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技術性地和父母說「我想/要辭職」?
2016-12-12 09:02 | 豆瓣:中國三明治
文|李依蔓
三年前我成為一名國企辦公室的小職員時,我媽很開心,因為這和她當年的工作一樣。關於她是怎樣一步步晉陞為辦公室主任的故事,每次她都能自豪地說很久。
「你們該考保密證吧?不考?我們當年都要考的!」
「領導的發言稿是你寫吧?當年我寫的稿子全市都有名!」
「在辦公室一定要和同事和和氣氣的,不要怕多做事,我當年……」
作為「辦公室主任」的時光是媽媽最懷念的一段職業生涯,所以她總免不了用過去的工作經驗,來達成對我工作的某種理解——作為女兒的我,陰差陽錯地做著和她三十年前一樣的工作,某種程度上似乎是黃金歲月的重演吧。
所以當我提出辭職的想法時,我媽完全不能接受,情緒異常激動。我只能一邊信誓旦旦地保證絕對不會辭職,一邊偷偷地投簡歷面試,直到確定最終的去向和離開的時間,才告知家人這一步我必須踏出去。
離開穩定的國企生活,開始沒有「大樹靠山」的新工作,我媽依然不能接受我已經辭職的事實,甚至在將近一個月幾乎沒什麼聯繫之後,她才過問起關於新工作的一切。
「你們一共才幾個人?幾個人怎麼做事?人家都是最少幾十個人!」
「嗯,就幾個人,國企人多但是做事的還不就幾個人。」
「你一個人就是辦公室嗎?你們是不是做新聞的?我跟你說現在報紙雜誌都好多都倒閉了很慘的,我認識個阿姨她……」
「媽,我們不做報紙雜誌……」
「你們出差有沒有額外的差旅補貼?機票酒店有人幫你定嗎?有話費嗎?過節有福利嗎?」
「……」
雖然我很費勁也不一定能夠解釋清楚,她很努力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明白。但時間久了,她也慢慢開始轉變對「木已成舟」的態度。比如在玩不轉微信錢包的情況下,還堅持我們的推送文章打賞,甚至會開始感慨,「哇,你們幾個人就做了這麼多事好厲害!」
接受辭職這件事,我想她花了差不多一年。
從1996年到2000年,國家開始結束大規模停止大學畢業生「包分配」制度。按照22歲大學畢業的年齡計算,這項政策影響了1974年之後出生的中國人,而我們的父母一輩,大部分都是「包分配」制度的「受益者」。
儘管在80、90年代許多體制內的「受益者」下海投身企業,但對於父母一輩的很多人而言,「辭職」是一件不太常見的事,一輩子在一個崗位上從一而終,熬過辦公室政治抵達領取退休金的終點。工作,更多被理解成為祖國或為家庭的「不得不」,無論喜歡與否,都做一顆愛崗敬業的螺絲釘。
這樣的工作價值觀,在並沒有太多自由選擇,溫飽都尚且成為問題的年代,無可厚非,穩定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然而在體制也不再是鐵飯碗的今天,行業和職業的多樣性及可能性,早已遠遠超過許多父母一輩的認知,他們對於現代職場的概念甚至會來源於電視節目……
當我們從象牙塔中被拋向變化如流的社會,職場競爭更殘酷但也提供了更多選擇的空間,「是否穩定」不再是唯一的標準。「是否能夠實現自我」、「是否自己真正喜歡」成為更多人的出發點。
遇到比較強勢的父母,得知兒女想要辭職,尤其是辭去「穩定」的工作,非要干涉兒女職業道路的情況也不少見了。對一份工作是否是「好」的有不同判斷標準,必然導致對「辭職」這件事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處理方式。從衝突的本質上來說,這和粽子豆沙餡兒和肉餡之爭、豆花甜黨咸黨之爭,並沒有太大差別。
該怎樣和「三十多年沒見、來自西伯利亞的爸爸媽媽」說,自己打算要辭職?」
先斬後奏派
「我就直接辭了,然後告知。這是我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自食其力。所以他們的反應再大,也是他們的,我不會被他們的反應干擾的。這是個界限問題,父母和子女之間要有清晰的界限,父母不該干涉的事情,一步都不能干涉,否則大家都不爽。」——伊寧
「喂,媽,嗯,我吃完飯了。對了,我辭職了。」——何是非
動之以情派
「我去年和父母說工作得很累,很想休息一下。然後我父母很擔心,沒工作怎麼養活自己?然後我又說,工作壓力太大,身體都不好了……然後,父母立馬就跟我說趕緊辭吧……身體要緊……」——包子
我有段時間工作身心俱疲,一直去醫院,怕猝死,就經常想會不會我當天就裸辭了。有天晚上加班,和爸媽微信說人生很長,快樂和健康最重要,工作總會有的,人生里有一兩個月gap也很正常,我們這代不是你們這代了,一個工作做到退休,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壓力大,工作量逐年double的。最後我媽妥協說,嗯,一兩個月我們也養得起你。我爸讓我淡定,你都XX歲了(是罪么),他十幾歲時候就自己養活自己了,找到下家再走什麼。後來有次回家,我和媽媽逛著超市,我媽隨口問我,你現在辭職了么?很輕鬆,我覺我給媽媽洗腦成功了(微笑臉)。先給他們做好思想鋪墊,怕嚇到他們,那段時間一個遠親突然胃癌晚期,所以我媽也很擔心我飲食不規律傷了身體吧。——bessie 虓
善意的謊言派
「我爸媽到現在都不知道我換了工作……辭職之後幾個月我才找到新工作,期間我照常按上班時間出門,下班時間回家,其實是找咖啡館待著或者去面試。他們對我的具體工作一直不太搞得懂,所以乾脆不想讓他們擔心。」——石頭
習慣成自然派
「工作八年,換過兩次工作,沒有意識到這(和父母說辭職)是一個問題呃……畢竟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越換越好,所以還算是一個正面的事情吧,也就不感到難以啟齒了。」——快到新年
面對兒女要辭職,踏上變動的職業軌道,父母的反應是?
