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應」與家庭教育
07-16
有一句俗語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成長中難免會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在低齡兒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後天良好環境的影響能夠彌補孩子的先天不足,誘發內在的潛能,引導孩子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認識「破窗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過一項有趣的試驗:他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停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停了一個星期也完好無損;而另一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結果不到一天就被人偷走了。後來,他把那輛完好無損的汽車敲碎了一塊玻璃,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車就不見了。以這項試驗為基礎,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發現類似的情況:當第一個人摘取花壇里的鮮花後,其他人紛紛效仿,會將鮮花一摘而凈;在十字路口中等紅燈結束時,如果有一個人稍微向前走了一步,其他的人都會迫不及待地衝過紅燈路口;在一個公司,有員工隨意浪費辦公室的複印機紙張,有關領導不以為然,於是浪費行為有增無減;「破窗效應」揭示了一個道理: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一種信息,這個信息必然會導致這種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因此,當出現「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戶玻璃」時,必須及時修好它。「破窗理論」的提出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同樣重要,孩子的成長必須依賴環境,就像植物離開陽光雨露就不能生長一樣,是永恆的法則。因此,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創造一個儘可能好的環境。1920年,在印度的東北部發現了兩個女狼童,一個8歲,一個2歲。因為從小與狼一同生活,她們的生活習性完全與狼一樣:口不會*,兩手不會抓東西,甚至連聲帶也發生了變化;夜晚常常不睡覺,只是不斷地吼叫;不會站著走路,只會爬行;耳朵亦如狼耳,常常會動(人的耳朵一般不會動)。一切的生活方式均顯示出不能適應人類生活。經過幾年人類文明的教導,年紀較小的妹妹比姐姐顯示出更強的適應能力。9年後,已經17歲的狼童姐姐去世了。經過9年的文明教導,她仍舊無法成為正常的「人」。在本質上,兩個狼童都是人類,但因為從小沒有在人類環境中長大,因而也就發展不出人類的特性。而且即使將她們帶回「人」的世界後,也無法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生命亦是非常的短暫。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將「環境」比擬於人的頭部,藉以強調環境對小孩的重要性。在她看來,人類的一切成長都與頭部有關,因為頭部是發號施令者,控制著生理與心理上的發展成熟度。人一生下來,就有適應環境的本能,這種本能幫助他生存,甚至驅使他去發展未來生存必備的生理或心理機能。也就是說,人類的各種智能與體能都是因為適應環境而增長的。假如能給兒童一個非常豐富、能提供學習刺激的「環境」,兒童在這種環境中也能勤勉、多方面地去「適應」!例如,一個生長在英國的孩子,即使他的父母對英語一竅不通,但他也能說一口很流利的英語,實際上成人誰也沒有教他,完全是他自己從環境中自然學得的。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逐步培養出來的。每個孩子都無法脫離家庭單獨成長。因此,培養孩子能力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會潛移默化地傳輸給他們,從嬰兒呱呱墜地之日起,在家長創造的環境里,孩子的能力教育就開始了。例如,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都從事音樂,那麼,就算家裡並沒有特意讓他從小學習音樂,但是和別的孩子比起來,他在音樂上也有著更強的悟性,因為從幼兒期開始,父母乃至周圍環境帶來的所有關於音樂的信息都被孩子接收了,在這種內在能力上,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得多。要塑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要求父母至少做到以下幾點:⑴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家庭的物質環境依每個家庭的富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每個父母都應該盡最大努力來滿足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物質需要。例如,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天地,不需要奢華,但要求整潔、安靜,避免無休止的噪音和雜亂無章,引起孩子情緒煩躁,進而妨礙學習。⑵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孩子在成長中最需要的是安定、安心、安全的環境與父母完整的愛。要做到這一點,既要求父母相親相愛,也要求家長與子女關係融洽,這樣才能營造和睦快樂的家庭氣氛,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⑶重視家庭中的智力氣氛如果父母本身對知識就有巨大的興趣和追求,就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巨大的無形力量。智力氣氛差的家庭,可利用鄰居、親戚、朋友及請家教等外部環境的智力氣氛來改變家庭智力氣氛。、茁壯地成長。家教故事安徒生小時候是在丹麥一個叫奧塞登的小鎮上度過的,他家境貧困,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生活。他們的周圍住著很多地主和貴族,因為富有,這些人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們討厭窮人,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獨而寂寞。父親擔心這樣的環境會對安徒生的成長不利,但是他從來沒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這種焦慮,反而輕鬆地跟安徒生說:「孩子,爸爸來陪你玩吧!」