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的差距在哪裡?
【羅登的回答(132票)】:
我不同意樓上各位的看法。
韓國電影的水平早已遠遠高出中國電影。
真的很奇怪,還有人把《卧虎藏龍》當中國電影,真是會給自己臉上貼金。
以前不拿台灣香港當棵菜,說人家是文化沙漠,說人家是反共基地,如今人家牛逼了,立刻說人家是中國的一部分,真有點恬不知恥。
我認為中國電影,就是大陸電影。是生產《大決戰》《焦裕祿》《黃金甲》的地方。@羅燦說的四個電影,後面三個都不是中國電影,《刺陵》是台灣朱延平的,《關雲長》是庄文強麥兆輝這些人來大陸搶錢的,《龍門飛甲》是徐老怪的,哪一個是大陸的?
《Life of Pi》估計也有人說是中國電影,導演是李安,在台灣取景。
回過頭來說韓國電影,不可否認,韓國電影的素質不如以前了,但是說韓國電影沒達到中國電影的高度,簡直是笑掉大牙。
單說朴贊郁的幾部電影,包括最近的《蝙蝠》,不說劇情,不說主題吧,這些講出來有人會不屑一顧,但說電影製作水準和電影手法,早就不是大陸電影能望其項背的。
奉俊昊的《母親》,羅宏鎮的《黃海》,哪一個是大陸電影能匹敵的?
我還是那句話,韓國電影是亞洲數一數二的水準,和日本電影一樣領袖地位。
大陸電影,越來越差吧……這還用哭喊著不承認嗎?
【張筱蕾的回答(26票)】:
一、對待歷史的態度。
這是首要的,我們在這方面是怎麼樣的,我相信不用累述,我更願意用苦澀的一笑帶過。
那我來說說韓國電影在這方面的態度吧,
首先是對待自身歷史的態度——認錯、致敬、反思。
這是我在韓國電影裡面看到的,我最喜歡的韓國電影是《殺人回憶》,
整部電影我都感覺得到一種現世投向歷史的簡陋與不公的反思的目光。
裡面的導演客觀地反應了八十年代南韓軍政統治時期的民眾生活,
其中小鎮探員的辦事方法,更是反應了當時警員缺乏系統司法訓練,出現大量逼供與直覺辦案的事實。
那一個個被屈打成招的犯人,鏡頭放大他們的無力,更放大警員的暴虐與無知,
鏡頭冷冷的,像是控訴,更像是歷史沉痛的懺悔。
鏡頭甚至用黑色幽默,去苦澀地表現當時韓國社會轉型時期,人民沉重的無知。
司法人員的無知,「美國太大,所以他們偵探要用頭腦破案,韓國很小,所以只需用腳破案「,連大學生活都不知道為何物的警員,迂腐的官僚體制,這些導致了必然的一味追求破案率、暴力審訊和敷衍偵查。
還有人民的無知,不如說時代的無知。
包括《殺人回憶》的導演奉俊昊的另一部佳作《母親》也是這樣。
他們不會美化事實,赤裸裸地將醜惡呈現,正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不堪,在起到深深的警醒作用,這些罪惡不可以再犯了,他們勇敢地面對了,因此我相信他們真的能辦到,讓這些不公成為歷史。
中國電影辦不到。不是不想辦到,而是神經太過脆弱無法辦到。
二、細節。
我覺得一部電影是否出彩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有沒有讓你記住的細節。
韓國電影很注重細節,這些細節的呼應構成了完整的人物形象。
簡單地舉個例子,
《我的野蠻女友》裡面,全智賢多次對陌生人多管閒事,讓她整個人的正義感非常強。
車太賢飾演的牽牛每次聽到別人吐,都會想吐這個細節也多次出現,讓人物形象非常飽滿。
李滄東的《密陽》裡面,孩子想念死去的爸爸,躺著假裝爸爸打嗝,這個習慣後來遷移到母親身上,一個很簡單的細節,反應人物深邃的情感。
這種可以說是一種格式上的嚴謹,更不如說是一種對人性的關注、專注。
三、關注弱勢群體。
我看過的幾乎90%的韓國片,都是涉及弱勢群體的,無論是以其為主角大書特書,還是側面反映,不可否認的就是韓國電影非常地關注弱勢群體。
可以這麼說,韓國電影是弱勢群體呼吸的一道窗口。
《母親》——殘障人士,單親媽媽,緩交少女。
《殺人回憶》——殘障人士,
《密陽》——單親媽媽。
《婚紗》——單親媽媽。
《和聲》——殺人犯,犯人。
《超速緋聞》——單親媽媽。
《開心鬼上身》——孤兒。
《我的野蠻女友》——逃兵。
是的,就連《超速緋聞》、《開心鬼上身》這種青春喜劇,他們也是建立在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上的,喜劇怎麼做到喜而不淺,就像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就是用笑去掩蓋過殘酷的現實,用笑去掀開殘酷的現實。
四、開放度決定的題材切入點。
李滄東的《密陽》是我看過的韓國片裡面,題材最讓我驚豔的,整部片用一個悲劇來引發人們對宗教的思考,包括宗教的真實,宗教對人的作用,人們對宗教的索取。
女主角從宗教里得到解脫,卻更受打擊,最後不惜一切地報復宗教。
這樣的切入點,我們有可能出么。
五、傳達的思考。
優秀的電影不是更新我們的理念,就是引發我們的思考,或者給我們注入力量。
韓國電影擅長引發思考,
例如《母親》——正義究竟是六親不認,還是……?
