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暴》票房慘敗,災難片為什麼越來越難取悅觀眾了?
文/楊麗婭 江宇琦
耗資1.2億美元的災難大片《全球風暴》在全球範圍內上映,然而兩周過去,反響並不如意。在北美,其首周末僅收穫1330萬美元票房,第二周周末票房則跌至590萬美元。電影於10月27日在中國上映後,3天時間裡就砍下了2.26億元票房,一度讓人以為又一部在北美遇冷的電影有機會在中國翻盤了。但事與願違,從第四天開始,影片票房增長速率開始下降,單日票房更是跌至2000萬左右。隨著《雷神3》等大片的上映,《全球風暴》單日票房更是繼續下滑至1000萬左右。顯然,這樣的成績,《全球風暴》將很難收回成本。
口碑方面,《全球風暴》收穫的評價更是慘不忍睹:截止11月2號,《全球風暴》爛番茄新鮮度僅15%,爆米花指數為44%;在中國口碑稍好,但其豆瓣評分也僅6.3,僅好於34%的災難片與36%的科幻片。
這樣一番慘烈的景象,難免讓人會想起當年災難片叫好又叫座的盛況與近年來屢屢撲街的慘狀。為何災難片越來越難取悅世界各地的觀眾了?創意匱乏和觀眾口味變化間的衝突,或許是造成這一窘境的重要原因。
曾幾何時,「叫好又叫座」還是災難片的標籤。1974年拍攝的《火燒摩天輪》作為上世紀70年代災難片浪潮中最成功的一部電影,在1975年獲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男配角等八項提名,最終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樂-歌曲三項奧斯卡獎,被《芝加哥太陽時報》評為「一部永不過時的經典傑作。」
《火燒摩天輪》
1996年上映的《獨立日》製作成本僅7500萬美元,但影片最終卻以8億174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年度票房冠軍。在票房大豐收的同時,影片在國內外均收到一致好評,還收穫了多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收穫第6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
幾年後上映的愛情災難片《泰坦尼克號》更是在斬獲18.4320億美元全球票房的同時,收穫國外爛番茄88%的新鮮度與國內豆瓣9.2的高分,成為了永恆的影史經典。
但步入21世紀後,災難電影在保持著高票房的同時,口碑方面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了。經典災難大片《後天》雖然斬獲了5.4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排在了當年北美票房榜單第七,但其爛番茄新鮮度卻跌至45%;2009年的《2012》也收穫了4.47億美元的票房成績,可其爛番茄新鮮度則只有39%。
《後天》中瘋狂湧入的海水
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和電影技術的不斷進步,災難片反而一步步衰退,變得既不叫好也難叫座。
2014年華納出品的《不懼風暴》北美票房僅4585萬美元,全球票房僅1.1億美元,同時還收到21%的爛番茄新鮮度,甚至被多家媒體稱為偽大片;到今天的《全球風暴》,如此高投資下,評分更是創下新低。
縱觀災難片的鼎盛時期,我們可以發現災難片的盛行與當時的社會發展與政治格局是緊密聯繫的——無論是美國大蕭條時期,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災難片總在社會動蕩期比較受歡迎。
學者宋雲在《災難片研究》中提出,「從60年代末開始的越南戰爭、民權運動、黑人解放運動、一直到後來的水門事件,使當代美國社會陷入動蕩不安中,而伴隨而來的經濟衰退更使大量的殷實之家感到了籠罩在自己生活中國的災難的陰影,資產階級社會的經濟、政治危機下惶恐不安的大眾使災難片有了自己理想的社會心理土壤。」
美國大蕭條時期,災難電影的第一次創造潮流出現,災難片中的很多經典之作,如《金剛》、《颶風》、《舊金山大地震》等都出自這個時期。而遭遇了長島原子彈爆炸的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電影院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哥斯拉》、《史前海怪》這類因為核爆炸而被喚醒或者輻射的各種怪物。各種各樣可怕的怪物和災難場景,都印照出當時社會中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慌,這類災難電影的製作,也都能較好地釋放人們內心的焦慮,滿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缺乏的安全感。
而隨著社會發展趨於穩定,人們通過災難片尋求逃避的需求也在下降。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眾尋求刺激與釋放壓力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災難片不再是觀眾逃避現實生活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災難片本身的「套路化」,也極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從而逐漸被觀眾所捨棄。進口災難片通常都是有著相似的套路與模式:天災人禍之下,總有一些統治階層愚昧混沌,不能及時處理危機,導致整個世界將遭遇毀滅性災害,而在災難到來的最後一刻,孤膽英雄上天入地,最後拯救世界。從《獨立日》到《全球風暴》,二十年來災難片在模式上並沒有太大的突破。
2016年上映的《釜山行》,製作成本不到900萬美元,卻以累計1156萬5479人次的觀影人次,成為2016年韓國最高票房紀錄電影,同時也得到國內外的一致好評。各類影評論中,提及得最多的,就是其不落俗套的設定和在災難外對於人性、對於親情等的深度挖掘。編劇鄧智仁表示,他向來不喜歡災難片,因為災難片的主題千篇一律,離不開「活下來就是爺」的中心思想,「最後要麼求生欲大於一切,要麼偉光正主角慷慨赴死」。但《釜山行》卻讓他覺得如「一股清流」,展現了「不斷與求生慾望貼身搏鬥,迷失卻又知返的人性」色彩,而不只是流於表面的道德說教。
在最終上映的版本中孕婦和孩子生還
正如《災難片研究》中所說:「好的災難片,並非只是對災難的簡單描摹,不是為了展現災難來臨時的恐怖場面,更不是英雄主義的空泛遐想。」
如果說對於以前的災難電影而言,儘可能使用最好的特效、展現出災難場面的可怕與壯觀就能取悅觀眾的話,那麼隨著觀眾的成熟和市場的變化,劇情與影片本身的深度,特別是災難面前對人性的思考和現實意義,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
推薦閱讀:
※當災難成為日常,中國觀眾似乎還沒感到疲勞?
※加拿大災難片:末日迷蹤
※《驚濤颶浪》憑什麼被稱為「年度最美災難片」?
※就是看看·釜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