五雷轟頂派
「我辭職的時候,我爸差點心臟病,臉都黑了,我是從事業單位辭職的,我爸覺得鐵飯碗,居然說扔就扔。」——健康人生
「我需要現在就確定未來」派
當了兩年的公務員,之後打算辭職到國外念書。
父母非常不支持,也爭執過很多次。主要是因為經濟還未獨立吧。辭職後斷了穩定的收入還需要他們資助非常內疚,加上單位一些限制,現在最近打算年底拿了年終以後再辭職,這樣就可以覆蓋學費和一部分生活費了。因為還有半年多緩衝期,所以我爸媽現在比較緩和。但之前也是很衝突。覺得我這個選擇非常冒風險,除了擔心就是擔心。
我周邊是本地人生活圈,氛圍還比較保守,傳統思維都是公務員至上,女孩子安安穩穩的就好,我算是親戚眼中「太折騰」的小孩。工作在家鄉、和父母住一起,在父母眼裡你當然還是個不獨立的小孩,而且他們對你的動向較容易把握,思慮更深,放不了手。道理也講過、和他們一起展望了未來,吵也吵過,還拉了唯一支持我的哥哥來做說客。
雖然我爸的態度越來越緩和,但他說那是他怕我不開心,但對於我這個決定,他還是不支持的,覺得我是衝動下的產物,太年輕。目前的狀態是,我可以讓我爸接受我的決定、但不能讓他相信我的決定。用他的話說,他一直是持保留意見,並且現在時不時的給我洗腦一下。他有時會說,你看你念書出來二十八九,又是個寬泛的文科,如果找不到比公務員好的工作,又單身……在他的想像里,我好凄涼。
老實說,我現在不能保證我以後過得好,我只能說我一定是努力去過好,這個就是只有慢慢來證明。他們需要一個現在就可見的未來,然後這個未來你一定會過得好。——袋袋
感同身受派
「其實感覺老媽是懂我的,只是她也有來自家族的傳統壓力。」——番茄先生
淡定派
「我辭職前給爸媽說的,直接說我準備辭職。我爸說,好,早該辭了居然還耗這麼久。我一臉黑線……」——掛羊頭賣狗肉
「可能我家比較隨意,我以前工作一直出差,當時就跟父母說我換到工作去工作啦,爸媽說,哦,去北京出差啊,注意戴口罩,就沒啥了……」——曉音子
理智開明派
「我爸就問了三個問題:第一,想辭職的原因是什麼?第二,新工作是不是我喜歡的?第三,對我的能力提升/前途發展有沒有好處?有這樣的爸爸我覺得特別幸福。」——木木
「我爸媽會幫我分析,然後讓我自己做決定,說你想清楚要自己承擔後果,可沒後悔葯,但往往我自己先慫了……」——鏡花緣
真愛至上派
「辭職之後我狀態不太好,在家待了快半年,每天就是看書寫字做飯,但爸爸媽媽都特別維護我,在親戚朋友面前幫我說話,也不逼我出去找工作,不責備我,一直等我自己好起來。」——Sherry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選擇辭職,無論選擇怎樣的方式告知父母,無論父母對這個決定的反應如何,這都是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一個必須只能由自己負責的選擇。
即使父母反應激烈,他們想要抵抗的,也許並不是兒女「不聽話」的折騰決定,也是內在有一個害怕面對無法掌控現狀的自己吧。畢竟,安全感是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需要維持的東西。
遲遲不敢擁抱變化,不敢從舒適地帶跨出去,並不是只存在於父母一輩的現象,不然張立憲老師《個人已經破產,靠還沒倒閉的行業活著》的長文就不會如此火爆了。
感身空的你,是否因為辭職和父母之間發生過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是否正在醞釀辭職不知該如何和父母溝通?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故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