《和聲》——犯人究竟是不是罪不容赦,低人一等?
《密陽》——宗教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如何在苦難當頭的時候寬恕?
我說的都是內容點,說的不是技術點,因為中國缺的不是好演員,也不是好美工,不是技術,能出《無極》這樣一出極其華麗而無人認可的片子,證明中國電影——無論因為什麽原因都好——缺的都不是技術,而是內裏的東西。
【發條氣球的回答(10票)】:
差距就在於,他們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
【萬林峰的回答(5票)】:
韓國的驚悚片我認為已經是世界頂級水平的了。比如《殺人回憶》《電話謀殺案》《青蛙少年失蹤事件》《老男孩》《白夜行》(韓版)。裡面對於畫面的處理,背景音樂(特別是白夜行!!!《天鵝湖》的背景音樂真是大讚!)還有對於事件的歷史背景都處理的很好。
中國的驚悚片就顯得比較蛋疼了,由於廣電總局的關係,血腥鏡頭不能有,暴力鏡頭不能有,恐怖鏡頭也不能有。束手束腳是肯定拍不出好電影的啦~
【楊博的回答(4票)】:
就單單大陸電影類型片來說,現在跟韓國電影相比相差完全是掉了一個檔次,藝術電影人家有李滄東,能夠拍出《詩》,拿了戛納的最佳編劇講,雖說獎項不能代表什麼,但近期甚至整個華語電影在戛納失語 可以看得出來問題。金基德近期沒關注不說了,怪才朴贊郁差不多跟姜文一個級數的,奉俊昊這種穩定型選手,還有一大幫製作優良的類型片導演。每年都能穩定誕生幾部口碑很不錯的電影。
反觀國內,藝術電影是已經陷落了,類型片製作水準太差了,第五代差不多是集體失語,張藝謀與陳凱歌的商業「大片」就不說了。顧長衛藝術上倒是還有些追求,但也僅僅是覺得還可以,很少感覺到驚喜。比較期待就是姜文,讓子彈飛真是看得讓我HIGh了,馮小剛也是類型片,口碑還過得去,質量就很一般了。 第六代賈樟柯 現在感覺也很普通,海上傳奇算爛了,紀錄片水準很低。不知道他最近拍攝的武俠片能到什麼效果,倒是比較期待婁燁的片子,《陳風沉醉的夜晚》給了我不少驚喜。陸川新片也沒出,不好說。 寧浩的《黃金大劫案》已經近似爛片了,李玉的觀音山還過得去,而且用藝術片賺了錢,這很好。 徐靜蕾的都市系列我想也不用評價了。 縱觀這兩年給我也就兩部片,《讓子彈飛》《春晚》,其他片讓我無法記憶。
人家韓國電影導演,每當看到好萊塢有新的技術都跑過去第一時間學過來,我們的電影人除了埋怨這,埋怨那,自己真的沒啥追求,感覺心態就沒幾個是端正的。
【廖清平的回答(4票)】:
文化這個東西,只要一放開,肯定會繁榮的,韓國電影也是這麼過來的
【二貓的回答(2票)】:
只是小做評論,我個人覺得不能這麼比。
中國不是沒有好片子,矬子里拔大個也能找到人才了。可是中國沒有健康的電影審查制度,沒有一個健康的遊戲規則,不管是編劇,還是導演,要麼似乎心有餘力不足,要麼就是要人看不懂摸不透的功底。不過我覺得就算有好劇本,交給總局申申,改刪一下,也就變成流水線的千篇一律的樣子了。倒也有些導演去拿國外的投資來做,做出來不經審查國外上映,一般都是青年導演多一點吧,也做出些不錯的片子。國內的一些好一點的片子能拍出來的,像《無人區》《鬼子來了》,也只是被禁映的命。國內的電影更像是一種一窩蜂的風格,好像電視劇更為明顯,青年題材的,穿越題材的,「潛伏」題材的,也都有電影在,一種東西賺錢了,大家就都來做,整天是一堆無腦的東西在轟炸一樣。大眾的口味也膩了。
至於韓國的電影,確實是有些牛逼的片子,看過了解的有《母親》《熔爐》,《開心鬼上身》也不錯,還有一些金基德的片子,我個人還挺喜歡金基德的,他的片子我看了四五部,挺脫俗的。韓國電影我看過也只有五十部左右吧,大部分的愛情片給我的感覺就是意淫能力巨強,也有一種單純為了票房而票房的片子,可能比較和韓國人的胃口吧,大家一起YY的樣子。還有一些片子我承認沒太看懂,《殺人回憶》就是我看了兩遍還是沒有明了中心思想的,不過挺觸動,尤其是最後一句,「他就是一個平常的人,平常的長相」。