父親陪兒子做各種遊戲,閑暇時還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故事給他聽。雖然童年沒有玩伴,但有了父親的陪伴,安徒生的內心世界也充滿了陽光和快樂。重視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除了受到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外,孩子的成長還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邊是什麼人。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講述了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正是為了給孟子選擇一個良好的周圍環境。起初,孟子家住在一片墓地旁,常常看到埋死人,於是就學著做埋死人的遊戲;搬到集市旁邊後,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小商小販的經商活動,於是又學做買賣的遊戲;最後搬到一個學宮旁邊,孟子每天看到的是文質彬彬的學生,於是也學著做一些文明的遊戲。有人專門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研究,他把一對雙胞胎的女孩子,從小分開,一個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個被送往邊遠的森林裡隨親戚生活。兩個孩子的遺傳素質大體相同,由於生活的環境不同,這兩個孩子個性發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歡讀書,智力發展較好較快,也比較文靜;而在森林附近的親戚家長大的孩子,則不想讀書,身體很好,會爬樹,也很靈巧,性格很開朗。這都是環境影響的結果。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周圍環境,父母要注意以下幾方面:⑴選擇一個好的社區環境不同的社會區域,其社會成員的成分不同,所從事的職業不同,生活習慣、社會風氣也就不同。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當地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總是要滲透到家庭生活中去的,從而影響家庭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進一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孩子的自制力不強,模仿力卻很強,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家長要盡量選擇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以發揮環境對孩子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作用。如果家庭搬遷,往往會對孩子心理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父母在搬遷前要告知遷居的好處,幫助孩子妥善告別夥伴朋友和熟悉的環境,遷居後指導孩子適應新的環境,注意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情緒。⑵和睦鄰里關係如果與鄰居「老死不相往來」,這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家庭雖在鬧市,孩子卻彷彿居於「孤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有些家長因為一點小事情就與鄰居成為冤家對頭,或因為自身缺乏修養,如亂倒污水垃圾,裝修房間隨意破牆鑽洞,造成鄰里關係不睦,這樣會加劇孩子的孤獨,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學家告訴我們:鄰里關係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特殊意義,增加與鄰里的友好交往,是治療獨生子女「孤獨症」的一劑良方。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如果和鄰里相處融洽,兩家的孩子在一起玩,經常來往,對孩子的個性成長是很有利的。⑶留意孩子在學校交往的朋友一般來說,孩子交友是他自己的事,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如果孩子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同學交上朋友,很有可能會學壞。因此,父母不能忽視孩子所交往的朋友對孩子的影響,一旦發現孩子交友不慎,一定要及時糾正。父母要讓孩子自己產生警戒,遠離「損友」,如果情況很嚴重,父母可以和老師溝通,想辦法解決。家教故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近代也有一位為教子而多次遷居的母親,她就是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母親。傅雷生於上海市南匯縣周浦鎮漁潭鄉。4歲時父親病故。傅雷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鄉下女人,出嫁前一直在家做農活。出嫁後依然住在很閉塞的山村裡,整天圍著灶台轉。傅雷的父親去世後,養育傅雷的任務全落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身上。村裡人都很可憐這苦命的女人,認為她只有改嫁才能把兒子拉扯大,而後再給兒子娶一房親事,使他能像村裡大多數小夥子那樣過一輩子,自己能靠兒子養老送終,也就不錯了。可傅雷的母親不是這樣想的,她一直不肯再嫁人,下決心要把孩子培養成才。等傅雷到了識字的年齡,母親為了讓他有好的學習環境,便帶著他從小山村搬到小鎮上,還請了一位先生教他。傅雷聰明好學,長進很快,表現出一定的天分。母親十分高興,她覺得兒子應該到正規學校接受教育。於是她又帶著兒子歷經磨難搬到繁華的大上海,省吃儉用,供兒子在一所條件不錯的中學讀書。到19歲時,傅雷有了自己的抱負,想去法國留學。母親雖然捨不得讓傅雷離開自己,但為了讓兒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她又想方設法四處籌錢支持兒子遠渡重洋。多少年後,人們在談論傅雷時,都認為他的成功與其母親為其遷居是分不開的。人們普遍認為,傅雷母親的眼光和遠見,對傅雷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多數情況下領導總喜歡最後發言?
※羅森塔爾效應撞臉弟子規: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必思勉!
※淺議線條在書法欣賞中的審美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與少年早戀
※《周易與效應》(38)星期一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