菌等工藝,產生酒精成分而形成的酒,也叫發酵酒。因為發酵用的酵母在酒精達到16度時基本不再活動,所以這類酒通常在16度以內,最高也不會超過18度。

詩仙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所喝的酒,與《水滸傳》中,武松打虎之前,一口氣喝掉的十八碗酒,都是釀造酒。這樣的低度酒形同飲料,除了看上去有點渾濁,品相不是太有逼格之外,倒真有益健康。

但現代人常說的低度酒,完全就是另一回事了。其中緣由頗為曲折,您聽我慢慢道來。

蒸餾酒帶來白酒革命,卻也埋下禍根

話說元朝時期,勤勞好酒的人們將蒸餾技術用於釀酒,在白酒發酵基礎上,對其進行蒸餾冷卻,由此在中華大地上,第一次出現了酒精度數高於發酵酒的高度白酒,也就是蒸餾酒。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這裡的燒酒指的就是用蒸餾法製成的酒。

蒸餾酒的誕生,是對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釀酒技術的升級,為後世「酒是糧食精」的說法,提供了響噹噹、立得住的依據。同時,也為後人再革白酒命埋下了禍根。

再革白酒命,打開潘多拉魔盒

白酒自誕生以來,一直是用糧食發酵,然後或過濾,或蒸餾,生成白酒。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酒也是那樣釀的。不料,到了建國之初的六十年代,糧食空前匱乏,為了實現少用糧食或不用糧食也能生產出酒,1963年,當時的輕工業部牽頭研發制酒新工藝。

經過眾多業內專家的不懈努力,不久就研究出了劃時代的制酒技術——固液法,即在食用酒精中加入不低於30%的純糧釀造的固態法酒。由於這樣的酒仍然需要不少糧食,隨後又進一步研發出了一粒糧食、一滴原酒都不需要的新工藝——液態法,直接用食用酒精兌水,當然了,業界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詞叫「加漿」。

看到這裡,或許你要問,這與低度酒有毛關係?

關係可大了!咱前面說的發酵酒也好,蒸餾酒也好,只要是純糧釀造,出來的酒都有一個固定的度數,比如醬香型白酒,三斤糧食或五斤糧食釀出一斤酒,經歷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等流程,釀出的酒最佳度數就是53度,度數高了低了,口感和香味都變差。

可是,有了這個液態法新工藝,想要什麼度數,只需按比例兌水;想要什麼口味,只需添加呈香物質調和就可以了。這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啊。

接下來,咱就說說——低度酒是怎麼生成的?

真正禍害人間的「低度酒」橫空出世

70年代中期,國家在解決國民飲酒供給的同時,為了促進白酒經濟發展和白酒行業科技進步,決定發展低度白酒。然而,要用生產50度、60度、甚至70度以上白酒的傳統釀酒工藝,生產40度以下的低度酒,是不可能的。於是,前面說到的液態法新工藝大顯神威,想要什麼度數,只需按比例兌水。

▲ 酣客水檢法

見識過酣客「水檢法」的小夥伴都知道,糧食酒兌水是會變渾濁的。液態法酒雖然用的是食用酒精兌水,量大了依然會有輕微的濁變,為了保持成酒的「清白」,酒廠就會用吸附劑、活性炭等物質對酒體進行凈化。但是這一吸,把僅有的微量元素也吸沒了,酒的口感更差。於是,往酒里添加香精、香料,便成了改變口感香味的不二法門。反正一「香」遮百丑,大多數人也分辨不出來。

這樣一套流程操作下來,一斤酒就能變成三斤酒、五斤酒;70度酒就能變成38度、42度等等。也就是說,大家喝的低度白酒,大部分是食用酒精和水。

所以,那些認為喝低度酒健康,並且勸人喝低度酒的親們,你說你們是不是被忽悠了?


推薦閱讀:

拋開忽悠說人話-如何保養皮鞋?
東方朔:人生就是不斷地忽悠
保健品亂象調查:不靠質量靠忽悠?部分保健品添違禁成分
那些被忽悠過的事
你還真別不信 最NB的「擊沉」航母的方法居然是忽悠!

TAG:健康 | 忽悠 | 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