我覺得韓國電影在許多層面還是沒有辦法跟日本電影相比的,日本電影,尤其是溫情片,我覺得是亞太溫情片登峰造極的,幾位大叔導演很細膩的樣子。相比於中國電影現在的狀態,我覺得看一些韓國電影還有思考的餘地,很多現在國內的電影更像是在耍觀眾,當然有些人只是為了看電影的樂子而看電影的話,也不好說什麼,可是審美疲勞總會是有的吧。
【潘匯的回答(1票)】:
我不認為是審核或者所謂廣電總局的原因"關鍵還是導演、編劇、演員脫離群眾脫離現實生活,連現實都拍不好,還談什麼更高級別的藝術創作?走路沒學會"卻先想著怎麼高雅"你再高雅都是空中樓閣"因為你境界還沒到那個地步"現階段也就處在炫耀硬體基礎和投資規模的山寨階段"沒好導演好編劇好演員"哪怕懷裡揣著數百億"拍出來的也是個屁
【肖力的回答(0票)】:
韓片的劇本更加有人性,更多的是從平民角度。大陸電影的故事條條框框太多,人文精神欠缺了。這就是體制之弊。政審般的檢查制度禍害了中國電影人。
【姚勝的回答(0票)】:
個人覺得中國電影從來就沒具備過什麼亞洲影響力。韓國電影是學著美國電影和香港電影發展起來的。香港商業電影在學習美國電影中獨步亞洲,但在後來的尋求自我突破中迷失了方向。蝶沒化成,蛹已經爛光了
【jaysming的回答(0票)】:
韓國的犯罪電影精髓是大陸電影學不到的。比如《黃海》。從學不到精髓這方面來說,中國電影確實有些比不上韓國電影。
【李太黑的回答(0票)】:
其他方面卑之無甚高論,先提一些制度性差距:電影分級和有罪推論型審查
【羅燦的回答(14票)】:
首先我認為題目本身就有可推敲的地方,中國電影和韓國電影的差距,你是默認中國電影不如韓國電影嗎?
這顯然是不對的嘛,韓國電影多數是沿襲韓劇狗血劇情的風格,給各種MM娛樂下罷了,這能和藝術半點關係?當然也不否認他是有幾部還可以片子(《老男孩》),但是還是沒能達到中國電影的高度,至少中國電影是拿過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的(《藏龍卧虎》)。
至於要談中國電影的差距在哪裡,我認為差在劇本,《無極》的取景,《刺陵》的特效,《關雲長》的動作,《龍門飛甲》的3D,哪個不是尚佳,他們為什麼成了爛片,都爛在了劇本上。這些都是大片啊,投資方有的是錢,那為什麼導演還是要採納這種明擺著狗血的劇本呢?因為沒本子了啊。為什麼會沒本子了呢?沒文學了啊。
文學是藝術的根基,張藝謀就多次說過文學起藝術的基石,但是中國的文學一直都是滯不前,唯一活躍的就是各種狗血網路小說。
文學限制其他高層藝術發展的現象在中國逐步的形成了,這不是一種片面的現象,是中國目前的一個通病——浮躁。改革開放,特飛猛進給中國帶來了一種浮躁的文化,不能直接創造價值的基礎項目都沒人做了,大家都眼睛盯著直接產生效益的行業,藝術方面如此,科技方面更是如果,中國現在有人建議小孩大學選擇理論數學、理論物理的嗎?
如此以往中國的發展出現受基礎科學水平限制的情況只是早晚的事,就如現在已經出現了的文學限制電影發展一樣。
要調整這一現狀我認為方法有2,如果想快速治標,可以調整社會分配製度,給從事基礎行業的人分配更多的社會財富。如果要治本,需要改變中國人目前這種被客觀所驅動的人身價值觀,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在職業選擇上無疑是非常不重視自身興趣的,多數是什麼賺錢做什麼,當人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後,一來可以提高人民的幸福層度(不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了),二來可以提高基礎項目的從業人數(我相信基礎項目自然也是有他自身魅力的)。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人與人之間的為什麼會有差距,尤其是智力差距?
※《男人不可以窮》:貧富差距不只錢財
※中國 VS 歐美健身的對比,完完全全的差距!
※上公立幼兒園與上私立幼兒園的孩子,在一年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哪
※貧富差距將持續增加,直到我們放棄QE